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挥效能评估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022-05-13郭韦兰卢风云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约简指标体系效能

郭韦兰,卢风云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a.研究生院; b.警务指挥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一、引言

指挥效能综合体现了指挥系统中指挥主体和指挥信息系统的运行状态,是衡量指挥要素在实施指挥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有效程度的测量。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指挥效能评估或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挥效能进行评价等观念,如今也越来越被各地指挥机构所重视,在大型舰艇编队、电子对抗、网络空间作战、防御阵地智能火控、炮兵战斗、海防部队作战、防空兵射击、航空兵后勤保障组织、雷达装备保障、氟化氢泄漏事故救援等指挥中对指挥效能进行评估的研究正在进行。

指挥效能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多,主要表现在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和效能评估方法两个层面。本文将分别从总体趋势、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及效能评估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二、 指挥效能评估研究的总体趋势

总体而言,国内关于指挥效能评估的研究较多。通过中国知网数据来看,研究主要集中于“效能评估”“指挥效能”“系统效能评估”“指挥信息系统”等4个主题。笔者统计的1992—2020年的330篇研究成果的数量变化(见图1)显示:2004年后,指挥效能评估主题研究快速上升,且呈现逐年波动上升的趋势。2009年指挥效能评估主题研究首次达到高潮,相关研究涉及的学科种类较多,同比上涨33.3%,呈现大繁荣现象。成果统计图曲线最高点的出现,原因有:一是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幸福感和民众对我国技术的自信心;二是2008年以后计算机使用量增加,促进了一些学者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指挥效能评估;三是与2009年我国第一台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出现有关。到2010年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量没有创出新的高度,也没有创出明显新低,基本上是在两条水平线之间做折回运动(又称为水平趋势)。综合来看,指挥效能评估研究总体上呈现出波动式上升后横向整理的趋势。这表明在这个课题上的研究已经相对稳定。

图1 指挥效能评估主题研究成果统计图

截至2020年11月28日,中国知网数据显示,指挥效能评估主题相关研究中,军事学领域发文109篇,占比51.66%,其发文量居学科首位。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自动化技术、数学、电信技术、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非线性科学与系统科学学科关于指挥效能评估主题研究的发文量依次次之。公安学领域指挥效能评估相关研究共有6篇文章,发文量居第八位。在指挥效能评估主题相关研究中,公安学科与发文量最多的军事学科相比(见图2),发文趋势较为平缓,自2018年相关研究开始变多。这说明,公安学科在该领域内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相关研究还不够成熟,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可借鉴相对成熟的军事学科弥补不足。

图2 公安学与军事学学科指挥效能评估主题发文量比较

三、指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指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是指挥效能评估的基础,是指全面、客观、科学地体现指挥中的业务性能和整体属性,充分体现了研究对象特征的完整指标集合。对指挥效能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是学者开展评估前的重点,学者们常根据一些实际情况来确定研究内容——指标体系的原则、建立的依据以及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

(一)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研究

不同时期对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不尽相同,原则在研究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原则的确立上也有鲜明的特征。杜峰等[1]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装备保障指挥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约简》一文中确立装备保障指挥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为系统性、独立性及可操作性原则。张丽敏等[2]将指标体系的原则确定为独立性、客观性、灵敏性、可理解性和最简性原则。李涛[3]在《作战指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将指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确立为完整性、针对性、完备性、独立性、层次性和稳定性原则。徐骙涛[4]在《公安执法作战指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中确立了评估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层次性、客观性、独立性及一致性原则。曹唯溪等[5]在《基于信息系统的通信指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中,阐述了构建通信指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可测性、客观性、完整性、独立性、关联性和易于计算的原则。王小超等[6]在《网络空间信息防御指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确立了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层次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开放性原则。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随时间的变化和受时事的影响,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一样的特点:2010年之前,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较为宽泛,以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为主;2010年以后,为了确保指标体系的准确性,更强调独立性和层次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所设立的评价指标在同一层次上彼此独立、不交叉,且同一层次上的两个以上指标不能存在重叠或因果关系;2013年以后,为了使指标体系更加真实地反映系统内部的变化,避免繁杂的人工处理工作,更加注重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是客观的、可操作的、易于计算的;2018年后由于“开放共享”的提出,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更重视针对性、开放性。

(二)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确立依据研究

结合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学者们对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确立的依据各不相同,大体上分为“依据影响效能的主要因素”“依据效能的动静态”和“依据研究对象的特点”三类依据(下文“依据”研究不考虑原则的影响)。

罗小明[7]通过研究“复杂电磁环境对装备保障指挥效能的影响分析”,得到了“对装备保障指挥内部效能的影响”和“对装备保障指挥外部效能的影响”两大划分的依据,进而将装备保障指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效能评估指标分为外部效能评估指标和内部效能评估指标。李涛[3]探析了作战指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影响因素后,依据影响作战指挥效能的各种因素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张勇等[8]分析了影响装备保障指挥效能的因素,最后根据影响装备保障的人力资源因素、指挥体系因素、指挥信息因素、其他因素构建装备保障指挥效能评估指标为效率指标、质量指标、稳定性指标、指挥人员素质指标、指挥人员结构指标。王洲[9]则简化影响因素,将影响装备保障指挥效能的因素分为指挥信息因素、指挥体系因素和指挥人力资源因素,进而完成指标体系的构建。

刘向阳等[10]根据数字化部队装备指挥效能,以该研究对象自身具有的动态效能和静态效能为切入点,将数字化部队装备指挥效能评估指标有依据地分成动态效能指标和静态效能指标两大部分。徐骙涛[4]也从动态和静态两个层面分析了“影响警察执法作战指挥效能评估的主要因素”,完成了对警察执法作战指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哈军贤等[11]则以网络空间作战“指挥机构的内部要素设置是指挥效能生成的基础、指挥活动间的关系决定了指挥效能间的联系”的特点为依据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构建。王小超等[6]也根据网络空间信息防御作战具有的被动性、瞬时性以及对抗性特点,形成了网络空间信息防御作战指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构建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依据具有多样性。依据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及从研究效能的动态和静态入手,为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准,划分变得更加明确。但是普遍依据“影响效能的主要因素”来建立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由于影响效能的因素多且繁复,依据这些来建立指标体系会使得该指标体系略为复杂,同时交叉影响会给计算带来不便。建议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依据为“效能的动静态”的相关研究,可以结合实际特征或情况与德尔菲专家法,通过实践与咨询交流进一步精炼影响因素,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三)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细分指标研究

曹唯溪等人认为,评估体现在作战指挥过程中,就是反映各个影响因素对于作战指挥效能的发挥所起作用的大小。学者们认为,指标体系中各层是构成体系的骨架,各指标是组成体系的血肉。另外,在有关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对各个指标的设置方式与设置数量也不同。在王莹[12]的研究中,设置了53个指标。而杜峰等人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装备保障指挥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约简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约简。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指挥体系评价指标存在重复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数量繁多、等价的不足等问题,因而为了提高效率,可以简化指标、明确细分指标,建立约简的指挥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为指挥系统效能分析提供依据。

四、指挥效能评估方法

在目前的实践中,有许多可进行效能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AHP法[13]、ADC法[14]、SEA法[15]和指数法[16]等。从得出评估结果的基本途径入手,效能评估方法可分统计法、数学解析法和模拟仿真法三类。然而,由于数学解析法和模拟仿真法在效能评估中应用更广,因而本文主要研究运用数学解析法和模拟仿真法两类评估方法。

(一)数学解析法

数学解析法,是基于描述效能指标与给定条件之间的函数解析关系来计算效能指标权重的方法。笔者根据知网数据统计发现,在效能评估方法相关研究中AHP法与ADC法使用频次较多,因此在本部分研究常见的AHP法与ADC法。

董晓波[17]、钱丰等[18]、赵彬等[19]在研究过程中采取基于模糊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评估方法,综合分析各层级指标,结合指标的定量测量和定性分析,运用AHP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另外,董晓波[17]使用模糊评判法,分析了某单位应急管控指挥体系指挥效能及评估结果。还有学者[20-21]采用改进型层次分析法-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简称ANP[22])计算指标加权后,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ADC法是用来评估系统或装备指挥效能的方法,该方法“依据有效性(Availability)、可靠性(Dependence)、能力(capacity)三大要素来评价装备或系统”,并且常用于比较两个系统[23]。效能计算公式为:E=A*D*C,其中A表示系统的有效性,D表示系统的可靠性,C表示系统的固有能力。苏耀峰[24]在评估实例中用ADC 法按照“构建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确定系统有效性、 确定系统可靠性、确定系统能力、计算评估系统效能”等 5 个步骤验证ADC法在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中的应用。也有学者[25]考虑到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相关人员及环境的影响,为使效能评估更贴近实际、更加符合实战要求而改进ADC法:在效能评估中尝试引入“使用人员能力素质K和战场环境影响因素Q”,将指挥信息系统作战效能评估模型表达式改进为E=K*A*D*C*(1-Q)。目前在武器装备状态的确定、底层指标计算( 特别是状态转移概率的计算) 和能力的聚合方面也存在应用难点[26]。

比较研究表明,复杂系统的能力指标体系常常是网状的,且由于形势的多变性以及不同决策层或同一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静态的层次分析评估方法难以完全实现对研究对象的客观、全面评价。而ANP方法充分考虑了现实指标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但是运用ANP法存在“现实中计算量一般较大”的问题,因此建议使用SD(Super Decision)软件进行权重计算。而ADC法更适合用于系统的比较优选以及建设步骤的分析优化,但系统状态数较多,所建立的矩阵维数可能急剧膨胀,也可能会出现不可解析计算的情况。

(二)模拟仿真法

仿真是模型的实验,是通过模型而实现的模拟实验或近似计算技术。模拟仿真法的实质,是以计算机模拟为实验手段,通过在给定数值条件下运行模型来进行作战仿真实验,由实验得到的结果数据直接或经过统计处理后给出效能指标估计值[27]。不少学者[28-29]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使用VENSIN仿真软件进行模拟。通过建立模型、模拟仿真[30]等步骤,经过多次仿模拟实验[31]发掘出提高指挥效能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模拟仿真法是一种更接近实际的方法,但仍需要依赖大量数据使模拟结果接近真实,而由于其常取代表性模型仿真实验的数量较少,因此仍会存在一些误差。建议在运用模拟仿真法过程中,模型的选择应更贴近所研究的对象,同时可适当参考更多智能算法的交叉使用。

五、结论

本文分析了指挥效能评估研究的总体趋势,重点对指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类综述,并基于指挥效能评估研究的总体趋势、指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及指挥效能评估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一是国内公安学科在指挥效能评估方面的研究仍需深入,且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指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方面,公安学科相关研究文献比较成熟,有一定独特的看法。但是,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有部分公安学研究学者运用了现代科学方法对指挥效能进行评析与估量,定性与定量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没有被大多数学者紧密结合。大部分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仍多采用直观预测中最有代表性的方法——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建议在下一阶段继续进行关于指挥效能评估相关研究的学者,在研究中更强调使用系统学方法和定量的评价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对指挥效能评估进行研究。

二是可根据粗糙集理论简化不必要的指标,结合相关活动的特点及指挥效能动静态建立指标体系。在指挥效能评估指标中普遍存在评估指标繁多等问题,结合粗糙集理论中相对约简定理(见表1),在不影响关键信息的前提下可最大限度简化指标数量、删除冗杂指标,从而大大降低主观因素的影响。例如,根据大型活动安保工作“政治性强、影响面广、地点公开、人数众多、工作复杂”等特点划分指挥效能评估指标,同时将动态效能指标(动态效能不仅反映了指挥系统自身的能力,还考虑了现场环境等其他诸多因素,如信息整理、指挥决策、指挥作业等)和静态效能指标(静态效能不考虑环境、任务等因素,而是根据指挥系统本身的质量、数量和组成结构等固有的能力,如指挥人员素质、指挥对象的情况等)有机结合,构建公安机关大型活动安保工作指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相对约简定理及运用专家打分法,组合P1={α2,α3,α4}、P3={α1,α2,α3,α4}不满足相对约简定理,即P1、P2非该决策表的D约简;而P2={α2,α3,α4,α5}满足相对约简的定义,是该决策表的一个相对约简,因而删去相关指标。满足基于粗糙集相对约简指标体系的简化后结果如图3所示。

表1 约简定理

图3 约简后的公安机关大型活动安保工作指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本文研究成果有利于相关学者了解指挥效能评估国内研究现状,对后续开展指挥效能评估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约简指标体系效能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基于0-1规划的最小属性约简算法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面向特定类的三支概率属性约简算法
建筑工程造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探究
直觉模糊序决策系统的部分一致约简*
近似边界精度信息熵的属性约简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