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交际语境,落实习作单元的训练要素

2022-04-23周正玲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习作单元创设情境

周正玲

【摘 要】写作的核心是借助语言媒介进行信息交换、情感交流。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积极、可感的交际性语境。本文提出要激活意识,焕发动机,创设驱动的交际性情境;紧扣对象,研制内容,创设明确的交际性情境;链接生活,整合资源,创设真实的交际性情境。

【关键词】创设情境 习作单元 链接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发展书面语言。由此不难看出,写作的核心是借助语言媒介进行信息交换、情感交流。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积极、可感的交际性语境。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专门设置了习作单元,举全单元之力,围绕一个训练点,写好一篇习作。笔者就如何创设交际性情境来推动习作单元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尝试和思考。

一、激活意识,焕发动机,创设驱动的交际性情境

很多学生之所以惧怕习作,甚至一度达到了谈“作”色变的程度,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觉得无内容可写;二是缺乏写作的方法,无从下笔。其实,介于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不想说、不愿说,这就导致了他们难以积极运转思维,甄别优质适切的素材,遴选匹配的写作方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因此,教师需要先激活学生表达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营造良好可感的习作氛围。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表达要素是“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这个单元最后的习作,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字”,围绕中心意思进行创作。编者还在习作中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提纲,要求学生辨析是否能够体现中心意思。面对这样的单元背景和最终的习作要求,我们可以建构鲜活的任务式情境,借助单元的核心资源,推动学生表达欲望的形成。比如,可以告诉学生,每个人都不是与社会、与他人割裂的,有什么心里话,都可以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倾诉。为此,教师可以在正式习作之前设置“见字如面”的活动,组织学生先尝试将自己的一些经历、想法、感受,以写片段的方式向某一个人倾诉表达;也可以积极开展对话教师、对话校长、对话家长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倾诉的意识。在教学这篇习作时,教师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确定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选择一个最能表达自己感受的汉字作为主题,围绕这一中心,将自己的感受倾吐出来。

在这一任务中,首先,教师没有脱离教材而生造任务,创设的活动和情境不仅与单元语文要素息息相关,同时也完全吻合习作的表达内容;其次,活动也与学生真实的生活密切相关,将教材编者所设置的习作任务转化成为自己的情感表达需要,让学生从内在意识中真正明确“我为什么而写”“我要为谁而写”“我写这些是为了什么”……规避了为完成任务和教材要求而写作的错误认知。

对于表达动机,我们不仅要定位于“激发”,更需要关注其长期的“持续”,这就意味着交际性情境的创设和运用绝不能局限在习作板块,而应该贯彻于整个单元教学的始末。教师需要树立单元高位意识,借助精心设置的活动和情境,根据编者所编排的单元内容展开分段实施,直至单元习作目标的高效达成。从这个角度来看,活动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就需要一个表达和交流的平台,在具体、实在的任务情境之下,激活學生的言语表达意识,推动学生语言的感知理解、悦纳积累和迁移运用。

二、紧扣对象,研制内容,创设明确的交际性情境

很多学生总是习惯于将写作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任务,无法感受到写作是自我内心的一种需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我手写我心”,这一理念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的原因就在于学生作为习作的创作者,其内心读者意识淡薄。因为他们缺乏基本、明确的阅读对象,由此所形成的一系列后果也很“鲜明”:习作内容空泛、情感平淡,最终习作素材的选择、语言特点的形成也都成了一种空谈。因此,只有具有明确的表达对象,并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写作目的,习作的内容才能更加聚焦,所运用的写作方法才能进一步明确。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手写我心,妙笔绘生活”;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单元最后的习作主题是“生活万花筒”,要求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一件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情写清楚,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以下的参考题目:捉蚊趣事、一件烦心事、她收到了礼物、爷爷戒烟了、照片里的温暖、家庭风波、教室里的掌声、信不信由你……结合单元的语文要素和相关的内容资源来看,这一次习作的训练要点是指导学生紧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尝试依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教师可以先从编者提供的题目入手,组织学生尝试依靠主题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比如“捉蚊趣事”“一件烦心事”可以通过文字,与自己的好朋友分享;“爷爷戒烟了”可以尝试以写信的方式,与远方的姑妈分享爷爷戒烟的过程;“照片里的温暖”,可以根据照片的具体内容,与父母分享自己当时拍摄照片时的经历和感受;而“信不信由你”可以选择一些难以置信的事情,与一些不知情的朋友分享……有了明确的对象之后,写作方法也应进行一定的调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着力思考,怎样表达和倾诉,才能让阅读对象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所要讲述的故事。然后尝试以罗列提纲的方式,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逐一展现,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篇习作产生的关联要素非常丰富,除了与创作者的经验、能力密切相关之外,也与读者的认知能力、阅读需求有着紧密联系。这其中就需要借助交际语境,明确习作的内容和展现的具体形式。正是有了明确的表达对象,学生在构思、表达的过程中,才会在心头萦绕:我究竟要写什么,在阅读时需要怎样的内容和形式……由此形成的思考和对话,能帮助学生研制精准的习作内容、遴选最匹配的结构层次、斟酌最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

三、链接生活,整合资源,创设真实的交际性情境

表达能力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生长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在设置任务、创设情境、树立读者意识的基础上,要能够统整教材单元所罗列的资源,以深度积累、广泛运用的方式,提升学生综合性实践能力。统编版语文习作单元以习作表达为核心,单元中的资源和所设置的栏目,都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为落实语文要素提供了支撑。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其中精读课文《宇宙的另一边》和《我变成了一棵树》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入手,通过镜面想象、相关想象的方式,凸显了大胆想象所营造的神奇世界,从而对应了单元的人文主题“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为学生提供了真切、可感的想象性策略。“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被安排在精读课文与习作例文之间,其用意就在于利用这两个栏目的纽带载体的效能,发挥其在单元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交流平台”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归类所习得的想象策略,进一步感受想象的神奇,从而激活学生大胆想象的意识。同时,可以借助“初试身手”,利用编者所设置的题型,组织学生进行片段化、专题化的训练。随后的习作例文板块,则是对单元精读课文的补充和延续,也是最后习作的示范和引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整合的视角,探寻《一支铅笔的梦想》和《尾巴它有一只猫》,在对比中明确这两篇习作例文所运用的想象性策略,充分发挥习作例文的价值和效能,再一次强化感受想象所带来的神奇效果。

从这个单元的编排内容来看,想象是学生认识世界、塑造自我的重要方式,但教师切不可僵硬地高举想象的大旗,直接机械地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而需要将想象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进行关联,并巧妙地整合运用教材单元中所呈现出来的策略智慧。比如,编者提供的主题“滚来滚去的小土豆”,很多学生在未经指导之前,完全将主题中的“小土豆”当成是自己想象中的一个玩物,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看似想象大胆,实际上习作中毫无逻辑联系,学生将大胆想象演化成为放任自流的“胡拼”。鉴于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选择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中所传递出来的想象,与自己的生活进行联系,将主题中的“小土豆”看成是自己的化身,比如生活中自己有什么愿望是难以达成的、有怎样的理想需要在想象中落实……由此一来,学生的想象就融入了生活的体验。在生活情境的浸润和支撑下,不仅激活了想象意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想象的合理性,从而将这一单元着力训练的价值点落实到位。

总而言之,习作表达呼吁可感情境,而统编版语文习作单元的教学积极呼吁交际性情境。这对于增强学生的习作动力、扩展学生的习作素材、提升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參考文献】

[1]张建勇.写作学习支架的显性表征及设计路径[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0(9).

[2]祁永华.在教育“细节”中挖掘写作素材[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1(1).

猜你喜欢

习作单元创设情境
树立整组观 凸显单元要素 关注联结点
找准定位、举重若轻,实现例文价值
聚焦“观察”,学习表达
“依标扣本” 精准教学
整体观照 立体架构 有序推进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如何将生活实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