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灰色预测的贵州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2022-05-10陈维妮

绿色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集约贵州省城镇化

陈维妮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25)

1 引言

新型城镇化强调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利用大量土地,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何充分利用土地发展新型城镇化,节约集约利用好土地是重要的研究课题[1]。因此,本文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通过综合指数法测算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指标指数,对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定量分析,再用灰色预测法预测未来五年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对未来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趋势进行研究。

2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是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土地资源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且岩溶分布较广;土地资源呈现立体分布形式,自然坡度较大,属于典型的岩溶地貌地区。辖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铜仁市、毕节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9个市(州)。根据贵州省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可知全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至2016年底,全省的年末常住人口3555.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11734.43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2929.17亿元。根据2016年国土资源公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可知,土地利用状况:贵州省土地总面积为1760.99万hm2,农用地为1474.94万hm2,建设用地69.73万hm2,未利用地为216.32万hm2。

收集整理2012~2016年贵州省9个市(州)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贵州省2013~2017年统计年鉴,各地州市统计年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国土资源公报及各地区政府年度工作报告等。

2.2 研究方法

2.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涉及多个方面,基于现有的相关研究,从新型城镇化以及土地集约利用的本质出发,建立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数据可操作性、科学性、代表性、层次性。选取能够体现新型城镇化水平、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并且可以真实、有效地反应研究区状况,能以数字的形式让抽象的评价得以联系的评价指标。设置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目标层,再建立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建设水平、社会文化水平4个评价层,及8个评价指标评价新型城镇化水平[2];同样,建立土地产出率、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可持续度4个评价层,及8个评价指标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表1)。

2.2.2 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测算

由于指标选取十分广泛,其数量单位和数量级均不相同,因此需要将各种指标值先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土地集约利用、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AHP)、德尔菲法(Delphi)、熵值法、均方差法等。熵值法是一种客观的赋值方法,根据计算得到指标的熵值,从而判断指标的离散程度,离散程度大的指标具有较大权重,离散程度小的的指标具有较小权重。在本文中的评价指标之间有独立的也有相互影响的,因此引用加权指数法进行综合指数的确定[3]。

表1 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2.4 灰色预测模型GM(1,1)

灰色预测模型GM(1,1),是灰色系统理论中的一种预测方法,它可以根据较少的、不完整的信息建立模型,并作出中长期变化趋势预测[4~6]。将原始数据定义为x(0)=[x(1),x(2)……x(0)(n)],并进行累加生成新数列,进行一阶微分方程计算,紧接求紧邻均值生成新数列,求出预测值。为提高预测值的精度和可靠性,需对模型数据进行后验差方差比C检验、小误差概率P检验和相对残差Q检验[7~10];其中,方差比C是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之差的离散程度,越小越好;小误差概率P取值[0,1],越大越好;相对残差Q是实际值与预测值间的相对误差,越小越好。

3 结果与分析

以贵州省辖区内9个市(州)作为研究对象,反映贵州省各市(州)新型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对2012~2016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根据前面所述研究方法,计算出2012~2016年各市(州)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最后运用Metlab进行灰色预测分析,预测出未来5年贵州省9个市(州)的新型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指数[10~13]。

从表2、图1可看出:2012~2016年贵州省各市(州)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及演进速度明显提高,这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及贵州省的发展思路密切相关。2012年以来,贵州省以西部发展战略为契机,编制实施《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并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积极推进工业园区、旧房改造、房地产及道路建设,新型城镇化演进速度及综合水平提升明显。具体进行分析,贵阳市连续5年新型城镇化水平遥遥领先,并与其余8个市(州)新型城镇化指数差异明显,这表明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地域差距,但从2012~2016年贵州省各市(州)新型城镇化分值差距来看,这种地域差距正在逐渐缩减;整体而言,除贵阳市外,其余各市(州)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普遍偏低,新型城镇化水平不高;特别是贵州省西南地区,与其余地区差异明显。

表2 2012~2016年贵州省9个市(州)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

由表3、图2可知,2012~2016年贵州省各市(州)土地集约利用呈递增态势。进一步分析可知,2012~2016年,贵阳市土地利用水平始终排名第1,与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一样,贵州省土地集约利用存在很强的地域差异;但同时随着贵州省《土地整治条例》《土地管理条例》等相关政策的逐渐落实,强化了土地管理,从而提高了整体土地利用效率。而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镇化水平进行对比,可发现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在新型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发展水平上始终排名靠前;六盘水市在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上始终排名靠前,而新型城镇化水平则始终排名靠后;黔南州新型城镇化水平逐渐靠前,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则始终排名最末;其余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指数与新型城镇化指数排名在2012~2016年期间虽有一定起伏,但整体差异不大。

表3 2012~2016年贵州省9个市(州)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

3.2 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预测分析

本文运用Matlab进行预测分析,采用GM(1,1)预测9个市州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将9个市(州)的新型城镇化和土地集约利用分别进行分析,其检验量都通过,均符合灰色预测模型要求,得到的预测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均在允许范围之内[13~15],预测的效果较好。预测结果如图1、图2所示。

由图1、图2的预测曲线可知,贵州省各市州在未来5年的发展中,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均处于上升的态势。其中,新型城镇化发展较快的是毕节市和铜仁市,2016年排名分别为第9、第7,2021年排名第4、第2;毕节市作为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新能源、新型建材、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服务外包和呼叫中心等多种新兴产业的集聚地,全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铜仁市,是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潜力大。土地集约利用发展最好的是贵阳市,2016~2021年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增长了0.26。其余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增长平缓。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是贵州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交通的中心,集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本等来建设和发展,同时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其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快速提高有目共睹。根据预测状态可知未来5年贵州省整体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提高,且大多数地区新型城镇化增长速度大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增长速度。

图1 贵州省9个市(州)新型城镇化变化预测曲线

图2 贵州省9个市(州)土地集约利用变化预测曲线

4 结语

以贵州省9个市(州)2012~2016年社会、经济等数据为研究样本,根据建立的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各市(州)的新型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并对未来5年的新型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指数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贵州省各市州新型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呈现增长趋势,表现为新型城镇化增长速度大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增长速度,这表明在贵州省的发展过程中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依赖越来越弱。同时,贵州省在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地域差异,贵阳市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远远高于贵州省其余地区。

贵州省今后的发展,应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缩小地域差异,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不应忽视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确保其共同增长,呈现较为完美的扩张连接状态。第一,应合理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区划,发挥各地区的主体功能优势,加强区域空间结构联系,减弱区域差异。依托大数据条件优势,加强省会城市贵阳的辐射影响力,合理布局各功能区产业用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等第三产业的扶持与投资,优化产业空间结构联系,促进整体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二,贵州省的山地丘陵地貌及在国土空间控制利用下,决定着贵州各地区应提高单位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推进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功能区域的单位面积土地利用产出效益,加强这些地区存量用地的投入水平,挖掘存量用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发展。第三,应充分运用完善的交通体系优势,根据地区功能定位,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规划为依托,促进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提升各地区联系,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出效益,缩减各个地区的区域差异,达到共同提高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目的。第四,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秩序。有序高效的控制用地,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土地集约健康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最后,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加强区域间人流要素的流动,增强地区对高层次科技人才规模队伍,推动产业的发展,以提升单位土地产出效率;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共同发展。

研究利用相关社会、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将时间序列和空间发展综合起构建模型,采用固定效应方法评价得到的结果更为可靠稳定;此外,对全省各市(州)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及未来5年的变化进行了预测分析,运用GM(1,1)分析可以根据少量数据得到了可靠和精准的预测值。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广泛,为使指标体系更为完整和科学,其指标体系的构建还有待丰富。由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只对贵州省9个市(州)进行了测算分析,研究区样本量还需进一步扩充。

猜你喜欢

集约贵州省城镇化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7)》
贵州省第四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日本“缩小意识”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