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军援正改变乌克兰战况

2022-05-20陶短房

南风窗 2022年10期
关键词:乌克兰

陶短房

“我们愿意恢复我们的领土完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5月1日告诉希腊记者,“作为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的总统,我必须告诉你,我们需要更多(武器),我们也需要他们能更快(供应武器)。”

次日美媒报道称,美国已将70多门M777榴弹炮(射程达20~40公里,末端采用激光制导)运抵乌克兰,且已有200多名乌克兰军人接受了操作培训。当天,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叶尔马克表示,乌克兰将为收复全部领土而战。

显然,外国军援的源源“补血”,是曾在2014年克里米亚和乌东危机中表现糟糕的乌克兰军队如今得以持久抵抗的关键因素之一,也被日益视作未来乌克兰战争的胜负手之一。

自2月24日战事爆发到4月底,据不完全统计,向乌克兰提供或明确承诺提供军援的国家计有35个。这其中最大宗、也最关键的,是美英两国的军援。

美国早在奥巴马时代就开始军援乌克兰,最初限于资金、非致命装备和训练;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批准向乌克兰出售致命性轻武器。

美方2018年3月披露,对乌出售首批价值4700万美元的致命武器(清单未公布,仅知包括210枚“标枪”反坦克导弹);2019年9月宣布,完成总价值2.5亿美元“安全援助”(其中5000万美元用于致命武器);2020年6月,提供价值2.5亿美元致命武器;同月提供16艘VI型巡逻艇,价值6亿美元。

拜登上台后加大对烏军援力度,2021年1月、3月、6月和9月,分四笔提供总价值3.35亿美元军援(明细未公布,但“全部为致命性武器”)。

乌克兰战事爆发翌日,美国就向乌提供了3.5亿美元致命性武器,3月12日又提供了价值2亿美元武器;几天后,批准将价值8亿美元的对乌军援,纳入总额136亿美元的对乌援助大清单中;4月13日再单独追加8亿美元军援;4月21日则宣布,从“大清单”中再拨付8亿美元用于军援。

4月28日,拜登要求国会批准将“援乌大清单”总额大幅提升至330亿美元,其中近2/3将用于军援。

根据4月下旬美国国防部后勤局提供的两份情况说明书,自2月25日至3月15日,美国提供给乌克兰的军事装备包括:2600枚“标枪”反坦克导弹,600枚“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5架二手俄制米17运输直升机,8套侦察雷达,近4000万发轻武器弹药,100万发炮弹、迫击炮弹和手榴弹,等等。

3月16日8亿美元援助清单包括: 2000枚“标枪”,7000具反坦克火箭筒,800枚“毒刺”,100架“弹簧刀”无人机,2000万发各型弹药,等等。

4月13日8亿美元援助清单包括:18门M777轻型牵引式榴弹炮及4万发炮弹,11架二手米-17运输直升机,200辆装甲运兵车,以及数目不详的反炮位雷达。

4月21日8亿美元援助清单包括:72门M777外加14.4万发炮弹,72辆配属M777的火炮牵引车,121架“凤凰幽灵”战术无人机。

英国同样早在战前就开始对乌军援,2015——2021年通过“轨道行动”帮助乌克兰培训多达2.2万军人,重点是操作西方制式的防空、反装甲便携式武器、反炮位雷达和电子通信设备。

美国始终不肯提供乌克兰一再恳求的战斗机、主战坦克、步兵战车和自行榴弹炮等一线主力重型装备;最新提供的M777轻型牵引式榴弹炮,实际上是专为阿富汗高原战场量身定制、因阿富汗战争结束而积压的“库存品”。

在2022年3月16日以前,英国向乌克兰提供了4000枚以上“标枪”及NLAW反坦克导弹;之后,英国援助的“星空”便携式防空导弹频频吸引眼球,所提供的装甲车和远射程火炮也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提供这类装备的。英国还通过RC-135W电子侦察机,帮助乌克兰搜集电子情报(在乌克兰境外飞行)。

美英之外参与对乌军援的国家,情况差异很大,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东欧及原苏联国家,它们大多和乌克兰“同病相怜”,军援较为积极,但它们国力参差不齐,因此援助力度也大小不一。其中,波兰由于是前华约国家且已改用北约制式,便将库存的大量苏联制式武器装备赠给乌克兰;在试图提供二手苏制战斗机被美国叫停后,波兰成为首个给乌克兰提供二手苏制主战坦克的北约国家(已提供了200辆T72系列)。斯洛伐克则是第一个向乌克兰提供远程防空导弹系统的国家。波罗的海三国和捷克也都较为积极。

其次是部分欧洲(尤其西北欧)国家和加拿大,它们对军援乌克兰较为热心。加拿大的特色是,提供了一些独有的高价值装备,如其卫星分析系统是迄今各国对乌同类援助中分辨率最高的。在西欧国家中,意大利是第一个(4月中旬)承诺向乌克兰提供重型装甲战斗车辆的;比利时、丹麦、芬兰、荷兰、挪威、瑞典等,援助也较多。

再次是法国和德国,它们扭扭捏捏,虽迟但到。

法国在2014——2020年曾是乌克兰最大军援国(16亿欧元),但此后顾及法俄关系一度不愿援助“高级武器”。战事爆发后,法国直到2月26日才宣布给乌1.2亿欧元军援,且多为非致命性装备,加上马克龙由于和普京频繁接触,饱受国内外强大压力,因而法方近来逐步加强援乌,4月22日更宣布将提供法制“恺撒”车载155毫米榴弹炮及弹药。

德国战前一直拒绝向乌克兰提供军援,并与俄保持密切关系,开战后被迫“逐步加码”军援,比如拿出5100具德国/新加坡/以色列联合开发的“斗牛士”反坦克火箭筒、3000枚“铁拳3”反坦克火箭筒,以及2700枚原属东德人民军的苏制9K32便携式防空导弹。

据德国《世界报》最新消息,继“猎豹”防空战车后,德国决定交付7辆性能极佳的PzH 2000型自行火炮给乌军。其采用高度自动化的电控式填弹与击发系统,1分钟内可射出8枚炮弹,射程可达40公里。

总体上,法德两国政府对军援态度犹豫,迫于国内外压力不得不“一拨一动”,但这两国都是大国、富国,不出手则已,出手则分量不轻。

最后是其它西方国家,它们或力不从心(如卢森堡、新西兰等),或热情不高(如爱尔兰),对乌军援基本属于锦上添花、凑热闹。

战事第一阶段,乌克兰大部分国土或成为战场、或面临战火威胁,军工生产捉襟见肘,迅速到位的外国军援起到及时“补血输血”功能;战事胶着后,乌克兰方面军工生产、仓储设施遭受不断袭击,也正是依靠源源外援,才得以保持战斗力。

邻国最先交付的,多是冷战时大量库存的苏式武器弹药,乌军可以“即插即用”,虽然它们并不先进却足以救急;稍后到位的西方军援,则是杀伤效果良好、体系依赖型不强的单兵/班组用便携式防空、反坦克导弹和火箭筒,也不难快速形成战斗力。

迄今军援中,最大宗武器是反坦克导弹/火箭筒,其次是便携式防空导弹。正是这些仿佛“打也打不完”且性能成熟的轻型反坦克、防空外援武器,帮助乌克兰顶住了俄军引以为傲的“装甲洪流”。

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电子、通讯、图文分析、战场情报等领域,给予乌克兰的支持看似“不致命”,实则提供了更大的“战力倍增”,令俄的军事行动屡屡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另一方面,对乌军援的局限性也很多。俄乌开战之初,美国惟恐“事态升级成世界大战”,拒绝提供“进攻性武器”,还出面阻拦了波兰转交本国24架二手米格-29战斗机给乌克兰的计划。后来情况虽有变,但西方实际提供的军援仍然主要是库存、二线或积压装备。如德国提供的2700枚前东德库存9K32防空导弹,竟然有700枚是废品。

美国始终不肯提供乌克兰一再恳求的战斗机、主战坦克、步兵战车和自行榴弹炮等一线主力重型装备;最新提供的M777轻型牵引式榴弹炮,实际上是专为阿富汗高原战场量身定制、因阿富汗战争结束而积压的“库存品”,并不太适合平原为主、需要高机动性的乌克兰战场;“凤凰幽灵”无人机,则是美方因“弹簧刀”太贵、自己舍不得给太多而替代性提供的“低值易耗品”。

上述“逐步升级”和“只给二流货”的做法,制约了乌军的战斗力。由于缺乏可靠的防空袭和装甲突击力量,乌军即便在战场形势有利或危急情况下,也不敢放手发动大规模会战,而是总体上陷在长期被消耗、被围攻的困境。

而且,战事拉长导致前华约体系中,各国库存的原苏联体系武器弹药消耗严重,如要继续大量供应乌军此类军火,需要在援助国间进行复杂的协调。目前,有这类军火生产能力的主要是波兰、捷克等东欧国家,但其自身装备体系已经北约化,如要恢复华约体系武器弹药大规模生产,可能需要富有盟国“埋单”。

另一种选择,是让乌克兰强行变换军火体系,但那样做需要时间过渡,容易出现“战斗力空窗”。

4月24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国防部长奥斯汀双双访问乌克兰首都基辅,显示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战略目标,似乎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在访问结束后于波兰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奥斯汀披露了美国介入乌克兰战争的两个目标,一是“帮助乌克兰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二是“希望看到俄罗斯被削弱到令其无法再对任何国家发动类似对乌克兰这样的战争”。

第一个目标是美国长期以来公开宣称的目标,但第二个目标则是迄今美国在乌克兰问题战略目标上最“激进”的言论,首次将“削弱俄罗斯总体实力”摆在台面。而且,这一重大战略目标修改,是在俄外长拉夫罗夫等对美发出“试图在乌克兰进行代理人战争”指控和“核战”恐吓仅一天后作出的。以往类似情况下,美方总会强调“这是俄方的污蔑”。

这表明,随着俄乌战事迁延不决,美国已从最初的谨慎小心变得更加大胆和无所顾忌,敢于把原本心照不宣的战略目标公开。当然,另一个因素可能是,美方评估后认为:“即便美方克制,俄也不会作出美国所希望的反应”,而“通过乌克兰战事总体上削弱俄罗斯”这个大幅升级的战略目标,可以让美国政府在今后更方便高效地调动本国资金和资源,投入乌克兰战场。

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在4月26日由国际安全项目高级顾问坎希安(Mark F. Cancian)牵头发布的《美对乌军援提速》的评估报告中指出,美国对乌军援战略性的转变,“含蓄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设定,即军援的目的已不仅仅是帮助乌克兰顶住俄罗斯进攻,而是通过乌克兰将俄罗斯拖入一场旷日持久、筋疲力尽的长期性战争,最终将其削弱甚至拖垮”。

可以预见,未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对乌军援,将围绕这一更新版战略目标展开。

4月26日,刚结束基辅之行的奥斯汀,出席了在德国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举办的“40国乌克兰防务协商小组会议”。会议期间,美国等国不仅宣布扩大对乌军援,而且倡议将这一旨在协调军援国“节奏”的会议“常态化”。倘如此,不仅各国军援会更高效,更有针对性,且目前仅少数国家浅尝辄止的“第三方代理模式”,也很可能在这种新模式下更广泛、更普遍地展开。

“第三方代理模式”是指,当事方在缺乏足够库存的情况下,出钱委托第三方生产或买下第三方库存供货。美国曾用这种方式,委托波罗的海三国向乌克兰提供美式便携式导弹;挪威和卢森堡也用这种方式,委托英美向乌克兰提供武器装备。

俄方的反制措施,无非是硬和软的两手。

硬手段是攻擊、瘫痪乌克兰境内尤其西部的运输、仓储网络和节点,让外国军援或运不进乌克兰境内、或送不上前线。但俄本就缺乏持续大规模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此次开战后,乌在得到军援后又针对性地加强了“点防空”能力,令俄空袭效果大幅下降。

以“瘫痪乌克兰西部铁路网”为例,4月24日布林肯、奥斯汀访问基辅,系通过连通波兰和乌克兰的铁路往返的。这条铁路线要经过几座重要桥梁,是俄势在必得的空袭瘫痪要点。布林肯、奥斯汀往返之间,俄正好进行了号称“开战以来最猛烈”的一次针对性空袭,宣称“战果辉煌”。但此次空袭后不到12小时,布林肯和奥斯汀就平安乘坐火车返回了波兰。俄瘫痪乌克兰西部铁路运输体系的效果不过如此,而铁路运输体系已是各种陆路运输途径中最容易被破坏的了。

软手段则是密集指责美国和北约“另有图谋”“狼子野心”。除了拉夫罗夫外,4月26日俄安全委员会秘书帕特鲁舍夫指责美国“试图完成冷战未竟目标,摧毁俄罗斯”;两天后俄政府发言人佩斯科夫指责各国对乌军援“威胁欧洲大陆安全,引发不稳定”;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指控西方策划了对摩尔多瓦境内自行宣布独立的亲俄“德左共和国”的“恐怖袭击”;俄外国情报局局长纳雷什金,则指控美国和波兰“以维和特遣队名目向西乌克兰派遣军队,意在吞并乌克兰领土”……试图借此争取国际舆论同情,或逼迫援助国有所顾忌,知难而退。

但迄今这些措施仅对少数援乌国家有效。在俄坚持继续乌克兰境内“特别军事行动”的前提下,这类“软反击”的说服力显然难达预期。而在“奥斯汀声明”发布后,美国显然已不再忌讳此前“只敢做不敢说”的“代理人战争”,而是摆出一副“我就是要削弱你,你能奈我何?”的浑不吝姿态。如此一来,俄的“吓阻”软手段,恐更难对美生效。

日前,乌总统顾问阿列克谢·阿列斯托维奇在接受《日经亚洲评论》专访时称,由于西方提供的武器,乌军将能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之间发起反攻。客观而言,迄今的对乌军援,帮助乌克兰获得了在俄全面军事进攻面前的生存能力,但未来的对乌军援能否帮助乌克兰顶住俄针对乌东地区的“重点进攻”,甚至令其获得大规模反攻能力,目前尚不明朗。

猜你喜欢

乌克兰
撤侨乌克兰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15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邻国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联合国就乌克兰局势召开紧急会议
2020年乌克兰进口化肥总价值8.41亿美元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乌克兰Shkrub建筑师自宅
失控的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