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现实的生意,还能火多久?

2022-05-20胡万程

南风窗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字节宇宙内容

胡万程

2017年,扎克伯格喊出“希望十亿人使用Oculus头盔”。

五年后,这款被寄希望为“Meta元宇宙入口”的VR设备,刚卖过1000万台的门槛,任务进度为1%;离斯皮尔伯格所描绘的《头号玩家》里人手一台VR眼镜的景象,还很远。

之所以進度缓慢,很大程度是因为VR技术的提前炒作,导致内容跟不上需求。

在被称为“VR元年”的2016年,资本蜂拥而入,大部分你能想得到名字的科技大佬都开始布局。但当它们掏出自家的VR设备时,却发现局限的技术、贫瘠的内容生态以及糟糕的用户体验都无法吸引消费者为之买单。

偃旗息鼓了几年后,VR却伴着元宇宙概念的火热再次卷起风潮。沉寂的时间里,扩充的内容生态让VR变得可玩性提高了很多,不少曾持观望态度的人也产生了购买欲。

这一次,VR是一飞冲天,还是再起再落呢?

今年年初,当看到索尼在CES 2022大会发布下一代VR头显“PS VR2”的新闻时,小郭回忆了自己放在抽屉里“吃灰”已久的PS VR。

“买了第一代的PS VR后,除了最初玩《VR女友》被震撼到,后面新鲜感寥寥,偶尔有朋友来做客才会让他们体验下《节奏光剑》。”小郭说。

小郭的情况并非孤例。在VR爆发初期,各家头显制造商在PC规格进步的帮助下,在硬件上的迭代相当迅速。但像索尼这样的大厂,出于成本、市场等因素,无法跟上这样的迭代速度,使得PS VR诞生后五年都未发生任何变化。这在日新月异的电子消费品市场,显然是缺乏竞争力的。

尽管如此,背靠“索尼大法”, PS VR仍然是商业上最成功的VR头显之一,超过700万台的销量,紧随Oculus Quest 2之后。

不同于各厂家为VR技术描绘的在工业、零售、医疗、艺术、教育等领域的活跃蓝图,普通人消费VR的理由还是集中在娱乐方面。

从内容端来看,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如今VR可下载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电子游戏和成人影片。与投放在大屏幕,全家都能收看的电视和投影仪相比,VR的高私密性和强沉浸感,显然更迎合部分娱乐需求。

除了家庭使用场景,VR另一个常见的使用场景是在“VR体验馆”。在头显设备还未普及的现在,它的存在像是20年前家用电脑还未普及时代的网吧。

体验馆中,虽然人们背着背包、戴着头盔、手握感应装置与虚拟怪物厮杀的样子,在外人看来多多少少有些滑稽,但在这里,体验者能够尝尝鲜,感知一下新技术,对于VR技术的发展仍然有着不小的意义。

科技媒体Upload曾针对“VR普及率低”展开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硬件价格高和属性小众不是阻碍VR在消费市场普及的主要原因,而“缺乏有吸引力的内容,用户体验问题以及成本”才是。

显然,VR想要火,还是得依靠内容取胜。就像是《绝地求生》一鸣惊人后,大多数玩家都寻求提升显卡性能和内存容量而让“吃鸡”不那么卡一样,VR也需要至少一款引起洛阳纸贵的作品。不管是游戏,还是其他应用,如果没有诞生那种人人为之疯狂的作品,那么说VR要火,和说“《风暴英雄》要火”没有任何区别。

而这个内容究竟会是什么,“元宇宙”的出现让答案逐渐清晰。虽然无法细化到究竟是哪个题材,哪款游戏,但科技大佬们笃定的是,它一定会出现在元宇宙这个兼具社交和娱乐的品类之中。

科幻小说家斯坦利·温鲍姆,在1935年写了一本小说,叫《皮格马利翁的眼镜》。

小说的主角是一位年轻的商人,叫丹·伯克,他在纽约遇到了一位教授,这位教授开发了一种奇特的设备:看起来像防毒面具,但集成了眼镜。

丹戴上设备后进入了一个虚拟天堂,他与一个名叫伽拉忒亚的精灵相遇,并迅速坠入爱河,沉浸于鱼水之欢。当他回到现实世界后,他询问了伽拉忒亚,发现并非所有的事物都是虚拟的,为此他感到欣慰。

这个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些许意淫气质的科幻念头,被认为是VR头显的雏形。

科技的发展让人们慢慢逼近这个创意,直至2012年Oculus Rift的横空出世。正是看到了VR技术的巨大潜能,仅两年后,那时还不叫Meta的Facebook便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Oculus。

Facebook投入了近万名员工到公司的VR业务,但由于产品体验不佳、新品跳票、业务持续亏损等原因,外界曾评价这场收购为“灾难级别”的。

这件事直到2020年才发生了变化,Oculus Quest 2上市后,以“综合体验最好的VR头显”席卷市场。多重承压,早早押注VR的扎克伯格恐怕这才舒了一口气。

电子消费品领域有这么一个说法,当使用者突破千万人数大关时,往往整个行业的内容与生态系统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其原因是,在千万级别的消费者身上,硬件及软件企业的获利能力大都可以覆盖开发成本,这有利于软硬件的持续开发,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而国内最引人注目的发生在VR行业的一次变动,同样是一次收购。

2021年,字节跳动以9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国内VR行业头部厂商Pico,这也是目前为止中国VR行业最大的一笔收购案。

Pico成立于2015年,公司的全称是北京小鸟看看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做VR一体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Pico背靠歌尔,使得它度过了过去的“寒冬期”, 以几乎一年一次的速度迭代产品,做到了“剩者为王”。

腾讯也一度有意收购Pico,但在与字节竞价后选择放弃。市场一般认为,成立于2015年主攻VR一体机的Pico估值约20亿元人民币,腾讯的放弃很可能是觉得价格不划算。

字节出的溢价极高,并出让较大比例的股票,这是个值得玩味的细节。对字节来说,收购Pico并非一道纠结成本的计算题,而是关于公司战略走向的选择题。

VR技术已经发展了六七年,相较于其他大厂的率先积累,字节显然没有从零开始的必要。因Oculus無法进入国内,在国内一家独大的Pico几乎成了字节迅速变大的唯一选择。而且,2021年的90亿元人民币比起2014年的20亿美元,还是便宜了不少。

通过这笔交易,在VR领域姗姗来迟的字节,突然间有了国内最强的硬件加持,至少在硬件上有了和Meta掰手腕的能力。

在短视频领域交锋无数的两大巨头,把战火扩燃至VR领域。虽然现在还无冲突,但是在元宇宙时代,应用和生态同样是兵家必争之地,未来双方在VR软硬件上的交锋几乎是必然的。

如果你打开搜索引擎,搜索“VR元年是哪一年”,搜索的结果可能会让你无比困惑。

诞生Oculus Rift的2012年是,Facebook搞收购的2014年是,暴风集团借助VR概念创造了41天37个涨停板的2015年是,百花齐放的2016年是,以及元宇宙概念火爆的2021年也是。

鉴于“元年”的反复跳票,一个诚恳的建议是,不要再相信媒体的鼓吹性新闻,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答案。

拿最近一次的“元宇宙热”来说,这个筐里实际上没有新东西,元宇宙也不是新概念,它只是包括VR在内的所有现有技术而已。投资人、互联网大厂、券商合力推高了大家对它的预期,做多成为一场集体有意识发出的默契共谋。

眼下看来,《头号玩家》所描绘的那种“绿洲”何时到来,何时就应该是人人都会想拥有一台VR头显的时候了。

VR技术是打造元宇宙的基础技术之一,所以元宇宙的构建一定要在VR发展成熟之后。从现有客观发展程度看,元宇宙还需要长期打磨。

首先要积攒用户,没有千万规模以上的VR设备出货量连接终端用户,元宇宙不可能有活力,那一切围绕它的经济、文化、娱乐等构想也都成了空中楼阁。

然后要有极度丰富的内容支撑,以满足用户的生活、娱乐、工作,以及给予用户相当大的自主创造性,并且元宇宙应该是永续的、实时的,时间的运转不随个人用户的退出而暂停。理想的最高水平的话,元宇宙应形成一套能够统一运作的社会、经济、服务系统。

如果对比现在的VR技术的话,显然还有着非常远的距离。

而且,元宇宙的基础定义和国家之间的形态冲突,决定了元宇宙很有可能变成和比特币一样“人人喊打”的下场。只要世界还没大同,那么在国家之外再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去创造价值、去自由流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各国就极有可能把元宇宙给限制功能,甚至直接拉闸。那么,不能互联、不能价值交换的元宇宙,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当然了,这是后话。

根据天眼查数据,我国现有将近1.9万家VR相关企业,近八成相关企业成立时间在5年以内,有五成的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以上。

但在2016年的那一波VR热潮中,国内VR硬件最普及的产品形态是所谓的“眼镜盒子”。它需要搭配手机使用,通过简单的凹凸镜和手机屏幕显示全景视频或图片。这个装置的成本,除去手机的话大概5元不到,至今你在淘宝上都能以10元的价格买到它们。

随着芯片、显示屏、光学器件、声学、传感器等核心器件不断提升,高质量的VR头显才会慢慢出现。而VR产业链同手机类似,除了硬件之外,软件、内容、服务三方面也同样重要,而这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与时间才能完成。

我们需要认清的是,尽管代工环节成熟、海外代表性产品上市、大厂收购VR公司等利好消息不断,但VR产业离爆发还要走上一段漫长的路。

猜你喜欢

字节宇宙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No.8 字节跳动将推出独立出口电商APP
宇宙第一群
No.10 “字节跳动手机”要来了?
简谈MC7字节码
这宇宙
主要内容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
人类进入“泽它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