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背景下文博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思维

2022-04-22刘京京

福建茶叶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博博物宣传教育

刘京京

(河南博物院社教部,河南 郑州 450000 )

目前文博机构大多数是事业编制,其起到的作用是针对文化文物以及与历史相关的活动进行全域化管理,深层次挖掘社会历史价值,高度认知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类规律,以辅助新时期、新常态社会的发展。文博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涵盖与历史文化相关联的各个领域,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将历史遗产与文化爱国主义有机整合,在不同社会发展层面发挥出应有的宣传意义。在茶文化背景下,文博宣传教育工作应当摒弃原有的单一化、框架化问题,实现以茶文化为基础,多点联动的宣传教育,发挥可行性的宣传功效,体现不同环境下文博宣教工作的实际价值。文章针对茶文化背景下文博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思维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1 文博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意义

自从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文博宣教工作开展取得阶段式的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对基础社会建设任务的落实与下达,深化民众与党之间的关系,也推动我国文明社会的建设。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讲,文物、博物呈现的历史文化关系,在教育继承与弘扬方面起到促进价值,例如,生活过程中文化体系的塑造,引领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与价值观,塑造国民精神氛围,提高人们的艺术感与价值感,有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从文博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形式而言,可看成是立足文博,结合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建设观,完成对经济文化的共融式推进,发挥文物博物的历史价值。文博宣教工作作为文博事业发展的基础所在,其工作属性及特征,与传统岗位工作具有一定差异性。为增强文博工作的建设意义,则需要调整好宣教环境,结合文物博物的自身特色以及地区历史关系,将工作进行整合,更好地实现文物以及博物的价值转换,为文化自信树立指标,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起到引领作用。

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多文化的传输搭载不同信息内容,对人们形成文化及思想层面的引领,一旦出现文化冲突现象,必然引发宣教工作本身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在茶文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与文物博物之间的关系具有深度连接意义,如果在新时代多文化融合背景下,未能充分凸显出文化的本质价值,极有可能形成宣传教育工作的短板和缺陷。这就需要文博宣教工作的开展必须跟上社会主体发展潮流,结合单体文化具备的意义,挖掘社会联系与宣教工作之间的特征,全面建设优质社会体系,在新时代社会发挥巨大价值。

2 茶文化背景下文博宣传教育工作现状

以茶文化为背景的文博宣传教育工作,需结合文化本质特征以及文博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完成以文化为属性、以教育为引导的宣讲体系,充分凸显出宣传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其中所起到的实际价值、但是从现有的茶文化文博宣传教育工作来讲,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造成宣传教育价值呈现缺失特征,无法从本质层面解读出茶文化的深层次含义。

2.1 文博宣传教育手段单一

在茶文化下,文博宣传教育工作应切合于文化本质特征,并结合教育工作、文物价值、博物价值以及文化内在属性,完成对不同价值的多形式化确认。但是从现有的茶文化文物宣教工作来讲,存在严重的宣传手段单一问题,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宣教机制,无法深度发挥出文化教育及其文化历史特征的本质内涵。此类问题的产生在造成人们理解文物及各类茶文化的同时,产生思想层面的抵触现象,例如,在文物博物展览会上,部分文化产品旁边陈列着“请勿触摸”的字样,且产品周围设置一系列的障碍,增加产品与观众的距离。其次从历史文物的脆弱性以及针对性价值来讲,历史文物与观众之间建立阻隔是起到保护的作用,但是部分历史文物是严禁拍照的,此类阻隔措施的落实并不利于文物文化属性的传播。从现有的交流模式来讲,在互联网条件下,依据照片或视频进行传播,是信息流通的快速通道,但是此类人际传播被制止,无法形成大范围或者是小范围区域内的文化传输。与此同时,此类形式化的问题与茶文化本身所具备的关联性不高,因为茶文化所遵从的共享、共和精神无法凸显在当前宣传教育工作之中,而形式化的主义,必然使价值属性无法深度挖掘。除此之外,部分茶文化文物博物产品在陈列展览时,缺乏交流,因为人们在浏览物品时对于产品的认知是需要通过触摸来感受到文博产品的历史厚重感,如果人们在参览文物时无法感受到文物的重量以及文物外表的纹理,那么与文物产品展览时摆放一个塑料复制品并无任何差别。此类展览形式无法令群众对产品内容进行深层次的了解,造成宣传教育工作开展的局限。

2.2 文博圈传教育工作理念滞后

文博宣教工作的开展以文物博物单位作为主阵地,将文化观与社会主旋律价值观等作为连接点,确保群众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激发出人们内心的本质思想,增加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在社会发展进步中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就现有的宣传教育工作来讲,其本身还是沿用原有的单向宣传模式,固定针对文物博物产品相关属性信息进行展示,并未能从历史层面与现实意义方面进行解析,造成文物本身只是以产品形式作用于社会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对于部分城县文物保护的机构来讲,在宣传教育时,将最主要的目标停留在文物的保护上,尽管此类做法是文物保存以及历史文化延伸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保护权重值的过度倾斜将造成文物文化本身无法通过多元性的宣传教育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继而产生宣教理念无法与人们接受思维相对标。例如,人们在浏览文物时,一些刻板、僵硬的文物解读,并不能突出文物本身的历史感,无法令人们与之共情,降低人们参与的兴趣,长此以往,必然引发社会群众对历史文化的淡漠现象。

2.3 宣教工作与社会活动脱节

茶文化解读文物产品的宣传意义是遵循文化客观发展规律,将文化作为一个切入点,以文物博物为载体,形成文化价值的一种定向驱动,此类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则是切合在人们主观思想之上,将茶文化作为思想形成的一个基准点,真正实现茶文化及其文化历史意义的一种定向化传输。对于此,在茶文化下的宣教工作开展,需充分结合社会发展规律,完成对文化属性的界定。然而现有的茶文化宣教工作存在与社会活动相脱节的问题,无法借助社会生活或经济活动完成对茶文化以及各类历史文化的深度解析,特别是思想观念落后、体制机制匮乏等问题会造成宣教及管理人员无法迈出原有文物保护的壁垒,造成文化宣传范畴的缩紧,降低实际宣传效果。

3 茶文化背景下文博宣传教育工作新思维

在茶文化背景下,文博宣传教育工作需借助多文化传输背景,搭建立体化、层次化的宣教体系,保证文化属性与人们接受思维的精准对接,真正起到以文化为引领、以价值为引导的文化观、思想观的建设。对此,文博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思维必须遵循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将以人为本作为基础创新宣教工作,发挥出茶文化的本质价值。

3.1 结合人本理念,增加宣教工作的多元性

人本理念是围绕人民群众,实现对各类宣讲教育体系的建设。在茶文化背景下,文博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需遵从茶文化的发展规律,结合价值属性以及文化属性,将宣教体系作为文化弘扬的传承点,与人们接受思维相对接。从原有的宣教展示模式来讲,人本理念并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推动,这就需要在后期创新过程中,改变文博机构以及文物宣传形式,将原有刻板单一的展览形式,通过互动性、参与性完成与历史文化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保证文博机构以及相关单位在宣传文化时,摆脱以往的物本核心,真正围绕人民群众,以尊重群众、服务群众,真正发挥出文物的宣传作用,将茶文化与整个历史文化感相融合。对此,可依据文物本身制定出相对应的互动区,因为就现有的科学技术发展来讲,复刻文物制作工艺已经变为一种现实。比如,在茶具文物进行展览时,为增加互动力度,可结合仿制品互动模式,打造出全程DIY区域,令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茶具的制作之中,并结合各类茶艺文化进行展示,令人们深度解析出茶文化的本质特征。人们在参与陶瓷茶具的制作时,可以解析茶文化本身的魅力,并在日后生活中将文化进行弘扬,从本质层面传承我国历史优秀文化。与此同时,针对部分古代建筑文物则可以采取同步展览的模式,将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进行联展,这样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提高人们群众的主观认可性。

3.2 研发新技术,增强文博宣传教育的立体性

借助科学技术,辅助文博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实现科技、教育以及文化传输的有机结合,通过静态型的文物展览,通过科学技术完成动态型、层次型的宣传,不仅可以让文物具备历史文化的底蕴,同时进行动态型的映射还可提高人们接受意识,令被动式的教育功能真正转变为主动式的功能。例如,通过激光全息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等,将作品进行三维立体化、四维动态化的映射,当人们在查看文物作品时,便可通过虚拟设备,身临其境的完成文物参展。如图一所示为全息投影下的文物展览。此类全息投影模式不可搭载文物实体,只需要按照文物的参数便可以完成数字模型的建设,并通过科学技术进行全息投影,使人们立体化的了解到文物产品的各类信息。此过程中文物产品不再局限于地域空间内,有效打破因地区限制而导致的文化产品宣传力度不足问题。因为从数字化的应用角度来讲,只需要进行设备与场景的搭建,就可对产品信息进行数字化的映射,令人们在任何文物博览会上,可观察与自身意愿相符的文物。除此之外,可以搭载新媒体以及互联网直播完成对文博产品信息的多元设定,在目前互联网直播行业的兴起下,为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有效平台,因为互联网可以将信息传播进行空间化、时间化的对接,令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完成对任何信息的浏览。在此期间,宣传教育工作可搭载直播平台,完成时间、空间视域下的文物文化传播。例如,互联网定时开播工作,令当前文物产品的追求者在某一时间段内共同参与文物浏览,同一时间段对文物有兴趣的群体有机整合,真正实现文物文化信息的针对性传播,以发挥出实际教育功能。

图一 全息投影下的文物展览

3.3 地方文博机构应积极参与到旅游文化建设中

文博宣传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价值观形成一个有效链接,使人们具备文化鉴别与文化传承的能力。在此期间,承接文化宣传工作的文博机构应承担起主体宣教工作的重任,深度分析地方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对于宣教工作开展的意义,为宣传教育细节的落实提供多种可能。以茶叶种植销售大省——贵州为例,开展基于茶文化文物博物的宣传教育工作,需要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解析不同茶文化在发展与转变时期具备的历史价值。从茶树的发掘来讲,距今已经达到将近6,500万年的历史,我国祖先在5000年前发现茶叶并利用茶叶,实现从药用、食用到引用的转变。例如,唐代将采摘新鲜茶叶,烹饪成羹汤饮用,在宋代茶叶文化则是阶段性的发展,从贵族产品流向于平民视野中,实现茶叶文化的大范围普及。与此同时,茶叶也成为欧洲皇室贵族以及日本等国家的重要饮品。此类文化价值属性在宣传教育时,可将贵州本土的文化根基作为一个宣传点,除了将文化进行实体表达之外,还可以将宣传教育作为文化本身的一个契合点,做到与地方活动相结合,凸显出茶文化对于社会发展历史传承的重要价值。例如,定期组建与茶文化相关联的活动,并在贵州乡村旅游文化中融合茶文化,尝试拓展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将原有精准性的文化通过物品以及旅游方式的转变为静动结合的文化基础,辅助宣传教育工作,实现深度化、纵向化的价值延伸,凸显出茶文化价值。

3.4 以经济活动为基础,挖掘文博资源聚拢性与宣传性

地方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文博宣传教育工作起到文化属性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关联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公益型事业来讲,文博本身的非盈利性质是无法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本身的。但是可以与经济活动相关联,在文化要素以及文化符号上形成宣传介入的性质,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将文化载体作为一个经济项目,完成对不同阶段的经济推动,在此过程中文博单位机构与资产组织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

通过全域化的宣传和推广作用,将文化本身界定为具有价值意义的文化品牌,例如,在茶文化发展模式下,将文博宣传教育工作作为文化与茶叶活动开展的关联点。城市在发展期间,可依托于茶文化本身的价值魅力以及受众形式,构设出小型生态的经济产业结构。在此过程中,可结合地方政府的产业扶持,将文化品牌符号建立在茶文化活动之上,为文化品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茶文化本身的知名度与品牌度。在茶文化推广过程中,可结合网络环境,搭建具有虚拟背景的生产运营体系,将茶叶产品与文化产品相融合,以地方经济扶持为主体驱动,完成对旅游产品与文创产业的有机融合。通过网络提高宣传质量,结合文化属性完成对各类产品内容的定向化推广,积极发挥出产品的本质价值,将文化作为纽带,凸显出茶文化的本质意义,在社会发展及进步中起到实质性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应该积极进行政策扶持,将文博宣传工作及其文物博物资源在经济活动中发挥聚拢性与宣传性的效果,凸显出文化的本质价值。只有这样才可以增加茶叶文化以及各类历史文化的宣传面,通过品牌树立完成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推动。

综上所述,茶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文化弘扬的思想观与价值观对社会进步起到促进效果。对此,文博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要结合文物、博物的实际价值,还应汲取茶文化的内蕴,做到宣教一体化、层次化,向群众传达思想、价值观念,发挥出宣教功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国家应起到主导作用,加强对各类资源的应用,强化管理效果,增强宣传教育的规范性。

猜你喜欢

文博博物宣传教育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关于文博场馆宣教工作的些许思考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博物馆奇妙页
第三届敦煌文博会9月举行
Beijing Diabolo Museum
新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有所创新
基于太仓文博资源的地方文化创意项目开发与研究
Forbidden 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