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海潮》课程改革教学方案探析

2022-05-11内蒙古任慧彬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海潮语言表达手法

内蒙古 任慧彬

一、课程概述

《望海潮》被选入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围绕“诗意的探寻”对古典诗歌展开研习。众所周知,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词风各异。而柳永是中国词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其作品在词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此,把握柳词的主要特点,对学生的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柳永的《望海潮》,向来被评价为“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文学和文化的感染力都很强,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篇词作,触碰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北宋都市经济的高度繁荣和崇奢竞侈的消费文化,是柳永创作的独特背景。《望海潮》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以“东南形胜”表明地理位置优越;以“三吴都会”说明社会条件优越;以“钱塘自古繁华”强调杭州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紧接着,作者从“形胜”“都会”“繁华”三个方面展开铺陈:在“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口十分稠密;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下片极写杭州百姓安居乐业: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们,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祥和欢乐。词作最后委婉称颂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入朝为官。

铺陈、点染是柳永《望海潮》的一大写作特色。《北宋词史》中提到,词中点染与铺陈手法相结合,又是化虚为实、寓情于景这一艺术手法的深化。由此可见铺陈、点染在诗词创作方面的作用。

二、设计理念

笔者认为,《望海潮》一词的教学设计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该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适合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反复吟咏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内容,进而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学生需要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以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第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根据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由此可以看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第三,传统教学往往在鉴赏解析诗词后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很少由课堂教学延伸到语言表达训练,语言表达与教材内容脱节。而书面语言表达也是语文知识的一种重要的应用,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促进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若将课堂所学内容变成写作的优秀范文和素材来源,使之成为促进语言表达的途径之一,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因此,《望海潮》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知人论世,读懂词作,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客观评价作品;

2.学习“铺陈”“点染”的写作手法,练习诗意的语言表达。

第一方面内容可在第一课时的诵读中解决。先对作者柳永和宋词的基本概况进行简要回顾,识记文化知识。之后,围绕“形胜”“繁华”“清嘉”“夸”等关键词展开《望海潮》的教学,点拨学生从铺陈和点染的写作手法赏析词中之景和景中之情。师生在共同讨论中逐渐打开这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稳扎稳打地完成鉴赏任务和知识点的讲析,以此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可视学情和课堂反馈适时进行拓展阅读。

本方案的第二方面为通过课内阅读的渗入来训练语言表达,笔者将在后文中具体分析。

三、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通过以往对诗歌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赏析能力,但还不够成熟。基于个人以往的教学情况,笔者所授班级的学生独立鉴赏能力较弱,较难读出诗词的深层意蕴,赏析诗词找不到切入点,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鉴赏活动中,语言表述口语化严重,审美和思维的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时需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培养赏析宋词的能力。

笔者所授班级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思路与平时阅读的材料严重脱节,口头或书面的表述非常随意,缺乏逻辑,病句层出,少有文采。语言能力不仅反映在成绩上,更表现在日常交流与沟通、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方面,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注重在日常阅读中渗入语言表达的训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还能培养其良好的表达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将《望海潮》的学习与语言表达训练相融合,学以致用,以期学生能从优秀作品中借鉴语言表达方式,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阐明

以第二课时为例,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学习《望海潮》,理解词这一文学体裁,重点积累“铺陈”“点染”的写作手法,能辨别出两种手法在词中的运用,总结“点染”手法的特征。

2.展开联想和想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的内容,完成词句扩写;通过与范例的对比,感受诗词中的生活之美,借鉴学习语言表达方式,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和审美水平。

3.熟悉自荐信(书信体)的书写规范,尝试自荐信写作。

教学目标1紧承第一课时的诗词鉴赏,在回顾作品内容结构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望海潮》不仅铺陈手法运用比较突出,其点染手法的运用在教学中也特别值得关注,两种手法融汇众多意象,共同表现出绝佳的艺术境界。教学要力求让学生学会鉴赏分析作品的方法,并将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迁移到自己的表达中。

教学目标2链接高考,迁移训练语句扩写题。通过学以致用,对《望海潮》词句进行扩写,趁热打铁练习写作手法。学习借鉴词中事物的描写方法,以及点染手法所描绘景物的特点;学写散文化的语言,增添语言表达的文采。

教学目标3规范应用类文本自荐信的写作。学习《望海潮》的内容,明白自荐并非只能剖析个人。试着发现自己的亮点,在写作中合理地有技巧地展示自己的长处,体现语言表达的全面性。

其中教学的重难点是词句扩写。学生需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词句扩写,既要做到尊重原意,又要富有诗意。

五、教学策略制定

(一)通过提问复习学过的知识

1.婉约派“四大旗帜”:“闺语”李清照、“别恨”晏殊、“情长”柳永、“愁宗”李煜。

2.《望海潮》内容结构(小组展示总结成果)。结构如图:

(二)技法积累——铺陈、点染

“铺陈”就是把事、景、情等被言说的内容铺展开来,进行完整充分的叙述。这一点在第一课时已有讲解:上片分别从风景、人口,以及城市经济的角度赞美钱塘,下片进一步描写了民众游乐的情景,学生对此不难理解。“点染”本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自刘熙载借来评价柳词后,便在文学批评界得到了推广。本课重点积累“点染”手法,在描写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渲染特点。

1.明确点染手法

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使读者了然于胸;“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以便读者能对其有更具体、更生动的把握。

“点染”在《望海潮》中表现为抽象评点和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望海潮》无论是上片还是下片,都娴熟地运用了点染手法。作者着力铺绘渲染钱塘的繁华,展现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其用意在于歌颂在此地任职的好友孙何治郡有方,政绩卓著。着力于“染”,目的在“点”,最终达到投赠的效果。

2.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根据单元学习任务一改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展示、自由交流:用自己的话描述喜欢或印象深刻的句子,突出“点染”手法。如写“云树”不能说“像云的树”,而要用散文化的诗意的语言体现出树多、密、朦胧、葱茏之感。

注重课堂生成,鼓励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学生成果展示之后,比较、欣赏改编散文《我送你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观看多媒体展示的范例,朗读、品味诗意的语言。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乐于分享的习惯,让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引入高考模拟扩写练习

(1)阅读李煜《长相思·一重山》,根据词作内容,对“菊花开,菊花残”一句加以扩写。要求:运用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2)将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扩写成一段话,80字左右。

学生现场完成并对照参考答案修改,教师给出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指导。古诗词名句的扩写题,要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对古诗词中的名句进行扩展,使之更具体、更丰满。这样的迁移练习能体现学习内容的实际效用,融入高考考点也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在一定层面激发了学生主动钻研的兴趣。

(三)拓展升华,简单练习

从“投赠”到“自荐”——明确自荐信写作规范要求。教师展示自荐信结构及各部分写作要求,并给出情境:如果你是柳永,如何让孙何认可你?教师先让学生口头自荐,以便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将其落实到写作中。

(四)紧扣课堂教学内容,布置练笔二选一作业

1.模拟高考试题,写作自荐信。

2.用“铺陈”“点染”的写作手法完成练笔,用发“朋友圈”的形式介绍一处你熟悉的环境。

六、教学评价方式

1.学生能理解记忆“铺陈”“点染”手法在词中的运用,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教师及时对学生答案进行反馈评价,使学生的学习始终符合学习目标。

2.教师鼓励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扩写《望海潮》的词句,并将成果展示互评,创设融洽的课堂互评氛围,营造自由的互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己见。

3.完成两道练习题。学生需要明确答题技巧并参照参考答案修改自己的答案。两道练习和单元学习任务问题题型相似,难度相当,用两次测试分别检验学生在讲解答题方法前后的能力和水平。

4.两个练笔作业,任选其一完成。教师就作业反馈情况做集体指导和个别辅导,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正确定位自我,评价自身学习态度和成果,自主调整学习状态。

七、可行性分析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训练是一项紧扣文本的创作活动,从教材知识到语言表达,从“为什么学”入手,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这需要学生将阅读内化,然后通过自己的语言按要求表达出来,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望海潮》的设计方案与高考扩写语句题紧密衔接,创设情境练写“自荐信”等,让学生学习创作技巧,增添文采,加强语言规范性。整个《望海潮》的教学设计按照初读熟悉内容—再读进入词境—三读赏析细节—四读体会情感—五读表达训练的顺序逐层展开,课堂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生成被激活,学生积极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同时在课后作业里巩固了应用类文体“自荐信”的写作。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主动关注语言的锤炼,突出表达的侧重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海潮语言表达手法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在海边
七步洗手法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爱你最后的方式
望海潮·庆嫦三落月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