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茅盾翻译目的观内涵及成因浅析

2022-05-17郜紫因

校园英语·上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形成原因

摘 要:作为我国著名翻译家,茅盾对中国现代翻译事业作出杰出贡献。他的大量译著,特别是对外国文学的研究与介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瑰宝。茅盾翻译思想中“取精用宏”的翻译目的观是贯穿其翻译实践的核心,其形成、发展与演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茅盾翻译目的观;取精用宏;具体内涵;形成原因

作者简介:郜紫因(2001-),女,辽宁锦州人,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取精用宏”是茅盾翻译目的观的核心。茅盾认为,外国文学的翻译和引进应该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之上,吸收外国文学作品的精华,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才能达到取精用宏的目的。其翻译目的观的形成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而在不同时期,其观点的具体内涵在坚持以“取精用宏”为内核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

一、茅盾翻译目的观在其不同时期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内涵

茅盾在“五四运动”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实践中,都注重通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引进西方先进的现代思想及文学创作的艺术技巧,以促进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新文学创作。翻译题材的选择是翻译目的颇为直接的体现,翻译目的观具体内涵的细微变化可以通过选材的差异来分析。在不同时期,茅盾翻译实践的选材有不同的侧重点,反映出其翻译目的观的具体内涵在不断丰富发展。

(一)“五四运动”时期——“以供己用”

“五四运动”时期,茅盾提出“以供己用”的翻译目的观。茅盾认为,文学翻译不能脱离前辈的优秀成果,翻译的选材应从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他通过翻译引进国外文学,达到启迪民智和促进社会变革的政治目的及促进中国新文学建设的文学目的。“五四运动”时期,清政府刚刚覆灭,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民众愚昧无知。许多活跃的知识分子纷纷引进西方先进思想和政治理论,试图促进民众思想解放和中国社会的转型。茅盾也为此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

这一时期,茅盾在翻译题材的选择上注重引进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学技巧。在小说方面,他翻译了波兰作家佩雷斯的小说《寒食节》,呼吁中国读者学习犹太人尽管倍受压迫却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犹太和波兰是被侮辱的民族,受人践踏的民族,他们放出来的艺术之花艳丽是艳丽了,但却是看了叫人哭的。看了犹太和波兰的文学,我国人也觉得伤感否?”。他还翻译了托尔斯泰的《普罗米修斯》,希望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觉醒。茅盾的戏剧翻译选材以爱尔兰戏剧最多,把爱尔兰文学的民族解放主义精神传递给读者。此外,他通过翻译奥地利剧作家施尼茨勒的戏剧《婚礼的早晨》,强调中国不应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避免在社会改革中重蹈西方的覆辙。同时,茅盾强调,学习西方文学艺术技巧可以促进中国新文学的建设。在选题上,他还选择了一些注重现场观察和客观描述的西方文学,为中国文坛提供了写作方法的思考。

(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化为自己的血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遭受外敌入侵和内战之苦。此时,茅盾提出了“化为自己的血肉”的翻译目的。他提出,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应该有助于唤醒中国人民,激励广大民众奋发向上、团结抗战、保卫祖国。因此,在抗日战争期间,茅盾主要翻译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小说,以使中国人民拥有作战的勇气和信心。他翻译了苏联小说《复仇的火焰》《上尉什哈夫隆科夫》和《人民是不朽的》,帮助读者了解红军和人民的力量,从而激发人民的战斗意志。茅盾在翻译《上尉什哈夫隆科夫》时称赞道:“苏维埃人民斗争之艰苦和意志的坚决,在这一篇是描写得颇为具体的;至其真实动人,自不待言。”茅盾在解放战争时期也翻译了许多苏维埃文学作品,目的是帮助中国人民更好地了解苏联人民的战争过程和胜利经验,增强中国人民必胜的决心。1946年,茅盾出版了《苏联卫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单行本。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吸收其精华来滋养自己”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环境趋于稳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文学事业蓬勃发展。伟大的历史变迁为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1956年提出的 “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茅盾特别强调,应“吸收其精华来滋养自己”,即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吸取世界上所有优秀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从而革故鼎新,创作出各种独具特色的作品。茅盾认为,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不仅有利于我们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还有利于我们学习优秀的文学艺术技巧,同时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首先,茅盾认为翻译外国文学具有促进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茅盾翻译的蘇联戏剧《俄罗斯问题》帮助中国百姓看清帝国主义的本质,鼓励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直到实现民主自由。其次,茅盾提出,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可以提高我国文学创作的水平,促进跨文化交流。因此,茅盾这一时期的翻译选材比较广泛,力争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他在这一时期翻译了很多日本作家的作品,他认为日本优秀的译制片可以增进中国人民对日本的了解,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总体而言,建国后,茅盾“吸收其精华来滋养自己”的目的观,也是他“取精用宏”目的观的重要内涵之一。

二、影响茅盾翻译目的观形成的因素

(一)家庭环境对茅盾翻译目的观的影响

茅盾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的一个思想颇为新颖的家庭,从小接受新式教育。他的母亲陈爱珠知书达礼、重视教育,父亲沈永锡关心政治、追求新思想。家庭教育是茅盾翻译理论的启蒙摇篮,父亲先进的思想和教育方式对茅盾“取精用宏”的翻译目的观的形成影响深远。

茅盾的父亲沈永锡是维新派,在茅盾幼时便引导他学习新知识、接受先进思想。到了茅盾上学的年纪,父亲由于不满意私塾教授陈旧死板的知识观念,没有让茅盾去私塾读书,而是自己选定教学内容,与妻子一起教孩子读书。父亲的教育让茅盾自小便接触到新思想的熏陶,思想得到启蒙与开发,也为其以后提出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以发展中国文学创作的翻译目的奠定了基础。

此外,茅盾的父亲还十分重视德育,常常教导茅盾要以天下为己任,做对国家有用的人。茅盾10岁那年,父亲逝世了。在遗嘱中,父亲特意提到关于儿子的教育问题,他希望茅盾以后学习理工科专业,以适应将来实业兴国的需要。虽然茅盾最终走上了另一条兴国救国的道路,但父亲重实用的新思想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对茅盾翻译目的观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二)求学及工作经历对茅盾翻译目的观的影响

茅盾八岁时进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立志小学是乌镇第一所初级小学,以“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为校训,校训中包含校名“立志”二字,教导学生从小就立下奋发进取、报效祖国的志向。茅盾牢记母校的校训,刻苦努力,立志长大后凭借所学振兴祖国。

茅盾大学时期三年的求学经历对其“取精用宏”的翻译目的观的萌芽与成熟影响颇深。1913年,茅盾中学毕业,进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在北京大学,茅盾的历史老师陈汉章认为,古文派和今文派的学说都有各自的优点,并教导学生善于学习各派别的可取之处,吸收成为自己做学问的方法,即为去芜存菁,为我所用。对古文派和今文派的学说,应择善而从。国文老师沈尹默上课时不使用统一的教材,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甄选各类文章典籍的真伪。在北京大学的读书经历使茅盾的文学视野更加广阔,也为其以后翻译目的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战争影响,茅盾的工作经常辗转各地,在新疆和延安的工作经历对其翻译目的观影响颇深。茅盾在这一时期指出,自己翻译、介绍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尤其是苏俄文学是为了帮助中国人民从这些同样受压迫的民族的斗争过程中,寻得适合中国国情的斗争经验、鼓舞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直到取得胜利。在这一时期的翻译实践中,茅盾提出了通过翻译启迪民智和促进社会变革的翻译目的。此外,在新疆的工作和生活让茅盾意识到了新疆地区民族问题的严重性,他翻译了苏联阿斯拉诺伐的《民族问题解决了》,希望中国人民能够借鉴苏联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使新疆尖锐的民族矛盾得以缓解。茅盾为解决当时民族问题的努力,体现了其翻译的政治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任第一届文化部部长,提出文学翻译工作必须有方法、有步骤地开展,翻译选材也须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这一时期的工作经历对茅盾的翻译目的观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他提出要广泛翻译介绍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来促进中国的政治、文学、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三)社会政治背景对茅盾翻译目的观的影响

茅盾始终以振兴民族为己任,力求通过翻译外国文学促进中国社会进步与革新。因此,其翻译目的观受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环境影响颇深,并为各时期中国社会的革新而服务。

“五四运动”爆发后,茅盾聆听了北京学生联合会代表在上海的讲演,并积极参加政治运动,他的翻译思想受到当时先进思潮的影响。《新青年》杂志对茅盾的翻译思想也有重要影响。“五四运动”前后茅盾常从《新青年》中获得灵感或启发,《新青年》已成为引导他行为的一个坐标。这一时期,茅盾提出学生要通过奋斗建设新事业,要为民族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以供己用”的翻译目的观,即通过翻译引进国外文学,达到启迪民智和促进社会变革的政治目的及促进中国新文学建设的文学目的,也是在这一时期提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茅盾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苏联文学的翻译介绍上。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为民主”的政治因素对茅盾的翻译目的观产生了一定影响。抗战开始后,茅盾认为当前翻译工作应为抗战服务,应致力于鼓舞中国人民积极参与抗战,增强中国人民胜利的信心。于是茅盾翻译了大量苏联作品,为了让中国人民了解苏联人民如何取得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民主运动高涨,进步文艺界的影响增强了茅盾为民主奋战到底的信心。这一时期他的翻译目的也以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为主,翻译苏联的小说和戏剧,给中国读者介绍苏联的民主政治,并呼吁中国人民奋起抗争以实现自由民主。

(四)文化因素对茅盾翻译目的观的影响

茅盾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中国传统文化对茅盾“取精用宏”的翻译目的观影响颇深。茅盾认为,唐朝之所以能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与唐朝兼容并包的开放文化政策密切相关。唐朝积极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在弘扬汉文化的同时,也吸收其他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这种对待文化的态度值得运用到翻译实践中。除此之外,茅盾还阅读各类传统典籍和新兴作家的作品,学习其优点并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茅盾的翻译思想,这对其提出吸收外國文学作品的精华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的翻译目的观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语

茅盾翻译实践的每一个阶段都建立在吸收外国文化之精华的基础上,以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文学发展为根本目的。在翻译选材方面,他不是盲目选择,而是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选择最切合当时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需要的文学作品来进行翻译和介绍,以天下为己任,努力解决当前社会最紧迫的问题。茅盾的翻译目的观受时代的影响,又始终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每个阶段,茅盾的翻译目的观及对应的选材主题都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在“五四运动”期间,茅盾主要翻译和介绍西方小说、诗歌、戏剧等,并介绍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主要翻译苏联的作品,让中国人民看到红色政权的力量。茅盾每一个时期的翻译选材都为他“取精用宏”的翻译目的观服务。同时,他的翻译实践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他为国为民,始终关心人民的生活和祖国的前途命运,反映了茅盾作为一个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以及作为译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1]王志勤.跨学科视野下的茅盾翻译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

[2]韦韬.茅盾译文全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形成原因
单亲家庭儿童自卑心理的表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浅析产后抑郁症的形成原因与心理护理
浅谈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其转化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高中学习后进生转化的几点思考
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探析
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几点尝试
中职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