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二线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研究

2022-05-30邢亦壮熊微

湖南包装 2022年2期
关键词:泉州大众艺术

邢亦壮 熊微

XING Yi-zhuangXIONG Wei*

(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21)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21)

公共艺术指的是生活中开放性、公共性空间内的艺术创作。公共性这个概念在空间上不是循规蹈矩而是灵活多变的,所以公共艺术在当下是很容易被大家理解和接纳的。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是一个共生的结合体,城市给公共艺术提供了创作背景和衍生空间,而公共艺术彰显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生活品质[1]。

中国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发展资源,公共艺术介入的时间相对较早,设计实力也相对雄厚。而正在快速发展的二线城市在公共艺术设计方面略有缺失,所以出现了一些拔苗助长、东施效颦的现象。如何因地制宜、关注民生、深度挖掘和发展本土公共艺术,成为二线城市探索的重难点。因此文章拟在公共艺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公共性、地方性和互动性3 个方面,探索二线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创新策略及开发应用状况。

1 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中国学术界召集和举办了很多关于公共艺术的专题讨论会,并对国内和国外一些公共艺术作品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和研究,大部分研究内容为公共艺术的公共特性和基本属性、公共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城市的文化历史和发展潮流。这些研究的结果包括公共艺术存在的误区、问题和困境、未来的展望、管理与维护、管理制度与操控角度的建议。这些研究的专家不仅从理论层面强调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的本质,更多地关注管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探索。人们一直以为公共艺术是政府部门、一些管理机构或者个体艺术家关注的领域,其实不然,真正接触与使用公共艺术频率更高的是人民群众。不管是在管理和运营层面,还是设计和使用层面,人民群众都有很高的发言权。国内在公共艺术设计领域实战方面的经验还略有不足,广大学者、专家、设计师都应该先从理论方面入手,弄清设计的主题和作品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创作浮夸甚至失败的案例,在设计上追求更高的质量和工艺,为今后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1.1 一线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现状

中国一线城市以北上广深为主,无论是北京的798 艺术街区、国际雕塑公园、地铁站里的中国文化壁画,还是上海的南京路、世博园、淮海路上的民俗雕塑,又或是广州的五羊雕像,深圳的红荔路群雕《深圳人的一天》等地标性公共艺术,已经完成“城市化进程”这一阶段的特殊使命,以多功能、多形式丰富着这些城市的公共空间。例如《深圳人的一天》,作品用一组人物雕像——18 位随机挑选的不同行业的普通群众,艺术地展示了1999 年11月29 日那一天在深圳这座城市里所定格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事件。可见公共艺术设计已经演变成一种对空间内综合现象的把控手段,用新的方式唤起公共空间中的场域感、氛围感和归属感。

1.2 二线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现状

中国二线城市多为省会城市及经济发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二线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不同时期的界定会有些许不同,出于研究需要和案例实践的考虑,将二线城市界定为除一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外的城市。以福建省的福州市和泉州市为例,两地的公共艺术主要体现在雕塑和装饰画上,存放的地点多位于公园广场、文化长廊和艺术展馆等。

福州的公共艺术分布呈“一个中心,一个核心,两条轴线,四条廊道”的格局:“一个中心”是指福州市中心五一广场;“一个核心”是指船政文化之都马尾;“两条轴线”是指南至白湖亭,北至华林路,东至鼓山廨院,西至杨桥路;“四条廊道”分别是南北江滨公园、白马河公园以及晋安河公园[2]。福州台江区北江滨公园的公共艺术多以纪念性浮雕表现为主,《福州历史文化长廊》(图1)、《福州名人名言长廊》和《闽水谣》这3 组浮雕记载着福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脉络,以及对福州做出贡献的英雄伟人和光辉事迹。

图1 “开基筑城”浮雕(来源于网络)

泉州惠安素有“中国石雕之乡”的美称,坐落于惠安县惠崇公路的中华石雕艺术博览园更是为本地的公共艺术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园区占地9 hm2,1995 年由当地民间集资兴建,1997 年建成正式对外开放。园区内共收藏有本地石雕工匠设计并创作的石雕作品1 500 多件,规划为25 个主题景点,例如展现“福、禄、寿”三仙的三尊园(图2),这些石雕作品内容在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向大众展示了泉州惠安雕刻艺术的风格、品类和材质。还有位于南安的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用2 000 多件馆藏讲述石材文化,一座博物馆就是一座学校,这座博物馆用石头讲述石头与艺术、石头与生活、石头与宇宙的关系,使石材这一综合材料在公共艺术表现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是泉州这座城市送给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公共艺术的最佳礼物。

图2 “福、禄、寿”三仙雕塑(来源于网络)

2 部分二线城市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

以福州和泉州为代表的部分二线城市的公共艺术大多聚集在艺术园区和纪念广场,题材还是以传统民俗、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为主,并未与时俱进地创造出新的题材和形象,这可能会流失一部分青年群体对公共艺术的追捧和喜爱,而且在公园、广场、街道等日常生活空间中还是稍显逊色。公共艺术不能给其本身“划限”,对大众影响最深刻、最久远的公共艺术不应该在郊区的纪念园,也不是在市中心的博物馆,而是在小区广场上,或者是街道转弯处的草坪里。这些生活中看似不起眼却随处可见的才是真正润物无声的公共艺术。

据306 份有效问卷调查研究,泉州市居民对本地公共艺术的看法,10%的居民觉得很出彩,例如像泉州市标“飞天迎宾”不仅点缀了周边环境也提高了大众审美;15%的居民表示平常没怎么见到过,这除了前面提到的公共艺术分布不均匀问题之外,也可能与市民本身的关注度有关;20%的居民觉得有些广场上的公共艺术简单粗糙、生搬硬套,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甚至影响市容;25%的市民觉得除了像丰泽广场的“鲤鱼化龙”、东湖街口的“97返珠”等个别地标式公共艺术,其他每个地方都大同小异,没有新意;剩下30%的市民认为大部分公共艺术作品虽然形式丰富、外观精致,但不接地气,没有专属符号,无法留下深刻印象,这就很好地反映了以泉州为代表的部分二线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模仿照搬较多

部分二线城市很多公共艺术都缺少地方特色,例如巨大的球体外面缠绕着两个曲线摆放在花坪中央,捧花的少女雕塑屹立在草坪上,一群石制的鲤鱼、天鹅三三两两地安插在湖中等。放眼望去和其他城市大同小异,甚至造型和配色都没有格外考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降低了每个城市公共艺术的竞争力,也消耗了公共艺术特有的城市符号价值,从而很难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作品。观众们会觉得公共艺术只有这些枯燥单一的表现套路,而且并没有对日常生活带来影响和贡献。这不仅会降低大众对于公共艺术的期待,也会消耗其了解和探索艺术的兴趣。

深究其背后的成因,公共艺术的运营机制还有规章制度都存在问题[3]。每座城市、每个场所、每块区域的公共艺术设计背后是由谁来负责和决定的,是专家评委、市民大众投票制,还是相关领导拥有直接决定权,这就牵扯到一个民主性和专业性的问题,除了公共艺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普通大众和领导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审美品位,所以就算征集到了一些方案,大家有可能选到最差的。部分存在模仿抄袭的方案则是为了应付任务,赚取奖金和荣誉。

2.2 没有深层含义

公共艺术如果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含义,那就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仅仅是一个“摆件”。走在街上人们不乏会看到一些“特立独行”的公共艺术品,乍一看会被其怪异新颖的外表所吸引,定睛细看之后发现里面并没有什么文章,这就会大打折扣。公共艺术的受众是社会上任何职业、不同年龄阶段的所有群体,部分作品投机取巧,运用“打散、拼接、重组”的艺术手法去塑造一个没有内在灵魂和社会价值的形象,这纯粹是个人抽象几何形态的体现,并不能被大众所认可接纳。久而久之,还会让大众产生“艺术和生活有很大距离”的误解和偏差。好的艺术作品是不需要设计说明的,也不需要作者广而告之,而是当作品摆在大众面前,就能感知到它的温度和深度。

3 如何提升二线城市公共艺术的竞争力

3.1 强调公共性,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核心问题,包林先生曾给出艺术何以成为公共的两种途径:一种是由艺术品本身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形式而被公众通过各种媒体逐步认知和欣赏;另一种是艺术创作从开始就为特定场所而设计,艺术家充分考虑到公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用作品与公众产生互动,期望把我们的注意力从结构完善、正式欣赏的场所引离出来,如美术馆、博物馆或艺术画廊等,引向日常生活的各个空间[4]。研究讨论的是由第二种途径所产生的公共艺术、为社会大众、公共场所服务的艺术。大众最关心的莫过于密切联系实际的民生问题,例如当下疫情防控、医疗健康、环境保护、劳动就业、三胎政策,亦或泉州申遗成功等热点话题,怎样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和传递社会问题,给大众“讲好故事”才是艺术家们的着重发力点。

从2011 年起中国各地全面实施二胎政策,再到前段时间发布的三胎政策,在这期间衍生出许多围绕鼓励生育题材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些设计生动形象、贴切生活、反映现实,是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如图3 所示的母子主题雕塑。

图3 母子主题雕塑(来源于网络)

公共性对公共艺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通过对空间权利的诉求,将制度建设的问题推向了前台。要想让公众的权利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就必须完善公共空间的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使社会个体空间权利的实现拥有制度层面上的保障[5]。如何唤醒大众的公共精神就是公共艺术中场域性的发力点,公共精神是大众对于公共领域的一种道德和信念,它在服务大众的同时也无形中影响和约束了他们。就好比一个人走在街上,如果这块区域非常干净整洁,他可能会把手中刚想丢掉的垃圾塞回口袋,反之如果这块区域原本就混乱不堪,他觉得丢垃圾也不会影响其整体风貌。这又回到前文探讨的问题,公共艺术是大家的,每个人都有保护义务和使用权利。

3.2 保留地方性,探索本土文化特色

鲁迅先生曾说“艺术上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过程中应当体现城市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让时代赋予艺术新的涵义。例如泉州市标“飞天迎宾”、丰泽广场的“鲤鱼化龙”、东湖街口的“97 返珠”等公共艺术虽然具有泉州本土特色,但对于时代思考、人文关注和生态环境的探讨相对较少。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艺术应该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独特的标识性和深远的文化性,在美化心灵、提升品格的同时也要有利于大众认知力、想象力和民主意识的培养[6]。

泉州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古迹众多,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美誉。泉州的海丝文化闻名世界,一些特色古建筑的空间构造、色彩搭配和纹样装饰历久弥新,宋代古船、祈风石刻、南音木偶和郑和下西洋的碑刻等古文物,这些经过历史沉淀留下的地域符号都可以经过改良和创新,抽象化、艺术化地融入到泉州当代公共艺术里,让市民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这座古城的文化魅力。

3.3 增强互动性,引领大众走进艺术

大众与公共艺术发生互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感官引起的心理上的认知性互动;二是由行为引起的生理上的参与性互动。认知性互动是大众通过欣赏公共艺术作品,从而感受到其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带来的认知,这些认知可能是以往经验的积累或新鲜灵感的迸发。参与性互动是大众直接触碰或进入公共艺术内部,并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的结果[7]。只有让大众身临其境地参与互动,改变原有艺术甚至再创作,才能实现公共艺术的最大价值,这也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的本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几乎都是社会合作的结果[8],例如前段时间上海世博园的人像雕塑都被志愿者们戴上了口罩,路过的行人纷纷点赞,这一举动无疑是巧妙地弘扬了抗疫防控精神,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也增加了大众与公共艺术的互动。还有前段时间霸占网络热搜的成都太古里3D 裸眼镜头,熊猫、超人等动漫形象都从屏幕中“走出来”和大众互动,引起沸腾。当下数字技术发达,虚拟场景类公共艺术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在特定环境下渲染氛围,给大众带来一场互动性的视觉感官盛宴。

4 二线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案例

近年来有关海洋保护的活动不胜其数,话题热度不断升高。利用公共艺术设计宣传海洋文化,呼吁大众保护水环境紧跟时事热点。以泉州市为例,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内有多处海滩,是典型的沿海城市。泉州滨海公园沿海大道由西至东,连接晋江和洛阳江,紧挨泉州湾,是未来的城市滨海休闲旅游长廊。由于目前仍处于开发阶段,景区功能规划和公共艺术设施尚未完善,正是引导大众了解公共艺术以及倡导环境保护的最佳时机。

针对泉州滨海公园设计方案——“重塑”互动性公共艺术,图4 左边小图表现了混沌初开,万物始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间的主图体现了人类在世界上活动,采用九宫格的形式,从拼图玩具获取灵感,增添了推拉移动的场景,画面中观察世界的眼睛、海平面、太阳等元素使人们更直观地与环境互动,右下角第九格空出位置采用镜面贴纸,暗示人类时刻站在镜中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保护环境的生存准则。右边小图采用主图中眼睛的大特写为主要形象,如果人们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世界就会像左边的小图一样风和日丽;反之,若不断破坏环境、打乱世界,就会像右边的小图一样惨不忍睹、一片黑暗。

图4 “重塑”

该设计的亮点在于利用儿时玩具进行情景带入,拼图与绘画动静结合。在保证公共性、宣传环境保护等时事热点的前提下,也贴合了泉州沿海城市的地方性,以及满足大众参与公共艺术的互动性。

5 结论

随着中国二线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全面进步,社会大众对精神文化和审美品位萌生更高的追求和向往。这对艺术家和设计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顺应时代潮流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优质公共艺术。利用优质的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注入艺术符号和文化特色,提升空间美学和人文精神[8],打造专属的公共艺术和独特的城市形象,推动公共艺术设计在中国二线城市乃至三线城市的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拓展艺术审美教育,增强市民的公共意识感、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

猜你喜欢

泉州大众艺术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