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党以来高校实践育人的发展脉络探析

2022-05-05邱家洪陈飞宇

高教学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发展脉络

邱家洪 陈飞宇

摘  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高校实践育人伴随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经历从自发到协同、自单一到多元以及由临时向常态的转变过程,认识程度不断深化,内容类型更加多元,工作机制日益规范,育人成效日趋显现,对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发展与创新,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建党以来;高校实践育人;发展脉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1-0060-06

Abstract: With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rac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spontaneity to collaboration, from singleness to pluralism, from temporary to normal, which contributes to our constantly deepened understanding, its more diversified content types and progressively standardized working mechanism. Th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grown apparent. It has not only made significant devotion to the re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to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Keyword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PC; prac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 process

实践育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式,也是高校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并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实践育人的开端与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以救国救亡、工读结合为主题,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开展反帝反军阀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后,注重在青年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反帝反军阀斗争和爱国救国运动中。同时,结合现实之需组织学生走进农村,深入工厂,开展社会调查,并参与到教育、引导和组织工人的实际工作之中,推动工农运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也由此发轫,影响较大的当数声势浩大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国内工读互助运动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学校实践活动主要是围绕党初创时期的中心工作——动员组织劳工运动来开展。这一时期,党创立了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平民女校和湘江学校等学校,作为培训党团骨干和进步青年的基地。这些学校的学生、学员深入工厂、铁路和矿山,深入参与到1921年至1923年党先后发动和组织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实际革命斗争中,为第一次工运高潮的宣传发动作出了贡献。

(二)结合大革命时期的形势与任务,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和实际并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农运动、革命斗争初步结合

在大革命时期,我们党在黄埔军校、上海大学及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开展革命形势与任务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和农运干部,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发展。上海大学作为党领导下的一所革命高等学校,具有良好的校风和学习氛围。学生不仅重视学习、掌握书本和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自觉参与革命实践的锻炼,边干边学、学用结合。通过读书会、研究会、实践锻炼等形式,克服“搬着教科书背”的缺点,让学生自觉地将所知科学方法应用于实际,不再过着书房里的“少爺生活”①。

黄埔军校在政治、军事教育方面,将讲授与学生讲演、讨论、实践、考核结合起来,定期邀请社会名人到学校来演讲;开展别开生面的政治讨论会,学员可自由发表意见;鼓励学生深入到群众中去,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农民运动讲习所作为培养农运骨干的学校,非常重视将理论教学与社会调查、参加实际斗争的有机结合。例如组织号召学员参观考察农民运动搞得好的地区,了解农民自卫军建立、发展的情况。在学员中还成立了“农民问题”研讨会,积极开展农村组织、抗租减租、地主财富、团防、兵祸以及妇女地位等专题调查。

(三)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新型干部学校贯彻教育与革命战争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创建起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干部培养模式A46BA61A-58BF-4F92-B056-5DBEBC4A8AD8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苏维埃大学可谓党政干部教育之“双星”,共同构成办学功能与定位交叉互补的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基地②。学校的基本教学形式是举办适应现实需要、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训班,强调学与做相结合、学以致用;提倡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动手,力求衣食自给。此外,苏区的红军大学也在教学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阶级教育与党性锻炼、前方与后方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训练从实际出发,少而精,理论与实际并重,注重提高学员的军政素质③。学员们还经常参加校园劳动。在农忙时节如在春耕、秋收和夏季防汛期间,学员们都积极参与其中,帮助当地群众。

这一时期,根据地高等院校通过富有特色的办学思路和培养模式,借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手段,进行马列主义的理论教育,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坚持革命理想教育与革命纪律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军事斗争教育相统一,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根据地建设和战争胜利培养了大批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的军事、政治人才④。

(四)抗战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围绕抗日救国的时代主题,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斗争实践、工农运动相结合,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进展

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党校、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马列学院、延安大学等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扩建或新办的新型高等学校。各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眼于贯彻教育要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的方针,都设法创造条件,组织青年学生到农村去搞考察调研、宣讲革命理论、教育发动群众;还有序安排学生参加军训、土改以及生产劳动等实践活动。如抗日军政大学坚持“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总方针,奉行“少而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等教学原则,要求学员要深入下层,重视实际工作锻炼。

这一时期的当务之急是要停止内战,抗日救国。为此,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这一时代主题,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深化马列主义的理论教育,大力开展国内外形势、全面抗战路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独立自主原则教育,其间提出的“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走群众路线教育从实际出发”等主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解放战争时期人民革命大学的实践育人服务于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培养各类高级人才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教育工作必须服务于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陕甘宁边区于1946年12月10日颁布的《战时教育方案》提出了战时教育的实施原则,即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联系、时事教育与文化教育相配合、教育内容与战争生活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⑤。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西北、华东、江汉等各大解放区建立了多所人民革命大学、军事政治大学。人民革命大学和军政大学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社会活动,来锻炼、改造自己,提高阶级觉悟和工作方法。比较多的实践形式有示威游行、土地改革、认购公债、肃反运动、“三反五反”等。平时还有校园建设劳动、食堂帮厨等安排,以培养学员的生存生活能力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学校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如成立文工团、跳秧歌舞、传唱革命歌曲、早晨的跑步和队列军事训练等⑥。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校实践育人的探索与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以后,确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并将社会实践活动正式纳入高校的教学计划,借以提升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百废待兴,高等教育也急需除旧布新。1949年底,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钱俊瑞专门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原则、方法等作了说明,并强调“这种学习应当与自己参加劳动生产、参加群众斗争、参观解放军或工厂等活动结合起来⑦”。1950年10月,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组织与方法的几项原则》将社会实践正式纳入高校的教学计划,借以提升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

这一阶段,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政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密切结合在全国范围展开的土地改革、“镇反”运动、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全民扫盲等政治运动和社会实践展开,实践育人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在教学计划上得以确立,活动形式上也作出了诸多有益探索⑧。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高校实践育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从党的八大一次会议到1966年的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十年。195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指示》明确地把“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原则定为党的教育方针之重要内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全面、艰辛的探索,在社会主义竞赛中出现的积极上进的氛围以及一度出现的良好校风、学风和社会风气,对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高校实践育人的改革与创新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會前后,随着高等教育拨乱反正的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大学生社会实践由自发开展转向有组织实施

1976年10月之后,高等教育开始逐步走上正轨,大学生社会实践也重新焕发出生机。1979年底清华大学的学生喊出了振奋人心的口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学校因势利导,开展“学雷锋,送温暖”“文明礼貌月”“人民送我上大学,我献知识为人民”等咨询服务活动。1983年10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向各地高校发出《纪念“一二·九”运动48周年,开展“社会实践周”的通知》,得到了各地高校学生会、团组织的积极响应,也是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从而将高校实践育人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确定下来。A46BA61A-58BF-4F92-B056-5DBEBC4A8AD8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践育人工作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与支持,各地高校开始走向社会,着手建立实践基地,各高校大学生在团委和学联的组织下,通过咨询服务、社会调查、义务劳动等多种形式先后参加了“社会实践周”活动、“社会实践建设营”活动,使得高校的社会实践由自发地开展转向有组织实施,由部分高校组织转向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二)伴随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实践育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构成,社会实践规模逐步扩大,实践内容、形式不断拓展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改革的广阔前景激发了大学生走近社会、了解社会、参与改革的热情与活力。1987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要求青年学生踊跃投身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历练成才。为贯彻和落实中央精神,1987年6月,国家教委、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广泛组织高等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地位、内容、组织程序及保障措施等。1992年6月,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三方联合下发《关于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高等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这是改革之后社会实践全面推进的标志性文件。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提出、实施了“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其中大学生“科技文化服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发展比较迅速,逐漸成为了青年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载体⑨。此后,结合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国家战略,各地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一阶段,“实践育人”这一概念还未明确提出,但社会实践工作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有机构成、重要环节,各地高校大规模组织学生开展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为主要目的实践活动,并将业务实习、公益劳动、军事训练、生产劳动等实践环节纳入教学计划,建立多元实践基地,助力学生在实践中历练成长。

(三)从2004 年至 2012 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是高校实践育人的规范发展阶段,“实践育人”的范畴得以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探索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2005年2月,中宣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出了许多新观念、新举措。2012年1月,教育部等七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⑩”。这个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推动高校实践育人的总体规划、组织管理、师资队伍、基地建设等方面均得以较大提升,逐步成为覆盖所有高校全体学生的育人体系。

总之,此阶段的高校实践育人在继承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先后出台多个指导性文件,开展了“永远跟党走”“共建家园迎奥运,改革开放伴成长”“红色之旅”等主题实践,引导大学生在理论宣传、调查研究、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磨炼意志品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的深化与提升

(一)立足培育时代新人,加强实践育人顶层设计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党的十八大以后,实践育人被纳入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明确提出了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的目标任务,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当前,高校实践育人的组织机构已经形成了中央、省市、学校、院系四级负责制,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都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进行了科学的设计与部署,这是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能够取得进展和实效的关键所在。

2017年底,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实践育人的提质增效。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高校要开门办好思政课,注重将思政的小课堂同社会这个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教育与教学的针对性。这些新精神、新要求,对提高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水平提供了新的基本遵循,也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二)引导学生在实践历练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实践,贵在行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子深刻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激发起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和力量。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养成作用。2014年10月,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提出“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要求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等各方携手构建实践育人的共同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 2020年3月,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此,各地高校开展了“中国情”“践行中国梦”“理论政策宣讲团”“美丽中国实践行”等主题实践活动,成为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A46BA61A-58BF-4F92-B056-5DBEBC4A8AD8

(三)探索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提高育人的质量

共同体一词出自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坚持整合教育资源,调动校内外育人主体积极性,推动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努力形成社会各方关心、支持实践育人的良好局面,是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呈现的新趋势、发展的新成就。

自2014年教育部首次提出“建设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目标后,同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又提出要实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再次重申:要探索构建“党委统筹、政府推动、社会参与、高校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着力打通实践育人的“最后一公里”。这就从战略层面对高校实践育人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任务。近年来,各地党委、政府立足自身实际,依托资源优势,积极联动本地高校以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为抓手,推动地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上台阶。随着一批批校地、校企“实践育人共同体联盟”的设立和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挂牌运行,有力地破除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隐形之墙”,搭建起实践育人的“绿色通道”,助力形成政、校、企、社、家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四)高校实践育人日益呈现课程化、基地化趋势

目前,高校实践育人参与面不广、融入程度不高、随意性大的问题依然存在,而课程化建设无疑是比较好的解决之道。为此,各地高校借鉴第一课堂的建设做法,推动社会实践课程化,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主渠道不断得到强化。2012年下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都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分、内容、师资以及经费作了明确规定。

为了保证高校实践育人有固定的场所、良好的环境及必要的条件,做到实践活动可控、可测、可持续,还需建立起稳定、多元的实践基地。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联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驻军部队、社会服务機构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 ”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也提出,要着力拓展实践场所,最大程度地满足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近年来,各地高校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和相关单位的合作,建立起一批稳定的实践基地,促进校地合作,协同育人。

注释:

①胡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下的高校学生管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6):132-133.

②张锋.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和苏维埃大学:党政干部教育的摇篮[J].实践(思想理论版),2020(5):60-61.

③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21-23.

④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85.

⑤陈元晖.老解放区教育简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28.

⑥吴起民,汪云生.“革命熔炉”是怎样炼成的——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马列主义教学经验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7(4):78-88.

⑦新华月报1950年合订本(2)[M].北京:新华月报社,1950:986-987.

⑧张艳.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1(6):81-85+55.

⑨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36-237.

⑩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Z].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习近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

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要[M].中央文献版社,2017:28.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参考文献:

[1]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文大稷.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基本经验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39-143.

[3]谈传生.高校实践育人机制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4):61-63.

[4]孟勋,张凌媛.从承认到认同: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创新研究[J].高教探索,2020(5):114-119.A46BA61A-58BF-4F92-B056-5DBEBC4A8AD8

猜你喜欢

发展脉络
波长转换装置在投影光源系统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中国排箫的发展脉络及历史地位
中国石油工程项目管理相关问题刍议
文山州旅游业发展脉络初探
舞龙舞狮竞赛规则的发展脉络与现实启示
大数据对市场营销的冲击研究
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方法与学科发展的多视角分析
建国初期电影歌曲发展脉络及特征
明治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