APP下载

AGIL 模型视角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教育思想流变研究

2022-05-30燕林夏晨曦

湖南包装 2022年2期
关键词:装潢艺术设计学科

燕林 夏晨曦

YAN LinXIA Chen-xi

(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Hubei, WuHan, 430205)

塔尔科特·帕森斯提出的AGIL 模型由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整合功能、潜在模式维持功能构成,AGIL 的作用存在于任何系统中,同时任何社会系统的良性发展都必须服从于4 个功能[1]。视觉设计教育既属于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又属于社会系统的分支。同时,设计教育“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目标与社会学“实现社会良性运行”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使用AGIL 模型来分析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视觉设计教育的思想流变是科学理性的,对4 种功能的综合分析是研究我国视觉设计教育发展所必需的。我国视觉设计教育在AGIL 模式的平衡运转下得以更新和演进(图1)。

图1 AGIL 模型视角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教育思想流变演进图

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1978年—1987年)

1.1 1978 年12 月改革开放——适应社会发展的设计教育

1978 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和经济复兴促进了商品市场发展,为我国商品美术的发育提供了机遇,使社会对实用美术的需求逐渐显露出来。与此同时,中国教育系统逐步恢复生机,设计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分支,也亟需新的教育体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经济发展,教育先行。设计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现状做出适度调整。1979 年2 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新时期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建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下,一方面为扩大外汇收入,设计教育重视发展传统手工艺和弘扬民族特色,积极培养手工艺人和装潢美术应用人才;另一方面,为适应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设计教育培养了商业美术设计和书籍装潢设计人才,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经济发展。

1.2 1980 年7 月日用品工艺化和工艺品实用化——为生产服务,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催生了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的方针,人民传统的“经久耐用”消费观念开始改变[2]。为突破传统工艺美术生产的局限性、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求美的审美需求,1980 年7 月在“日用品工艺化,工艺品实用化”的指导方针下,要求设计人才生产出既满足生活需要又能满足审美需求的物品。

我国从传统手工艺生产转向机械化大生产,中国设计也由表达传统现实主义转向关注以人为本和经济效益,满足人民的消费心理和进出口贸易的需求。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包装设计上,强调包装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商业化和个性化结合、材料美和装饰美结合,既符合批量化的生产要求又控制经济成本。1982 年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主办了首届全国包装展览会,展示我国包装改进成果,高等院校相继开发包装设计课程。社会生产的功能性与艺术设计的审美性相结合,使得设计时尚、新颖、质量优良的产品进入千家万户,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艺术设计和设计教育不但成为我国经济生产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满足人民审美和文化需求的主要方式。

1.3 1987 年《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装潢设计”正式替换“装潢美术”

新时期,传统装潢美术教学已跟不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亟需现代化、科学化的设计教育体系。1987 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确立了工艺美术学科下的9 个专业,自此“装潢设计”正式替换“装潢美术”。这里的装潢设计首次把1979 年独立的书籍装帧设计和商业美术设计合并了,其教学以包装装潢、书籍装潢、招贴等课程为主。我国平面设计学科正式以“装潢设计”的名称出现,不再依附于传统美术学。学科专业名称的革新标志着我国视觉设计教育现代化改革的起始。

1.4 1982 年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引入“三大构成”教学

进出口贸易的繁荣带动了我国商业包装设计、商业广告蓬勃发展,先进的西方现代教学经验顺势传入我国。在1982 年4 月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上,时任广州美术学院装潢专业系主任尹定邦率先在会议上提出引进“三大构成”教学模式[3],尤其是“平面设计”教学体系,并建议向全国推广。

广州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无锡轻工学院率先引进“三大构成”教学模式,突破了我国装潢美术教学长期以装饰图案为主的局面:一方面,我国装潢美术教学模式从专注绘画装饰转变为强调设计构成运用,将“重绘画,重图案”的传统教学观念转向“重设计,重功能”,从传统写生的教学实践转变为抽象创造设计元素;另一方面,传统图案和绘画结合的单一设计手法已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装潢美术”教育过渡到现代视觉设计教育是必由之路。

2 以多元化为代表的时期(1988 年—1997 年)

2.1 1992 年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设计市场的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促进经济回升,大量的商业需求涌入我国,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使得我国装潢设计迅速发展。突破“图案”和“工艺美术”的限制,新颖的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此时的装潢设计把西方先进设计理念、技术和中国传统工艺、装饰相结合,并应用到产品生产中,开启了我国平面设计百花齐放的局面。多元化局面的出现正是因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设计市场的形成和完善。

2.2 1993 年《关于修订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通知》——中国视觉设计教育系统化

发展“系统的设计”最早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提出的。1993 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修订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通知》[4],把1987 年确定的“装潢设计”更改为“装潢艺术设计”,下设6 个专业:产品包装装潢整体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商业广告设计、图形标志设计、字体设计、容器造型设计。协调运转的6 个专业构成了系统的视觉设计教育体系,促成我国设计进入多元化、多层次的时代。

为适应市场对包装“科学、经济、牢固、美观、适销”的标准,各大高校以南京艺术学院为首在包装设计专业课程中涵盖了包装容器设计、包装材料与结构设计等内容;书籍装帧设计由过去的美术字和装饰图案教学转变为字体设计、图形设计、印刷工艺的综合教学,此时的书籍设计作品不再只是一叠文稿加上一个封面,而是注重书籍封面、函套、环衬、插图、工艺的整体装帧效果,1989 年我国书籍装帧设计作品在德国莱比锡国际书展上获得4枚奖章,中国书籍设计走向国际;我国招贴设计的里程碑是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海报设计得到了国际设计界的认可,中国设计师用简单的视觉形象传达了亚运会文化内涵;进出口贸易的繁荣带动我国广告业的发展,1995 年三九药业广告悬挂在美国曼哈顿广场,随后从日本传入了将广告设计和企业经营理念相结合的企业视觉传达系统——CI 设计,广州“太阳神”口服液是我国最早使用CI 设计的品牌,强烈的视觉形象迅速得到市场和大众认可,并在企业中推行[5]。

2.3 1995 年广州全国高等美术院校设计学科建设理论研讨会——现代“设计教育”替代“工艺美术教育”

继1982 年“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时隔13 年再次召开了“广州全国高等美术院校设计学科建设理论研讨会”,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学科的整合:“设计教育”开始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正式替代“工艺美术教育”。现代化、科学化的“艺术设计教育”把过去强调生产工艺、职业技能的教育革新为顺应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强调设计思维、创造能力、社会责任的现代“设计教育”。

1996 年中国美术学院率先明文要求“致力于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美术设计专业人才”。中国设计教育不应只是服务于某一特定生产领域的教育手段,而应该升华到为社会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和提高文化素质的高度。

2.4 1993 年中国计算机视觉设计热潮——新技术、新创意、新领域

20 世纪90 年代初计算机进入设计行业,随后电脑三维动画开始在电视广告中出现,这让设计界看到了新的视觉表现可能性。1993 年掀起了电子计算机辅助视觉设计的热潮,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到视觉设计领域,图像有了新的承载媒介[6]。为顺应这一热潮,设计教育必须要培养既会运用计算机技术又懂得设计发展规律的设计人才,1994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首次开设计算机课程,1995 年与中国计算机协会举办了首届中国计算机艺术研讨会电脑美术作品展,推广了计算机在我国视觉设计教育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开拓了多元化的造型语言、视觉效果、信息传播途径和创意表达方式,信息传播由平面到立体、由二维到三维。由此“视觉传达设计”突破了平面设计概念,1996 年中国美术学院率先将“装潢系”更名为“视觉传达设计系”。

图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视觉设计教育学科名称变化情况表

3 以本土化为核心的时期(1998 年—2007 年)

3.1 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唤醒设计本土化

2001 年12 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开放的国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使我国视觉设计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自1982 年引进三大构成教学以来,与西方先进设计教育接轨的中国设计教育逐渐取消了传统图案教学,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化表达的缺失导致优秀民族文化在中国设计教育中的淡化,中国视觉设计逐渐失去国际市场竞争力。21 世纪亟需建立兼具中国民族特色和国际文化视野的视觉设计教育,促进我国视觉设计教育紧跟社会进步和市场发展。

3.2 2004 年第53 届AGI 国际平面设计年会——“中国风”设计走向世界

入世后,世界经济、文化更加紧密相连,在WTO 提供的大文化背景下,我国视觉设计力求兼顾民族性和世界性,用国际化的视觉语言传达中国民族文化精神,以达到输出我国多样性文化的目的。

2004 年中国北京首次举办了现代平面设计盛会——第53届AGI 国际平面设计年会。本届年会以“中国风”为主题、以“扇子”作为基本设计元素[7],展出了一系列融合中国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海报作品,从此“中国风”设计进入国际视野。

会上各大设计院校和国内外著名设计师交流互通、分享经验,引起了中国视觉设计教育对教育理念的革新:从追求时尚到注重汲取民族文化营养、从强调“适销”到关注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正如AGI 会员靳埭强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理念”,这种融合不是中国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基于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中国视觉设计教育只有从本土优秀文化出发才能在国际设计产业中突出重围,独树一帜。

3.3 1998 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装潢艺术设计”归入“艺术设计”学科

1998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把“装潢艺术设计”和其他6 个专业一起纳入“艺术设计”学科下[8]。“艺术设计”开始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学校开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要任务: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科专业整合要求视觉设计教育培养复合型、专业型人才,不仅要精通本专业,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视觉设计教育显现出其自身的交叉性和跨学科特性,日益与心理学、材料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形成一个综合设计系统,有利于视觉设计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并解决社会问题。“艺术设计”学科的整合开启了中国视觉设计教育新阶段。

3.4 2002 年亚太多媒体艺术展——视觉设计与多媒体交融

2002 年10 月,亚太多媒体艺术展在中国北京开幕,这是当时我国最大规模的数字艺术展,展出了亚太地区最前沿的基于数码技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多媒体艺术作品,突破了人们以往的静态视觉信息感知。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视觉设计的革新,三维动态的视觉语言能更直接、准确、强烈地向人们传达信息,视觉艺术设计也相应地渗透到更宽广的领域。

新媒介、新技术使过去以文字为中心的信息传播转变为基于图像、动态、互动的视觉传达。视觉设计教育在这一趋势下不再局限于静态的平面设计(海报、插图、包装),其学科外沿已延伸到网页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等新兴领域。21 世纪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大众媒体和受众者就有数字化的视觉设计,由此数字化多媒体设计成为我国当代视觉设计教育的主流,培养出不仅具备优良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而且能精通数字化多媒体的设计技术和窥探设计风向的设计人才。

4 以数字化为导向的时期(2008 年至今)

从社会学AGIL 模式来看,当前我国视觉设计教育体系存在适应功能发挥滞后、目标达成功能发挥不完全、整合功能效用低、潜在模式维持功能退化的现状。

4.1 中国特色教学相对缺失——树立文化自信

现代发达的电脑技术、数字媒体“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9],在视觉设计数字化趋势下,其本土文化教学相对缺失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方面,视觉设计教育追求时尚的数码技术设计语言,使作品具备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和设计感,但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设计人才功利性地效仿西方优秀设计作品,虽掌握了表象特征,却无法融入中国本土文化语境,导致我国现代视觉设计教育出现了“重效果、轻内涵”的状况。

全球化视野下,经济自信已成为我国常态,文化自信的构建是必由之路。视觉设计教育本身就具备优良的传播和教化功能,已成为我国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价值观的前沿领域。当代视觉设计教育须承担新的社会责任:塑造民族视觉形象、培养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发扬中华文化。在图像认知时代,视觉设计教育必须挖掘本土个性特色,依托现代技术,培养用东方设计语言弘扬民族内涵、讲活中国故事的应用创新型设计人才,用视觉设计语言使中华文化得以保存和发扬。

4.2 设计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注重以人为本,承担社会责任

视觉设计和视觉设计艺术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设计的目的性和功能性,设计是为人解决问题的。信息化时代数码设计、虚拟设计层出不穷,单一的设计技能教学已经走向淘汰,功能效用与审美意识统一的视觉设计渗透到大众生活中,由此视觉设计教育开始越来越重视其服务对象——人[10]。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设计的目的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随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视觉设计开始把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关联起来,探究如何用设计的力量去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由此,以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的绿色设计应运而生。同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当代视觉设计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回归。视觉设计教育在面对人类自身和社会存在的各类问题时,应鼓励学生率先借助视觉语言和多媒体传播技术去创造新图像,引起大众对现存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办法的思考。视觉设计教育必须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了解社会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感与社会责任感[11]。

4.3 学科整合——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

当代,单向发展的艺术设计学科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走向跨学科交叉融合已是必然。在2012 年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正式作为一级学科名称出现,“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二级学科名称归属于“艺术学”。由此,“艺术学”正式从文学学科中独立出来,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并列而行、互补互助,形成了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艺术设计教育新局面。

视觉设计的专业外沿由二维平面扩展到三维空间离不开学科的交叉和整合,包括与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材料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并逐渐构建了视觉设计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知识结构。作为研究信息的视觉传播与运用的学科,当代视觉设计教育是系统化综合化的教育过程,应强调用不同学科视野和观点去介入同一个视觉对象,并整合各学科知识为视觉设计教育所用,逐渐消除视觉设计专业壁垒和学科单向性,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和更新的教育模式。

设计教育的学科整合从来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基于自身专业框架的“融创”——在融合中创新。

4.4 “扩招”双刃剑——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国艺术设计学科自1998 年教育部制定《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起正式扩招,如今设计专业已成为高校热门专业。扩招对视觉设计教育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大量设计专业人才涌入市场,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储备力量;另一方面,由扩招引起的人才膨胀化导致当代视觉设计教育质量的退化。然而,教育的目的始终是与社会对接,当代视觉设计教育应更多重视提升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适应社会进步和市场竞争。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当代设计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体现的是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主要由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组成:人文素质即思想道德修养,道德健全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因此人格道德和专业技艺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视觉设计教育应关注德育和价值观引导;专业素质代表学生切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了学生是否能与市场需求对接,因此视觉设计教育必须把专业理论和科学实践相结合,例如推进“以赛促学”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把社会问题引入专业思考,用设计的力量探索解决办法,在实践中内化专业知识、精进专业能力(图2)。

5 结论

基于AGIL 模型分析得出,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视觉设计教育思想经过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商业美术时期、以多元化为代表的装潢设计时期、以本土化为核心的装潢艺术设计时期,到如今以数字化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时期,每一次视觉设计教育思想的变化都体现了与之相对应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诸因素的适应,更反映了视觉设计教育思想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下,随着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进行科学理性的合理化完善,以达到功能效用和宜人性的目的。因此,在当代视觉设计教育过程中,应更多考虑如何使教育思想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视觉设计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装潢艺术设计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计算机美学”在包装装潢构图中的应用探究
《星.云.海》
《花月夜》
Intestinal endometriosis:Diagnostic ambiguities and surgical outcomes
“超学科”来啦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装潢”还是“装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