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的沈阳历史街区形象设计升级研究
——以北市场街区为例

2022-05-30张君子刘健

湖南包装 2022年2期
关键词:北市民俗文化民俗

张君子 刘健

ZHANG Jun-ziLIU Jian*

(鲁迅美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LuXun Academy of Fine Arts, Shenyang, Liaoning, 110000)

从时间的角度溯源,当任何历史街区还未成为“历史”,街道从无到有的建成一定与当时当地的民俗文化息息相关。民俗市井文化的发展是进行时态,每一时期的街道形态即是当时人们市井生活在空间上的具象写照。因此,如果能将当地历史与当代的民俗文化串联起来,并反映到现存历史街区形象升级上,既可以形成时间上追根溯源的理论化指导方法,又可以实现空间上因地制宜原则的个体化应用,同时兼顾历史街区“历史”的文化定位和“当代”的生活职能,以历史街区为载体体现城市中历史文脉面向未来的延续。

1 沈阳北市场地域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1 历史街区中的地域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特定地区聚居的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一种通俗的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1976 年11 月26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九届会议通过了《关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它首次提出了“历史街区保护”的概念。在中国城市建设日趋完善、新旧建筑快速更迭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是留存在现代城市肌理中珍贵的历史信息片段,其所蕴含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尤为珍贵。

历史街区的规划格局、建筑形制、建筑材料、色彩规划、街道功能等方面都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相对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文活动甚至民政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技术进步与工艺革新的集大成者。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寄托着几代人对城市生活的记忆与情感,体现了现代人类发展与城市迭新的互动关系,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

1.2 奉天“杂巴地”的形成

20 世纪初,北市场的雏形仅有十几户人家、十来间砖草房,故名“十间房”。1918 年张作霖为与满铁附属地抢夺商业资源,在商埠地开发经济,戏院、妓馆、商号、茶社等行业纷纷兴起,北市场初具规模。到了20 世纪30 年代,北市场已经成为与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上海城隍庙等著名集市齐名的全国十大“杂巴地”之一。

在商业形态上,北市场“汇集五行八作、辐辏商贾游人”,饭馆、剧场、影院、茶社、客栈、典当行等行业兴旺。此外,北市场还云集着大量小商户,如摆地摊的、算卦的、拉洋片的、江湖卖艺的,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1]。除去上述的固定业态,逢双逢节时实胜寺和太平寺的庙会也会成为临时的商业中心,皇寺庙会除传统的祭祀活动外同时具备民俗气息浓厚的集市属性。

1.3 北市民俗特色风情街的发展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后,北市场被日伪侵占,改为“敷岛区”,街区内民族工商业遭到严重打压,抗战后期北市场经济一度萧条,商业发展陷入困境。

1948 年,沈阳和平解放,北市场的发展迎来新生。街区内时存的妓院、大烟馆、赌馆全部被取缔,整顿工商业发展,逐步推行公有化,商业逐渐繁荣起来。人民政府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对北市场进行改造,拓宽周边道路,街区内铺设柏油马路,沟通北市场、中街、太原街,在和平区乃至沈阳市的经济格局中呈三足鼎立之势[2]。

21 世纪末期,北市场再度衰落,北市场大规模改造的序幕拉开,各种开发公司相继入驻北市场,划地开发。但本次改造欠缺总体规划性,历史上经济繁盛一时的北市场逐渐演变成居住区。曾经文艺兴盛的大戏园消失了,实胜寺从曾经的香火不断到门前鞍马稀,盛京八景之一的皇寺钟声名存实亡,令人叹息。

2018 年,和平区投资10.3 亿元对北市场进行改造提升,被列为重大改造工程项目。2020 年十一黄金周,经过一年半的规划改造,北市场全新开市[3]。全新的北市场文化商贸特色街区由文奉园、文盛园、皇寺广场三部分构成,总面积8.2 万m2。其中,以清文化为特色的北区文盛园是新建项目,包括敬贤辽菜博物馆、辽宁老字号品鉴馆、辽宁非遗体验馆、北市场老酒馆等主题文化单元。

2 北市场街区风貌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街区功能的脱节失衡

从城市区位来看,北市场街区被市府大路、南京北街、和平北大街、北三经街、皇寺路、北市一街等环绕其中,位于金廊以西,银带以北,西邻西塔特色商业街区。而具有浓郁朝鲜民族风情特色、以餐饮娱乐为主的西塔街区南接以商贸购物为主的太原街商圈,北邻以小商品集散的北行商圈,三者商业属性近似、街区功能互补,共同形成了以长江街、西塔街、太原北街为轴线的南北走向商业带。相比之下,位于东侧的北市场街区目前尚未形成与西侧商业带的功能衔接,与其他街区间互动性较弱,难以形成规模一体的商业集群。

2.2 地域民俗文化的实质衰落

21 世纪以来北市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低谷,文化衰落,街区破败。近年来和平区政府对北市场地区进行了多次改造,力图复兴一代人记忆中的老北市,复原大戏院,发掘评剧、相声等曾在北市场风靡一时的民间艺术,但结果总与预期相去甚远[4]。戏院有了,但喜欢听戏的人已经不再,文化受众的断代既是北市场民俗艺术衰落的原因,也是振兴北市场民俗文化的一大难关。

2.3 疫情下的北市场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疫情防控整体相对稳定,沈阳市疫情偶有反复但总体可控,但对于以人群密集的集市为主要业态的北市场来说仍存在一定冲击。在保持商业活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做好疫情常态化预案,拓展线上经济、推广文化宣传、开发新业态,利用文化资源推进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是北市场未来几年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3 民俗文化在沈阳北市场街区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经过整体改造后,北市场街区的老旧建筑得到修缮翻新,以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建筑与民国时期商埠地风貌为主,恢复了传统合院形制的青砖建筑,保留了商埠地“洋门脸儿”的建筑风格,传统民俗质感浓厚。但部分配套景观设计仍有待提升,体现出布局琐碎、设计简单、工艺粗糙、质感不佳等特点。围绕北市场民俗文化,进一步整合规划街区现有景观,增设主题景观,全面提升街区的景观质感,还原民俗风貌,加强景观设施与游客间的互动性。

3.1 形成特定民俗主题景观组团

目前北市场的景观规划中,许多小型景观沿街排列,形式材料各不相同,制作水平良莠不一,反而弄巧成拙降低了街道立面的美观度。可以特定文化主题形成线形排布或点状组团,结合街区空间整体布局灵活规划位置。

历史上的北市场民间娱乐形式百花齐放,可精选其中的代表艺术作为景观主题,体现场地的民俗文化精神。同一主题的景观组团的材质、色彩应做到风格统一,注重趣味性。配合周边建筑尺度,景观体量不宜过大,注意规避主要交通动线,灵活穿插于街区景观布局中。

3.2 景观设施突出多民族特色

北市场复杂的历史致使当地的民俗文化带有多民族融合的特点。回、满、蒙、锡伯等少数民族都曾在此居住生活,将他们的民俗传统也融入到北市场的场地文化中。

目前北市场的景观设施中对民俗文化中的多民族特色体现较少,可依托实胜寺、锡伯族家庙等历史建筑增设相应民族的主题景观,以主题雕塑、皮影灯箱、室外展板等形式讲述历史民俗故事。或与休憩公共设施相结合集中形成多民族文化主题景观组团,作为北市场街区景观规划中的新景观节点。景观形式应简洁生动,进行一定的艺术抽象。景观色彩宜丰富明快,材质应以质地坚硬、耐磨损的材料为主。

3.3 增设民俗特色互动装置景观

目前北市场的景观形式以人物雕塑和民国时期老物件形式的装置为主,形式较单一呆板,缺乏亮点,与游客间的互动性不足。可借鉴历史街区互动景观的优秀案例成都宽窄巷子中的“宽窄九墙”系列景观装置[5]。景观包含百变门神、少城家书(图1)、老屋回响、呼吸瓦墙(图2)等9 组雕塑,使用的材料全部来自拆迁后的旧砖瓦和废弃旧家具家电,生动还原了宽窄巷子从前的生活情景,并与游客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图1 少城家书

图2 呼吸瓦墙

可运用视错觉、机械原理、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以老北市的市井民俗文化为主题打造系列互动景观装置,使游客更身临其境地参与到老北市民俗风情体验中来。装置的设计重在形式新颖且宁缺毋滥。构思精巧、主题亲民的民俗题材艺术景观装置完全可能成为北市场未来的标志性景观。

4 民俗文化在推进北市场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应用

4.1 科技融合传统——激活老北市特色民间艺术

历史上的北市场在区域功能上具有明显的文娱属性,老北市“杂巴地”属性中的“杂”不仅体现在街区内复杂的业态,更体现在老北市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奉天落子、东北大鼓、北市摔跤等都曾在北市场这片土地上繁盛一时。然而任何事物从时代淡出必然有其历史原因,因此运用“修旧如旧”的方式让传统民间艺术原貌复活既不现实,更不可能使其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应鼓励“修旧如新”的思路,融合现代科技反哺传统艺术,运用现代社会人们熟悉且喜闻乐见的方式从演绎内容、表现手段、观赏形式等方面打破传统,降低欣赏门槛,拉近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娱乐生活的距离。

2021 年7 月2 日,“奇妙的市”——潮玩北市·虹动万夏品质和平夜生活文化节于沈阳北市场开市,其中一大亮点便是中国最大全息皮影的首次亮相[6]。每到夜晚整点,文奉园楼顶的天空舞台上,一幅长20m、宽3 m 的巨幅“卷轴”缓缓打开(图3),画面综合皮影、动画、现场拍摄等素材,配以说书人的旁白,精练地讲述了北市场建立以来的历史,可谓是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融合的成功典范。其他民间艺术可以此为例,大胆创新,让新技术赋予老艺术以新活力,重新融入沈阳市民生活的文娱活动中。

图3 全息皮影

4.2 玩转虚拟现实——打造线上民俗博物馆

2020 年国内疫情期间,为做好防控工作,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经历了长期闭馆,原定推出的文化展览也全部被迫延期或取消,国家文物局发出通知,鼓励各地文物博物馆机构因地制宜开展线上展览展示。居家隔离期间,线上博物馆成为了人们看展的最佳选择。

打造老北市线上民俗博物馆,不仅是做好疫情防控预案的实际需要,也具有顺应新媒体发展的前瞻性,前期可依托位于老北市文化园三楼西侧的老北市民俗博物馆,摒弃陈旧老套的网页风格,以网页或微信小程序等形式打造小型线上民俗文物展览,依托老照片、老物件等民俗文物,以图片、影像、小游戏互动等相结合的趣味形式讲好老沈阳故事,展现民俗魅力。北市场改造后新增的文盛园内的敬贤辽菜博物馆、辽宁老字号品鉴馆、辽宁非遗体验馆等特色主题展馆也可以各自为单元共同组成联合线上展览,避免冗长的篇幅,以小而精为定位,配合线下展览不定期更换主题,保持长期更新,形成民俗文化宣传在线上—线下—线上之间的良性循环。

4.3 文化赋能经济——推进北市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4.3.1 打造街区IP 形象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快速兴起,为打造城市名片,体现城市文化精神,用吉祥物的方式为特定城市或街区代言的IP 形象大批涌现,并以城市景观、动画宣传片、文创周边等方式成功融入到市民生活中。经营成功的街区IP形象对于增强街区凝聚力、拉动当地商品经济与旅游经济创收、提高街区知名度与竞争力,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优秀的城市IP 形象在表达城市文化特征的同时,因拥有亲切的人性温度受到人们喜爱。其典型的案例有2011 年出现的日本熊本县的吉祥物熊本熊“酷MA 萌”(图4),凭借其“有着可爱腮红的呆萌小熊”形象在日本甚至国际范围内获得了大量人气,熊本县成功利用熊本熊IP 带动当地经济与旅游发展,创造了巨大收益[7]。2020 年9 月17 日,改造后的沈阳中街步行街开街,并公布了街区IP 形象“嘎钟哥”“哈鼓妹”“小凤天”[8](图5),灵感源自中街曾经的钟鼓楼以及“奉天”的谐音,其可爱的形象以海报、提示牌和艺术景观装置等形式融入中街的公共空间中,受到许多游客的喜爱并与之亲切互动。

图4 熊本县地方吉祥物熊本熊

图5 嘎钟哥、哈鼓妹、小凤天

北市场作为沈阳民俗文化代表街区,可面向广大城市居民征集街区IP 形象设计,在创作阶段就与市民们形成良性互动,群策群力的同时也起到广泛的宣传作用。在形象上可从具有老北市民俗特色的民间艺术、饮食文化、建筑景观等方面汲取灵感,应避免直白生硬的拟人形象与复杂的构成形式,打造外形可爱、简洁、憨态可掬的卡通形象。可借鉴中街IP 形象的整体风格,形成系列城市街区IP 形象组合联动宣传。

4.3.2 配合街区IP 进行文创周边开发 除了带动原有的经济业态发展,IP 形象所衍生的文创周边产品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文创周边承载着特殊的文化价值,这些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进一步起到文化的推广与对外宣传作用[9]。

图6 北市场街区与西塔街区区位

由街区IP 衍生的文创产品应遵循从依托原有业态的线下贩售起步到线上贩售的发展顺序,处于起步阶段的北市场周边产品设计可主打街区文化宣传类文创周边和旅游纪念品类文创周边两种形式,通过生活常用品和社交赠礼两种媒介达到文化宣传的效果。文化宣传类周边应充分挖掘老北市特色民俗文化,运用多种民俗文化元素,开发价位亲民、耐用且实用、文化价值较高的产品,如文具类产品。旅游纪念品类周边主要用于个人纪念收藏或亲友之间赠礼,可主打特产食品与观赏性较强的工艺品,如老北市黏食礼盒。在避免过度包装的基础上应重视产品的包装设计与文化特色小赠品,将街区传统民俗符号融入其中,提高产品附加值,使游客愿意将其作为精致的赠礼佳品购买。

4.4 联动西塔街区形成民俗特色街区集群

北市场街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北部,西部以南京北街为界与西塔街区相邻,两街区各自都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北市场汇聚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特有的庙会民俗特色;西塔街区作为朝鲜族聚集区形成了以餐饮娱乐产业为主的“朝鲜族民族特色夜经济街区”。

二者区位相近,产业构成类似,但街区文化特色却有着鲜明的差异。从街区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应促进两街区间的互动协调,增加街区联动的商业活动与文旅线路,充分发挥二者的区位优势和文化特色,在城市中形成民俗特色文化街区集群,提升地区整体竞争力与影响力。可串联街区内现有的知名老字号餐饮商铺打造北市场—西塔民俗小吃逛吃游线路,充分利用改造后民俗气息浓厚的街区风貌景观,整合地区历史建筑资源规划老沈阳民俗风情体验游线路。利用北市场皇寺庙会和西塔中国(沈阳)韩国周活动的客流量高峰,拓展街区之间的文商旅联动交流,增强文化对外输出,联手打出一张民俗气息浓厚的沈阳城市名片。

5 结语

综上所述,从鱼龙混杂的旧沈阳“杂巴地”到集购物商住、餐饮娱乐、旅游文化为一体的综合商区,在沈阳北市场未来的街区规划中如何激活北市场特有的老沈阳民俗文脉,有文化方向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激发街道活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延续沈阳城市文脉,形成城市名片,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北市民俗文化民俗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民俗节
漫画民俗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