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忽略的雕塑奇才
——毕加索

2022-04-24张冠乔

艺术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立体主义毕加索芝加哥

□张冠乔

(张冠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毕加索作为现代艺术的创始人之一,在艺术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力。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我们将走进立体主义绘画大师的另一面,也是他不可或缺的一面。关于毕加索的绘画作品,人们可以快速讲出《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坐在窗边的女人》等作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伟大的画家一生坚持进行雕塑创作高达60 余年之久,且他的绝大部分雕塑作品直到1966 年艺术家的回顾展上才得以被世人一睹风采。时至今日,他现存的700 多件雕塑作品依然向世人展示着他作为艺术奇才在雕塑领域的巨大成就和影响力。

雕塑创作一直贯穿于毕加索的创作生涯,绘画和雕塑的交错发展共同构成了他在艺术上的伟大成就。毕加索没有受过专业的雕塑训练,雕塑对于他而言完全是出于本心,合乎兴趣的,没有世俗功利的影响,也没有艺术的商业运作。他的雕塑几乎不与人分享,仅仅是摆放在自己的家中和工作室,被其视作珍贵之物,似乎是艺术家心中的一片净土,所以少有人知。换句话说,毕加索创作的雕塑作品是一种纯粹的、个人的自由探索和试验,因而不拘一格,不受困于固定的规则,在大量形式、材料及表现手法之间灵活地转换和创新,用今天的话说是一种放飞自我的创作状态。

毕加索的雕塑之路开始于1905 年前后。大师的成长同样包含着青涩和稚气,在告别了“蓝色时期”的忧郁和“玫瑰时期”的激情之后,年轻的毕加索还没有进入立体主义的疯狂探索中,但这并没有减少他尝试从绘画语言跳转到新媒介表现的勇气。

《小丑》(如图1)是一件写实雕塑作品,也是他的第一件雕塑作品。从这一件作品中可以看出,毕加索依然在传统的表现方式中挣扎,正如他的早期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那样。不是科班出身的他在处理形体关系上与学院派成熟的写实雕塑有着不小的差距,对于24 岁的毕加索而言,开端可以说是不尽如人意,但幸福来得总是稍晚一些,随之而来的立体主义时期,则标志着他雕塑创作的一个爆发阶段的到来。

图1 《小丑》 1905年

现代主义时期,绘画和雕塑相互作用已经是西方艺术发展的常态,二者都不满足于用一种视觉方式去表现空间关系。进入立体主义时期的毕加索在艺术理论上和实践上已趋于成熟,他开始将立体主义绘画中一些无法实现的抽象形面关系运用到雕塑的创作中。费尔南德是“玫瑰时期”的开启者,坠入爱河的毕加索为她创作了大量的画像,雕塑《费尔南德》(如图2)便是以她为原型创作的。最初是泥塑的形式制作,而后被铸成了青铜作品。鲜明的立体主义语言和非洲木雕的几何化手法,使这件作品突破了二维绘画空间的局限性。

图2 《费尔南德》 1909年

而在另一件肖像创作《女人头像》(如图3)中,也许是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影响,毕加索不再强调早期造型上单纯的几何化割裂和拼集,而是以一种更加含蓄和浑厚的手法处理空间上的逻辑关系,这一点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同样不难发现。此时,小他29岁的爱人“玛丽·特海思·沃尔特”荣幸成为作品的原型,对爱情的美好追求使这位大师充满创作激情。可能有人会不禁发出疑问,将女人创作成这样的形象会不会缺少了一些美感?实际上,女人肖像系列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立体主义二维层面上的空间试验,艺术家的观念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只要我们清楚地了解艺术家的所思所想,欣赏和理解这样的作品也就变得轻松很多。

图3 《女人头像》 1932年

毕加索曾言:“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是否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而他本人似乎一直保持着用孩子的心态去看待世界。毕加索的艺术中对吉他和公牛有着强烈的执着,这些形象在他的绘画中多次出现,不知是否是西班牙人血液里特有的文化情愫,冥冥之中决定着这位大师的灵感来源。《吉他》(如图4、图5)系列展现了毕加索用近乎游戏的态度去探索综合立体拼贴在空间中的可能性。生活中普通的现成品如布料、纸片、绳线、木条、生锈的铁钉和纺织粗针等一切能想到的材料都被他运用到了作品中,组合成了“千奇百怪”的吉他雕塑。

图4 《吉他与静物》 1914年

图5 《吉他》 1926年

《牛头》(如图6)是一件非常值得回味的现成品雕塑作品,作品由一个废弃的自行车鞍座和一个车把手组合而成。鞍座垂直向下,勾勒出一个细长的牛头形状,车把向上弯曲,巧妙的设计丝毫没有违和感,反而衬托出现代的工业美感。毕加索从来不受困于一种固定的形式风格,作品中富于玩味的形式特点似乎标示着立体主义的身影正在渐渐淡去。

图6 《牛头》 1942年

那个时期以法国艺术家杜尚为代表的达达主义的虚无精神对西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成品艺术广泛地出现在雕塑的创作中,毕加索也是这一领域的实践者。而在《公牛》(如图7)中,毕加索又找回了立体主义绘画中出现的形面关系,虽然没有完全脱离绘画的影响,但是仍然是一种新颖的尝试。毕加索在这一时期的雕塑创作中始终追求对物质材料的价值转换和极致表现,这种丰富的想象力和赤诚的心态为他的雕塑作品带来了独特的魅力。

图7 《公牛》 1958年

有些人就是为艺术而生的,毫无疑问,这句话用在毕加索身上非常恰当。这位雕塑奇才好像有一颗从不满足的心,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我一直在做我不能做的事,这样我才能学会如何去做。”毕加索与同为立体主义代表的胡里奥·冈萨雷斯亦师亦友,可以说是雕塑圈的一段佳话。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毕加索从立体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将注意力转向了集成焊接雕塑。而这一时期的冈萨雷斯创造了一种新的焊接技术,以此来摆脱金属因为模具铸造而丧失的生命力。他用铁块、铁条和铁片直接做成雕塑,得以保留雕塑上金属创作的痕迹。有了这位铸造大师的帮助,毕加索学习了如何压制薄铁片和如何在金属上留下塑造的痕迹,开始向新的媒介发起挑战。1928 年至1931 年,两人成为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了6 件雕塑作品,开启了雕塑史上由铸造到焊造的时代。

毕加索近乎疯狂地释放着血液里的激情,厚重的金属被加工成了薄片和线条,对线面组合的立体探索取代了早期的形面关系。《花园里的妇女》(如图8)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毕加索对线描的推崇使他将人物处理成骨架般的形态,金属杆的组合仿佛变成了在空间中雕刻的线描,丰富而灵动,大概是自那以后毕加索和钢铁结下了漫长的因缘。

图8 《花园里的妇女》 1923—1930年

事实证明,毕加索的艺术天分使他在绘画和雕塑两个不同的领域都踏出了长远的一步,如果说毕加索的架上雕塑是一种自由的探索,那么当屹立在芝加哥市政中心广场上50 英尺高的钢板结构被拉下围布时,全世界的人们震惊了。揭幕仪式上,这位大师的影响力让芝加哥街头万人空巷。

这件雕塑被命名为《芝加哥的毕加索》(如图9),是他受邀在20 世纪60 年代设计的第一座大型城市雕塑。雕塑展现了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头部,抽象的形式似人、似猴,滑稽的形象成了人们质疑的焦点,甚至被评论成一场阴谋。我们姑且戏谑地称呼它为“四不像”吧,这里我们暂时不考虑作品背后的政治争议,但这并不影响这件作品在当时的轰动性。芝加哥市长戴利在揭幕典礼致辞时说:“这座雕塑今天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明天就会熟悉它。”事实上,这件作品对芝加哥公共艺术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俨然成为芝加哥一处著名的地标式的打卡圣地。现在当你走在这座老工业城市的街头,围绕在你周围的绝不会仅仅是这一件巨大而孤独的钢板作品。

图9 《芝加哥的毕加索》 1965年

20 世纪是一个围绕变革与创新的时代,在世界向前行进的巨大洪流的推动下,艺术家本人与艺术之间、与自我之间,乃至与社会之间形成了新的联系。艺术作品往往能反映出艺术家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其背后的概念与创新决定了能否适应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发展,以及媒体图像的更新换代。回顾毕加索一生的艺术探索,仅就雕塑而言,能够身处时代的前沿,探索新的可能性,在当代这个视觉艺术流行的时期对我们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价值。

毕加索给世界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毕加索对新事物的敏感,使他在前人的成果上更上一层楼,重新定义了雕塑,拓展了雕塑的边界。从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立体主义,到现成品艺术探索,再到各式各样的集成艺术作品,甚至是对陶瓷的广泛探索,对于毕加索而言,也许重要的不是那些已经存在的,而是那些正在进行的。今天艺术史上不仅多了一位伟大的画家,还多了一位伟大的雕塑家,这是我们应该庆幸的事。

猜你喜欢

立体主义毕加索芝加哥
弗兰克·盖里——建筑界的“毕加索”
谢寿光:中国版芝加哥手册之梦
5月历史大事记
毕加索:像孩子那样画画
看不懂没关系
用几何体表现自然
行走的贾科梅蒂
立体主义绘画及上下文关系探究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