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下浅析大学英语茶文化翻译教学及翻译策略

2022-04-22李景超

福建茶叶 2022年4期
关键词:意译音译习语

李景超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江西 共青城 332020)

1 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表现出对文化自信的重视。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基于英语是一门外来语,大学英语课堂更加重视的是对海外文化的引进来,而忽视了将本土文化的走出去。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思想的外壳,因此,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受教面广,其教学不应该只重视听、说、读、写等基础技能的培养,也应融入中国文化,借用外来语,讲好中国故事。

2 影响茶文化翻译教学因素及解决

茶,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必需品之一,古往今来素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俗语,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大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中国古今,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茶及茶文化就开始传播国外,而后经由丝绸之路,更是发展兴旺,而如今,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茶产业及茶文化再次在国际舞台和世界视野中得到复兴。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茶文化的翻译教学尤为重要。在传播过程中,因历史时代原因,文化差异等问题,茶的文化内涵也产生了一些异化现象,给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带来了些许难度。

2.1 历史传播

茶,诞生于中国,而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如今,全世界已有六十多个国家种茶,一百六十多个国家二十多亿人喝茶,茶的影响力之大,不言而喻。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栽培和使用茶,而后在西汉时期,由陆商传向与中国接壤的邻国。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更是大大促进了茶的传播。唐朝时期,日本借由文化学习,向留唐僧人,学生及遣唐使者学习了中国茶的种植、烘焙、品用等茶习俗,并将茶种茶具带回了日本。茶马古道便利了茶马互市的形成,明朝时期,斯特科夫从蒙古将中国茶带去俄国。如今茶文化早已衍生出如日本抹茶,英国下午茶等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由于当时的交通运输不够便利,以及语言不通等因素,中国茶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文化内涵都无法准确传播到世界各国,例如西方国家将红茶误认为是黑茶,而使得红茶被称为“black tea”,并一直沿用至今,给学生们进行翻译学习时带来了困惑。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世界人民的交流日益精进,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有义务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文化准确传达世界。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对茶的翻译教学,也不应仅着重基本翻译技巧,更应该向学生传达文化内涵,可相应扩展文化资料,促进学生对文化历史起源的了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学生促进二语习得正迁移而避免负迁移现象,保证翻译的准确,讲好中国故事。

2.2 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颇深,习语蕴含哲学道理,通常采用隐转喻或夸张反讽等手法,虽基于人类共有的心理认知,但其文化内涵各具特色,中英茶习语作为习语中的一种也是如此,例如,英文习语“not a cup of tea”若简单直译为中文表达“不是我的茶”不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特色,让人无法理解,应结合中国文化习俗特色,翻译为“不是我的菜”或“不符合我的喜好”更为妥当。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翻译技巧与文化特色有机结合,才能准确表达其含义。

3 茶语翻译

3.1 茶类术语

茶,自发现以来,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洗礼,已逐渐演化发展出一整套包括其分类,以及种植、采摘、炮制、烹煮、品鉴等的完整茶体系,关于茶体系的专业术语也应运而生。为使我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得以彰显,在对茶术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采用合适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结合历史起源及传统文化,才能将我国璀璨的茶文化弘扬世界。根据不同的历史起源,茶术语的翻译常用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等。

音译法,在茶的分类中,有的茶以发现者名字而命名,有的则根据产地命名,像这样的茶语,通常采用音译法。如乌龙茶,也被称为青茶或半发酵茶,创制于清雍正年间,起源于福建,因其茶叶色泽乌黑,顾取“乌”一字,而又因其创始于苏龙之手,为纪念之,顾取“龙”一字,合而得名“乌龙”。由此可见,“乌龙茶”若简单直译为“black dragon tea”(黑色的龙茶),定会惹来误会。在英文中,对姓名的翻译一般采用的是音译法,而若是对“乌”采用直译法,“龙”采用音译法,则“乌龙茶”翻译为“black long tea”,其中tea为名词,black形容词,long此处易产生异议,翻译也不合理,所以,对乌龙茶的翻译采用音译法,即“oolong tea”最为形象。再如,武夷茶,是福建武夷山种植的一系列茶,因地名如同人名,也可直接音译,顾武夷茶音译为“Wuyi tea”。正山小种红茶,始创于四百多年前的明末清初,这种茶后传到西洋,大受好评,更成为英国皇室最爱的茶类,“下午茶”一词中的“茶”指的就是正山小种红茶。其产地为正山,又名拉普山,顾明正山小种红茶或拉普山小种红茶,正山或拉普山是地名,可以采用音译法,译为“lapsang souchong black tea”。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对茶术语追根溯源,才能更好的体现并传达中国茶文化的底蕴。

直译法。在中国,茶叶可根据其茶汤底的颜色进行分类,大致分为红茶,黑茶,绿茶,白茶,黄茶等。因其“红、黑、绿、白、黄”都是描述茶汤底的形容词,此处中英是相对应的,因此可采取直译法。“红茶”、“黑茶”、“绿茶”、“白茶”、“黄茶”分别翻译为“black tea”,“dark tea”,“greentea”,“white tea”,“yellow tea”。其中,在给学生进行讲解的时候,应特别注意“红茶”和“黑茶”,这两个术语也是直译,但历史里,由于红茶作为发酵茶,最易保存,易于运输,首先由中国传入西方的便是红茶。因沟通问题,西方人误以为茶叶种类的命名来源于茶叶的颜色,而红茶茶叶外观为黑色,便称其为“black tea”,直至误会解开,把红茶叫做“black tea”已深入人心,当黑茶被引入时,只能选取比“black”更深更黑的颜色叫法,即“dark”。因此,在教学和翻译过程中,应讲清历史渊源,才能更好的将我国文化传递出去。再如肉桂茶,因其长于肉桂树而得名,“肉桂树”在英文中叫“cinnamon tree”,因此“肉桂茶”也可直译为“cinnamon tea”。上文说到的正山小种红茶,除了可根据地名音译外,还可根据其特征进行直译。小种指的是其茶树品种为小叶种,且产地地域及产量受地域的小气候所限的意思,所以称之为小种茶,那么根据这层含义,“小种红茶”也可翻译成“lobular black tea”。

意译法。有些茶术语比较具有文学性,不仅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还体现了品茶的哲学意境。这类茶语通常利用转喻、隐喻等文学修辞,因此在翻译时,应考虑其文学修辞,避免生硬直译,毁了茶艺意境。如六安瓜片和君山银针等,命名时均采用了形状转喻,前者因形状细长似瓜子顾得名瓜片,后者因形细似银针故而得名银针。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其文学修辞,进行意译。西方国家少有食用瓜子,但瓜子造型和细叶相似,因此,“六安瓜片”可意译成“Luan leaf tea”;而“君山银针”可意译为“Junshan silver needle tea”。再如蒙顶甘露,中文得名源于味道转喻,由于其茶汤透明清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回甘款款如露。因此,在翻译时,为准确传达中国茶底蕴及其哲学意境,同样利用转喻手法,译为“Mengding dew tea”。

3.2 茶相关习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茶术语随着茶一起漂洋过海,远传海外,与此同时,也演化出一系列的与茶相关的习语。与茶术语不同,这些习语的形成通常经过对茶文化的习得,结合当地文化和理解,进行一系列的改编,衍生和再造,茶相关习语中茶的含义已与原本茶文化中茶的含义已大不相同。因此,在对茶相关习语的翻译过程中,应综合考虑茶文化及当地文化,多采用意译法或约定俗成翻译法。

直译法。在对茶相关习语的翻译过程中,也应注意结合当地文化,避免生硬直译。举例分析,“high tea”,“low tea”若简单直译成“高茶”和“低茶”或“高端茶”和“低端茶”是毫无意义的。事实上,茶并不分高矮胖瘦,“high tea”中的“high”和“low tea”中的“low”指的是喝茶时的桌椅高度,这一点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中是没有的,需结合西洋文化理解。在西方国家中,“high tea”指的是大多数人在六点左右食用的一种类似正餐的茶点,由于它是下层劳动人民在工作期间为补充能量和体力而享用的,所以桌椅都比较高,方便快速吃完继续工作,因此被称为“high tea”;而“low tea”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下午茶”,是上流人士在下午三四点左右享用的下午茶,由于客人所坐的是低矮的沙发,且所品用的茶和糕点也放在低矮的茶几上,因此被称为“low tea”。

再比如,“for all the tea in China”,不能生硬的直译成“对于全中国所有的茶叶”,而是在当时,茶叶售价高昂,因此,“for all the tea in China”指的是“任何代价,任何情况下”,多用于否定句,指的是“不管怎样,无论如何都不”。如例句“Your new boss sounds terrible,I wouldn’t work for him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应翻译成“你的新老板听起来真讨厌,无论给我多少钱,我都不会为他工作的。”

意译法。英汉语言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为保证原文的深刻内涵得以传达,通常为保留原文内涵而舍弃原文的表达模式,采用意译法。举例分析,英文表达“cup of tea”,不能直译为“一杯茶”,而是意译为“令人喜爱的东西”,类似于中文流行语“我的菜”,也可套译为“我的菜”。“a cup of tea”为表量结构,是有界的,有界的通常指的是具象的物体,即有形有界的“茶”,“a cup of”将不可数的“tea”限定为有限有界的“一杯茶”;而“cup of tea”中,无量词“a”,是无界的,通常指的是抽象的事物,在这里指的是无界无限的“喜爱”之感。如例句“You are not my cup of tea.”不能直译为“你不是我的茶。”而应意译为“你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或“你不合我的口味。”或套译为“你不是我的菜。”再如“He is a very unpleasant cup of tea.”不能直译为“他是个不开心的茶。”而应意译为“他是个很讨人厌的家伙。”或套译为“他不是我的菜。”

再比如,英语表达“a chocolate teapot”不能简单的直译为“一个巧克力茶壶”,众所周知,巧克力是西方国家喜爱的一种甜食,它入口即化,而茶壶的作用是将茶叶置于其中,倒入热水泡茶所用,它的一项必备性质是耐热。可想而知,如此极易融化的巧克力做成茶壶,倒入开水,是不具备茶壶的使用价值的,因此,“a chocolate teapot”应意译为“毫无用处,一无是处”。如例句“This course is as good as a chocolate teapot,so I want to quit next semester.”不能简单直译为“这门课就像一个巧克力茶壶一样好,所以下学期我想把它退掉。”而应意译为“这门课毫无意义,所以下学期我想把它退掉。”

套译法。中西方文化差异大,但人的心理认知习惯是相似的,因此有的茶类习语,在中英文中是具有相同或相似转隐喻意义的,可直接套用。举例分析,英语表达“a storm/tempest in a tea cup”,不能直译为“茶杯里的风暴”,而应理解,正常情况下的“storm/tempest”是指因危害性很高而令人闻风丧胆、担惊受怕的“风暴,海啸”;而“a storm/tempest in a tea cup”,喝茶所使用的茶杯是很小的,茶杯内的水即使起了“风暴”也并没有什么影响,根本称不上“风暴”,这种前后矛盾的表述,是有标记的语言,在文学意义上,起到了反讽的作用,应采用意译法,该表述接近中文的“小题大做”。如例句,“Don’t worry about those two arguing.It is just a storm/tempest in a teacup.”不能直译为“别担心这两人的争论,这争论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暴。”而应意译为“不用为这两人的争论而担忧,这不过是小题大做罢了。”

再如上文提到的“cup of tea”,中文流行语表达“菜”也可表示“喜欢的,中意的事物”,因此“You are my cup of tea.”除可意译为“你是我喜欢的类型。”也可套译为“你是我的菜。”

4 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受教面广,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影响力较大,大学英语课堂除了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使用技能外,更应注重文化和思想的交融。而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为使学生永远英文讲好中国故事,将茶文化引入课堂,在对其翻译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还应让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的文化价值,历史起源,以及人文思想,增强文化自信信念。因此,在今后的大学英语茶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扩展中国传统茶文化教学资源,引入其他国家茶文化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意译音译习语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论外汉音译的意义关联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音译规范的韵律学视角探究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