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团体心理辅导为路,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探析研究

2022-05-18梁宝桐程嘉毫黎海祥

科学咨询 2022年7期
关键词:党课团体辅导

梁宝桐,程嘉毫,黎海祥*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200;2.广西中医学校,广西南宁 530001)

一、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与思政工作相融相通

(一)高校思政工作的困境

在高校中开展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高校育人的基石,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完善自我的必经路径。在个体心理的发展阶段特征,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认为,大学生仍处于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阶段和成年早期的过渡期,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1],因而他们兼具两面性与波动性、丰富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大学生虽有较好的自制力和坚韧性,但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与惰性,容易行事仓促和不够果断。他们特立独行个性张扬,每一个人都有鲜明的性格标签。由于社会经验的匮乏,大学生特别容易被煽动和影响,对事物的判断还缺乏一定的研判力,也极易受到情绪的牵引,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还需不断通过磨炼达到平衡。针对这个年龄段的性格特点和90后、00后大学生所受到社会发展背景的影响,对他们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才能真正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让他们的心理发展、人格素养、知识能力以及身体育成,在一个积极、正向的发展方向。

而对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于资讯的发达和便利,快餐文化的盛行,以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他们产生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影响,思政教育对他们进行建立沉稳、耐心、谦虚、谨慎等品质的引导,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发展导向结合起来的要求等,青少年未必能全盘接收和消化,青少年的政治意识亦未必那么敏感和浓厚,仅进行观念的灌输或说教,容易造成对思政教育机械性的学习,不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也难以渗透到他们的言行举止当中。若能有一个转化途径,既要深入渗透成长发展需要的各种品德,还能用青少年喜爱的形式以小见大,通过间接的启发帮助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和对世界进行有效觉察,可成为更值得研讨的尝试。

(二)团体心理辅导对思政工作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对于个体心理咨询而言,其普适性、广泛性和效率都更为理想,从课堂学习、讲座、团体活动等都属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范畴,不仅体现了其教育的功能,更兼具预防和治疗、发展和促进的功能。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心理学和思政教育都强调了行为的相互影响和比较。而团体心理辅导的治疗情景,往往更多根据现实案例做出设计和实践,能有效地反映群体成员的心理和发展需求,对他们的情绪障碍、行为偏差等也能进行更接地气、更现实地引导。

此外,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成员们的现实交流,能有效弥补和克服青少年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的情感缺失,为他们提供情感流动、表达自我、沟通他人的平台机会。通过团体内的交流、研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尤其是交流负性情绪,继而共同探索可行的解决办法,达到共情共进的目的。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当学生身处团体中,他的情感体验和心理上所受到的震撼力,是在个别辅导、课堂教学、心理健康理论讲座中所无法想象的,这也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或课外教育中无法体验的[1]。

从心理学的角度,增强社交是应对压力的最好方式之一,而增加集体观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的内容,但高校的教学模式有别于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没有固定的教室,选课的机制也令班级的整体性被进一步弱化,大学生普遍反映其所在班级的凝聚力缺乏,集体意识不够浓厚。成长中的大学生更由于成人化社会化的发展,个人事务的增多,再加上他们习惯于虚拟世界寻找安全感,思政教育所强调的集体观念往往成口号。团体心理辅导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体验资源和空间,在团体活动,成员们在引导下不仅扮演自我,在他人的活动连接中,融入第三、第四者甚至更多的角色与成员们进行真实情感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他们在团体内产生更多情感的流动,进一步正确认识、控制和成长自我[2]。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技术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借鉴意义,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治疗的方法,也是促进人格发展和预防心理困扰的有效的教育活动。大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这一阶段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如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就职等,而这一心理的关键期也伴随着意识形态的发展。因此,研究如何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相互关系的逻辑出发,确认两者的有机整合,通过团体辅导活动的形式,在广西中医药大学作为医学院校的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二、团体心理辅导作为路径,促进思政工作开展

(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应用

课程教学本来就是团体辅导的一种,在大一新生必修的公共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主要以巴林特小组模式作为团体心理辅导方式进行。活动穿插在课程在PBL教室内进行,有可移动的桌椅和白板,班内人数控制在50人以下。由学生自愿或由教师分配,20-28人由对分易教学平台随机分为两组作为巴林特小组组员,其余学生作为观察员。依照巴林特小组活动流程,授课教师监察,其中1-2名学生作为小组长,带领学生依照各主题内容包括自我意识、情绪管理、认知行为、人际交往、恋爱关系、生命教育等(具体设计见表1),就大学生活中的一些个案进行讨论,鼓励组员假设自己成为案例中的当事人,设身处地代入去思考和探讨自我的处理方式,继而实现进一步地觉察。每次活动的案例由学生或者教师提供,语言表述、绘画图示、书写、表演的形式均能被接受,结合授课的主要内容,使得学生能充分掌握主题教学内容。案例报告者、小组组员和观察员定期交换角色,所有成员至少有2次成为巴林特小组组员的机会。对照组由同一个教师进行常规的理论讲授。从当事人、观察者、教师等不同角度出发,想象自己置身于事件当中的情绪情感。在讨论中彼此交换想法和感受,真正达到相互理解、共情共和的心理能力提升。

表1 巴林特小组教学设计表

相比个体咨询而言,巴林特小组模式的团体心理干预能够营造出相似的真实生活情景,干预效果优于个案咨询。而巴林特小组选取的不仅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更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如在“从一到无限大”中研讨当代大学生应感恩自己获得高等教育资源的幸运,并进一步思考如何独立自强去回馈社会。人际交往训练研讨的共情和倾听,来揭示沟通中需要的真诚和主动,以及人格魅力如何在“利他”的思维中体现。在疫情背景下研讨的“不被左右的医者路”,则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去肯定我们对于死亡的焦虑,并从中带来对生命价值的珍视。这些团辅活动在特定的情景里,通过人际交换和情节设置产生的思维启发,都体现了思政渗透课程,沁人心脾,真正达到思政教育的开展,完善思政体系的目的。

(二)根据不同群体在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中的应用

针对在校大学生所处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结合思政教育的要点和时事背景等,可创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小组设计4-6次组内活动,通过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的形式进行。其中2次可根据专业特点,由辅导员、班主任或班干引领指定,其余2-4次可由学生自主选题,既能保障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符合思政教育的主题和要求,渗透思政作为主题的要素和特点,亦能通过由学生自主选题的共同设计,达到提高参与性针对性的目的。同时,团辅活动的对象,可从某些特定群体着手,分为若干类别的群体,包括贫困生、学习困难学生、留学生、退伍生等,或是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学生群体,或是根据年级不同的从大一到大五的学生,医学类、药学类、非医非药类学生等[2-3]。遵照不同的群体特点,制定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紧贴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实,抓住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将团辅模式融入思政工作中,思政教育才能真正落地。

表2 第二课堂团辅活动设计表

(三)在党课学习中的应用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既要发挥灌输教育和理论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渗透性作为主要渠道方式在新时代青年教育中的重要体现,而团体心理辅导则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4]。从近年来一直要求进行的青年大学习线上教育,到各层次的党课培训,仅有理论讲授无法迎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容易产生学习疲惫的心态,团体辅导能有效地补充实践活动的应用,加强学生对党课、党史、党章等的理解。“团体辅导式”党课可以成为传统理论式党课的辅助,在有情景、有案例、有分析的教学互动和研讨下,真正建立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效链接,激发学生参与党课的主动性,并直观检验学生对于党课内容学习的效果,增强了党课对青少年大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表3 党课团辅活动设计表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对于青少年大学生的成长,在心理健康教育层面,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包容和理解他们的欲望和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注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在成为新世纪接班人的同时,更积极更幸福地迎接成长[5]。团体心理辅导围绕以上目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不断地研究与实践,丰富和夯实团体辅导技术运用于思政工作的经验、方法和理论,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助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中发展。

猜你喜欢

党课团体辅导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党课开讲啦》节目为讲党课“打了样”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库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