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处挖掘,不拘一格

2022-05-10何伟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限度老人与海强者

读后感是中学写作的常见文体。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句名言,甚至一段歌词,都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成文章。写读后感时,重点不是叙述作品的内容,而是表达自己在文风、主旨等方面的独特感受。

叔本华在《论读书》中写道:“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因此,面对问题,我们要避免只从自己最熟悉的方面思考,因为这些方面可能早已被前人复述过百遍千遍,人云亦云,毫无新意。另外,写作时不要泛泛而谈,而要向深处挖掘,阐明“读后”感悟,否则就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文章必然平淡无奇。

学写读后感时,可以尝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名家作品中学习写作思路,逐渐融会贯通,写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精彩华章。

我喜欢这个向“限度”挑战的强者

王小波

老人驾着船出海,带回来的却是一副大得不可思议的鱼骨。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我读到了一个英雄的故事。

我不相信人会有所谓的“命运”,但是我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限度”总是存在的。再聪明再强悍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是有限度的。老人桑地亚哥不是无能之辈,然而,尽管他是最好的渔夫,也不能让那些鱼来上他的钩。他遇到他的“限度”了,就像最好的农民遇上了大旱、最好的猎手久久碰不到猎物一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限度,仿佛是命运在向你发出停止前行的命令。

可是老人没有沮丧,没有倦怠,他继续出海,向“限度”挑战。他终于钓到了一条鱼。如同那老人是人中的英雄一样,这条鱼也是鱼中的英雄。鱼把他拖到海上去,把他拖到远离陆地的地方,在海上与老人决战。在这场鱼与人的恶战中,鱼也有获胜的机会。鱼在水下坚持了几天几夜,使老人不能休息,穷于应付,它用酷刑来折磨他,把他的双手弄得血肉模糊。这时,只要老人割断钓绳,就能使自己摆脱困境,得到解放,但这也就意味着宣告自己是失败者。老人没有做这样的选择,甚至没有产生过放弃战斗的念头。他把那大鱼当作一个可与之交战的敌手,一次又一次地做着限度之外的战斗,他战胜了。

老人载着他的鱼回家去,鲨鱼在路上抢劫他的猎物。他杀死了一条来袭的鲨鱼,但是折断了他的鱼叉。于是他把刀子绑在棍子上做武器。到刀子又折断的时候,似乎这场战斗已经结束了。他失去了继续战斗的武器,他又遇到了他的限度。这时,他又进行了限度之外的战斗:当夜幕降临,更多的鲨鱼包围了他的小船,他用木棍、用桨,甚至用舵和鲨鱼搏斗,直到他要保卫的东西失去了保卫的价值,直到这场搏斗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的时候他才住手。

老人回到岸边,只带回了一条白骨,只带回了残破不堪的小船和耗尽了精力的躯体。人们怎样看待这场斗争呢?

有人说老人桑地亚哥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尽管他是条硬汉,但还是失败了。

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失败。

但是,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却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鱼来咬他的钩,于是他常常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这个词还有另外的含义,即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而没有放下手中武器,还在继续斗争,继续向限度挑战的人并没有失败。如此看来,老人没有失败,老人从未放下武器,只不过是丧失了武器。老人没有失去信心,因此不应当说他是“失败了的英雄”。

那么,什么也没有得到的老人竟是胜利的么?我的确是这样看的。我认为,胜利就是战斗到最后的时刻。老人总是怀着无比的勇气走向莫测的大海,他的信心是不可战胜的。

正像老人每天走向大海一样,很多人每天也走向与他们的“限度”斗争的战场,仿佛他们要与命运一比高低似的。他们是人中的强者。

人类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天地扩大了。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他们把飞船送上太空,他们也用简陋的渔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马林鱼。这些事情是同样伟大的。做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远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

在人类前进的道路上,强者与弱者的命运是不同的。弱者不羡慕强者的命运,强者也讨厌弱者的命運。强者带有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弱者带有人性中软弱的一面。强者为弱者开辟道路,但是强者往往为弱者所奴役,就像老人是为大腹便便的游客打鱼一样。

《老人与海》讲了一个老渔夫的故事,这个故事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佩服老人的勇气,佩服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佩服海明威。

(选自《读书》,有删改)

《老人与海》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是也有几万字,而作者仅用二十余字就概括出大体内容,足见其深厚的写作功力。因此,对于熟悉的素材,我们要善于取舍,精于概括,而不是照搬照抄。

对小说内容进行概括之后,作者便开始叙述自己的独到发现,直接拈出“英雄”这个关键词,可谓单刀直入、直逼要害。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先从正面论证,质疑了“桑地亚哥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这一观点,然后从反面论证“什么也没有得到的老人竟是胜利的”。通过对比论证,凸显了老人的精神品质。最后,作者从老人与限度的斗争,引申到了人类与限度的斗争,文章的主题也由“英雄”过渡到“人生的道路”“人性的强悍”“人类的命运”,层层推进,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从这篇名家作品中,我们能够学到许多有效的论证方法。这里,我们简单谈一谈“素材引申法”和“正反对比法”。

所谓“素材引申法”,即在列举的素材中可以看到一定的苗头,并由此设想出某种结果,然后顺着这个方向进行引申或联想。例如,文章中写道:“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这个词还有另外的含义,即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而没有放下手中武器,还在继续斗争,继续向限度挑战的人并没有失败。如此看来,老人没有失败,老人从未放下武器,只不过是丧失了武器。”这段话就是对素材的引申。之后,作者表达了自己的独特观点并得出结论:“老人总是怀着无比的勇气走向莫测的大海,他的信心是不可战胜的。”但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往深处挖掘,将文章的主题扩大到了更广阔的范畴———“人类共同的命运”:“人类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天地扩大了。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他们把飞船送上太空,他们也用简陋的渔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马林鱼。这些事情是同样伟大的。做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远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

所谓“正反对比法”,即同时列举正面素材与反面素材,对其中的一个展开分析,另一个则作为对比;或者列举一个本身含有正反两种因素的素材,对其进行对照性分析。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把重点放在分析上,不要只關注素材本身。这篇名家作品在运用“素材引申法”的同时,也运用了“正反对比法”。例如,“在人类前进的道路上,强者与弱者的命运是不同的。弱者不羡慕强者的命运,强者也讨厌弱者的命运。强者带有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弱者带有人性中软弱的一面”这段论述将强者与弱者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强”与“弱”的看法。这也说明,在写作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自己的论证效果。

人生能有几回搏

———读《老人与海》有感

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学高二刘靓颖

如果没有那次远行,便不会有老人与海的传说。

谁也不会想到,连续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的失败者,依然会驾着小船,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与信仰共舞、与命运搏斗。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顽强拼搏的精神让人惊叹,亦让人敬佩。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殊死搏斗,老人终于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不幸的是,他在归途中遭遇了鲨鱼的一次次袭击,最后只拖回一条巨大的鱼骨。

如果从结果来看,老人无疑是失败者。但在这场与命运的对决中,老人经受住了身体的伤痛和精神上的煎熬折磨,这种坚忍的品质足以让所有人震撼。在人们心中,他虽败犹荣,是不折不扣的“硬汉”。

“强者自救。”如果从对待命运的态度来看,老人不是失败者而是强者。在恶劣的条件下,老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决不向命运低头;反观生活在舒适环境中的我们,如果因为懒惰“可为而不为”,那么与老人相比,境界便高下立判了。

人生苦短,只有为了梦想努力拼搏的人,才能不辜负似水年华。若贪图一时的轻松与享乐,不敢与命运相搏,那就只能白白浪费生命,最终碌碌无为。人生能有几回搏?如果不拼搏一把,怎知自己的上限何在?我们只有放下手中紧握的六便士,努力追寻心中的皎皎月光,才会在拼搏中找到人生的意义。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让人肃然起敬的拼搏者。赛场上,女排姑娘不负众望,在重重压力之下,为祖国荣耀奋力拼搏;疫情中,志愿者放弃小我,在最危险的地方勇当时代逆行者。与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排姑娘、舍小家顾大家的志愿者相比,社会上的一些人却让人深感失望,他们患得患失、畏葸不前,只顾自己“躺平”,不思奋斗进取。我们要以前者为鉴,以后者为戒,心存信念,坚持不懈,为实现人生价值而拼搏,为创造美好世界而奋斗。

当然,在拼搏的征途中,我们难免遇到挫折。如果一味踌躇,陷入无止境的焦虑,放弃了拼搏,就会被命运的洪流裹挟而去。但只要我们扼住命运的咽喉,眼下的困顿必将被希望取代,暂时的黑暗终会被黎明驱散。请相信,无尽的远方,永远有光明的彼岸。

俾斯麦曾说:“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那么,就让我们为了理想,胸怀热血,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上掌好命运之舵,和桑地亚哥一样顽强拼搏,做一个真正的“硬汉”!

教师点评

从文章标题《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对文章的挖掘与概括能力。文章的开篇也很简洁,提出假设,先声夺人,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接下来,文章简要概括了《老人与海》的主要内容,并对其主题进行阐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在第四、五段中,作者借鉴了名家作品中的“正反对比法”,将“结果”和“对待命运的态度”两方面进行对比,同时将老人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一般人的“可为而不为”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褒贬倾向。在第六段中,作者使用了“素材引申法”,由老人与命运搏斗的经历引申到我们应该为了梦想努力拼搏,进一步明确了文章主旨。

文末再次点题,照应开头,发出号召,颇有气势,具有鼓舞人心的效果。(何伟)

猜你喜欢

限度老人与海强者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How to Get Slim?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指责也该有限度
《老人与海》读后感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强者的品质
言论
话说“出差”
强者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