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课堂环境下初中地理“三阶十环”教学模式研究

2022-05-23徐志芳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立足改革年代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急需变革、智能时代学校智慧课堂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的时代背景,从课题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内涵界定、“三阶十环”教学模式构建、“三阶十环”教学模式应用例析三个方面论述智慧课堂环境下初中地理“三阶十环”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期带动更多学科借助“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建设高效课堂。

【关键词】智慧课堂环境 “三阶十环”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0-0007-04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方式。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各地中小学校的智慧课堂建设风生水起,慕课、微课、希沃白板、翻转课堂纷纷来袭,使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得以确立。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笔者立项了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智慧课堂环境下初中地生学科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组建起一支由本校地理和生物教师共同参与的教育科研团队,带领课题组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和课堂教学改革,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步构建起“三阶十环”教学模式并应用于初中地理和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内涵的界定

(一)“互联网+”内涵解析

2013年,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他指出:现在的互联网很像带来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电能。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新的DNA,与各行各业结合之后,能够赋予后者以新的力量和再生的能力。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王竹立认为,“互联网+”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互联网+”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加完之后一切都会发生改变。它是刀、是斧、是锯,将原来的一切都分解成碎片,然后,再以互联网为中心将这些碎片重新组织起来,成为新的体系、新的结构。

回首近年来的教学变革,每一个师生都能感受到“互联网+”对教育生态的改变,它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使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显著改变,让教育的过程更加多姿多彩。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将“三通两平台”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并加快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此后,基于信息技术手段和互联网云端资源的“智慧课堂”慢慢进入了各级各类学校。我校的智慧课堂建设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工具支持和大量优质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智慧环境逐渐升级。以上背景为我们课题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推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智慧课堂环境。

(三)智慧课堂环境下的高效课堂

在笔者看来,高效课堂是师生以最小的教学投入获得最大教学收益的课堂,其基本要求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性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状态,即学生在完成某项活动的过程中,动力来源于自身,且能够充分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享受完成活动的过程,并从中习得知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生动性指的是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生学习的快乐和乐于学习。生成性指的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动接受信息、自行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推导出结论的过程。

我校智慧课堂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指的是教师依托学乐云教学平台,借助互联网云技术及其对学生学情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所构建的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三阶十环”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人们的印象中,初中地理是小学科,不受重视,且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效率低下;在初中地理教师的眼中,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热情,引导学生构建地理空间思维的难度很大。为了改变这个现状,笔者尝试组织本校地理教师开展高效课堂研究,意外得到了本校生物教师的响应。于是笔者在2018年立项了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智慧课堂环境下初中地生学科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组建起一支由本校地理和生物教师共同参与的教育科研团队,开始在两个学科课堂教学中探索智慧课堂环境下“教与学相统一”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炼并固化了如表1所示的“三阶十环”教学模式。“三阶十环”教学模式是一个从课堂向课外拓展延伸的循环教学过程,其中:“三阶”指的是教学过程的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可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教学闭环;“十环”指的是十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教与学的统一。

三、“三阶十环”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例析

“三阶十环”教学模式如今已在我校地理新授课中普遍应用。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为例,谈谈该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阶段

智慧课堂环境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推送微课、慕课等学习资源以及预习检测作业,供学生课前自学和检测自学效果时使用。预习检测作业通常以选择题或读图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并通过学乐云教学平台中的作业平台发布给学生,教师可实时监控每一个学生的作业完成进度。学生提交作业后,平台会完成自动批改,并对答题情况进行数据整理。教师基于系统统计的数据进行学情分析,可全面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教师基于对本班学情的精准把握,重新修订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设计更加适合本班学生实际学情的教学方案。

在《地球和地球儀》第一课时的微课自学环节,笔者通过学乐云教学平台,向学生推送了Flash动画《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线路》、图片《地球的大小》、视频《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地球仪》、微课《地球和地球仪》等5个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结合地理课本进行自主预习。

在预习检测环节,笔者布置了如下页图1所示的8道涉及本课所有知识点的选择题;学生完成并提交作业后,平台自动评判对错,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自行点击此题的“习题讲解”,厘清解题思路。学生还可以通过教学平台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在本课中,学生反馈最多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月食现象是怎么产生的?第二,地球仪为什么是斜的?倾斜的角度、方向是否会改变?

在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阶段,笔者通过后台大数据收集学生预习检测作业中的答题情况,发现学生对“地球形状”“地球大小”“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仪的基本结构”这几个知识点都掌握得很好,对“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地球仪的倾斜姿态”等知识点尚存疑惑。综合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反馈的问题,笔者优化了教学设计,决定略讲之前预设为重点的“地球形状”“地球大小”,改把“用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及“月食现象产生的原因”调整为教学难点;增加“地球倾斜角度”这一知识点;结合学生在预习检测作业中各题的错误率情况,调整课堂练习的内容,强化易错知识点训练,实现以学定教。

(二)课中阶段

智慧课堂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导入教学课题,如教师反馈预习情况、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教师讲评学生预习检测作业中错误率较高的习题及预习中的疑惑等,旨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参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活动。智慧课堂环境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加富有创新特质,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学乐云教学平台布置学习探究任务和随堂测验题目,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完成知识探究,促进知识内化;教师可以运用平台的弹幕、抢答、随机点人、随堂反馈等互动功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兴趣,运用同频拍照、班级互批、自主上传等工具展示学生的个性化探究过程及学习成果;还可以运用学乐云教学平台中的“作业及题库”推送练习,由平台即时呈现学生的学习结果,以正误、解析、错因、知识点漏洞等方式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巩固知识,达到自主探究、高效学习的目的。教师根据学生课堂探究和随堂测试中反馈的信息,对课堂重难点知识进行精讲,帮助学生厘清学习疑难,巩固薄弱知识,拓展学习重点,总结提升课堂学习成效,最终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知识本身的意义建构。

在本课中,笔者用一个玩笑导入新课:“小明,你来说一下课间是哪个同学在打闹时把老师的地球仪撞斜了?”小明答:“老师,地球仪本来就是倾斜的,我们昨天预习了!”笔者假装醒悟,随后布置了第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课前预习情况,明晰本课要掌握哪些知识点、有哪些问题还没有弄明白。小组成员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自行解决可以解决的个别问题,并将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并确保人人参与讨论,笔者启用了学乐云教学平台的“计时器”工具设置了讨论时间,利用“随机选人”工具请各组学生代表总结讨论情况。根据学生的讨论反馈,笔者展示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重难点知识。课堂中,笔者重点梳理、归纳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用动画视频解说了月食现象产生的过程及原因,让学生顺利建立起地理空间观念。之后笔者把动画视频推送给学生,方便学生在课后自主选择是否重复观看。第二个学习任务是让学生合作探究地球仪和真实的地球有什么差异。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地球的影像资料以及观察地球仪的形态、结构等,最终得出探究结论,并通过弹幕形式将结论发送到学乐云教学平台,实现全班共享。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通过系统作业题库选择了一些有梯度的习题推送给学生进行随堂测验,并特别注意选取了两道如图2所示与预习检测作业中的易错题相类似的题目。学生提交作业后,系统会自动生成每一道题的全班答题正确率。对正确率不到90%的题目,笔者会仔细查看学生的错误答案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课后阶段

智慧课堂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可通过学乐云教学平台中的作业平台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本课的知识巩固和强化练习,另一类是下一节课的预习检测题。

通常情况下,教师会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发布本课知识的针对性作业,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再次强化易错题训练。学生通过学乐云教学平台及时将作业提交给教师后,客观题作业可以得到平台的即时自动批改和反馈,主观题作业则由教师将批改情况录制成微课形式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作业即时反馈与个性化辅导,直观、快捷、高效,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和强化课堂所学知识并进行总结提升,而且有利于教师及时进行课后教学反思和总结,用于改进下一节课的备课,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本课中,笔者根据学生课堂实时检测反馈的学情信息,分两个层次布置了课后作业:第一个层次用于满足一般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单项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呈现,主要是结合本课知识点布置基础题和中等难度题进行强化训练(题目略);第二个层次用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科思维,针对本课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提高作业难度,题目如图3所示。第一个层次的作业由平台即时批改并给出解析答案,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自我总结提升;第二个层次的作业由笔者通过作业平台一对一进行评价、指导,使课堂教与学的互动顺利延伸到课外。

最后,笔者通过浏览作业统计数据及学生作业反馈情况,反思本课教学的得失和努力方向。在本课中,笔者发现:用动画视频方式直观、动态地呈现现实生活中地球形状的证据,比传统的看图片讲解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地理空间观念的建立;学生解答课中实时练习题与预习检测题相比,正确率的数据明显提高,说明分析学情、调整教学设计、强化针对性训练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向学生平板推送月食的视频微课,可以方便学生课后随时复习;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身边地理现象的能力依然比较薄弱,今后应格外重视教学内容的开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开发更加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地理课程资源。

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校课题组成员利用互联网收集、汇总可用的微课及配套练习等课程资源,同时自制微课、微视频,补充同步作业题库,最终构建起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资源库,满足了师生随要随取、分层推送的个性化教学需求。运用“三阶十环”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后,我校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每年的教学质量监测,我校地理学科教学质量都居城区第一,学生地理学科中考A+人数占城区总数的50%左右。本课题组成员经常应邀参加各级各类授课分享、经验交流,并到联盟校上展示课推广“三阶十环”教学模式。如今,本课题组的研究课题,已经成为广西中小学学科教学教研基地建设研究课题,通过了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的评审,鉴定等级为良好。

参考文献

[1]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51-56.

[2]陈婷.“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徐州:江蘇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2017.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智慧课堂环境下初中地生学科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2018JD016)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志芳(1970— ),广西柳州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地理教学。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对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动”教学内容探析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