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扬州运河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传播

2022-05-24韩涛张曦之

河北画报 2022年14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扬州

韩涛 张曦之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澳门科技大学)

大运河江苏段长690km,大运河扬州段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扬州来说,大运河是母亲河,也是扬州文化的代表,扬州段运河非遗技艺丰富多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濒临丢失。互联网技术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何更好的传播和传承非遗文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扬州运河非遗文化的发展传播现状,针对性的分析了扬州运河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承和传播路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传承和传播路径。

一、大运河扬州段非遗的现状

扬州拥有丰富的大运河文化资源,包括大量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扬州剪纸、扬州玉雕、扬州清曲等,和许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何园、扬州城遗址等,丰富的文旅资源使得大运河文化蓬勃发展[1]。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也是文旅发展的重点项目,大运河扬州段非遗文化丰富多样,也在不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目前的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于现存优秀的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文化遗产的深度和广度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的拓宽,文化的内涵需要更深层次的解读[2]。二是文化传播传承方式不够新颖,目前对于大运河扬州段的非遗文化,宣传推广方式比较单一,对于新时期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没有有效的结合,对于新媒体的传播平台运用不足,非遗文化的传播途径有待改进。三是缺乏文艺精品的创作,运河为主题的文化缺少创新创作方式吸引大众,扬州非遗文化元素在文化创作中运用不足,对于数字文旅产业缺乏有效的结合。扬州非遗文化的传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影响着非遗文化、技艺的传承,以及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对于扬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传播方式亟待改进。

二、互联网背景下扬州运河非遗数字化传播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一)数字化传承和传播的意义

数字化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广泛运用,在非遗文化的传播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在是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数字化产品、数字媒体、数字技术充斥在大众生活中,数字化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非遗文化数字化的传播方式,能够紧跟时代潮流,扩大传播文化传播受众和范围。二是有助于创造非遗文化新的生命力,非遗自身的延续也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传统的发展方式存在传播方式单一、成本高等问题,使得非遗文化传播受众群体小,传播范围窄,传播效果不佳,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其发展迎来了新的时机。比如在传播方式上,借助数字化等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在文化内容的创新上,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进行非遗的二次创作[3],使得文化更加生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更多年轻群体来了解非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三是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非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非常珍贵的财富。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承与传播方式,为非遗注入新时代基因,促进非遗的发展。

(二)数字化传承和传播的可行性分析

同样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互联网背景下扬州运河非遗数字化传播和传承的可行性。一是互联网具备云存储功能,这个功能使得非遗文化技艺能够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储存在互联网云盘,得以很好的保存。互联网的储存方式有保存与传播同步的优势,信息制作者能够保存信息,信息接受者同时也能看到信息,搜索方式极为简单,通过关键词的检索便可以找到感兴趣的内容,储存功能的支持使得传播更加方便,增加了传播范围,提高了传播效率,同时也增加了受众面,大众可以通过复制、粘贴、转发等形式,增加非遗文化的传播,提升扬州运河非遗文化的知名度。二是具有多媒体的特点,现阶段学习由于非遗技艺的学习时间长使得学习该项技艺的越来越少,加之非遗技艺的传播范围不够广泛,许多人并不知道一些技艺的存在,互联网多媒体的特点可以记录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使得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任何地点和有时间的情况下进行非遗技艺的学习,使得非遗技艺的传承更为广泛[4]。三是可以实现信息碎片化的传播,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兴起,使得大众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到各种信息,信息传播速度非常之快,碎片化信息的传播已经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形式。扬州运河非遗的传播也可以借助这种方式,通过探索非遗文化内容,包含非遗文化元素的图片、视频等,实现扬州运河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大量出现在媒体平台上,让大众在碎片化的时间中,也能够接收到扬州运河非遗文化内容[5],通过制作精致的内容吸引大众眼球,让大众产生兴趣来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三、扬州运河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承和传播路径分析

(一)建立数字化信息数据库

一是建立扬州运河非遗的数字化文献数据库。扬州运河数字化的文献数据库可以围绕着大运河沿线的城镇、村庄、古镇和运河的支流河流等为主要的数据来源,将扬州运河两岸的相关文化纳入其中。将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储存,比如可以分为历史类的文献、沿河自然地理生态相关的文献、人文生态相关的文献、名人古遗址相关的文献、旅游资源相关的文献、沿河经济发展相关的文献等类别[6]。数据库可以对当前与扬州运河的现有整理好的资料、零散在民间的文化资料、口述的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的保存与整理,对扬州运河的文献进行完善与补充,实现数字化资料库实现永久保存,方便传承。

二是建立扬州运河非遗文化传人的个体信息数字化数据库。非遗的传人是非遗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时间的增长,扬州运河的非遗传人出现老龄化的现象,并且年轻人愿意从事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意愿较低,非遗文化面临继承无人的窘境。因此,需要建立起这些非遗传承人的数字化的数据库。将非遗传承人的相关资料完整的保存数据库之中,为以后的传人和受众查阅并使用。尽可能地将不同的技艺与工种的传承人的信息进行搜集,然后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与归纳,用二进制的数字信息将文字、图片等信息进行储存,便于大众在寻找与运河相关的非遗内容时快速查阅,并可以根据分类进行准确的定位。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对非遗传承人的信息进行记录与整理的时候,应当对传承人的隐私进行充分的尊重与保护。

三是对扬州运河的非遗技艺的制作方法建立数字化数据库。重点对扬州运河非遗技艺的制作规程与制作方法进行详细的整理与总结归纳。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或者是图片剪辑的方式进行。例如,在扬州非遗文化中较为出名的扬州玉器,就可以对制作方法与过程进行记录,包括从玉器制作前期的选料到开玉的过程,中期的画样到出样,再到最后的精修与剖光等全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然后后期通过对视频的编辑、图片的剪辑整理成数字化的资源进行保存,上传到网络平台[7]。观众在接收到图片或者视频的信息后,可以就这些非遗文化的资料进行询问与意见建议的反馈,与非遗传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让大众对扬州运河非遗文化了解的更多,以便更好地进行传承与传播。

(二)搭建非遗文化网络展示平台,优化线上传播途径

一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进行扬州运河非遗网络展示平台的搭建工作。可以紧跟当下的直播潮流,建立扬州非遗文化的自媒体账号,通过这一账号将扬州运河的非遗文化进行传播与宣传初试。邀请一些知名度相对较高的扬州运河非遗研究学者、专家或者是传人,定期开展网络直播,从专家的角度、传人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讲解与展示,对于一些相对的手工技艺,传承人可以在直播的时候进行现场教授与展示,对于较为复杂的手工技艺,可以分部分、分段讲解,在制作中还可以与观看人员进行互动,及时解答疑惑,现场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大家的兴趣与好奇心,便于非遗文化的传播[8]。还可以对观看人群进行大数据分析,将兴趣浓厚的观众组建网络交流分享群,便于他们讨论与交流经验,让扬州运河非遗文化先在小的网络范围内传播,进而实现较大范围传播的目的,让非遗的网络群体基础进一步扩大。

二是对非遗文化线上的传播终端进行优化。扬州地区可以对当下大众的文化消费进行分析,从需求出发,采用纪实拍摄的手法将扬州非遗文化的新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借此建立扬州非遗文化品牌,将大运河优秀的非遗文化资源变成文创产品,让非遗文化具备经济价值,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这种方式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促进产生新的产业,借助网络传播渠道让非遗文化可以深入到大众的生活之中;与其他的非遗文化一样,扬州非遗文化的资源与文献无法像一般的书籍那样可以进行随便查阅,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少见。我们可以将扬州非遗文化的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到移动的阅读客户端,将现有的可整理的资料采用虚拟技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还原,在满足我们求知欲、探索欲的前提下,对稀有的文献资料进行保存。在这一客户端中,可以加入小视频、图片、语音等形式的信息,尽量将扬州非遗文化的相关元素进行全面的展现。还可以在客户端设置专门的评论反馈区,让大家对运河文化的魅力进行详尽的描述与感知;还可以借助微博、微信小程序、抖音等当下比较常见的社交平台开设官方的账号进行运营,将传播渠道进一步拓宽[9]。在这些社交平台上积极发布信息,并与当下的热点话题与元素相联系,加强与运河非遗文化的相关性。可以与影响力较大的博主进行联合,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对大众进行引导,实现二次传播,提高扬州非遗文化的知名度。主动制作并发布优质的内容,着重在内容的互动性上下功夫,提高内容的转发、点赞人数,并根据热点话题进行及时的调整。

(三)培养并引进数字化相关人才

数字化的专业人才是大运河文化得以传承并保护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传承与传播的最基础环节与根本保证。一是政府引进与大运河文化研究领域一致或者关系密切的专业性人才,并将这些人才打造成分工明确的专业队伍。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进行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让扬州运河的非遗文化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二是培养非遗传承人。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手段鼓励非遗传承人数量的壮大,设立专门的岗位,对愿意学习非遗技艺、文化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并安排他们学习数字化技术,不仅在专业上武装他们,也让他们在数字化技术上变强,让他们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10]。同时鼓励他们做好扬州运河非遗文化“宣传员”,借助网络渠道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三是政府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设立专门的专业,安排相关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让扬州运河非遗文化走进课堂,并加强实践教学的内容,让他们走进非遗文化、感受非遗文化;鼓励教师开展这方面的课题研究,主动带领学生投入到传播上,提高自己的传承意识,为扬州运河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打下坚实的人才队伍基础。

四、结语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在为扬州非遗文化的在传承与传播上实现数字化提供了可能,带来了较大的基于与发展的平台。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趋势,借助互联网技术,强化扬州运河非遗传承并传播下来的必要性,通过建立非遗文献、非遗传人与非遗技艺的数字化数据库的方式将非遗文化的相关资料进行保存并传播展示,并积极引进数字化技术人才、在先关事实物还原等方面采取数字技术,为广大观众创造平台互动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渠道参阅非遗资料并反馈建议,让非遗文化的本土传承与广泛传播更加顺畅。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扬州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银河哪比运河乡——《诗咏运河》读后感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