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苷片联合托吡酯在儿童短暂性抽动障碍中的应用效果

2022-05-14吕冰聪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12期
关键词:总分患儿评分

吕冰聪

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儿内科,广东江门 529000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属于精神疾病,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以不自主、快速、反复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发声抽动为主要表现,且常共患多动注意缺陷、强迫障碍(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等行为障碍,兴奋或焦虑情绪会造成抽动症状加重,严重影响小儿发育及身心健康[1-2]。 短暂性抽动障碍(transient tic disorder,TTD)则为最常见TD 类型,以简单运动性抽动为主,症状较为局限,多为单纯性或一过性肌肉抽动,但经过简单的行为心理干预,仍有较多患儿的病情无明显改善,需要进行及时的药物治疗,来减少抽动症状发作,避免转为慢性TD[3]。 肌苷片为TTD 的常用治疗药物,对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及保护作用,且能起到类似多巴胺D2受体拮抗作用,以抑制重复刻板的动作出现,缓解患儿的抽动症状,但单药作用机制有限,不利于病情的稳定控制;托吡酯为镇痉化合物,具有口服吸收迅速、耐药性好等特点,可通过增强神经递质抑制作用及阻止神经元持续去极化等多种途径发作药理作用[4-5]。鉴于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门诊收治的86 例TTD 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分析肌苷片联合托吡酯治疗儿童TTD 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门诊收治的86 例TTD 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3 例,采用肌苷片治疗)和观察组(43 例,加用托吡酯治疗)。对照组中,男31 例,女12 例;年龄4~13 岁,平均(8.96±1.12)岁;病程1~8 个月,平均(4.52±1.17)个月。观察组中,男30 例,女13 例;年龄4~13 岁,平均(8.92±1.08)岁;病程1~8 个月,平均(4.58±1.21)个月。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同意,患儿家属均知晓本研究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患儿符合《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实用版)》[6]中TTD 诊断标准,即年龄<14 岁, 有一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抽动,病程<1年;②患儿的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e severityb scale,YGTSS)[7]得分≥25分;③患儿均行微量元素、风湿组合、铜蓝蛋白、脑电图等检查。排除标准:①肝肾严重衰竭患儿;②合并遗传代谢病患儿;③近2 周接受过门诊相关治疗患儿;④药物或其他疾病所致肌肉痉挛患儿。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予以肌苷片(湖北仁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0571,生产批号:20190108,规格:0.2 g)治疗,口服0.6~1.2 g/d,分3 次口服。

观察组患儿加用托吡酯(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555,生产批号:20190115,规格:25 mg)治疗,口服0.5~1 mg/(kg·d),分2 次口服。

两组患儿均持续用药24 周, 用药期间定期回院复查,并依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YGTSS 评分、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量表(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ADHD)[8]评分、每日抽动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①临床疗效[9]。 痊愈:抽动症状消失,YGTSS 评分降低≥90%;显效:抽动症状明显改善,YGTSS 评分降低60%~<90%;有效:抽动症状有所好转,YGTSS 评分降低30%~<60%;无效:YGTSS 评分降低<30%。 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②YGTSS 评分。 治疗前及治疗24 周后, 采用YGTSS 评分对两组患儿的运动与发声抽动情况进行评价,每项内含5 个要素,每个要素0~5 分,总分50 分,并独立评估TD 引起的功能损害,总分5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儿功能损害越严重。③ADHD评分。治疗前及治疗24 周后,采用ADHD 评分评价两组患儿的注意力缺陷与多动冲动情况, 共55 个项目,1~47 项为0~3 分,48~55 项为1~5 分, 总分181 分。得分越低,表明患儿状况越好。④每日抽动次数。治疗前及治疗24 周后, 比较两组患儿的每日抽动次数变化。 ⑤不良反应。 包括头晕、恶心、嗜睡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n(%)]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YGTSS 各项评分及总分的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的YGTSS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YGTSS 各项评分及总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YGTSS 各项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YGTSS 各项评分及总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YGTSS 各项评分及总分的比较(分,±s)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YGTSS: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

组别 运动抽动治疗前 治疗后发声抽动治疗前 治疗后功能受损程度治疗前 治疗后总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 值P 值18.13±2.25 18.15±2.28 0.041 0.967 7.12±1.15a 9.02±1.24a 7.367<0.001 7.96±1.21 8.05±1.23 0.342 0.733 2.04±0.32a 3.25±0.68a 10.558<0.001 13.86±2.15 13.92±2.18 0.129 0.898 5.15±1.14a 7.14±1.28a 7.613<0.001 39.95±4.12 40.12±4.18 0.190 0.850 14.31±2.27a 19.41±2.53a 9.839<0.001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ADHD 各项评分及总分的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的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评分及ADHD 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评分及ADHD总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评分及ADHD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ADHD 各项评分及总分的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ADHD 各项评分及总分的比较(分,±s)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量表

组别 注意力缺陷治疗前 治疗后多动冲动治疗前 治疗后总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 值P 值18.56±2.23 18.62±2.27 0.124 0.902 6.12±1.13a 7.89±1.22a 6.980<0.001 15.63±2.12 15.71±2.16 0.173 0.863 3.56±0.45a 5.03±1.04a 8.507<0.001 34.19±3.82 34.33±3.86 0.170 0.866 9.68±1.48a 12.92±2.04a 8.430<0.001

2.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每日抽动次数的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的每日抽动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每日抽动次数少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每日抽动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每日抽动次数的比较(次,±s)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每日抽动次数的比较(次,±s)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 值P 值38.96±4.12 39.05±4.23 0.100 0.921 8.53±1.32a 10.65±1.48a 7.010<0.001

2.5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出现2 例恶心,1 例头晕,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98%(3/43); 观察组出现2 例恶心,2 例嗜睡,1例头晕,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63%(5/43)。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8,P=0.458)。

3 讨论

儿童TTD 发病机制复杂,与神经递质水平紊乱关系密切,正常神经传递涉及突触前膜、神经递质及突触后膜,其中神经递质属于神经元与靶细胞间信息传递媒介物质,一旦代谢失衡则会引起生理异常表现[10]。TTD 相关神经递质主要包括多巴胺等,脑内基底节区纹状体的多巴胺过度活动则可引起机体异常变化,脑部γ-氨基丁酸抑制功能下降也会促使谷氨酸对皮层兴奋性升高,导致神经传导异常,诱发运动与发声抽动症状[11-12]。 此外,心理精神因素也与TTD 相关,一旦患儿处于紧张、焦虑、疲劳等不良情绪状态下,抽动症状则会加重[11-12]。

儿童TTD 的病程较短,多于1年内消失,但若症状频繁发作,也可转变为慢性TD,临床需予以有效治疗,以减少抽动症状发作,加快病情消失[13]。 肌苷片为常用治疗药物,属于嘌呤类代谢中间产物,可迅速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组织,活化丙酮酸氧化酶类,促使低能缺氧状态下的细胞顺利代谢,并能阻止多巴胺释放,纠正多巴胺代谢异常,从而控制运动及发声抽动症状。肌苷片还具有抗惊厥、镇静等作用,并可加快神经突触生长,保留残存神经元突触功能,以促使中枢神经损伤修复。 但TTD 发病涉及多个环节,单药治疗作用机制有限,不利于稳定控制病情。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的YGT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YGTSS 各项评分及总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YGTSS 各项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的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评分及ADHD 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评分及ADHD 总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注意力缺陷、 多动冲动评分及ADHD 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的每日抽动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每日抽动次数少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每日抽动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肌苷片联合托吡酯治疗儿童TTD 的效果确切, 可降低YGTSS 评分及ADHD评分,加快临床症状消失,减轻注意力缺陷,且不良反应少。 托吡酯属于寒磺胺基因的单糖衍生物,给药后吸收迅速,可通过阻断电压依赖性钠通道来抑制神经元持续去极化,阻止电位反复发作,并能增加γ-氨基丁酸,激活γ-氨基丁酸A 型受体频率,促使氯离子内流,以增强中枢神经递质抑制作用,从而减少抽动症状发作[14-15]。托吡酯还能抑制谷氨酸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酮受体活性, 降低中枢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促使患儿情绪保持稳定,减少抽动发作次数[16-17]。托吡酯与肌苷片联用后可协同增效,从不同作用机制下纠正脑部神经系统异常,以快速控制TTD症状发作,改善患儿病情,且能降低ADHD、OCD 等行为障碍的发生风险,纠正患儿行为异常,帮助患儿更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 肌苷片联合托吡酯可提高TTD 患儿临床疗效,降低YGTSS 评分及ADHD 评分,加快抽动症状消失,且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总分患儿评分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小儿肺炎护理4重点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APACHEⅡ评分在制定ICU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中的应用研究
小儿惊厥不要慌,记住这些护理知识
北京少儿散打比赛采用评分赛制刍议
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