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力书写“科创江阴”的时代画卷

2022-04-24杨秋意通讯员安雪松

中国农村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江阴市江阴科创

文|本刊记者 杨秋意 通讯员 安雪松

启星智能制造产业园

“黄田港口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江阴地处江尾海头,境内35公里长江深水岸线被专家称为黄金水道,它既是由海入江的咽喉,又是南北交通的要道。黄田港汽渡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滚滚的长江水、汽渡的鸣笛声是生活在长江边的江阴人共同的时代记忆。如今江水悠悠,黄田港汽渡搬迁后改造的滨江公园干净漂亮,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江阴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徐飞指着江对面对记者说:“曾经的黄田港已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这里的产业以飞地形式飞到对面靖江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使黄田港这边生态好起来,吸引更多的高新企业入驻江阴。”

2018年12月,江阴市被科技部列入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2021年,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提出:让“科创江阴”成为现代化画卷中最靓丽的图景。江阴全面驶入“科创江阴”建设的新航道,通过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科创源全域空间建构、创新型企业雨林打造、高能级科创载体攀升、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全方位创新生态营造等六大工程,全力建设“产业更高端、创新更澎湃”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2021年,江阴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580亿元,增长8.1%左右,实现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九连冠”,荣获中国工业百强县(市)“五连冠”。新增上市企业3家,“江阴板块”实现股权融资105.62亿元。

走进江阴,中船澄西、兴澄特钢、法尔胜泓昇、海澜智云、双良集团采访,到处是创新的新风扑面而来,让人振奋。江阴市副市长陈涵杰说:“作为制造业第一县的江阴,过去数十年的高速增长,主要通过要素的高强度和大规模的投入得以实现。如今短缺经济时代结束,要素成本剧增,大投入、大引进的增长路径对资源的消耗过多,对江阴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式微。当前江阴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崭新的重要关口,面临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重大考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以现有的开发强度,要想实现裂变式增长、几何式增长,只有创新;以现有的城市能级,要想避免轨道交通时代带来的‘虹吸效应’,也只有创新,因此,“科创江阴”建设势在必行。”

“科创+产业”,迈向智造业第一县

江阴作为“制造业第一县”,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其中传统产业是“基本盘”,坚持用科技创新赋予它更强的生命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产业带动创新,以创新驱动产业,构

建“345”现代化产业梯次链群。一是聚焦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重点领域,组织申报各类省级重大项目,近年来,累计获批省级以上项目60个,获得省级下拨资金2.8亿元,带动企业投入约16亿元。2021年,启动实施“霞客之光”创新攻关计划,发布企业技术需求榜单122个项目,其中重大专项技术需求(双碳领域)4个,打造“揭榜挂帅”的江阴品牌。二是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引进国内外品牌专业机构、高校院所在江阴设立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先后成立上海交大、江南大学等技术转移中心7个。近年来,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180亿元。三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锡澄协同发展等战略机遇,对标全球产业创新前沿,推广远景能源式的“一个领军团队带动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发展模式,培育发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一批高精尖产业集群。2021年,新兴产业规上产值2759.3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5.5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745亿元。

“科创+平台”,县域经济驶向新蓝海

围绕着产业方向,江阴强力塑造创新平台,通过创新党建联盟,加强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和产业孵化,推动各类创新中心持续向更高能级攀升。

一是打造“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科创T台”。江阴主动参与无锡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积极推进霞客湾科学城、绮山湖科创谷、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建设,全域联动重塑创新格局。江阴全面吹响“南征北战、东西互搏”冲锋号,全力推进霞客湾科学城建设,并以绮山湖科创谷作为霞客湾科学城“先导区”,通过“一城一谷”串珠成链,打造江阴未来发展的“智核”,以科技助力江阴市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霞客湾

绮山湖科创谷选址绮山湖周边,规划建设总面积8km2,区域内山环水绕,生态环境优越,且紧靠南沿江城际铁路江阴综合枢纽站和京沪高速江阴南出口,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南征战略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沈志宏说,未来,绮山湖科创谷将成为江阴“高铁新城的核心区、产城融合的引领区”和服务全市大局的“人才集聚洼地、科技创新高地、产业资本福地、人文生态宝地”。科创谷建成后,将有效串起北部长江经济带、中部高铁城和南部霞客湾科学城,构筑南北协同创新发展轴。在岛湾之上、绿水之间,彰显霞客湾的魅力。

二是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围绕产业方向,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标志性的创新平台,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和产业孵化。建成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成为无锡市首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并持续向高能级攀升。成立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与南理工共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阴全市先后建成新型研发机构4家,累计建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8个。

三是科创孵化载体建设步伐铿锵。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科创载体建设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意见(试行)》《江阴市科技赋能楼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生物医药加速器二期、星河国际等项目加速推进,累计建成科创孵化载体87万m2,相继建成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科创飞地”。目前,江阴全市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加速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9家。

“科创+企业”,500强硬核企业集群发展

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

江阴始终坚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创新主体规模日益壮大。全市拥有千亿级工业企业3家,中国企业500强10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15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4家、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10家,领跑全国同类城市;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58家;150多家企业成为行业“单打冠军”,在县域经济中异军突起。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98家,其中“准独角兽”“瞪羚”“雏鹰”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总量达695家。二是企业研发机构活力迸发。强化支持企业联合知名高校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并不断向国家级、省级层次攀升。目前,江阴累计建有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家、企业院士工作站6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188家。三是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分专题、按领域组织实施产学研“双百行动计划”,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80项。累计建成校企联盟493家。2021年,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签订未来技术合作的协议,与清华大学启动“江阴-清华创新引领行动计划”,成为继佛山、苏州后首个与清华合作启动创新引领计划的县级市。

“科创+人才”,新旧动能转换强引擎

活力是一座科学城最动人的元素。以活力激发霞客湾科学城创新动能,江阴市坚持以“两个最”建设为抓手,集聚最具活力的科创载体和最具活力的科创人才。江阴深入实施“暨阳英才计划”,不遗余力集聚人才队伍,打造高层次人才洼地。一是引育战略人才力量。围绕总书记讲的四类战略人才力量,分类施策:对战略科学家,像聘请城市顾问一样,聘请他们为江阴所用,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找准产业发展的路径方向;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依托“千企万才”三年行动,大力实施顶尖人才领航、双创人才创智、柔性人才聚智等“十项工程”;对青年科技人才,搭建好发展平台、落实好安居政策;对卓越工程师,加强本土企业与南理工江阴校区等对接,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二是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发挥用好中国国际人才市场江阴市场,用好23 家海外引才工作站和日韩德以4 个驻点招商办事处,“走出去”和“引进来”双管齐下。三是打造拴心留人环境。做到“两个化”:公共服务标准化,线上使用好“澄策之窗”平台,线下运营好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人才政策一网查询、需求一站受理、服务一码集成;个性服务精准化,对高端人才,实行“量身定制”“一对一”专属服务,做好子女入学、配偶就业、老人养老等相关保障。近年来,江阴共引育了8 位诺奖得主、72 名国家级专家,2021年新增领军人才(团队)109 个、高层次人才720 名、高技能人才1.4 万名,人才总量达到47.2 万人。

“科创+环境”,创新创业生态闯未来

江阴始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用“店小二”“急郎中”式的服务,引导企业导入科创元素,不断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一是注重政策研发创新。持续加大对科技和人才政策的研发创新力度。先后出台了“科技创新20条”“创新发展16条”“科技人才25条”“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等政策措施,去年发布《江阴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江阴市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方案》等文件。二是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江阴市科技保险办法(试行)》,2021年,启动省内首创、国内领先的“益企贷”先行试点。为企业发放的科技贷款、科技保险费补贴逐年增长,累计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放各类贷款超50亿元。实施“股权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设立规模2亿元的江阴市人才科创天使基金,拓展融资渠道,助力创新创业。三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推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等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索科技创新服务数字化新模式,打造“资源统筹、开放共享、特色突出、集成服务”的科创云平台。四是营造浓厚创新氛围。连续31年举办江阴市科技节,组织开展人才创新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产业更高端、创新更澎湃”的浓厚氛围。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江阴在科创载体建设上不断创新思路,向内围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大院大所合作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为企业发展注入创新动能;向外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创新网络,并深化海内外科技合作,搭建异地科创孵化器,汇聚全球科创资源为我所用,助力企业在数字经济、双碳达标、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高端前沿领域不断创新发展。

陈涵杰说,下阶段,江阴将实施高能级创新平台“突破工程”,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积极争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合作,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标志性的“顶配版”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形成支撑江阴未来科技创新的增长极。同时,聚焦“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建设,积极对上争取,强化资源导入,在全市构建布局合理、主导产业鲜明、产城深度融合的科创载体体系,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倍增,推动江阴科创载体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千帆竞渡夺要塞,百万雄师过大江。”奔腾不息的长江见证了曾经的峥嵘岁月,也见证了徐霞客当年三月自宁海出西门、考证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举。今天,江阴人正以霞客精神作鼓舞,争做“渡江第一船”,以一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红色信仰力量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创新更澎湃、助力产业更高端的勇气与激情在“科创江阴”的路途上不断乘风破浪,独领风骚,强力书写一幅新时代的画卷。(通讯员单位:江阴市科学技术局)

猜你喜欢

江阴市江阴科创
江阴市24家营运车辆企业被联合警示约谈
魅力江阴
江阴市“三个创新”打造危化品安全监管新引擎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江阴市船舶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江阴蝉联2020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榜首
《登江阴黄山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