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回忆的教育

2022-05-20陈直

南风窗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体面首诗李白

陈直

1997年,我在本地农村的小学开始上学。这对我来说不意味着什么,因为一切都是他人的安排,而我没有抗拒地顺从这样的安排。从那时开始,这种“順从”成为我之后人生的主调:我几乎就是在各种合理与不合理的顺从中在世界中存在,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其后的工作中。

早年,“顺从”让我成为一个(相对的)“好学生”;但是后来,“顺从”让我成为一个卑微、懦弱之人。

现在很多人都会谈到“接受良好教育”。它成为人们的一种优越性,“接受良好教育”与“体面”密切关联。而“体面”成为了当代社会很多人的口头禅,这体面、那体面,任何东西都可以被体面化。“接受良好教育”意味着存在着一种“接受不良好的教育”。显然,处在贫困农村的小学,我所接受的就是这种“不良好教育”。

何谓“不良好教育”?单纯的死记硬背是其中之一,这就像电脑里储存一本书,电脑本身并不知道这本书的任何意义,唯有人才能理解这本书,从而这本书获得了其意义。如果人的学习只是这样死记硬背,那么“学习”就被异化。

苏格拉底说,知识、学习、教育就是回忆与揭示。知识本身已经潜藏在我们的心灵之中,“学习”就是把潜藏在我们心灵中的知识回忆、揭示出来。

按这个意思,当人们用汉字写出一篇诗歌,比如李白写出《静夜思》时,他就在把明月、故乡这些东西从被遗忘的状态中“回忆”或“揭示”出来。李白写的那首诗,并不仅仅是他自己“主观”的感受,而是把明月、故乡等本来具有的“意象”揭示出来。绝非李白赋予这些意象以主观的、个人的意义,而是这些意象本身就具有意义,李白只是作为诗人把它们“回忆”并宣告出来。正是因为意象本身就具有如此本来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李白个人的情绪、情感,因此它才作为“好诗”流传下来。如果诗歌仅仅是个人情绪、情感的单纯宣泄,那么这样的诗歌就没有很大的传播价值,就不能成为“好诗”。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回忆”或“揭示”内在知识的能力,李白有能力揭示明月与故乡的这些真实的本来意义,但是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却没有——甚至我们都不知道这些词最常用的意思。因此李白的《静夜思》被选为我们小学生需要学习的诗。通过李白的揭示,真实的明月与故乡就向我们敞开。从而,李白就像作为助产士的苏格拉底一样,帮助我们从被遗忘的状态中回忆起来。

然而,作为小学生,虽然李白对于故乡、明月意象的揭示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却无法充分理解到这种真实性。小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举头望明月”后要“低头思故乡”。因为我们没有“故乡”,我们一直都居住在自己的家中,“故乡”对于我们来说不存在。所以,小学生不会在看到明月后“思故乡”。把李白的这首诗呈现给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并且还让他们背诵出来,这似乎超出了适当的范围,是把中老年人的世界强加给六七岁的儿童。

另一首诗,即杨万里《小池》就更能向小学生揭示出他们自己的世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把多种自然现象融合一起,把它们的更为真实的、本来的意义揭示出来。从此,泉眼不再仅仅是惰性物质形态的一些水流,而是与溪流、树荫、晴天、荷叶、蜻蜓等“意象”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世界。通过这首诗,小学生就能把这首诗所揭示出来的本真自然化为己有,小学生就不是在单纯地记忆、背诵,而是让自己进入这个诗歌的“真理”之中。

猜你喜欢

体面首诗李白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离婚时,请体面一点
体面过冬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