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新高考Ⅱ卷诗歌鉴赏题命制分析与备考策略

2022-05-10重庆白明忠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律诗引申义典故

重庆 白明忠

高考诗歌鉴赏板块的复习历来是语文复习的重难点。学生虽然经过了一轮系统的诗歌鉴赏复习,做了大量的试题,依然读不懂诗歌,理解不了诗歌的内涵,无法准确答题。下面,笔者以2021年新高考Ⅱ卷诗歌鉴赏题为例,谈谈新高考背景下诗歌鉴赏题的备考策略。

一、命题分析

(2021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示儿子

陆 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

[注]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16.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021年新高考Ⅱ卷诗歌鉴赏题以“立德树人”为考查依据,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层级为具体考查内容,全面践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具体表现为:

第一,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选择命题材料,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劳动意识。试题材料选取了陆游的《示儿子》,旨在告诫子孙后代不仅要学习圣人之道,修身立德,还要重视农事,勤勉为人。诗歌宣扬儒家之道,重视躬耕实践的劳动精神。选材践行“四层”中的“核心价值”,渗透核心价值指标体系中的“品德修养”“劳动精神”等内容。可见“立德树人”是新高考选择材料和设置答题情境的宗旨和前提。

第二,注重考查考生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学科知识方面,强化了对诗歌行文结构知识、文言词语含义、典故知识的考查力度。关键能力方面,强化了对关键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品析能力,体会诗人在结构方面的艺术匠心和情感表达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主要考查考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尤其是渗透儒家之道和“民生在勤”的劳动文化精神。

另外,试题还注重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经验知识的迁移能力,表现为考查考生关联陆游其他同类诗歌和古代描写劳作的诗歌的迁移能力。由此可见,新高考背景下的古代诗歌鉴赏题强化了对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有序延伸。

二、备考策略

从上述对试题选材传递的命题导向、试题具体考查要求的分析看,新高考背景下的古代诗歌复习,要重点落实以下两个方面:

(一)准确识记和运用古代诗歌必备知识

学科必备的知识是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避免犯常识性错误的保证。正确阅读古代诗歌的前提是能够识记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笔者将古代诗歌知识分为两类:

学科(诗歌鉴赏)必备知识第一类律诗体裁及阅读方法知识诗中涉及的文化知识(包括重要意象的文化含义)第二类题材类型知识艺术手法知识语言知识

从选文的体裁上看,近几年全国卷以七言律诗为主。律诗写作特别讲究平仄、押韵、对偶、炼字和结构转换,而这些又是读懂律诗的必备知识。因此,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从律诗的体裁角度入手,讲透阅读和鉴赏律诗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掌握律诗写作的基本原理。以2019年全国卷Ⅱ诗歌鉴赏简答题为例,“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便是暗含了对律诗起承转合这种结构章法的考查。根据律诗的结构特点,本诗首联表达了作者求仕不是为了投靠权贵的心态。颔联紧承首联,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裴瓒的钦慕和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颈联则通过写两个典故和场景,转向表达作者自己有热爱归隐的孤傲想法,又展现了自己的高远志向,该联的内容与前面两联直接抒情不同,转向借助典故和场景抒情,符合律诗第三联要求“转”的结构特点,起到了过渡和舒缓全篇节奏的作用,使得整首诗变得委婉从容。如果学生不了解律诗的结构知识,很难理解第三联为何要“转”写两个场景,自然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因此,教师在指导诗歌鉴赏时,可以借助教材典型诗歌,就律诗的结构特点、语句表述特点(尤其在省略、倒置、跳跃、活用等特点)、景情关系、艺术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全面、仔细地讲解,帮助学生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障碍。比如,教师可以以杜甫的《蜀相》和《登高》为例,讲解律诗的结构特点、写作要求、情景关系、艺术手法等困扰学生的古代诗歌阅读的原理性问题。扫清了阅读障碍,学生自然能以更加专业化的眼光阅读古代诗歌作品。

除此之外,教师在复习中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含义和使用要领,准确运用相关知识读懂诗歌的含意。以“用典”为例,大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知晓“用典”是一种重要艺术技巧,但是忽略和遗忘了典故的具体类型、使用方法及其作用,难以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准确分析。例如2017年全国卷Ⅱ的14题就全方面地考查了学生对“典故”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A项考查判断、理解诗歌中典故的作用,B项考查准确分析典故内涵的能力,C、D、E三项考查准确判断诗人用典的意图。五个选项既考查对典故知识的记忆能力,又考查学生能否结合具体的语境准确分析典故的内涵和诗人的表达意图的能力。2021年新高考Ⅱ卷引用“周公七月诗”的典故也是有明确的表达意图。由此可见,对于学科必备知识的复习,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准确运用知识来读懂诗歌。

(二)培养学生读懂句子基本含意的能力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重在考查学生学科认知情境下的古代诗歌阅读能力和素养,核心表现就是考查考生是否能在准确理解和分析具体语句基本含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诗歌基本内容和深层含义的能力。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14题的A项、B项,都是考查考生对诗句基本内容和含意的理解和概括,其中B项将颈联“男儿屈穷心不穷”中的“穷”理解为“生活贫穷”,这就属于对诗歌内容和句子基本含意的错误理解;2019年全国卷Ⅱ第14题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显然是对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中的“地”(指见地、缘由)和“等闲”(指平白无故)的误解。学生如果平时加强对诗句重点词语(尤其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的翻译和理解训练,对该选项的判定就比较容易了。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要想提升学生读懂诗歌句子含意的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升学生读懂诗歌表面意思的能力

古代诗歌的语言属于文言系统,诗歌借助文言传递给读者的首先是明确的字面意思。因此,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把握作者要借助诗句表达的具体内容及情感。比如《示儿子》这首诗,字词解释的测试结果反映学生对诗歌重要字词的理解能力尚有欠缺:

诗句重要词语类型基本含义学生理解现状示儿子示动词教导、告诫错误率高禄食无功我自知禄食名词做官的俸禄较高功名词功绩较低汝曹何以报明时汝曹代词你们较高何以文言固定句式凭什么较低报动词报效较低明时名词政治清明时代较高

续表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这首诗中既有实词,也有虚词,而实词中名词和动词占比较高。实词方面,学生对“禄食”“明时”“道”等名词和“示”“报”“付”等动词的基本含义的理解较为困难,而第15题B、C、D三项都指向对这些词语基本含义的理解。虚词方面,“宁”是学生理解出错率较高的一个,但这个字还关乎主观题的解答。由此可见,学生只有读懂诗歌句子的基本含意,才能更好地观照全诗,进而准确分析、判定和阐释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艺术表现方式和思想内涵。

因此,教师在诗歌复习中,要强化训练学生读懂诗歌关键字词的能力。这包括准确解释特殊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基本含义,以及结合语境理解表情态、语气等虚词的语境含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学会分析某些词语在诗歌中存在的活用现象的活用后的含义,诗歌语句省略和倒置的表达模式对句意的影响,全方位地读懂诗歌要表达的表面意思。

2.提升学生读懂词语引申义的能力

古代诗歌借助意象、典故和艺术技巧等方式传情,这让诗歌具有丰富的引申义。读懂引申含义,有助于把握诗歌深层的思想情感。古代诗歌的引申义包括双关义、比喻义、情韵义、象征寄托义、暗示指代义等类型,教师在复习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通过字词的解释读懂诗歌意蕴的能力。

以2021年新高考Ⅱ卷诗歌鉴赏题为例,第16题首先指向理解两句诗歌的字面意思,其次理解诗句蕴含的诗人要“示”子孙的深层意思。学生只有读懂两句话的深层意思并把握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得到高分。“道在六经”的引申义是告诫儿孙要多读六经,向先贤取法;“宁有尽”的引申义是读书不要自满;“熟读”是告诫子孙这种读经方法的重要性;“七月诗”则暗示子孙要重视务农、躬耕,要自食其力,加以实践。于是两句诗就构成了“悟道”与“务农”的深层关系。“悟道”指向发奋读书修身,“务农”指向勤俭耕作,这两句诗又可以理解为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以及修身与报国的关系。这就是两句诗的情韵义、寄托义等深层次的引申义,也是本诗的最深层意蕴。

教师训练学生掌握引申义的方法,一是要用典型例子帮助学生建构不同表现方式,比如借助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的修辞手法实现“双关义”,或借助意象及其组合的多义性实现“情韵义”,或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志趣情操的“象征义”和“寄托义”。二是要训练学生充分结合语境和联想,将表面意思与深层意蕴对接的能力,比如“七月”本义是指《诗经·豳风》中《七月》这首描写农事的诗,但此处被陆游用来指代躬耕劳作的务农行为,在建立起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后,就能把握这句话的意蕴:告诫子孙要处理好“悟道”与“务农”的关系、“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总之,教师通过分析试题的命题导向,找到诗歌鉴赏复习的着力点,在整合、重组复习内容的基础上,将训练学生准确解释词句表面意思,理解和把握深层意蕴的能力贯串复习始终,再将必备知识的识记、鉴赏关键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训练贯串在词句理解中,才能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

猜你喜欢

律诗引申义典故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律诗的开合结构
工而能变方有味——浅谈律诗的对仗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律诗园地
律诗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