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创新型人力资源支撑现状与路径选择

2022-05-07姚聪莉

关键词:创新型效能高质量

蒙 恬,姚聪莉

(西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西安 710127)

一、 问题的提出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并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人才,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同时还提出要对各类人才的支持政策进行详细部署。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到2025年,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要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同时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从各类文件精神来看,补好人力资源短板是近年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思想。如何更好地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1],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人力资源是进行科技创新的主体。可见,提高创新型人力资源在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支撑作用,已成为新时期区域农业发展的前进方向,也是新时代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面临配套人力资源建设队伍落后、实用型人力资源缺乏、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下等严重境况[2]。西部地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主要阵地,农业经济正由传统的粗放式、高消耗、高污染向高产量、优质化、低能耗的方向发展。然而,我国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缺乏比较优势,存在较为明显的薄弱环节,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较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西部多数地区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偏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人力资源竞争力低下、内部失衡严重以及发展水平单一严重阻碍了西部地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前进步伐。农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创新型人力资源则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亟需解决的短板问题。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作为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更要在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好“压舱石”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而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科技和创新型人力资源的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智力和技术资源的载体是人,人力资源是人才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而新时代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则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能力的增强。“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源包括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教育和健康因素会影响劳动生产率。他提出学校教育、公司培训等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劳动收入[3]。因此,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技能化以及创新型的农业人力资源对区域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基于以上理解,本文以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西部地区创新型人力资源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路径选择。

二、西部农业发展对创新型人力资源的需求变化

“现代农业不是过去的农业,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农业,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都是机械化、电气化、智能化的农业。”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说,新农业需要新农人[4],农业现代化以及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亟需与其适切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基础性要素,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因此,新型农业发展更需要创新型人才。西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对创新型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类型等的需求产生变化。

(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更大规模的创新型人力资源

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大规模的创新型人力资源。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提升农产业质量和水平、加强农业国际合作等均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这一系列推动转变的途径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型、高层次、创新型人力资源的支撑和引领。西部地区农业目前正处于提升技术含量、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规模的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型的人力资源。

(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结构梯度升级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5],而推动农业现代化首当其冲需要的就是创新型人力资源。就人力资源而言,大量能够适应现代先进技术变化的技能型人才,以及大量能够在生产一线应用新技术、与专业人员共同解决问题的知识型、创新型人力资源,是农业现代化及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所以,西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亟需吸收和培育能够快速适应新型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型、应用型、高技能人力资源,逐步摆脱传统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为西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可持续竞争力。

(三)农业转型对创新型、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更为迫切

总体来讲,尽管现代农业技术已有一定的发展,但并未得到普及,多数农村地区仍使用传统劳动密集型农业技术。知识密集型农业技术目前只在部分科研单位和高等农业院校进行研究,少量的高新技术已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推广使用,但范围非常有限[6]。由于人才“留不住”“引不来”等问题在西部地区长期存在,导致西部地区高素质、高层次农业人力资源短缺,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影响其区域农业的长远发展。人力资源是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人力资源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就在于人力资源投资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增长极大地促进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7]。西部地区农业发展从高耗能、低产量、劳动密集型向低耗能、高产量、科学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就更需要农业类人力资源向更加专业化、高级化、技术化转变。

三、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创新型人力资源现状

人力资源对农业现代化以及高质量发展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和人力资源效能的提高可有力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高水平发展。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低产高耗能农业向现代农业、高产低耗能农业发展方式的过渡和转型,意味着农业发展体系内部由低端转向中高端的质量提升。人力资源效能的有效发挥有助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和升级,当前正值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因此,厘清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有助于促进西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图 1 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年末就业人员数均值与生产总值均值散点图

(一)西部地区创新型人力资源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一般意义上,通常用年末就业人员数量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基本状况,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第一产业年末就业人员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农业领域内具有创新性的人力资源群体。因此,本研究选用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年末就业人员数量来反映区域农业创新型人力资源基本状况,以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农业发展的衡量指标,对GDP与年末就业人员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了分析西部12省(区、市)人力资源与农业发展整体状况,本研究选取近5年(2015-2019年)西部各地区的农业GDP均值与相应的年末就业人员数均值进行相关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GDP均值与相应的年末就业人员数均值存在负的线性相关性。根据计算可以得出:相关系数r=0.985。总体变量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即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与相应第一产业年末就业人员人数之间存在着负的线性相关性,农业GDP随着就业人员人数的增加而减少。由此可以判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创新型人力资源并未对农业高质量快速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和支撑作用。

图2 2015-2019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人力资源效能

(二)人力资源对第一产业经济增长的效能分析

人才效能直观上指人才作用发挥的程度。通常来讲,人才效能=人才总量(人)/人均GDP(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人才效能的值越低,表明该地区人才利用的水平越高,人才浪费越小。即人才效能的值越低越好,反之亦然[8]。人力资源效能是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所达成的预期结果或影响程度,人力资源效能=人力资源总量(人)/人均GDP(元)。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研究的可行性,本文采用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年末就业人员总数来反映其创新型人力资源的数量。

从表1和图2可以看出,2015-2019年,随着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人力资源效能值不断减少,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在逐年提高,人均GDP持续增长。

表1 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人力资源效能基本情况

四、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人力资源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效能分析

产业自身发展与人力资源水平相契合方能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有研究显示,发挥人才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是实现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9]。因此,厘清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源效能,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源在经济转型和发展中支撑作用发挥的程度。

(一)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人力资源与对应的GDP现状

2015-2019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见表2),而第一产业的产值在总GDP中所占比例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2015年占12.01%下降到2019年占11.33%(见表3)。这是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的就业人员减少引起的,但主要是由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所导致的[10]。

表2 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和年末就业人员数量

表3 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GDP基本情况

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与第一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例极为不符。在此当中,约二分之一就业人口仅支撑起了不到五分之一的产值,说明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人力资源未对相应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我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巩固第一产业,只有把科技、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组合起来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去,才能真正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因此,注重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并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效能,是加快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

(二)三次产业当中第一产业人力资源效能最低

根据对2015-2019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人力资源效能进行比较分析(见表4),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三大产业的人力资源效能值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结果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这表明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最高,而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最低。

表4 西部地区三大产业人力资源效能综合分析

五、西部地区农业创新型人力资源不足的表现

通过对2015-2019年西部地区人均GDP和年末就业人口总数、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人力资源效能的分析,认为西部地区农业类创新型人力资源现阶段不足以支撑西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难以支撑西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

(一)创新型人力资源总量难以支撑区域经济增长

表5显示,2015-2019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5.98%,而第一产业年末就业总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1.44%。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但是对应的人力资源数量却呈现出负增长态势,其增速远低于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表5 2015-2019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年末就业总人口概况

由于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以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长期存在,导致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数量承载力弱,加之人才流失和人力资源在各地区间的分布不均等问题凸显,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现有创新型人力资源总量和规模难以支撑其现代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第一产业创新型人力资源效能远低于二三产业

从西部地区2015-2019年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来看(见图3),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与二三产业相比,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从三大产业人力资源效能来看(见图4),第二产业人力资源效能的值最低,即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人力资源效能最高,其次为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源效能的值最高,表明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源效能最低。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虽然最多,但其人力资源效能在三大产业中为最低,进一步印证了由于西部地区农业类人力资源素质、能力和技术等有限,造成了其创新型人力资源难以支撑其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图3 2015-2019年三大产业年末就业人数均值 图4 2015年-2019年三大产业人力资源效能

(三)专业技术类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全球范围内的人力资本研究已经清晰地表明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国家强大的最积极的和最关键的因素。我国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也已经体现出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与强国战略的特殊价值[11]。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保证生产质量的稳定可靠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技术会排斥就业,但是提高了生产量、增加了社会财富,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动机,因而也创造了新的人力资源需求。然而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量众多而质量偏低、开拓创新意识较差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西部地区总人口达3.5亿,其中农村人口2.39亿,约占总人口的68.3%,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西部地区12省(区、市)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仍高达12.6%,且云南、贵州、西藏、青海和甘肃5省(区)15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率超过20%,西藏则已达35.2%(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可以看出,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整体较低、第一产业人力资源质量不高是其农业技术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最大制约因素。

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创新型人力资源建设的路径选择

人力资源是加快经济发展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核心动力,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力资源,是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针对西部地区现农业类人力资源支撑力不足等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快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建设。

(一)完善顶层设计,确保人尽其才

1.加强农业类人力资源引进制度体系建设。高素质、高层次以及具有创新的农业类人力资源引进是促进西部地区农业快速发展的头等大事,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引进可以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科技要素。西部地区作为人力资源流失的主要地区,在人力资源引进的制度体系建设方面要“花大力气做细活”。尤其是在农业类创新型人力资源引进方面,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要为留住和引进大批西部农业发展所需人才开绿灯。为有专长、有项目、有技术的研究人员提供广阔的研究前景和充足的计划经费,充分吸引高层次农业类人力资源。

2.健全针对农业创新型人力资源激励保障政策体系。积极的人力资源激励和保障政策是西部地区农业人力资源引进和留住的关键。西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之际,正是亟需创新型人力资源的关键时期,建立健全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政策体系是确保西部农业高质量、有特色发展的关键。在农业人力资源方面,除了为各类人力资源提供较高的薪酬和晋升机会,着力解决高层次、创新型人力资源落户相关问题,如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家属安置、设施配备待遇以外,还应创立良好的相关人力资源投资和软硬环境,为农业类创新型人才在西部地区留得住、留得下、留得久提供有力保障。

(二)把握经济发展需求,按需引进人力资源

1.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跟踪各层次人力资源动态。针对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特点,西部地区各部门、各主体应建立农业类人力资源数据库,追踪各层次农业人力资源实时动态。根据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明晰农业类人力资源标准,并对人力资源进行细化和分类,为相应的人力资源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在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详细统计西部地区现有高科技、高素质、创新型农业类人力资源储备情况以及目前紧缺的人力资源类型。动态跟踪人力资源走势,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为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需求前沿动态信息和储备预测。

2.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科学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根据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为西部地区引进一大批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高质量的农业类人力资源。可与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等人力资源聚集组织建立联合培养、定向培养关系,确保其农业发展所需人力资源稳定且不断输送到西部地区。加强国际交流,确保国际高质量、高科技、先进型农业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培养,为西部地区农业创新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三)改善西部地区发展环境,做好人力资源统筹规划

1.发展西部特色农业,形成西部独有环境。西部地区作为内陆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脆弱是其难以改变的天然要素,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影响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障碍,西部地区可利用自身独有的自然环境、民族环境和生态环境等资源禀赋打造并发展西部地区独有的特色农业,形成西部独有的环境,且这种经济产业一旦形成便具有不可替代性,可以为西部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贡献独有力量,如藏药种植、茶园产业、葡萄酒产业、高原动物养殖等。西部地区可依靠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吸引一大批具有专业性且创新能力强的人力资源,为西部地区打造一支不可替代的、独有的农业类人力资源队伍,从而为西部地区特色产业、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支撑。

2.减少产业层面管制政策,多元融合实现创新引领。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政府支持创新、社会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创新发展理念位居政府倡导的新发展理念之首,但是由于大多数行业面临各种政府管制,不利于创新的迸发和形成,而人力资源作为创新的主要载体,由于产业层面管制政策的原因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更应在管制政策方面适当放宽,大力支持发展大数据农业、互联网农业、电商农业等,带动地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确保农业类创新型人力资源创新活跃,不断为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猜你喜欢

创新型效能高质量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红外空空导弹抗干扰效能评估建模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