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井筒携液实验的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方法

2022-05-16王健伟李久娣赵天沛盛志超陈德春刘若雨

复杂油气藏 2022年1期
关键词:气井倾斜角井筒

田 彬,王健伟,李久娣,赵天沛,盛志超,陈德春,刘若雨

(1.中国石化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上海 200120;2.中国石化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上海 200120;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

气井积液造成井筒压力损失增加、气藏废弃压力上升,影响气藏采收率;因此,及时、准确地预测气井积液时机,并针对性地实施排水采气工艺,是实现边底水气藏高效开发的关键。国内外气井积液实验表明,在气井产水初期,环雾流为井筒中的主导流型,气体携带着液滴从环形液膜中央穿过,液体以两种形态存在:沿管壁流动的液膜和被夹带的气芯中的液滴[1]。人们根据环雾流的流动机理,分别建立了针对液滴和液膜的两种研究气井携液能力的模型[2-17]。其中液滴反转模型由于解析式较为简单,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大气田;而液膜模型由于涉及参数较多且计算过程复杂,因此在现场应用较少。

1 研究背景

Turner最早提出了直井的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模型,即Turner 模型[18]。该模型主要是基于对垂直井筒中的液滴进行受力分析,认为井筒中的液滴主要受到气流向上的拖曳力F和向下的重力G,而两者平衡的状态即为井筒临界携液状态(图1)。

图1 垂直井筒液滴受力

向上的拖曳力F和向下的重力G可分别表示为:

式中,d代表液滴的直径,m;Cd代表曳力系数(取0.44);Vsg代表井筒中的气体流速,m/s;ρg、ρl分别代表气体和液体的密度,kg/m³。

液滴的大小主要受韦伯数Nwe控制:当韦伯数Nwe>30 时液滴破碎;而当韦伯数Nwe=30 时,对应液滴直井的最大值,即:

式中,νcrit为气井临界流速,m/s;σ为气水界面张力,N/m。

综合式(1)—式(3),可得Turner 模型的临界携液流速:

式中,ks为安全系数(Turner模型取ks=1.2)。

对于倾斜井筒,在Truner 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考虑井斜角对拖曳力方向和曳力系数等参数的影响,对Turner 模型进行了修正,产生了一系列斜井临界携液流速预测方法,其中较为常用的即Belfroid模型[19](见图2)。

图2 倾斜井筒液滴受力

Belfroid 模型主要是考虑井筒倾斜角度对液滴受力的影响,同时通过引入Fiedler 形状函数[20],推导出角度范围在5°≤θ≤90°的倾斜井筒临界携液流速预测公式(式5)。

式中β为井筒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可以看出Turner 模型即为Belfroid 模型在β=90°时的特殊形式,Belfroid 模型作为现场应用较多的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模型,由于在推导的过程中存在对液滴形状、曳力系数等参数的诸多假设,因此有必要通过室内试验对其适用性及准确性进一步研究。

2 倾斜井筒临界携液流速实验

2.1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3 所示,由有机玻璃管、供气系统、供液系统、测量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有机玻璃管长3 m,内径包括30 mm、45 mm、60 mm 和75 mm4 种规格,倾斜角可以实现在5~90°范围内任意调整,全管段透明,可观察管中流体的流动和分布情况;液体泵为无脉冲螺杆泵,扬程120 m,排量范围0~45 m3/h;空气压缩机的最高压力0.8 MPa,最大排量5.1 m3/min;液体电磁流量计的量程为0.12~1.2 m3/h,气体质量流量计的量程为0~120 Nm3/h;压力变送器的量程为0~1.6 MPa,差压变送器的量程为0~0.5 MPa;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实时数据采集,并形成原始数据报表、曲线图,并输出数据文件。

图3 倾斜井筒气液流型实验装置

2.2 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以空气和水作为介质,采用60 mm 规格的井筒,在井筒倾角分别为90°、75°、60°、45°、30°、15°的条件下,首先调高气体流量至环雾流状态,再由高到低调整气量,观察不同液体流量条件下倾斜井筒从携液到积液的过程中液滴、液膜的流动形态、分布规律以及运动方式,并分别测定临界携液流速,具体实验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倾斜井筒气液流型实验流程

2.3 实验过程及现象

2.3.1 改变气体流速携液实验

首先设定倾角为90°(井筒垂直于地面),将井筒流态调节至环雾流(气体流量4 200 L/min,液体注入流量1.70 L/min),逐步降低气相流量,观察现象并测定临界携液速度。

气体流量为4 200 L/min 时:井筒内液体以管壁上的液膜和气芯中液滴的形式共同向上运移,井筒压降数据稳定,注入液体全部被携带出井筒,未发生积液。

气体流量为2 250 L/min 时,发现管壁液膜表面气泡缓慢下行,并且管壁顶部液膜很薄,说明液膜出现反转,部分液膜开始下滑,气芯液滴向上运动,但此时压力数据波动尚不明显。

气体流量为2 100 L/min 时:发现管壁大部分液膜均在下滑,管壁顶部观察不到液膜,气芯液滴向上运动,但是观察到下部气芯中有大液滴回落,压降数据波动明显,此时开始形成积液。

气体流量为1 900 L/min 时:发现井壁中下部为下行液膜,中上部为聚集的液滴并形成下行的流道,观察到气芯中有较多液滴回落,压力数据波动明显并呈上升趋势,说明已经发生积液(图5)。

图5 井壁形成下行液膜

2.3.2 改变井筒倾角携液实验

保持液体注入流量仍为1.70 L/min,依次进行倾斜角为75°、60°、45°、30°、15°的携液实验,观察到实验现象与倾斜角为90°时类似:对于管壁液膜,随着气体流量的减小,井壁依次出现上行液膜、波状液膜、部分下行液膜和完全下行液膜;对于气芯液滴,当倾斜角为75°、60°、45°时,液滴回落后,井筒发生积液,说明此时气体携液的模式为“液滴携带”,而当倾斜角为30°、15°时,只有液膜回落时,井筒才会发生积液,说明此时气体携液的模式为“液膜携带”。

2.3.3 改变液体流量携液实验

调整液体注入流量为8.5 L/min 进行试验,发现当倾斜角大于60°时,以“液滴携带”模式为主;当倾斜角小于45°时,以“液膜携带”模式为主。再次调整液体注入流量为17.0 L/min 进行试验,发现当倾斜角为大于75°时,以“液滴携带”模式为主;当倾斜角小于60°时,以“液膜携带”模式为主,即当液体流量增加时,液膜携液逐渐成为气井携液的主导因素。

不同倾角和不同液体流量携液实验表明:气井携液有液滴和液膜两种方式。当气体携液处于临界携液状态时,液量越小、倾斜角越小则越容易出现以液滴为主导的携液现象;液量越大、倾斜角越大越容易出现以液膜为主导的携液现象。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对比不同液体流量条件下,井筒倾角与临界携液流速的关系曲线(图6)可以看出:临界携液速度随倾斜角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同时,气井产液量同样对临界携液速度存在一定的影响,当液体流量分别为1.7 L/min、17 L/min 时,临界携液速度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倾斜角40°附近和60°附近,说明对于一口定向井而言,气井产液量越大,携液能力最差的位置越靠近直井段。

图6 不同倾斜角度井筒临界携液流速数据对比

将实验测得临界携液流量与利用Belfroid 预测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仅在液体流量为1.7 L/min 且井筒倾角大于50°时,实验测定值与理论计算值吻合性较好,说明:①当气井倾斜角较小时,即井型越趋近于水平井时,井筒携液模型越符合“液膜携带”模式,此时Belfroid 模型适应性较差;②当液体流量较大时,即气井产水量较大时,井筒携液模型同样符合“液膜携带”模式,此时Belfroid模型适用性也较差;③当井筒倾斜角较大且液体流量较小时,即对于直井以及井斜角小于50°的定向井,在产水初期可以利用Belfroid 模型预测井筒临界携液流量,并且根据实验测定结果,可以对Belfroid 模型加以修正(修正系数0.85)使预测结果更为准确。

3 现场应用

利用修正的Belfroid 模型对东海某气田部分产水气井的临界携液流量进行计算,并将其同相应气井的实际产气量进行对比,以此判断气井的积液状况;另一方面,对上述气井进行积液面深度测试,落实井筒内是否存在积液面以及积液面深度,并将其测试结果同理论预测结果进行对比(表1)。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在适用范围内,修正的Belfroid 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气井的积液状况。

表1 东海某气田产水气井积液情况判别统计

4 结语

(1)倾斜井筒临界携液流速实验表明,在气体携液过程中液体以两种形态存在:沿管壁流动的液膜和被夹带的气芯中的液滴;当气体处于临界携液状态时,液量越小、井斜角越小越容易出现以液滴为主导的携液现象,即Belfroid 模型可用于大多数产水早期气井的积液预测。

(2)结合实验测试数据,对Belfroid 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系数0.85,在适用范围内修正后的预测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气井的积液状况,判别结果得到现场实测数据的证实。

(3)液滴预测模型虽然形式上较为简单,但实验结果表明其适用范围仍然有限,对于如井斜角较大或产液量较高的气井,由于其携液模式主要以液膜携带为主,因此对于该类气井携液能力的准确预测方法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气井倾斜角井筒
川南页岩气井控压生产制度优化方法研究
综放工作面开采对井筒破坏影响的研究分析
煤炭地下气化高温井筒温度场研究*
苏里格气田气井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研究
千米深井安全高效施工技术
探究摩托车飞跃特技表演中的数学
井筒保护煤柱回采方法研究
直线问题的错解分析
点击直线与圆的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