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地上的记忆

2022-05-10高原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尘封大地记忆

88年前,红军历尽艰险的战略转移,将长征精神烙印在沿途经过的大山大河;73年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之声响彻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大地上;25年前,紫荆花旗帜升起在香港上空,回归的激动和喜悦洋溢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再追溯到两千年前,披发行吟的诗人屈原,用自己踉跄的脚步丈量着故国的山山水水,把忠贞与爱国封存在这片土地上……

请在《在大地上的记忆》中的横线处填入一个动词,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小说和记叙文除外;不少于800字;层次清晰,中心明确;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个作文题目是针对部编版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中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单元设计的,题目精准锁定了民族精神和中华大地之间的必然联系。在学习本单元时,我们可以借助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重温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激发爱国热情,促进深入思考。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演讲词,回荡着人民当家做主的豪情,这份记忆和多难兴邦的历史一起铭刻在大地上;《长征胜利万岁》回顾了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这份记忆永远留在长征路上的大山大河之间;《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香港回归的喜悦时刻,重温这份来之不易的历史记忆;至于《选择性必修(中册)》的《屈原列传》,屈原在汨罗江畔行吟是一份与故国山水有关的记忆,也是学生写议论文时喜欢引用的例子。

这个作文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家国记忆和民族历史的认识和思考。题目中有三个关键词:“记忆”,可以是一段经历、一种声音、一个事件或者是一个人;“大地”就是祖国河山,也代表着我们的民族;填入横线中的动词,则将“大地”与“记忆”联系起来,表明这份记忆必须和我们脚下的大地有关系。

在审题构思时,我们需要辨析并把握两点。

第一,“记忆”与“大地”有何关系。

关于战争的记忆,与大地有何关系?———战争是苦难的记忆,给大地带来灾难;战争也是抗争的记忆,不屈的生命为大地带来重生的希望。

关于诗词的记忆,与大地有何关系?———诗词可以记录四时风物、感叹农耕辛劳、抒发故园之思,留下了一个个行走在大地上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关于美食的记忆,与大地有何关系?———多样鲜美的食材是大地的精华,各地的特色美食反映着不同的风土人情;人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但同样都热爱美食、热爱生活。

除此之外,还有些文章围绕着人物来写。例如辛弃疾留在大地上的记忆———山河破碎之际,渴望收复失地的他怀着对国土的执着纵马关山、南渡北归,他在大地上尽情驰骋,也用诗句记录脚下的土地。

第二,选择填入横线处的动词时,首先要想到和这个动词有关的意象,其次要体现出动词的特点。

《镌刻在大地上的记忆》———刀光剑影的时代,侠客忠肝义胆;塞外边关,将士剑指九州、开疆拓土;和平年代,人们铸剑为犁。《流淌在大地上的记忆》,这个题目中的“记忆”显然与河流有关。“流淌”具有什么特点?也许会在某一刻停留,但又不断变化,是运动着的永恒。这篇作文以天津的母亲河———海河作为记忆的载体:有波涛汹涌,也有平静深沉;流淌过干涸贫瘠的大地,也滋润着一方水土。海河代表着记忆中的故乡,它帶着文化的水汽从梦中缓缓流淌而过,滋润着心灵。《燃烧在大地上的记忆》则围绕与“燃烧”有关的意象展开———抗日的战火、朝鲜大地上如火一般绽放的金达莱、原子弹爆炸时腾空而起的蘑菇云……

一、时事素材

1.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战役中,衣着单薄、缺少食物的志愿军战士爬冰卧雪,在严寒中埋伏了三天三夜,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志愿军20军59师177团2营6连125名战士坚守死鹰岭高地,最后全部牺牲在阵地上。后来,人们在6连一名上海籍战士宋阿毛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运用示例

我看见文天祥在惶恐滩头背水一战,若非心中燃烧着复兴宋室的火,他的心早已被几近亡国的寒风吹彻,又怎敢手握长枪、傲立沙场、毫不退缩?我看见国民革命军在喜峰口用大刀劈出一条淌血的路,若非心中燃烧着抵御外寇的火,他们又怎敢以命相搏?我看见志愿军战士埋伏在长津湖的冰雪之下,若非心中燃烧着保家卫国的火,那刺骨的寒冷也许会冰封他们的信念,他们又怎能逼迫联合国军节节败退?千年以来,英雄们心中的火燃烧着,那些“永不放弃”的记忆燃烧着,火光照亮了神州大地,也照亮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天津南开中学高三闫嘉仪《燃烧在大地上的记忆》

2.国家公祭日

2014年12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个国家公祭日讲道:“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国人民也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运用示例

又是一年国家公祭日。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响起,哀婉,悠长,如泣如诉,伴随着止不住的泪水和叹息,久久不散。当年的幸存者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他们浑浊的双眼中平添了几分惊恐与悲切。八十三年前,他们中的某一个,或许躲在床下目睹了血雨腥风和日军的兽行,或许藏在草垛里听到了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又或许掩在成堆的尸体中嗅到了浓郁的血腥,却再也哭不出声……只有大地知道,那些被埋葬的身躯,那些被祭奠的亡灵,就如同石碑上的文字,一笔一画地镌刻在中华大地的记忆里。

这是永不磨灭的记忆啊!南京大屠杀,它是人类近代文明史上最为沉重和黑暗的一页,无知的人欲将它翻过去,反而使它愈加清晰。大地为证,日月为鉴。任何试图歪曲历史、遗忘历史的人,都必将被大地的记忆和时间的长河所抛弃。———天津南开中学高三包珺涵《刻在大地上的记忆》

3.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

马首铜像是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铸造于清朝乾隆年间。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分别代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之一,轮流喷水报时。每天正午,十二铜像同时喷水,场面非常壮观。

马首铜像姿态自然逼真,毛发纤毫毕现,做工精美,栩栩如生。2007年9月20日,爱国人士何鸿燊以6910万港币购得马首铜像并将其捐赠给国家。2020年12月1日,马首铜像正式归藏圆明园,距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走已整整160年。

运用示例

马首虽已归来,曾经的十二生肖却仍未补齐,而它们只不过是圆明园无数藏品的九牛一毛。当初,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清政府无力抵挡来势汹汹的英法联军,任由其攻入北京烧杀抢掠。圆明园,一座举世瞩目、充满奇珍异宝的“万园之园”,就这样沦为一片废墟。然而,十二生肖终将回归,中华民族也必将更加辉煌。马首的回归为中国文物保护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它唤醒了那段历史记忆,也唤醒了中国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中华大地上,有尘封千年的曾侯乙编钟,有一度被世人忘却的兵马俑,亦有曾经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华大地上不知还有多少深埋的记忆,等待我们去唤醒。它们将化作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激励着中华民族永远向上。———天津南开中学高三葛翰霖《唤醒在大地上的记忆》

二、典型人物和意象

1.藏族青年丁真

藏族小伙丁真来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的一座小山村。2020年11月,一名摄影师在某平台发布的短视频让丁真一夜走红。除了帅气的长相、青涩的笑容,丁真身上最吸引人的还是他清澈又天真的眼神。很多网友评论称他的眼神非常干净,像是清亮的泉水。不久后,丁真成为理塘县的旅游形象大使,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运用示例

2020年末,这位生活在甘孜的藏族青年闯入公众视野,霎时让人眼前一亮。毛娅草原上,青年身着藏袍,项挂红珠,左配耳挂,正身骑在一匹白马上。他微倾身子,黝黑有力的双手紧攥着缰绳,策马扬鞭,奔驰在广阔的原野上。他的神色清澈而沉静,宛如山巅最纯净的一捧雪;他眼角旁的笑纹,仿佛雅砻江奔涌着的细小支流。他的身上充满了藏族青年的纯真,又有着川西大地的野性。

…………

甘孜的天黑得很早,牧民们早早点起了篝火。人们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舞蹈,舞步激荡起漫天的尘土。就在这样欢快的跳跃中,悠扬的藏歌响起,诉说着奔腾在这片大地上的记忆。———天津南开中学高三李嘉欣《奔腾在大地上的记忆》

2.九曲黄河

千百年来,黄河养育着中华儿女,见证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变迁、文明的发展。作为母亲河,黄河培育出了中华民族恢宏的气度胸怀与优秀的精神品格。在黄河的滋养下,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运用示例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黄河穿高山,飞峡谷,跃丘陵,绕平原,以其呼啸浩荡之势滋养着华夏儿女,见证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物换星移,春秋几度,唯有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成为奔腾在神州大地上的永恒的记忆。

…………

我聽见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咏叹,我听见从炽热的土地上蒸腾起来的信天游那苍凉雄壮的曲调,我听见远古的仰韶文化孕育出的陶鹰发出的响彻中华的长啸。西边黄土地上的安塞腰鼓激荡起漫天黄沙,东边应和的山东梆子彰显着鲁西南人民的剽悍个性———黄河为中华大地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文明。———天津南开中学高三刘奕萱《奔腾在大地上的记忆》

3.古筝九派

古筝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两千多年来,其流传范围已遍及祖国各地乃至海外。在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古筝逐渐派生出了各种具有不同音韵特色、演奏技巧和地方色彩的流派、曲目等。古筝流派从地域上看有南北两大派系之分,从具体风格特征上看则有九派之分。

运用示例

西起天山,东至黑河,筝的旋律宛如一条浩荡奔腾的长河,所经之处,必有回响,同时也在广阔的土地上、不同的文化中酝酿出几条支流,派生出了各具特色的九大筝派。

于故乡发展的“真秦之声”———陕西筝派,在频仍的战乱中顽强存活,于是乐师将悲怨含于委婉,抒情隐于激越。河南筝派风格朴实纯正,乐声响起便引出民歌处处、嬉笑连连,百姓的呼喊声高过稻秆,又逐渐沉于空气。同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山东,筝曲刚健有力,号角声一响,战场上便交杂着筝与鼓的战歌,与呼啸的风一同响彻四方。潮派与客派则一改“男儿志在四方”的刚劲,化为妙龄少女的心事重重:前者缠绵悲切,哀婉忧伤;后者细腻绮丽,声声入耳。———天津南开中学高三贾曜维《回响在大地上的记忆》

尘封在大地上的记忆

天津南开中学高三张梦桐

时间静默了,硝烟沉寂了,盔甲锈蚀了。一切的记忆,苦涩的,悲壮的,都尘封于大地。

这片土地诞生过梦想与荣光,也埋葬过青春与少年。鸦啼月,泪满襟,辕门霜角响,燕脂凝夜紫。战争的记忆是痛的,无数少年“身死为国殇”。“旌旗蔽日兮敌若云”“首身离兮心不惩”……纵使无法在史册留名,也不会被后人传颂,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他们仍愿挺身而出。操吴戈,披犀甲,挟秦弓,击鸣鼓,挟剑惊风,横槊凌云,这就是少年英雄的形象。山何巍巍?天何苍苍?那些悲壮的记忆,那些年轻的楚国士兵,被屈原写成一曲《国殇》,随风雨埋藏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幅饱蘸热血绘就的瑰丽斑斓、雄浑壮丽的画卷,楚国兴亡如此,抗日战争亦如此。亲历远征军“野人山”战役的穆旦,在《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中写道:“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年轻的士兵,为了国土的完整,宁愿把生命留在他乡。当鲜花再次盛开、树木再现葱绿的时候,又有谁还能记起他们年轻的面孔?月轮空,风力紧,雪掩寒山,霜重鼓寒。过往云烟尽逝,山河血泪尘封,换得如今春色流光,蔓草斜曛,江花妍妍,潭水悠悠。

然而,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甘于被遗忘、不畏被尘封,正是他们的血泪换来了我们的笑语盈盈。那些长眠在朝鲜土地上的志愿军战士,牺牲时不过和我们一般年纪,他们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大家的英雄。炮声隆隆,如山挺立着的是他们;坦克骄横,身系炸药包冲上去的是他们。“茫茫沧海填精卫,寂寂空山哭杜鹃”,其实他们也想落叶归根,但依旧选择了奋不顾身。他们本该在安静的学堂里静享与书相伴的时光,这就是我们现在的青春岁月,也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山河无恙。公辞七十载,今夕请当归。家人永远惦念,祖国从未忘记,入朝作战70周年之际,志愿军遗骸被迎回祖国的那一刻,尘封在大地上的记忆终于被唤醒。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战甲可以尘封,生命可以尘封,但精神却如铁水般熔铸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虽然英雄们抱定视死如归之决心,亦不求青史留名,但山河记得,大地记得,人民记得。无论是封狼居胥、禅于姑衍的霍去病,还是被鲜花掩盖了鲜血的仁人志士,他们的身影永远留存在大地的记忆中。

(开篇用排比句式,奠定沉郁的基调。)

(以《国殇》中战死沙场的士兵引出尘封在历史中的青春与少年。)

(列举抗日战争中远征军的例子,为国捐躯的年轻生命尘封在历史中,令人叹惋。)

(从“尘封”到“翻开”,用志愿军战士的例子阐释“从未忘记”的主旨。)

(紧扣“大地”,深化中心。)

教师点评

漫长的历史中,多少年轻的生命在战场上凋零,“家国大义”四个字从来都不只是慷慨与抒情,更是流血与牺牲。唯其如此,那些视死如归的勇士才更应该被我们铭记于心。作者选取了历史上的三个镜头,融合了议论与抒情,将青春凋零的哀婉、生命被尘封的痛心、英灵归来的悲壮以及浩气长存的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堪称佳作。(高原)

映照在大地上的记忆

天津南开中学高三司马方睿

夜晚,一个人走在路上,与影相伴。走在路灯的光亮中,影子就明显些;慢慢走出光的晕圈,影子也变得模糊、黯淡。影子,是明暗的交织,是虚实的碰撞,我本来是极喜欢的。但慢慢地,随着人生轨迹的延伸,我逐渐走出父母和学校的庇荫,远离光的照耀,走向未卜的迷雾。于是我意识到,影子是留不住的。

迷雾渐袭,黑夜弥漫,光散,影散……在这片大地上,难道我们只能任由自己消失于时间的洪流中,什么也无法留下吗?

我们生来就接受光、享受光。我们喜欢与影相伴,顾影自怜,起舞弄清影,沉浸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又常常渴望有一束光拨开云雾,照亮自己的前路。但是很少有人想成为光。影子像幽灵,虚无缥缈。只有成为光,拨开眼前的迷雾,照亮他人的黑夜,才能真正地留在脚下的土地上。哪怕自己微弱若萤火,只要给世间带来一丝光亮与温暖,便能在大地上留下些印记和记忆,不枉人间走一遭。

忆往昔峥嵘岁月,漠北的大地记得凉秋九月,骠骑将军饮马瀚海,封狼居胥,和得羌笛一曲、胡笳数声;中原的大地记得金戈铁马、马革裹尸的每位勇士,千百年的风沙磨不平墓碑上的功绩。古往今来,神州大地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太深的情怀,先人们的丰功伟业映照高山,映照平原,映照长江,映照黄河,映照民族的历史,映照千年的文化。他们的光芒划破黑夜,映照中华大地,幻化成记忆,根植于我们心中。

或许你要说沙场征战过于遥远而宏大,那么我要告诉你,微弱的光也足以照亮一方土地。有人不远千里奔赴西藏,送去知识,播种未来,悉心浇灌,让高原大地上开出美丽的格桑花;有人将生死置之度外,奔赴疫区,抗击疫情,为人们带来生的希望,如同温暖的阳光照进白色的病房,于是中华大地终是凛冬离去、雪融草青。他们身上散发着的人性光辉,穿过严寒,映照在冰冻的大地上,融化冷冽的冰雪,送来春天的讯息。

我们生来就会心安理得地接受亲人的关爱、朋友的陪伴、他人的关照,如同享受阳光的照耀,于是地上才有了自己的影子。可是一旦阳光消散,影子也会无影无踪。所以,成为光吧,用自己的光芒照亮大地上的漫漫长夜。这光也许明亮如炬火,又或者微弱如萤火,也许是给山区小朋友送去的冬衣,也许是敬老院里留下的欢声笑语,也许是接过外卖时的一句“辛苦了”,也许是给身处逆境的人的鼓励的话语……我们的光芒映照在大地上,会被大地铭记,因为发光发热的人生才有价值。

夜晚,一个人走在路上,与影子相伴。拐进小巷,没了路灯,也没了影子。于是,我拿出手机,打开手电筒———前方一片明亮,一个小姑娘的影子长长地映在地上。

(以个人的生活经历开篇,引出光与影的关系,继而提出疑问,引人深思:该把什么留在这片大地上?)

(承接上一段,明确中心:只有成为光,才能创造影,在大地上留下印记和记忆。)

(论古说今,怀揣忠勇的中华儿女活成了一道光,映照在民族的历史中,留下不灭的记忆。)

(从小处着笔,普通人也可以活成一道光,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对比进一步阐明观点,列举在日常生活中发光发热的事例,深化文章中心。)

(呼應首段,用一个照亮别人的细节升华了主旨。)

教师点评

本文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另辟蹊径,通过光与影的对比,巧妙地阐释了文章的观点。行文中论古说今,由大及小,列举了成为“光”的英雄和普通人,他们把自己的忠勇奉献精神留在了民族记忆中。内容充实,行文流畅。(高原)

猜你喜欢

尘封大地记忆
大地之歌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尘封往事
仰望大地
仰望大地
裂开的大地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午后
下雨的日子(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