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美趣导学”教学策略

2022-05-23樊蓉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学探究初中语文

【摘要】本文认为语文教学应是一个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语文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更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以“语文之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论述“美趣导学”教学策略:一是以美入趣,引导学生发现美;二是以美唤趣,让学生感受美;三是以美促趣,指导学生创造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 美趣导学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0-0078-04

初中语文“美趣导学”是指教师以“美”为路径,将审美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美趣导学”策略,可以通过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达到“以美激趣,趣中生美,美趣相生,师生共融”的教学效果。

一、以美入趣,引导学生发现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蕴含着自然美、人物美、艺术美等多样化的审美因子,这些都是“美趣导学”不可或缺的教学元素。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隐藏的审美元素,巧妙利用这些审美元素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一)于文本中发现自然之美

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自然之美,如草长莺飞、杏雨梨花、霜天红叶、梧桐叶落等,这些自然之美以不同的形式展露出别样的姿态,给人以美的享受,更是作者情感的依托。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隐藏的自然之美,引领学生在观察和体悟自然之美的过程中形成审美意识。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春》时,教师可以通过再现画面的方法,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教学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三峡》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清幽美和灵动美。作者对自然事物之美描写得生动、形象、贴切,能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通过想象赏其形、观其色、闻其香、听其声,逐渐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美的世界。教师挖掘文本中蕴含的审美元素,带领学生品味作者描绘的自然之美,这有利于学生学会欣赏美的事物,培养审美意识。

(二)于文本中发现人物之美

初中语文教材编排的课文大多数是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涉及人物的外貌美、情感美、品质美、人性美等。其实,发现人物之美的过程就是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也是深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与人物展开深层次对话。

例如,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一句话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描写了邹忌相貌的英俊、光艳与美丽。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品析人物的形象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再如,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若瑟夫同情弱者,宁可被骂,依然给了于勒叔叔小费,这体现了若瑟夫善良纯真的美好人性。明白了若瑟夫具有的善良品质,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什么是善良?什么是不计较个人得失?什么是为他人着想?作品表现的人物之美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深入分析,与人物展开“对话”,从中发现人物的人性之美,获得情感的升华。

(三)于文本中发现艺术之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一定的艺术美。艺术美是作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典型,更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以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诗人身居破茅屋却心系天下寒士,其忧国忧民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現实的崇高理想,震撼着每一个有识之士的心灵。这首诗歌体现了诗人的思想美、品质美。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前后态度不一,作者借用比喻手法将其喻为变色龙,讽刺其是一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沙皇走狗,这体现了讽喻这一写作手法的艺术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教师要带领学生品味作品蕴含的思想美与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以美唤趣,指导学生感受美

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美育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审美再创造,启迪学生的审美思维,唤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美的情感体验,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一)于诵读中感受美

朱自清先生说:“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可见,诵读能够让枯燥的语言文字变得有声、有色、有味,既有移情作用,又能引发人的审美愉悦。“美趣导学”强调通过诵读过程中轻重徐疾的语调语速,长短升降、抑扬顿挫的音律等,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闻其声、见其人、历其事、临其境,与文本产生审美共鸣。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安塞腰鼓》歌颂了大西北激荡的生命和昂扬的力量,教师可以运用浑厚有力、铿锵粗犷的语调诵读课文。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春望》哀叹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教师不妨用凄清凝重、沉郁顿挫、苍凉悲怆的音韵诵读诗歌。诵读文本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个体诵读、小组诵读、集体诵读,还可以是师生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学生通过诵读,读出文本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于情境中感受美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乔纳森说:“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特点,创设适宜的情境,采取恰当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与辨析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情境中体会作品的韵味。

1.在多媒体情境中感受美。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教学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钱塘湖春行》时,教师可以播放柔美轻快的音乐,将自己化身为一名导游,带领学生欣赏西湖美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学习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台阶》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教师可以播放歌曲《父亲》,当学生听到歌词“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时,将会受到触动,并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很快入情入境,跟着音乐歌唱起来,无形中升华了情感。教师要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审美体验和感悟,使语文学习变得鲜活、有趣。

2.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美。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儿童要在真实情境中获取经验并进行学习。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经验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感悟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那么学生就更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体会文本之美,继而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变得乐学、善学。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散步》要求学生理解尊老爱幼的道理,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美。如,假设一家人正在看电视,爷爷奶奶想看综艺节目,爸爸妈妈想看新闻报道,而你想看电视连续剧,此时遥控器正在你的手上,你会怎么做?在交流和探讨中,学生对家庭的概念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了深刻的认识。学习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金色花》时,学生一时之间无法理解文中妈妈对孩子的情感,教师可以给学生诵读泰戈尔的诗歌《审判官》,结合诗句“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小小的孩子……”询问学生:“妈妈对你也是这样的吗?”学生有过类似的生活体验,就能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了。“美趣导学”强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内涵,做到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将生活经验与文本有机结合,用“我情我境”解“此情此境”,再用“此情此境”发“他情他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在诗化的语言情境中感受美。于漪老师说:“教师的语言要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优美、灵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元素,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避免呆板、枯燥和僵化,既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贮满情感与学生进行对话,又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语言的美。

以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紫藤萝瀑布》为例,教师可以用诗意的语言描述文中的场景:“我就这样立着,立在那深深浅浅的藤萝前,那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瀑布啊,就这样盛大恣意地从空中垂下,也从我心上流过,带走了那些一直压在我心头的焦虑和悲痛……”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紫藤萝花海,立在宗璞的对面,从而产生对生命的尊重,对美的追求。教学课文《台阶》时,教师可以用形象化的语言导入教学:“记得高三那年,父亲把我送到学校后就匆匆离开了。我突然追了出去,看到在夕阳的余晖里,父亲佝偻着背吃力地蹬着自行车。我立在那儿,久久未动,我在问自己:那个年轻挺拔、刚健有力的父亲哪里去了?我知道:我长大了,父亲却变老了。”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生成充满情意的“磁场”,能够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诗意,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力。

三、以美促趣,引导学生创造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习的全部在于运用,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学生有意识地对美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形成新的审美意象,这是“美趣导学”的目标,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文学作品中的美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和审视,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和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力。

(一)绘制插图创造美

有的课文画面感较强,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绘制插图对课文之美进行加工和再创造,从形式、内容、意境等方面去创作美,化抽象为形象,缩小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提升审美情趣。

学习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线条和色彩塑造游子的形象,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鲜活的画面。这个人物形象创作就是审美再创造。学习课文《台阶》时,教师请学生画一画父亲的人物形象。文中提到了“古铜色的脸”“驼惯了的背”“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台阶的目光”,这些描写体现了一名普通劳动人民的本色和农民压抑在内心深处的自卑与谦恭,以及父亲内心无法抑制的对地位与尊重的渴求……这样的创造再加工也是对创造美最好的理解与诠释。将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进行转化、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養审美意趣。

(二)借助想象创造美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看到花儿绽放,会联想到春天来了;看到朝阳升起,犹如看到了希望一般;看到月牙弯弯,会对家乡和亲人产生思念之情。如此种种,就是从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过程,也是美的创造过程。教学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桃花源记》时,教师请学生写一写《走出桃花源之后……》,让学生想象居住在桃源的人们离开桃源这个地方之后的生活,在对比中体会陶渊明的情感。学习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孔乙己》之后,教师请学生写一写《孔乙己的临终独白》,让学生想象孔乙己临终前将会对世人说些什么,在孔乙己的独白中体味鲁迅笔下人物孔乙己的辛酸苦辣。借助想象创造美,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深入体会文本的意境,享受创造美的愉悦,从而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三)利用课本剧创造美

表演是较高层次的化抽象为具象的表现形式,它不仅从外观形象体现文本内容,还直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美趣导学”鼓励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创造性地再现故事情节,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会人物的情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一文中的皇帝、骗子、大臣、孩子、群众等角色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每一个人物的表现也不同,学生通过扮演这些人物角色,丰富了想象力,培养了创造力。《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有若瑟夫、父亲、母亲、叔叔、姐姐等人物角色,当学生化身为文中的角色,与这些小人物同悲喜共命运时,他们更能够体会当时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对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产生同情和怜悯。在富有趣味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对学生而言,课本剧表演既能够站在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内涵,又能够让学生有机会做编导,进行表演和创造,无形中提升了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四)借助演讲创造美

演讲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演讲者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阐明观点、抒发情感、鼓舞听众的口语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请学生上台演讲,介绍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传统文化等,让学生在演讲中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这是学生对美进行加工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建立学习自信的过程。有的学生通过介绍书籍《谁动了我的奶酪》,得出结论“变化是唯一的不变,人要懂得随机应变,享受变化”。有的学生以“走进文言文”为主题,讲述文言文的缘起、文言文词语分类、文言文翻译方法等,提高了文学修养。通过演讲活动,学生的学习不再仅限于课本,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范围,培养了审美自觉,提高了审美创造力,语文学习变得情趣盎然。

(五)写作文言文创造美

语文教学从读到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从发现美到创造美的过程。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作为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创作文言文来强化对美的认识,突出学生创造美的主体地位。

一名学生写了一段《涌泉》,原文如下:校内有池,名曰“涌泉”,怪石林立,清泉缓流,一星石子散落见底,几尾游鱼畅乐其中,悠哉游哉,乐哉美哉!

一名学生写了一段《记一日独居》,原文如下:几上杯盘狼藉,屋中脏乱不堪,盖吾疏懒也。旦日,父母还。吾愧然曰:“往日未尝料理家事,今日方知当家之难。”

通过写作文言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质的飞跃,收获了创作的快乐,获得了美的享受。

(六)“小题大做”创造美

“小题大做”是一种作业形式,利用“小题”大做文章,进行创造性研究。“小题大做”可以按照“一找五思一做”的方式进行操作。其中:“一找”是指寻找作业和测试卷中出现的高频错题;“五思”是指针对高频错题,从五个维度去思考,思考题目考了什么、答题方法是什么、出错原因是什么、解题路径是什么、解决同类型题目的答题规律是什么,建构答题模型;“一做”是指再做一道同类型题目的变式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小题大做”有利于学生厘清知识的内在联系,逐步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思考,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七)绘制思维导图创造美

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呈放射性特征。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借助图形呈现人的这种放射性思维。绘制语文知识思维导图,可以以某一个语文知识点为中心,向外发散出与之相关联的若干个知识点,而一个关联知识点又可以成为下一个知识中心,以这个知识中心再向外发散出与之相关联的若干个知识点,依次不断发散和延展,最后辅之以图形和色彩,便可以将零散的语文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编织成一张相对完整的知识网,将原本散乱的语文知识点结构化、系统化和可视化。

比如,文言文知识归类思维导图可以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虚词实词、艺术手法等若干个知识点进行分类和整理。再如,记叙文阅读技巧思维导图可以按照考点分为信息筛选、内容概括、词句赏析、段落意义、写作手法、主旨理解等知识点,根据知识点分别列出相关联的答题技巧和答题规律。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梳理知识,厘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理解知识走向建构知识,呈现知识的层次美和系统美。这是语文学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过程,也是具有创造性、发散性和审美性的创造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趣。

实际上,“美趣導学”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很多。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充分挖掘文本蕴含的审美元素,凸显审美的多元性、丰富性,把培养学生的审美再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引领学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畅游在语文学习的“美”与“趣”之中。

参考文献

[1]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2]张爱民.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诗意追求[J].湖北教育,2005(2):9-12.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作业模式的实践研究”(2019B133)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樊蓉(1977— ),广西灌阳人,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教学探究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小学生快乐作文教学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中职英语口语互动教学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