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升小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2022-05-27王延星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

【关键词】提升  小学生  科学知识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5-0043-03

科学的来源是生活,有效地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可以快速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虽然许多教师都明确这一点,但是部分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在科学教学中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如何提升小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如何加强生活与科学间的关联性,成为当下小学科学教学的重点问题。通过研究,可以有效了解提升小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能力的必要性,结合实际教学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思维等综合能力,从而推动教学实践效果的提升。

一、提升小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能力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的内容包含了自然中的科学、生活中的科学等多种内容,而科学研究的目标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所以科学也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科学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了个体在学习和理解、应用科学知识及技能方面的表现行为,还有理性思维、崇尚真知、勇于探究等。通过锻炼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锻炼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思考探究,帮助学生积极进入到思考中,并按照科学思路有顺序地解决问题,借助所学的知识、积累的经验来解决问题。从教学角度上来讲,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也是从生活的角度上看待科学。由此可见,将科学教学与生活构建关联,不仅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眼光与科学思想,学生经过潜移默化的教育,能够有效提升科学素养,并养成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良好习惯,对学生来讲受益匪浅。

(二)扩大学生认知层面

科学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在教学过程中,除课本知识外,教师会提供部分拓展知识,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见识到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科学内容,在教师的组织领导下,从多个角度出发探究科学知识,从而积累丰富的科学内涵,提升自身研究能力,扩大知识面。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科学带来的趣味性,并逐渐生成生活化的眼光,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来扩大学生的认知层面,提升教学效果。这样一来,对学生产生的益处是长远的,教师要充分明确提升小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能力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实践设计课程,从而帮助小学生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2]。并且,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认知层面的扩大,有目标地探究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知识资源,来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明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目标,以教材为准探究、收集相关的资源,从而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提升教学目标实现的效率。

(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思维是科技进步的关键,是国家建设的基础。所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是科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在科学教学中,教师由科技、文化、人文等角度出发解释科学,并带领学生从生活的层面上理解科学,有助于改变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刻板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借助生活内容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结合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提高教学活跃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创设铺垫。

二、提升小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生活內容导入课堂,加强教学生动性

结合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理论来看,学习中最好的刺激,是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的兴趣,兴趣作为指导学生思维行动的关键,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内在行动驱动力的形成,还能为学生创新创造提供条件[3]。结合众多科学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研究的成功大多来自于自身兴趣,只有对事物产生兴趣后,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思考中,探究其中的奥秘之处。并且,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便愿意积极投入到创新创造中,从而实现思维的活跃以及智慧的启迪。在进行新课导入中,如果学生由日常所了解的生活情境出发,教师选择生活化倾向较大的教学内容,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开展课程教学,创建良好的氛围,让学生逐渐掌握课程知识点,并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氛围。例如,在学习“冷与热”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来导入课程知识:“孩子们,如果在寒冷的冬天,你们只在身上穿着单薄的短袖,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板书“冷”,随后提问:“那么孩子们,如果你身着一件棉服的话,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板书“热”。此时教师继续提问:“冷和热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现在能告诉老师你们都见过哪些冷与热的现象呢?”学生会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教师所提问题。将生活内容导入到课堂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加上学生在此阶段已经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教师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角度出发开展教学,为学生构建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放松感,让学生不受思维思想的拘束,从而增加参与课堂互动的意愿,培养学生的生活化眼光,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利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并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科学学习中。

(二)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生活化情境教学是科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法,但是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中缺乏对教学方式的调整,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无法真正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价值[4]。所以在开展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制定针对性的策略,结合对学生的观察分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大胆实践,并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光的传播”课程中,教学的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眼睛能看见事物的原因,并进一步认识到传播是课程设计中主要的探究环节,然后对“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展开探究,借助动手实验等方式,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教师要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认识光在空气中传播是沿着直线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讲解课题知识。首先在课前,利用语言为学生构建一个情境“阳光通过密林的缝隙照射在地面上的光束”,以及“打开手电筒后,有一道光束照射在了地面上”。随后抛出问题:“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然后引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作出假设,因为前期作出了铺垫,学生统一进行了假设“光在空气中可能是沿着直线传播的”。随后,教师要创设生活化情境,就要为学生带来听觉、视觉方面的引导,并灵活应用语言让学生实现思考,如“同学们,我们知道每天的阳光都会照射在大地上,但是太阳离咱们很远的。你能说出阳光是怎样实现传播的吗?”学生在产生疑问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参与到动手实验中,例如,通过纸筒、水管等来观察阳光,以及通过小孔成像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氛围中,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等活动,来分析了解“光是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速度很快”。在实验中,教师要适当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实验的目的在于什么?”学生会回答:“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此时不能让学生的思考停留在浅显层面,而是要引导深入思考,提问:“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过程需要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会回答:“光源。”

这样一来,让学生经过反复的思考,经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学生实现了主动探究以及动手实验等,提升了学生借助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了思维与实践水平。

(三)拓展教学互动模式,促进学生思维水平提高

在传统课堂中,课堂教学气氛较为紧张严肃,学生的精神思想处于紧绷状态下,无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发展较为缓慢。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教师要积极采用生动、鲜活的教学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发散自己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促进教学效果提升。在生活化教学的视角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既能满足教学要求,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5]。例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张口说话,并轻按自己的喉咙,让学生在说话时感受自己的发音和喉咙振动。接着,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备好的实验材料,手鼓、摇铃等,要求学生执行动作让乐器发出声音,在获得发声结果后,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探究问题,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此时学生会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告知教师:“声音是两种物体撞击产生而来。”然后教师此时可以半信半疑地提问:“你们确定是这样吗?现在有没有人为老师表演一下?”这时学生会争先恐后地作出计划。接着,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自由结组,并开始调查讨论。教师要为每个小组布置讨论任务,并为小组成员科学安排任务,如1~2名学生收集资料、2名学生负责资料整理、1名学生做出资料收集的总结,再由1名学生做出报告及反思。在这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提升思维水平,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四)加强课外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中,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以尊重学生差异性,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为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并不能通过教师的简单讲解就可以实现,况且科学知识较为综合,实践性较强,所以需要为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案例,才能增加科学知识的说服性,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观念与价值观念[6]。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的真实内容,将学生带入到场景中,从而养成科学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解“水资源”的知识时,以往多采用课堂讲解方式进行教学,但是教学效果都不太理想,不能达到锻炼学生解决生活问题能力的目标。所以,教师要及时转变课堂模式,组织指导学生进入生活场景开展实践,从而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受到污染的河流,抒发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在经过活动组织后,学生面对现状会具有一定的感想,教师可以积极提问学生,让学生谈一谈保护水资源的措施,提高学生珍惜用水观念,加强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及价值观。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入校园环保交流、环保演讲、展览等活动,提高学生眼界,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增长自身见识见闻,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经过引导,学生会提高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并逐渐适应从科学角度出发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科学内容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科学教学成为社会各行业高度关注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加强生活与科学学习之间的联系性,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完成教学,并挖掘教材中生活化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来源和便利。本文明确提升小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能力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案例提出相应对策,为教学创造充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彭锦媚.如何培养小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J].女人坊,2021(2):1-1.

[2]刘蕾.基于实验教学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探索 ——以《声音的高与低》的教学为例[J].小學教学研究,2021(19):39-40.

[3]周晓梅.依标命题,寻道究理——例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科学问题解决能力[J].文理导航,2021(21):2-2.

[4]蔺立强.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学周刊,2021(23):2-2.

[5]喻洁.我国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进程,热点与前沿——基于CNKI数据库(1995~2021)的可视化研究[J].创新教育研究,2021,9(6):12-12.

[6]陈旭芬.如何培养小学生在科学学科中“解决问题”的能力[J].爱情婚姻家庭:教育观察,2021(9):2-2.

作者简介:

王延星(1976年6月30日-),男,汉族,山东邹平人,本科学历,中小学副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