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遗余力 永远朝正
——古筝大师曹正艺术人生发展历程

2022-04-24郭琳张琼

艺术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古筝音乐艺术

□郭琳 张琼

(郭琳,张琼/保定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曹正,原名郭成学,字缉光,1920 年12 月31日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于1998 年4 月13 日病逝。他是中国著名的古筝理论家、演奏家,为古筝等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呕心沥血、倾情终生。他对人生的抉择和对钟爱的音乐文化事业的追求真正做到了不遗余力、贯彻始终。

一、徘徊抉择,奔向光明

一个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的,而是不断徘徊,择向而行。但抉择常受到不同时期驱动因素的影响,开启不同的人生与事业的发展之路。在北平、徐州及皖北的生活时期,正是郭缉光人生观及艺术观形成的决定性阶段,从此便开启了他矢志传承中国古乐坚定之路。

1936 年,郭缉光到北平求学时加入了群众性社团组织“道德学社”。同在该社工作的古筝名家娄树华对他的艺术天赋十分欣赏,遂收其为徒,自此郭缉光开始正式学习古筝。在北平生活的数年间,他不但古筝演奏技艺进步迅速,而且在众多前辈的熏陶下,在音乐理论、书法、文学、周易等方面的学识都有所提升。在这里,他还首次接触了中国古代乐器陶埙,产生了要仿制出古陶埙的强烈愿望。尽管在北平的工作和生活对他以后事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但当时的北平处在日本人的统治之下,道德学社与他心中的理想相差甚远,遂产生了离开北平的想法。

1941 年,受抗日宣传的影响,郭缉光离开了道德学社,同当时许多进步的热血青年一样,带着满腔的抗日激情和对革命的向往,奔向了心中的圣地——延安。然而,由于道德学社的性质和家庭出身,审查未能过关,他不得不遗憾地离开了延安。这是一段他不愿提及的经历。直到1996 年春,年迈的他才泣不成声地向家人敞开心扉,说出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他不断重复地说,当时他是背着古筝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延安。这段经历或许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为自己未能更早一点参加革命而感到无比遗憾,而且把这种自认为“不光彩”的经历痛苦地掩埋在心底。

离开延安后,几经辗转,郭缉光又回到故乡昌黎城西的山区任教。其间,他从未放弃研制陶埙,而故乡也为他实现研制陶埙的梦想提供了极好的自然条件。1943 年,郭缉光任职于昌黎城南滨海地区七里海附近的田上庄小学,在业余时间一边习筝,一边进行仿陶埙的研制,为古乐器陶埙的研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43 年末,郭缉光来到江苏徐州求职,数次更换职位。直到1945年在徐州铜山中学任国语教员时,郭缉光才利用业余时间教授古筝,走上了推广普及古乐艺术之路。1947 年11 月,他在徐州市举办了近代中国史上第一场售票公演的古筝独奏音乐会,在民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还先后在徐州的《广播月刊》连载发表了《为爱好音乐的同志们进一言》《谈筝》等文章。在《谈筝》一文中,他更是明确地发出了弘扬古乐的宣言:“我们一般负有发扬斯道责任的人绝不能以一古调独弹和夜郎自大的行为而辱没了他的身价,一定要肩负起复兴的责任来向大众化的途径上走去,才不负发扬古筝的使命。”这段肺腑之言既是对他自己,也是对国人指出的发展古乐的奋斗方向。

1948 年,经程午嘉先生的引荐,郭缉光被聘为南京国立音乐院国乐组的古筝教员,首次将古筝这一民间乐器引入院校。同年,他应电台的邀请表演了古埙独奏,这是他仅有的一次古埙演奏广播。后来,因为理想、信念的不同,他在南京国立音乐院只待了半年就离开了,并且再次下定去解放区参加革命的决心。

1948 年11 月,淮海战役打响后,郭缉光又做出了人生重大的抉择。为了自己的理想,他决定到苏北解放区去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同时,他改名为“曹正”,谐“朝正”之音,表明自己奔赴的是正确的方向。

到达解放区后,曹正进入皖北宿县新民主主义研究班学习,后到华东大学工作。不久因解放区急需大量工作人员,于是他又被派往皖北农村文艺工作队开展土地改革宣传工作。

在皖北各地的土改宣传中,曹正善于发挥自己的专长,通过古筝艺术表演扩大影响。时任皖北区警备司令部政委李世农听了他的古筝演出后指出,“根据筝的历史,确信它是来自民间的乐器。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意旨,把它交还给人民大众,尤其希望曹正同志把它归还给江淮地区的广大群众……”。领导的肯定更加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他边下乡参加土地改革工作,边应当年宿县新民主主义研究班想学筝同志的要求,利用业余时间着手编写了《大众筝谱》,于1950 年元月在肥西县文宣队刻印完成,这是他参加革命后的第一本教材。曹正充满了自豪,更加确信自己走在一条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光明之路。

二、倾情专业,培育新人

任何一门艺术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否则必然遭到社会的淘汰,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是一切艺术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之道。中国传统古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样离不开这样的路径,曹正对此理念更是孜孜以求。

1950 年6 月,曹正由皖北文工队调到东北后,古筝艺术便在东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此之前,只有以唱“山东琴书”为业的张鹤鸣用古筝为琴书伴奏。曹正敏锐地认识到,要想古筝得到发展,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于是,在他任职鲁迅文艺学院音乐部古筝课教师后,新中国古筝教育便开始了专业化院校教学之路。1953 年,曹正设立了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古筝专业组,使古筝教学逐步走向了正轨,发展成为学员的热门选学课程。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和推动各流派进行学术交流,经曹正极力保荐,郓城古筝演奏家赵玉斋来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加上张鹤鸣等的积极参与,共同发展了东北古筝艺术教育事业。从此,东北成为“中国古筝教育的根据地”“全国筝乐教育的领军者”。自1957 年开始,曹正前往多所音乐院校开展讲学,其间,他的古筝艺术无论表演还是理论研究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在业界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

中国古筝专业建设离不开统一的专业教材。1961 年8 月,曹正在西安主持召开了“全国古筝教材会议”,这是中国历史上举办的第一个关于古筝教材问题的会议。在古筝教材编改座谈会上,他与所有参与会议的各古筝流派同志一起,对传统古筝遗产进行了深入的发掘与整理,并在当时的基础上开展“探源溯流”。会议重点讨论了教材曲目的选择,制定出了比较全面的、统一的教材,同时根据各家各派所采用的指法符号特点,进行创造性的修订,统一了古筝指法符号。会后,他将个人积累和掌握的一些曲目进行了再次编选,并对指法再次订正,目的在于为全国专业教学及经验交流提供参考资料。这次会议成果对加快高校古筝教材的建设,推动和发展中国古筝事业有不可估量的贡献。

1964 年,中国音乐学院在北京建院,曹正随之到北京任教,然而遗憾的是不久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教研工作停止。但是他还是冒着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的风险,排除干扰,利用空余时间编订《工尺谱读法》(补充教材)油印稿、《传统筝曲的报告》手稿、《关于雅托噶研究》手稿、《筝曲教材选报告》(附筝曲解说56 首)、《山东筝曲选》手稿、《河南筝曲选》及部分《古筝书谱·序·跋集》等。其中《古筝书谱·序·跋集》采用一种特殊文体形式,书写在谱集的前部或尾部,对古筝谱集有的予以作序,有的进行注释,有的进行考证纠错,对后人研究中国古筝曲谱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在中国古筝界影响深远。“文革”结束后,年已六旬的他以时不我待的激情投入古筝事业的重建中,狠抓古筝专业建设,从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发力,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

在理论研究中,曹正总结撰写了大量论文,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作品有《古筝弹奏法》《古筝沿革略谈》《关于古筝历史的探讨》《历代文艺作品中的筝》《关于二四谱和二四谱与工尺谱关系的探讨》《河南古筝曲和河南曲子》《潮州古筝流派介绍》《介绍山东的几首传统筝曲》《埙和埙的制作工艺》《“周易”和中国音乐的若干问题》等几十篇。而且曹正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了获得准确的资料,他深入各地走访调研,到各地院校讲学时,虚心求教,收集曲谱。他为调研及传播古筝艺术之路的足迹从华南到东北,从西南到西北,从华北到华中。曹正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古筝事业发展的热点,“筝是曹正,曹正是筝”已成为一个不朽的代称。

曹正对人才建设极为重视,他认为将古筝教学引入高校课堂是培养更多古筝人才的重要方法及手段。于是,他奔走在各地艺术高校之间,积极推广古筝交流教学,不仅培养出大批本科古筝艺术人才,还开创性地培养出中国第一位古筝研究生人才。

桃李满天下,芬芳花盛开。曹正一生倾情古筝,培育新人,先后为国家培养出大量享誉中外乐坛的古筝演奏家。早期的学生有:王荣惠、蒋萍、童宜凤、张韶、闵季骞等;鲁迅文艺学院时期的学生主要有:姚怡德、杨荫林、尹其影、雷雨声、徐展等;东北音乐专科学院时期的学生有:吕殿生、韩其华、傅定远、王世璜、曹桂芬、张景霞、闫俐、康绵总、周俊全、王永清、王延容、叶申龙、岳桂洪、夏秀琴、杜雅超、刘伟欲、刘维姗等;西安音乐学院讲学时的学生有:周延甲、王蓉等;上海音乐学院讲学时的学生有:孙文妍、魏宏宁、项斯华、范上娥、唐朴林、涂永梅等;中国音乐学院时期的学生主要有:谭光远、曹永茹、苏宇红、赵群、邱大成、何成育、那仁格日勒、曾葆萃;20 世纪80 年代后又培养了周青青、李萌、林玲、周望等。他们一批又一批活跃在中外文艺界的舞台上,展露出无比璀璨的古筝艺术风采。

为了中国古筝的繁衍与传承,曹正睿智地提出“古筝培训必须从娃娃抓起”。1984 年5 月29 日,曹正在北京第六幼儿园创办了第一个幼儿古筝班之后,相继在北京各地成立了幼儿或青少年古筝学习班。这个举动推动了全国各地少儿古筝的普及教育,幼儿古筝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如同他当时撰文《献身筝艺 其乐无穷》一文中所说:“我如今已经年迈体弱,但一说到筝,我的内心仍然有一种无法替代的愉悦。希望小朋友们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刻苦学习,长大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这既是曹正对青少年寄予的厚望,也是他对中国古筝事业未来发展的期望。

三、锐意改革,引领创新

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变革历来是相辅相成、互不矛盾的,唯有适应时势,才能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曹正对此规律的认知更为独到和深刻,他在传统古乐发展中敢于创新改革,引领时代潮流。

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古筝曲《渔舟唱晚》,是20 世纪30 年代末娄树华用古曲《归去来辞》作为素材改编而成的,它充分利用了十三弦筝的特殊结构和性能,结合古筝的弹按技巧和声韵配合的妙用,将古曲的诗情画意发挥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地方风格的框架,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佳作。然而因《渔舟唱晚》的曲谱为工尺谱,现代音乐爱好者对此掌握甚少,曹正通过以往自学掌握的工尺谱和简谱知识,完整地将其曲谱改译成现代简谱,为其广泛流传创造了条件。

在古筝演奏技法上,曹正勇于突破传统手法,认为弹筝的技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革的,只有通过了解各种弹筝技术的构成因素和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对弹筝技术的运用进行改进,才能正确地实现对古筝传统技法的继承。在筝的初期发展阶段,由于古代音乐不太复杂,演奏技术比较简单,演奏者只用大拇指、食指或大拇指、中指就足够了。然而,如今的古筝既要弹奏传统的古曲,也要演奏现代创作的乐曲,在创作上的具体要求更多、更复杂,需要比较丰富的和声效果,这就促使现代古筝演奏者变革弹奏技法来适应新曲谱的要求。基于这些原因,曹正对弹筝时左右手的运用及各手指的指法进行了革新修订。1954年在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时,他就将这些经验进行了细致总结,撰写了《谈筝的演奏技术及其革新》进行宣讲,20 世纪80 年代又将此文修改后公开发表,进一步推广普及。

对于乐器古筝形制的改革,曹正也是大力支持,对古筝的形制改革研制从未停止。在1958 年前的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时,他就极力支持他的学生赵德震对古筝进行改革试验,制作了一台“大三角形”筝;到沈阳音乐学院后,他更是积极倡导,主动协调制筝单位参与。他特别强调在古筝的改制过程中一定要共同协作,期望全国的乐器制作单位团结起来,不能争名夺利。1980 年8 月参观东北营口乐器厂后,他在乐改座谈会上对部分乐器厂没用户定制就不制作古筝,只生产六弦琴和改行生产销售西乐产品的现象表示极大的担忧,发出“这种现象,我们祖国的音乐文化又怎样得到发展呢?”的诘问;并对营口乐器厂古乐器组认真开发产品表示感谢,指出:“我们的民族乐器改革的同志所付出的代价,不管从哪一方面,什么角度,只要搞出来了,就是对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的添砖加瓦,都是我们要尊重的”。这字字句句之中无不体现出他对古筝研制改革的远见和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高度历史责任感。

曹正不仅对中国古筝事业无比热爱和关注,还对中国传统古乐器陶埙有着极大的兴趣,他研制的仿古陶埙在中国陶埙发展史上具有浓重的一笔,对古陶埙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0世纪30 年代开始,曹正怀着复兴古陶埙艺术的梦想,热忱地投入仿陶埙研制中,并在1943 年成功地仿制出第一枚六孔仿清制陶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其仿制的六孔埙日渐成熟,但他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锁定新的目标,不断开拓创新。他先后研制出大小不一“雅、颂、嘂埙”的“套埙”,作为“组埙”来用;持续进行增加陶埙音孔试验,到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他研制的九孔埙成为经典传世之作。在陶埙研制过程中,曹正通过对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撰写各种关于埙的学术论文,积极向大众普及埙的知识及其制作方法,特别是在《乐器》杂志上发表的《埙和埙的制作工艺》一文,对陶埙及埙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弘扬古乐,促进交流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十分宝贵、灿烂的艺术资源,如何让它们永葆璀璨,不断地交流共进、弘扬传承,是一批批具有民族使命感的艺术家义无反顾担当的历史责任,而曹正便是其中一人。

早在1946 年,曹正就在徐州的《广播月刊》发文《为爱好音乐的同志们进一言》中写道:“学习国乐的人们,必须承认自己的弱点,接受别人的批评,更要采长补短,来充实我们的本身才是,至于学习西乐的人们,也不能卑视国乐太幼稚。爱好国乐的同志们胡不就此负起发扬音乐的使命。”在国家命运多舛之时,他宏大的格局、坚定的话语向大家传递出发扬传统国乐的决心。

曹正参加革命工作后,更注重对古乐艺术的发掘与弘扬,他认为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织力量进行各种古乐谱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古为今用”,更是为了古乐艺术的传承,既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要肩起发展中国古乐文化的重责,使传统古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有一个新的发展。

为了发掘古乐工尺谱、二四谱的渊源,曹正利用假期走访各地民间艺人。为探清秦筝、客家筝、闵筝、河南筝等之间的关联,他走访各古筝流派盛行之地,仔细考证,亲力亲为,从不懈怠。他先后总结、发表了大量有关古筝历史、曲谱及流派等方面的文章,如《关于民乐记谱的过去与未来》《话说中国筝》《工尺谱的来历》《关于民间音乐标题的介绍》《关于二四谱和二四谱与工尺谱关系的探讨》《河南古筝曲和河南曲子》《介绍山东的几首传统筝曲》《潮州古筝流派介绍》《重视古代乐谱的研究》等,这些学术论文对中国古乐艺术的研究与传承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1980 年,在“中国古代音乐工作座谈会”上,曹正提交了《关于我国古代乐谱的研究建议书》,建议在中国音协民族民间音乐委员会直接领导下组成古谱的研究小组机构,以开展古乐谱的研究工作。他对机构的性质、组成、人员分组、任务、研究类别、研究具体的课题等一一进行了筹划,并把收集到的古乐资料、抄本藏谱献给了音乐委员会,让这些沉睡在书谱里的珍贵遗产、古代民间音乐家的心血结晶为广大人民服务。

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与交流促进是密不可分的。早在1950 年夏,曹正由皖北调往东北工作的前夕,为了熟悉和了解民族音乐,特绕道上海,拜访郭鹰先生并交流筝艺。在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时,他利用假期寻访各地艺术家前辈及筝友。1954 年暑假,他赴京、汴两地拜访诸多老艺人,在河南师范学院对曹东扶进行了访问,共同编著了《古筝练习曲》。1955 年寒假,他再次寻访京、汴收集大量筝曲谱。1962 年在沈阳音乐学院任职期间,他赶赴潮汕地区寻访韩江丝竹潮乐潮筝。为加强各艺术院校古筝专业的交流,曹正先后到访过四川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各大艺术院校进行讲学,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古筝方面的教学经验。可以说,曹正为了古筝艺术的交流和进步,踏遍了祖国的四面八方。

改革开放后,为促进中国古乐的世界交流,曹正积极参与邀请国外艺术家来访活动,并赠送自己制作的乐器。例如,1980 年中美建交前夕,曹正在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碧诗学院的梁铭月教授来访时赠送了两枚陶埙,其中一枚请她转送给梁在平老师。又如,曹正还赠送给大阪音乐大学乐器博物馆一对“颂埙”。该校十分重视这对“颂埙”,并将它们收藏在乐器博物馆的展览室。另外,他更是走出国门,多次出访,如1985 年9 月应邀出访美国玛利兰大学讲学,将古乐艺术推向世界。1984 年3 月,曹正在再次参观东北营口乐器厂时指出:“今后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甚至世界音乐舞台上,让我们的筝弹得更响,让我们的埙能够更好地发出中华民族的声音。”

为了进一步宣扬民族文化“乐中筝”,在曹正的积极协调组织下,首届“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在扬州召开,筝乐爱好者欢聚一堂,在会上交流古筝演奏新技法、新教学理念、新制作工艺等。此次交流大会的召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仅能让古筝爱好者之间互相学习,提高弹筝技艺,还给每个古筝爱好者指明了古筝艺术事业奋斗的方向。

曹正认为,中国传统古筝艺术的发展既要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又要注重规划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不断奔波于各个古筝流派之间,积极推动古筝艺术交流,希望大家保留特点、不分派系、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猜你喜欢

古筝音乐艺术
纸的艺术
音乐
第一次弹古筝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我爱古筝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