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模式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2-05-23孙建娥罗敬宁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化养老养老模式城市社区

孙建娥 罗敬宁

摘要:“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当前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存在规模庞大的健康老年人口是我国当前人口结构的显著特征,人口结构的失衡对我国养老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老年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亟需从文化层面来开辟老龄化事业发展的新路径。而社区养老作为养老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老年人进行精神文化服务的功能。基于以上客观事实,将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模式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这一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总结其当下面临的发展困境,同时针对文化概念的认知性问题、服务内容和服務对象的单一性问题、供给不足和资源浪费并存、参与者队伍的结构性问题,提出应从增强城市社区的平台作用、健全服务内容体系、畅通服务递送渠道、拓宽社会支持网络四个层面着手,以期实现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模式的有效运行和持久发展。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养老;社区文化养老;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2)03-0107-09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结构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比高达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1]。立足于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各类养老服务发展的质量与速度滞后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逐渐成为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多样化发展程度较低,侧重于基本生活服务和医疗护理服务的提供,养老服务供给类别存在一定局限性。文化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以城市社区作为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回应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破解老年人文化养老难题的重要途径。

一、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作为当前社会的一种新兴养老模式,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是满足老年人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对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补充,且已形成了较好的文化基础、政策基础和社区化基础,这一模式存在及发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1.老年个体需求旺盛

随着我国医疗环境卫生的发展,老年人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可支配的时间被拉长;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物质生活的提升、思想观念的变化使老年人愈发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此外,生理机能的衰退与心理的变化影响了老年人的社会互动,作为一类特殊群体,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高于其他养老服务保障。以上种种因素让老年人对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文化养老成为了当前社会状况中的必然产物,这是由老龄化趋势发展带来的必然性。现实情况中,据相关新闻报道,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等相关事件常常有所耳闻。总体而言,目前老年文化事业发展的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2.家庭及机构的文化养老功能不足

一方面,家庭养老普遍重物质供养,轻精神抚慰。在现代生活中,年轻人生育观念改变,“421”式家庭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老年抚养系数高,子女负担艰巨[2]。而同时,当前我国年轻人工作就业压力急剧上升,工作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加无暇顾及父母除基本生活之外更多的其他方面需求,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时间。因此,目前老年人需要转向社区和社会来寻求精神文化上的支持。

另一方面,机构养老重困难老人,轻健康老人。养老机构同样存在着局限性,如,公办养老机构所面向的覆盖群体相对狭窄。国家在城市设立的公办养老机构主要以弱势老年群体为接纳对象,集中供养着生活困难的老人,并且大多仅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精神文化服务缺位。其次养老机构在城市发展的局限性则体现在,民办养老机构大多为医养结合机构。目前市面上的养老机构大多为面向失去自理能力、或者自理困难的衰弱老年人,以提供医疗保健、康复护理为主要内容,而缺失以健康老人为主要覆盖群体的养老机构。综上所述,无论从家庭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来看,均缺少了文化养老的有力供给方。

(二)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文化基础

自古以来中国孝文化就在不断发展,现今更需要继承和发扬。其中我国传统老年文化早已深深根植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其独立且完备,崇尚尊老、养老、爱老。老年文化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准点和内涵要求,继承传统老年文化是构筑社会和谐发展价值体系的原则,当下随着社会经济物质条件的提升,传统老年文化的优秀脉络没有得到更好的维持,无时不刻遭受着各种冲击和争议。因此,发展文化养老事业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旗帜;既能补充社会层面老年文化的部分缺失,又能满足现阶段社会老年群体的需求,对于当前的我国社会环境来说是刻不容缓也是极其关键的。

2.政策基础

众多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在城市社区率先开展文化养老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几年,我国对于老龄工作高度重视并积极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关注民生、“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重视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并通过了以养老问题为核心的政策措施。《2018年中国老年心理健康白皮书》说到,我国老年人普遍精神生活匮乏,尚未实现积极文化生活的局面。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文件中指出[3],着力扩大并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满足老年群体需求的内容多样性,促进供需匹配。“十四五”规划建议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在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方面,习近平指出“四个转变”的发展思路为文化养老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强调了文化养老的民生导向要适应时代要求。

3.社区化基础

随着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发展,社区不仅逐步完善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同时“共建共治共享”的观念逐步根植于基层工作者,社会治理新格局显现。目前城市社区中的相关发展已为文化养老模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各城市社区设置了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了社区图书室、自习室、健身房、活动中心等场地,保障了文化活动的场地资源。其二,大多数社区成立了各类兴趣小组或相关组织,巩固了社区参与机制。其三,目前,较为大型的城市社区已形成较为开放的格局,为与各类社会组织或文化事业单位联合开展文化养老服务的合作提供了基础。其四,居民的社区意识逐渐浓厚,自主成立业主委员会或各类基层组织的现象层出不穷,为文化养老服务的人员参与提供了可靠保障。05F9DF0E-97D7-4F83-A7D9-4684BF83DC0C

二、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模式的现实困境分析

根据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开展的情况,对现行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进行总结,集中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于文化养老概念的认知性问题

一方面,从文化养老的认知广度来看,普及面较窄。文化养老作为新兴的养老模式,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但当前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为普遍对社区文化养老的内涵和实际内容了解程度不高,甚至很多人从未听说过这一概念,社区文化养老仅在从事养老事业的前沿工作者中口口相传,这让老年人在接受文化养老服务时往往处于被动的位置。而反映在家庭层面上则主要表现为老人无法获得家人的理解,文化养老在当前全社会的影响力较弱。另一方面,从文化养老的认知深度来看,社会各界对社区文化养老认知误差大。通过与老人和社区工作者的交流可以看出,在实际运行中,大部分老年人及其子女、许多社区工作人员都认为文化养老的形式仅局限于“广场舞”“棋牌”“节假日社区搞活动”,或者将其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志愿服务站的服务内容混为一谈。更有甚者,部分社区文化专干、养老专干认为文化养老服务只针对于高知老年人,而本社区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教育背景层次较低则无需开展文化养老活动。

(二)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单一性问题

目前城市社区内未形成多层次的文化养老服务内容体系,服务形式内容不够丰富,且服务对象覆盖面窄,没有适合的活动项目、没有适合的场所和设施往往成为了重要原因。

一是服务内容单一,老年人经常参与的文化活动多以看电视、棋牌活动、唱跳活动等客观条件要求较低的项目类型为主,且一些喜爱户外运动的老年人也因广场舞扰民而苦恼。然而,随着经济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老年人对琴棋书画、摄影录像等各类专业性更强、更为高雅的活动需求也在增多,而目前那些重形式轻内容、缺乏新颖和特色、种类单一和核心价值良莠不齐的娱乐活动已然与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文化养老需求形成矛盾。二是服务对象覆盖面较窄。目前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主要面向低龄、自理能力较强的老年人人群,且文化养老建设较为完善的社区大多是高校周边社区,而对于身体情况欠佳、不便外出的老年人文化养老的服务内容几乎不存在。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老年人多以高收入、高学历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为特点,与基本不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老年群体相比,各方面资源获取都存在明显优势,一是由个人自身经历所决定,同时也体现出社区文化活动的推广和服务范畴存在短板,辐射范围缺乏全局考量。

(三)供给不足和资源浪费情况并存

社区文化服务设施、服务活动的供给与老龄化社会的文化养老需求不相匹配是当前老龄事业发展的困境。在现实中,一方面存在着文化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文化资源闲置、浪费的情况。

对于部分老年居民来说,社区服务设施量明显不足,活动场地局促。仅有少数条件较好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具有完备的社区文化产品设施,大多数文化养老硬件设施都简单陈旧,场地有限。且由于城市社区用房紧张,许多社区提供的场地大多为闲置用房改造而成,场地环境适老化改造不足。此外,老年教育资源有限且不平衡,例如部分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社区活动供不应求等。与此同时,在一些基本养老服务建设方面又存在着许多资源浪费的现象。如,部分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空置,所购的文化产品设备闲置,由此就导致出现了一些社区老年活动室、图书室“名存实亡”被挪作他用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质量低下、效果一般的政府购买服务等等。

(四)参与者队伍的结构性问题

文化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有完备的组织机构和物质保障,充足的人力资源也不可或缺。目前,大多数社区的参与结构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文化养老工作队伍呈现出党员居多、居委会成员居多的特点,且大多数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同时兼任好几项社区事务工作,并且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及服务对象主体——老年人占比较低。此外,文化养老工作队伍大多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服务质量和能力素质良莠不齐,新成员不熟悉业务与老成员懈怠工作的情况并存,这直接导致文化养老事业的发展难以达到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虽然大部分老年人认可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认为他们足够耐心和细心,但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仍有待提升,故社区应适当引入社会力量。

三、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困境原因分析

根据前文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剖析,以期为更好发展文化养老事业打下基础。

(一)传统养老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

由于独特的历史文化沉淀,我国形成了固有的养老模式,“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带来的深刻影响使得当代老年人把衡量晚年生活质量的好坏大多寄托在子孙后辈的孝顺程度上。在传统养老模式里,老年群体是依附和获取的角色,缺乏养老自主意识和追求理想老年生活的主动性,对自身的精神文化诉求较少予以关注。其次,传统养老模式更侧重于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保障,重心主要落在提高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上,而缺乏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保障。同时受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观念影响,许多子女将家庭事务、照看孩子的事情交由老人,不支持老年人外出活動,致使老年人能参与的社区文化活动类型十分有限。许多社区也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认为在养老资金紧张和人才匮乏的情况下,推进文化养老会分散有限的资源。并且目前文化养老普遍被看成是一种奢侈品,社会大多认为当下基本的物质养老设施和保障还不够健全,谈推进文化养老无疑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这实际是忽略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轻视了“文化”在养老中的内涵与价值。基于此,老年人往往被动接受甚至不接受社区中的文化养老服务及活动。供给端动力不足,从而使得提高专业性和多样性就显得不那么必要了。

(二)社区资源整合能力较弱05F9DF0E-97D7-4F83-A7D9-4684BF83DC0C

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单位,具有一定的资源和信息优势。但社区文化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目前在各个地区发展时间较短且实践做法存在差异,社区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状态,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模式中资源整合的通用型经验和发展思维还未在社区和服务人员之间形成,导致部分可利用的闲散资源遗落在外,社區的整合能力与功能发挥不够到位。社区的资源整合主要表现在对服务的开展上,如“组建文化兴趣小组或志愿队伍”“共同开展娱乐或精神文明活动”。与之相比,社区在“免费或低偿提供文化养老服务场地”“提供老年人文化养老设施”“将有文化养老需求的老年人信息转给相关机构(如老年大学等)”等多项内容上,未充分整合并科学合理利用场地资源、设施资源、信息资源。为此,我们需要聚焦资源的挖掘、培养和整合,致力于推动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中的潜在资源向有效供给转化。

(三)缺乏老年人文化需求调研

作为社区文化养老模式中的主体服务对象,老年群体应当是这一模式从设计构建到维护运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大多数社区未进行老年人的需求调研。当下社区仍然缺乏可让老年群体自主选择文化养老内容和形式的条件,即使老年人能通过自住的社区选择参与部分活动,他们也会因为社区文化养老设施建设的不足或设施的不完善,以及文化活动形式表现单一而缺乏参与积极性。同时社区文化养老工作缺乏对服务主体需求的深入研究,当社区无法提供他们所渴望的内容,老年群体自主权缺失就会进一步蚕食老年群体的积极性,循环往复,问题和阻力就会越积越深。大多数社区都呈现出这样一种常态现象:社区提供什么服务,老年群体就参与什么服务。对于一些参与度低的养老服务内容,空置率较高也形成了较大程度的资源浪费。在老年教育方面,老人也是十分被动地进行课程学习,处于知识接受者的地位。

(四)社会力量吸收不足

各项研究均表明,社区文化养老需要借助一定的社会力量来缓解供给环节的问题,虽然冠以“社区”为主体,但单纯依靠社区投入难以支撑文化养老的长足发展,需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文化养老的运营模式存在着对社会力量吸收不足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的发展。在该模式中,文化养老往往被局限于社区这一单一主体上,可社区自身公务繁忙且琐碎,缺乏文化养老专项人员队伍,且管理和技术力量薄弱,可谓是独木难支,因此迫切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但与之相矛盾的是,现阶段社区与其他社会组织、市场主体还尚未在“文化+养老”事业中达成紧密联系,大多以学习交流形式进行不定期的合作,即便有社会组织或机构入驻社区,对于文化养老事业也缺乏一定的关注。同时,社区也几乎未链接官方合作渠道,较少主动向其他文化教育单位进行文化养老事业合作机制的探讨。因此难以建立同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以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目前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模式的运行过程中,社区难以通过一己之力组建专业高效的文化养老专项人员队伍,而社会力量又吸收不足,导致此模式运行质量与服务供给质量同样也难以得到根本性保障。

四、完善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对策建议

在城市生活中,老年人从退休到生活失去自理能力的时间段被不断延长,发展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模式是解决老年人精神文化空虚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从当前模式的运行现状及现有的相关文献来看,在推进该项模式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据此结合相关理论,从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模式框架的主体平台、服务内容、递送渠道、社会支持网络四个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一)增强社区文化养老平台作用保障模式规范化运行

建立社区文化养老联动协整工作机制。作为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洞”,社区在这一模式中不仅承担着提供文化养老服务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扮演着社区文化养老治理网络的中心角色,履行着协调布局、组织管理、业务指导等职能。因此以社区为中心阵地平台,尤其要注重链接多方组织,规范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社会组织、辖区内驻街单位、共建单位等其他单位和文化养老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理顺各类社会支持主体在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模式中的角色、任务与职能[4]。完善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机制,保证各类机构分工合作的科学性且权责清晰,以实现社区与社会组织、文化企事业单位和老年人等多方良性互动。

强化社区文化养老资源整合及治理能力。作为社会治理的主阵地,城市社区应把握文化养老性质及该项工作在本社区的定位,有预期地对文化养老进行科学统筹规划。在有关社区文化养老管辖、组织、建设、运行等方面构建一套规制和秩序,搭建系统完备的社区文化养老事务体系,涵盖文化养老的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内容体系、组织管理、标准化建设等多方面内容。根据社区治理理论强调治理目标过程化这一特征,在完善社区文化养老的具体工作过程中,同时培育社区资源整合能力以推进该模式可持续运行,大力开发社区内外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将文化养老纳入养老系统工程,注重与本社区其他类型养老服务的配套衔接措施,以期融合、渗透,持之以恒发展,长效推进。

营造“文化+养老”的社区氛围。从老年人自身角度来谈,强调发挥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豁达的心态挖掘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主动参与到社区文化生活当中。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加强老龄化国情宣传,让社会全体成员积极辩证地面对这一社会现象,在谋求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更多地把老年人看做社会发展的智慧与财富而非发展的包袱[5]。可在社区宣传栏、文化活动室张贴海报,通过报刊、杂志向老年人广泛弘扬文化养老内涵、主要内容和现阶段运行情况。利用线上平台开辟专栏进行刊播报道,并通过容易理解的视频形式进行文化养老科普,集中在社区共同观看或者转发至社区微信群,使宣传效果更具感染力。

(二)健全文化养老服务内容体系保障模式高质量运行

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丰富文化养老内容。“文化养老”以人为本,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养老服务更加注重当代人文精神关怀,也更需以老年人的真正需求为导向来丰富城市社区文化养老内容体系。大数据时代下,社区文化养老事业也应先行全面收集相关信息,了解本社区老年人的人口结构特征与需求状况,再利用前沿的电子技术来精准识别和预测老年人不同层次的文化养老需求,准确捕捉对文化养老需求产生影响的各类因素以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机制,包括老年人健康状况、个人爱好、生活条件、教育背景、代际关系、社交情况等指标[6]。在对老年人需求特点和发展规律有了总体把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区能力来确定日常文娱服务、大型活动组织、老年大学等具体内容,建立社区嵌入式文化养老服务的递送网。此外,还需定期对相关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及时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变动情况,以达到更高程度的供需匹配。05F9DF0E-97D7-4F83-A7D9-4684BF83DC0C

多措并举优化文化养老供给侧结构。首先,推进普惠化供给,覆盖广大老年群体,尽可能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基本文化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保所有老年群体都能平等享有文化设施,促进文化养老活动及老年教育扩面提档,提升文化养老包容性、公平性、均衡性,争取实现供给覆盖面和受益面的最大化。其次,促进精细化供给,丰富文化养老供给的种类和形式。通過社区牵头组织,形成老人自主管理的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兴趣小组,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致力于增强精神文化服务的个性化和针对性。此外,促进集聚效应的形成。城市社区的养老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因此相邻社区可就近联合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形成集聚效应,积极打造魅力文化社区品牌。这不仅有利于文化资源和养老资源的优化整合配置,同时促进了不同地区老年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开发特色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养老服务形式。各社区可基于当地风土人情及特色文化开展富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养老活动,将文化事业与养老事业进行深度融合,打造文化养老特色名片,推动各社区文化养老品牌百花齐放的局面形成。社区在充分立足于区域差异化特征的基础上,深挖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例如,老街老巷较多的社区以此为特色开展文化服务活动,拥有民间艺术表演队的社区可以此为基础进行文化养老志愿服务队的培育等等,发展“刺绣”“戏剧”“弹词”“石雕”等特色文化养老服务。在增加文化产品供给数量的同时注重文化形式的创新,根据地域文化特色来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活动,通过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实现“文化养老”内涵式发展。

(三)畅通文化养老服务递送渠道保障模式系统化运行

推动“线下”文化服务递送途径灵活化。一方面,发挥社区“信息筛选器”的功能角色。社区可基于本辖区内老年群体的基本情况和喜好需求,将所收集来的各类文化养老服务信息有侧重地传递给老年人们。如对有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的老年人应以老年教育为宣传重点,而对有自己独特特长的老年人可以邀请他们参加大型文化活动,或者鼓励他们牵头组成兴趣小组或基层文化养老协会。另一方面,促进社区递送渠道多样化。“线下”递送虽以社区为主,但无须拘泥于本社区的活动场地进行服务供给。应当改变城市社区过去一成不变的递送方式,致力于组织自理能力较强且积极性高的这一部分老年人进行更多样化的文化养老活动,例如参观红色旅游基地、参观各类展览馆、观赏音乐会等,同时可联合街道内毗邻的其他社区合作开展服务活动,让老年人即便在晚年生活中也与时代齐头并进。

促进“线上”文化服务供给渠道多样化。新时代背景下,科技产业高速发展,智慧养老普及,文化养老同样可以依托一定的智慧化养老手段进行建设与推进,从“线下”供给延伸到“线上”供给。不断完善社区线上平台,合理利用智慧化平台进行养老文化服务的展开,通过社区线上渠道实现信息实时传递,与老年人及其子女实现零时差文化养老资讯分享,进行文化养老服务活动的发布与更新[7]。例如可以通过开设电子产品设备使用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学会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还可通过引入老年在线教育平台、数字化课程等方式丰富老年教育形式,让老年人即便在不便出行时也能在家自主学习,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文化养老内容与形式单一的局限性。

(四)拓宽文化养老社会支持网络保障模式长效运行

以社工组织引领社区老年文化组织发展。社工组织的优势主要通过服务理论和工作方法两种形式发挥。其一,先进理念与专业理论双管齐下,将诸如共情、尊重、差异化等优秀服务品质带入社区,并运用专业理论引导社区文化养老模式的发展。其二,社工组织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促进社区文化养老工作的开展,营造和谐友好的社区氛围。因此,社区应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社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引导社区内的老年文化组织成立并发展,指导其开展社区文化活动[8]。借助社工组织的专业性不仅能使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扩展增值,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基层老年文化组织自我管理、自主开展活动的能力得到孵化和锻炼,提炼出具有普遍性适用性的经验,有助于其以后脱离社区居委会、社区基层党支部的多头领导,真正成为基层中拥有独立开展文化活动能力的文化养老服务类组织,不断帮助和提升高水平的社区文化活动、编排社区节目、创建社区文艺品牌和衍生品的相关方案。

联合当地文化教育单位开展文化养老活动。文化教育事业单位承担着养老事业中精神文化服务所对应的责任和义务,应与社区达成双向合作机制。一方面,社区可组织老年人赴文化单位进行文化主题活动,如展览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中心等,利用工作日人流量较小的时间进行展览参观、讲座收听等文化活动。文化厅、文联等机构也可定期组织以老年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文化交流活动,满足他们多样化、深层次的服务诉求,丰富文化养老形式。另一方面,文化教育单位向社区输送人才和技术。社区可通过聘请专家指导、邀请业务骨干交流等方式定时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文化活动的专业指导。同时社区要积极同周边相关职业院校或艺术院校进行合作,安排民政专业、社工专业、艺术专业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委培、借调、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向社区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人才,通过发挥其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文化养老服务及文艺活动开展,活跃社区文化生活,扎根基层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文化以及教育方面的支持[9]。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N].中国信息报,2021-05-12(2).

[2]颜玉凡,叶南客.新时代老年人的生活意义再造机理——基于对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的考察[J].社会科学,2020(6):83-92.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J].中国民政,2019(10):5.

[4]钟仁耀.走进文化养老“新”时代[J].中国社会保障,2019(03):64-65.

[5]马岚,张子彧.新时代江苏文化养老高质量发展论析[J].唯实,2020(11):69-71.

[6]沈勤,韵卓敏.新时代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19(8):72-77.

[7]张凯宣.小组工作介入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长春: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2019:55-56.

[8]张珂.新时代推进文化养老服务体系的路径探析[J].人民论坛,2020(03):82-83.

[9]李莉莎.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文化养老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20:40-42.

责任编辑:周育平05F9DF0E-97D7-4F83-A7D9-4684BF83DC0C

猜你喜欢

文化养老养老模式城市社区
“文化养老”初探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文化养老”视域下养老路径的发展探析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关于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调查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新形势下“文化养老”的实践与探索
对离退休老同志安度晚年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