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是一个技术活

2022-04-27一粟

党员生活·中 2022年4期
关键词:前额负面幸福感

一粟

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而幸福的极致状态就是“福流”。

忙乱的早上,你不小心打翻了咖啡杯,浇湿了裝有重要文稿的笔记本电脑,这位年久失修的“老朋友”黑屏、死机了。

手忙脚乱地收拾残局时,一股懊恼、自责在你心中升起。“好不容易挤出来的时间看来要浪费在修电脑上。”甚至“脑补”出更多细节。“文件没有备份,要是找不回来半年都白忙活了。天呐,一切都毁了……”

“停!”

掌握情绪的开关

在“咖啡事件”中,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沮丧、郁闷。然而,这样的负面情绪持续多久,随之采取怎样的行动,却是因人而异的。

人有时候可能会陷入负面思维的“多米诺”效应,也就是认为不好的事情必然会接二连三地发生。你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应对,于是延缓解决问题的行动,在抱怨和懊悔中,思维也开始混乱……

这个时候,你需要及时地从一团乱麻的思维中抽身出来,对自己狂奔的思绪大喊一声“停!”。

你马上刻意调整心情,开始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傍晚时,经过“抢修”,存在电脑硬盘里的书稿文档被悉数拷出,又及时拿来另一台笔记本电脑救急,不到中午,所有问题都被妥善解决了。看,一切没那么糟糕吧!

咖啡的例子,来自于《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的作者、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他告诉我们,在面对一些突发的坏事件时,记得质疑我们的第一想法。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性?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一种好的结果?从不同角度考虑,也许就能改变心境。或者,直接跳出“过度思考”的怪圈。

在变化急剧、节奏飞快的现在,让自己有一点心理学知识的武装,可能是你没意识到的“刚需”。

当你感到很烦躁时,彭凯平教授告诉你,经过科学研究,抑制负面情绪的关键在于抑制大脑杏仁核的活跃。杏仁核就在我们鼻子后面的位置,所以嗅觉的情绪反应往往是最快的。

家里准备的香精、香油,洗个澡,换个衣服,捧个孩子闻闻奶香,这些都可以让我们的情绪得到缓解。另外亲人之间的拥抱,包括运动、跳舞、唱歌……都是转变负面情绪的方法。

在书中,彭凯平阐述了经科学研究呈现出的影响幸福感的几大因素,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可以主动地去针对这些大脑中快乐的密码,遵循提升幸福感的有效路径,从而行之有效地转变心情、行动起来。

投入澎湃的“福流”

一个人正在兴高采烈地享受着美味佳肴,突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300多斤的胖子了。这时候,他还能感到幸福吗?

幸福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吗?是一种无法自证的幻想吗?

跟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幸福有物质的、生理的基础。幸福的感受源自我们大脑里的一些区域活动,以及一些神经递质的分泌。

幸福需要大脑前额叶的参与。大脑前额叶是对我们体验幸福特别重要的区域,我们对“意义”的感受,包括灵性、悟性、德行等,都与大脑前额叶的活动有关,它在某种程度上可谓“幸福的审判官”。

说回前文的胖子,虽然感官刺激和食欲可以让他的大脑分泌各种神经递质,但是这种快感对他没有积极意义,他不会产生幸福的感受,因为没有大脑前额叶的参与。

又如,一些人喜欢抽烟、酗酒,他们在此过程中会有一些愉悦感,但是在清醒之后就会觉得懊恼、悔恨,甚至很痛苦,这也是大脑前额叶的作用,它能让人感受到意义、价值、目的和社会规范。

因此,彭凯平认为,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而幸福的极致状态就是“福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发现,很多成功人士经常谈到一种共同的体验:在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忘我状态时常让他们忘记了当前时间的流逝和周遭环境的变化。这种由全神贯注而产生的极乐的心理体验,被米哈里称为“flow”(心流),他认为这是一种最佳体验。

彭凯平认为,称之为“福流”可能更贴切,因为它是一种幸福的终极状态,音近,意近,神更近。当你做一件事能够沉浸其中,物我两忘,酣畅淋漓,如痴如醉,欢快无比,这就是你的幸福。“幸福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要常见,也要更容易,只不过我们没意识到这点。而意识,很重要。”

积极心理学的科学性

彭凯平发现,全球很多语言体系都有一种积极倾向,也就是积极的表达要多于消极的表达,比如西班牙语。但中文的表达呈现消极倾向:如果你讲负面的话,大家就会觉得有道理,很“酷”;如果你讲正面的话,别人反而会认为你很虚伪,说你在“装”。这是一个很大的社会心态问题。

彭凯平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2008年起受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近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积极心理学的生活化、科技化、中国化和普及化。

他认为,积极心理学家所说的“积极”不是要去混淆是非、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或者自我麻痹,也不等同于阿Q精神或心灵鸡汤,它更多地指向行动性和科学性。

“我们只是相信,人类的积极心理,如幸福、对美的追求、创新精神、善良、道德,甚至信仰等,同样值得研究,而不只是关注人类的焦虑、抑郁、攀比等消极心理——这恰恰是20世纪学术界所关注的重点。”

可喜的是,科学证实提升幸福感有章可循,是个“技术活”。从工作、爱情、婚姻、人际、亲子等人生课题,彭凯平教授给出了28个关于幸福的洞见,认真体会、刻意练习,你就能从日常小事中持续获得幸福。

正如彭凯平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的那样:“幸福经常被误解为单纯的快乐、即时的情绪,但真正的幸福需要理性、智慧与奋斗。”

猜你喜欢

前额负面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秋日的困惑
魔法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