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四重逻辑

2022-05-23孙镇邓建华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

孙镇 邓建华

摘要:新時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举措,蕴含着四重逻辑。一是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题中之义;二是历史逻辑: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传承;三是实践逻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之需;四是价值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彰显。这四重逻辑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明晰了历史脉络、指明了实践路向、确立了价值旨归,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民当家作主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2)03-0049-08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也提出,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的民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党中央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新征程上民主政治建设的科学指南。目前,学术界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其一,单纯地从全过程人民民主出发,去研究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论渊源、实践优势、重要意义等;其二,论证阐述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协商民主、人民民主、基层民主等其他民主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其三,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其他概念结合起来研究,譬如民心政治、江山与人民等;其四,从政府参事制度、立法过程等视角出发去窥探全过程人民民主。但是鲜有学者从逻辑层面去阐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需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因此,本文试图对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理路进行探讨。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题中之义

民主不仅在政治学里的是一个重要概念,同样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也十分重要。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民主是什么呢?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否则它就不能存在。”[2]那么,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理解民主的含义与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是从国家制度、组织原则、价值追求、社会管理方式这四个方面理解的。

马克思曾指出:“民主制是国家制度一切形式的猜破了的哑谜”。[3]恩格斯则指出:“国家的最高形式,民主共和国,在我们现代的社会条件下正日益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4]列宁也曾指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至少表明:其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从国家制度的层面出发来理解民主;其二,在价值判断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倾向于把民主制度看作是一个好的制度,并认为民主制国家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向。过去的一切类型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会发展成为民主制国家;其三,民主共和国是现代社会条件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从侧面印证了国家发展的动力之源来自于社会,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它从一诞生有着明确的实践指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仅是从理论上阐述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制,而且将自身对于民主的理解结合到了工人运动当中,将民主作为一种组织原则嵌入到了无产阶级政党当中。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大会上,对同盟进行了改组,原先的密谋、专制都取消了,“组织本身完全是民主的”[6]。从这次改组大会之后,民主就被确立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之一了。工人运动的目标就是为工人争夺权利,这其中就包括民主的相关权利。所以,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其本身的组织原则也应该是具有民主要素的。巴黎公社将民主原则有效地践行了,所有公职人员的产生方式只有一种,即民主直接选举,并且公社可以随时撤换不称职的公职人员。这种民主是真实的、没有脱离群众的,在这个意义上,人民得以成为真正的主人。

简单来说,民主就是指多数人统治。从历史的长河中不难发现,“民主”这个概念起初是带有贬义的。从古希腊开始,许多哲人都从价值层面上否定民主,认为民主制不是一个优良的制度。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民主制度其在价值判断上就带有贬义,这也就决定了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民主不可避免地带有了贬义。民主在价值判断上的变化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伴随着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获得了统治地位,“民主”从一个贬义词完成了蜕变。“民主”开始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存在。同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把“民主”作为一种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革命的进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7]。虽然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都追求民主,但其本质是截然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深刻表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基于自身不同的阶级立场,对民主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这两大阶级所要求的民主都是将对方排除在外的,无产阶级应该争得属于自己的民主。资产阶级用极其虚伪的方式去掩盖了民主的阶级性,把少数人的民主包装成全体人民的民主,这不可避免地给民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只有真正的民主被建构出来,民主才得以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具有阶级性的,但那也只限于阶级社会。国家、阶级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走向消亡。国家是人的自由的产物,国家的异化带来了民主的异化,当国家回归社会,民主会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式而继续存在,此时的民主不再具有政治统治的意蕴了。正如列宁所说:“只有在那个时候,真正完全的、真正没有任何禁止的民主才有可能,才会实现。”[8]但国家的消亡、阶级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无法作出详细的主观臆断。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指导地位。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样,中国共产党也是多个维度来理解民主的:其一,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都把民主作为党的组织原则;其二,党领导全国人民成立新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从政治上层建筑的层面彰显人民民主;其三,民主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之源。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从国家制度层面、组织原则层面、价值追求层面去理解与建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理念的出场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必然。全过程人民民主所追求的是人民的全过程参与,这要求人民不仅是时间与空间维度的在场,更是“身心在场”。只有当人民全过程参与,人民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统治与自我管理,在这个意义上,民主就能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式而存在了,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社会民主”也就能实现了。所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民主,追求的是作为社会管理方式的民主,其在理论上是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高度契合的。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理论支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发展,也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厘清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才能明晰其理论之源,才能更好地指导民主实践。

二、历史逻辑: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传承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就把发展民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高度重视民主实践的发展。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再到习近平,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人民进行了民主实践的探索与发展,丰富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意蕴与实践意蕴。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二十八年的革命,成功地建立了新中国。虽然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确立的,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实践探索可以追溯到革命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从1937年至1946年,陜甘宁边区共进行了三次民主选举。毛泽东认为:“当人民选举他们所欢喜的人去办政府的事的时候,办得很不错,这比派官办事制度要好得多,对于动员人民力量参加抗日战争,特别积极而有效。”[9]从毛泽东的赞扬中不难看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府有着巨大优势:其一,由人民选举产生的政府具有更强的政治合法性,这也意味着人民对政府有着足够的政治信任与政治认同,政府在开展工作时更容易得到群众的支持;其二,人民自愿参加选举过程是一种授权形式,这种授权形式,让人民群众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明确自身公民的身份,而不是传统社会的臣民,人民群众才能意识到自己是作为国家的主人而存在的,是真正地在当家做作主。1945年,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讨论,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民主之路就是这条新路,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0]从毛泽东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对民主的态度:其一,毛泽东与马克思、恩格斯一样,把民主看作是一种趋势,是否实行民主制度是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一个重要的区分点,只有走上了民主之路,才能避免兴衰更替;其二,毛泽东对民主内涵的理解不仅仅是停留在民主选举上,而且十分重视民主监督,从过程视角来看,选举只是民主的第一步,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这些环节都是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让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这些环节都得到了有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从根本上得到了确立。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汲取文革的经验教训,深化了对民主的理解。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1]不难看出邓小平认为民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来,民主既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动力。所以,正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应运而生。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为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此后基层自治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发展也在不断推进。中国的民主实践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江泽民同志从政党与民主的关系出发,提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12]这一重要论断。这一论断证明:其一,民主对于我们党民主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手段、价值追求和组织原则,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二,只有不断发展党内民主,党的生命力才会更加强大。胡锦涛同志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13]这一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得到了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2012年,协商民主正式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2019年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第一次提出“全过程民主”,2021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坚持全过程民主”写入法律。2021年7月,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论断。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也提出,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的重大举措丰富和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实现人民民主实践形式的政治智慧结晶。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再到习近平,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都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指导,基于不同的时代课题,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民主实践,推动中国的民主不断向前发展。从党的百年历史中可以窥探出,不断发展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将发展民主作为一种使命,从一代共产党人接续到了又一代共产党人的手中。

三、实践逻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之需

理论逻辑阐明,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内在契合的。历史逻辑则阐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传承。实践逻辑则是一种检验途径,即证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符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要求。

不管是把民主理解为一种政治制度,还是理解为一种政治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追求,其终究是属于上层建筑。这也就意味着,民主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来决定的。因此,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迁,会相应地发生民主化或者去民主化的进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济状况下,民主化进程所面临的阶段性任务也各不相同。新中国的成立对于中国人民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意味着中国人民的命运得到了根本改变。回溯新中国成立的前期,中国人民一直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人民无法掌握国家政权,民族尚未独立、民权尚未有所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摆脱这种境况,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急需完成国家转型,即现代国家的建构。新中国的成立让民主在中国发展得已成为可能。此时民主建构的任务是先从制度层面确立民主,即确立国体政体。所以,从《共同纲领》明确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到“五四宪法”的正式确立,这是从宪法层面为民主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1954年,随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以直接选举或者间接选举的方式选举出人大代表,真正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算得以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政治的运行确立了一套程序规范,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从根本上确立了人民统治的地位,中国的民主大厦巍然耸立起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了过去一段时间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后,重启了民主政治的建设。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开启,基层群众自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基层群众自治从个别地区的实践探索上升成为了国家层面的政治制度。在这之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主要是围绕着政治制度展开的。在这一时期,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得到完善,地方相继出台了地方性的组织法和选举法,人民代表大会在监督环节发挥了更多的作用,人民当家作主不仅在法律上进一步得到了规范,更在实践中得到确认。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备,少数民族人民也能在法律规定下,依据自身习俗习惯,积极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基层民主的发展,在村民(社区)委员会中,人民能够直接行使自身的民主权利。基层政治生活参与的直接性也就意味着其结果呈现也是直接的,更能切身地影响参与者们。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治协商得到不断地发展,不仅被纳入到了决策程序的环节中,还被确立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优化政府决策,建立了协商对话机制,鼓励群众参与,并积极主动公开政务,有效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面对日益分化的社会群体与不同的利益矛盾,协商也被运用到了社会治理当中。个别地区将协商与基层民主的结合,开创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主形式,譬如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湖南的“屋场会”等。这些各具特色的民主实践都是符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这也为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民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党中央顺应时代需要提出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从国家建设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民主形式是为了满足不同时期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那么“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理念的出场则是顺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在新征程上,面对新问题、新矛盾需要新方法,民主实践也需要更为丰富的形式。过去的几十年,中国一直在发展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选举民主的核心理念是“程序”,协商民主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利益整合而形成“共识”。全过程人民民主则是针对选举民主过程中人民参与度不高所提出来的,它更加注重人民的“全过程参与”,这是为了纠正“众意”带来的偏差,从而确保实现“公意”。真正民主不仅要有选举的程序,还要有民意整合的共识,更要有人民的全过程参与。在这个意义上,将选举程序、共识凝聚、全过程参与有机结合,才能最真实地实现人民统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14]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在重大决策和立法过程中发扬民主。譬如,民法典的编纂过程就生动彰显了中国式的民主实践,有关部门先后多次公开征求意见,最后征集到了100多万条意见,最大程度地听取群众意见,发扬了人民民主。据统计,2020至2021这一年,中国人大网通过网络共征求42件次法律草案意见,参与人数超过30万6千人,收到意见135万余条。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和网上征求意见期间,党中央坚持集思广益、问计于民,广大人民群众也积极响应、积极参与,留言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1000余条建议。党中央不仅吸收了群众的智慧、专家的意见、基层的经验,还和群众、专家、基层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民主氛围。这些数据例子充分证明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政治决策与立法决策,认真行使自身的权利,这是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充分彰显。在新征程上,我们党要继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其民主权利的行使,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机制。只有人民群众的全过程参与才能有效地推动问题的解决,才是真实地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诠释了人民群众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让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更好发挥,激发和凝聚了中国人民奋斗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它是符合实践需要的。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需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有着极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只有不断提高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成色和质量,才能更好地践行人民当家作主。

四、价值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彰显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主要创造了“四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些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5]党中央的总结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深刻回答两个问题:其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其二,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成功是为了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旨归。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16]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自1840年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国开展了艰辛探索。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社会盛行着各种政治学说,有人提议中国学习西方的议会制、共和制等,也有人提议中国应该走无政府主义的道路。这些政治学说虽领一时风骚,但最终都从历史的舞台上黯然退场,历史终究没有选择它们。这些学说归根到底都不是为了大多数人谋幸福的,这也就决定了其不能指引中国人民摆脱泥潭。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认识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需要,是可以用来拯救中国的。五四运动的爆发则让广大群众开始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为大多数穷苦人民作主的。只有以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政党才能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才能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才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通过28年的革命奋斗,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在新时代,中国人民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这三个“起来”背后所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人民宗旨。在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继续坚持人民至上这一宝贵经验。全过程人民民主所蕴含的环节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要确保“人民在场”,让全过程形成有效闭环。人民是否“全过程在场”对民主实践的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过去的民主实践中,人民往往只是参与其中的几个环节,并不能做到全过程的在场,这也使得某些环节会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苏联解体的教训证明: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时必须时刻牢记人民的主体地位,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绝不能脱离群众。1990年《西伯利亚报》曾经做过一个关于苏联共产党支持率的调查,结果是:“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17]这意味着,苏联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已经忽略掉了人民,苏联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处于“缺位”的状态。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群众,最终也不再支持苏联共产党。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使国家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在党的领导下,作为整体的人民掌握国家权力,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才能体现人民意志。在这个基础上,人民权益才能有所保障,人民才会有意愿并积极参与,人民的创造力才能被激发出来并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时代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国的民主形式也需要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所蕴含的广泛参与、全过程参与不仅会推动政治过程的民主化、政治决策的科学化,而且也会增加人民对政治决策的认可度,提高党执政的合法性,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只有这样党才能长期执政,才能守住红色江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8]这意味着,党必须重视党和人民关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绝不能背弃人民,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刻回答了“发展民主为了谁、发展民主依靠谁、民主发展的成果由谁来共享”等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言以蔽之,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理路是由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共同构成的。一是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题中之义;二是历史逻辑: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传承;三是实践逻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之需;四是价值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彰显。这四重逻辑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并一以贯之地坚持、发展与创新,是发展民主的首要,是实现民主的“总钥匙”和“总开关”。在新征程上,我们党要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正确的指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民主的发展,才能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1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8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9.

[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7,247.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2.

[8]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0.

[9]黄炎培.延安归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148.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1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0.

[12]胡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2.

[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8.

[14]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11.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8.

[16]王长江.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270-271.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6.

责任编辑:陈平远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