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护理预防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2022-05-11吴琦雯

医学信息 2022年9期
关键词:脊髓颈椎下肢

吴琦雯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江西 南昌 330000)

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cervical spine fracture with spinal cord injury)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卧床恢复,双下肢运动功能和活动范围受限,静脉回流缓慢,容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1,2]。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会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严重者会因为血栓脱落阻塞较大肺动脉发生肺栓,甚至会造成死亡[3]。因此,临床积极有效地预防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显示[4],给予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康复护理是一种重视功能障碍改善的护理方式,对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5]。但是康复护理对预防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尚未完全明确[6]。本研究结合2020 年3 月-2021 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64 例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康复护理预防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3 月-2021 年5 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64 例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 例。对照组男17 例,女15 例;年龄41~70 岁,平均年龄(53.10±2.03)岁。观察组男19例,女13 例;年龄43~72 岁,平均年龄(52.89±1.40)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行。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诊断标准[7];②受伤至手术时间均<2 周。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心脑血管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认知功能障碍者;③依从性较差,不能配合者;④随访资料不完善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①告知患者手术相关知识、注意事项;②遵医嘱给予相关治疗和护理;③对于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患者,做好安抚和开导。

1.3.2 观察组 采用康复护理: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针对患者个体差异讲解颈椎板脊髓损伤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的积极配合度。同时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并向患者讲解康复成功病例,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②物理预防:在整个围术期给予补液,避免患者因脱水造成血液黏稠度增高。同时为患者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使下肢被动产生自上而下循环递减的压力,以促进下肢浅静脉向深静脉的回流,提高血液循环速度,减少静脉血流停滞[8]。每天进行1 次足底静脉泵、下肢选好驱动仪,通过机械动力驱动下肢静脉回流,提高下肢血流速度,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③饮食护理:告知患者科学、合理地饮食,尽量选择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并遵循清淡、高纤维、易消化的原则。同时告知患者应重视钙质的补充和摄入,以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④体位护理:给予患者双下肢保暖,避免冷刺激造成静脉痉挛,并抬高双下肢15°~30°,以增加静脉回流。下肢避免过度牵伸,采用软枕垫于膝下,使膝关节呈微曲状态,防止静脉回流受阻。每隔2 h 指导患者翻身,变换体位,尤其在变换体位过程中,注意将患者的头、躯干保持一条轴线[9],以免造成脊髓二次损伤;⑤康复训练:全面评估患者的功能,依据患者的脊髓损伤程度、损伤类型、残存感觉和运动功能,制定针对性的阶段康复计划。病情稳定后进行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并循序渐进地恢复日常训练。同时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耐心讲解肢主动训练的技巧和方法,每天辅助患者完成各种被动活动,主要包括足部踩蹬、关节和趾屈背伸、脚趾活动、跺关节和燥关节环转内外翻,2 次/d,30 次/组,以促进沿静脉血流方向产生压力梯度[10]。同时每天早晚定时采用气压治疗机、足底静脉泵以及下肢循环驱动仪治疗[11],通过机械动力驱动下肢静脉进行回流,进一步促进下肢血流速度,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不同时间段(术后3、5、10 d)抗凝血酶活性、凝血和纤溶功能指标(BPC、TT、PT、FDP、D-D)、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12]: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90 分以上为满意,60~90 分为基本满意,60 分以下为不满意,满分100 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21.0 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不同时间段抗凝血酶活性比较 观察组术后3、5、10 d 抗凝血酶活性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段抗凝血酶活性比较()

表2 两组不同时间段抗凝血酶活性比较()

2.3 两组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BPC 低于对照组,TT、PT、FDP 和D-D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比较()

表3 两组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比较()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3]。常规护理注重从生理层面帮助患者缓解疼痛症状,不能从预见性的角度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导致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较高,严重影响患者颈椎功能恢复[14,15]。康复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涵盖内容较多,以促进患者康复为目标,从多个方面进行有效干预[16]。从理论上分析,该护理模式可弥补传统护理的缺点,对预防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17,18]。但是临床具体应用效果如何,尚需要临床进一步探究证实[1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13%、肺栓塞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5.63%、9.38%(P<0.05),提示应用康复护理可预防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康复护理重视对功能锻炼、心理、饮食、体位的干预,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速度,改善血液高凝状态,进而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17]。同时观察组术后3、5、10 d 抗凝血酶活性均大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护理方式可提高术后患者抗凝血酶活性,进一步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栓发生率,该结论与辛睿等[20]的研究结果较为相似。观察组BPC 低于对照组,TT、PT、FDP、D-D 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改善,减少血小板数量,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改善手术造成的血液高凝状态,进而可使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得到有效抑制。此外,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88%,高于对照组的84.38%(P<0.05),提示该护理方式可提高护理满意度,获得较理想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能够降低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抗凝血酶活性,改善凝血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良好的应用有效性和可行性。

猜你喜欢

脊髓颈椎下肢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