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茶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2-04-22白玲玲

福建茶叶 2022年4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茶文化思政

白玲玲

(晋中信息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属于我国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我国谦逊、儒雅的文化精神,将其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相互融合,不仅能强化学生的思想理念,免受不良西方文化的侵蚀,还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确保后续提出的融合对策切实可行,首先要对中国茶文化的内在价值进行深入了解。

1 中国茶文化的内在价值

1.1 中和之道

中和之道是指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主要体现在:茶叶种植与采摘,若想保证成品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便需要控制好采茶时间、选择适合的采摘方法,保证采摘过程融合舒缓。这一过程便将我国中庸之道、以和为贵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茶功能,我国一直以来都秉承以茶待客的习俗,这种礼节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内化成民族的价值观与处世观,志在追求和平共处。这些都与儒家提倡的不追求个人富贵,而应推崇建功立业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茶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儒家“礼”的精神。

1.2 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主要是指茶文化与释家思想的融合,我国佛教文化与茶文化的碰撞十分频繁,在彼此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禅宗文化,禅宗的宗旨在于顿悟,生活中的任何细微之事都可成为参禅悟道的关键,世间万物皆可成为参禅悟道的载体,这一理念与茶文化的思想理念十分相近,茶本性清洁,吸天地灵气而成,能够帮助人们通达大道,注重清新明悟,希望人们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完成品茶,从而感悟人生,这样无论是对于禅还是人生都无产生不同的理解。

1.3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指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我国著名思想家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属于一种自然状态,所表现的应是一种无勉强、不受外力局限的状态,希望世人能够做好“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处世方法。这些思想也成为了后世人们顺应自然地养生之道。而茶的属性本身便包含清心修身,治愈疾病的属性,有利于人们维持身体健康。这一价值属性与道家的养生观基本一致,希望人们可以融入自然,顺应自然,不应消极面对人生。同时,道家还主张守静思想,这一点与茶的清新特性又高度契合。

2 中国茶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

茶文化的价值底蕴与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将茶文化与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进行融合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国务院正大力倡导高校要积极弘扬中国文化,实现教育与传统文化的高度结合,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大幅度加强。为此各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到茶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确保其应用优势得到充分体现,比如:茶文化本身可以帮助高校创新教育思路,茶文化的育人理念十分丰富,在上千年的历史沉淀下,将中和、内省、静修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包含在内,这些传统美德无一不是当代学生需要具备的优良品德。而将茶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当中不仅可以丰富以往过于枯燥的教学内容,还能使相关知识更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极高的学习热情,以此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茶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可利用茶文化实现教育路径的拓宽、教学方式的改革、教育体系的完善,将其蕴含的德育文化充分体现出来。当前许多高校学生缺少深厚的知识储备,对于外界不良思想的抵抗力不强,容易在舆论场所产生分辨困难的现象,从而被不良言论影响,做出错误行为。而运用茶文化则能够使学生的思想精神得到强化,通过构建明确的人生目标、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以此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中国茶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难点与挑战

第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随着时代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大幅度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理念与价值取向越来越丰富,所遭遇的思想冲击也更为复杂。不同的思绪浪潮产生激烈的碰撞与交融,传统文化与先进的理念正不断交锋,使许多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移,容易受不良的思想侵蚀做出错误的判断。第二,新旧理念的冲突。随着高校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使新旧理念的矛盾性更加强烈,高校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更好的完成工作引导,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充分把学生的观念转变,帮助其理解教育内容。第三,实现道德教育的拓展与延伸。高校价值观的树立需要学生依照实际准则完成核心价值的了解,确保在高校内部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进行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中,需要着重培养综合素质与道德品质。

4 中国茶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体、全程教育格局的形式将各类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课进行相互融合、共同协作,把以德育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的一种综合教育方式。其主要形式表现为,将相关价值理念、思想教育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精神追求等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相应课程中,进而帮助学生优化行为举止,提高思想道德。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注重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国家观,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人才。课程思政的结构是立体多元化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积极探索介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解答问题,为学生遭遇的困难提供帮助。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保持更积极、更阳光的态度。

课程思政所展现的思维是科学的,重在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避免以神秘主义或唯心主义看待事物或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理念不断入侵的情况下,高校的教育更要抵住侵蚀,进一步强化各个课程中的思想教育工作,为学生构建牢固的防线,减少错误思维产生的危害。要不断创新思维,以新发展、新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实现课程思政的创新与改革。

本文将以外语教学出版的中国文化概况作为分析教材,并提出在茶文化讲解中实现思政元素与英语专业的融合手段,通过中英文结合的教学设计,以课程导入、课程讲解与课后反馈三个环节,依照茶的来源、制作流程、茶的分类、茶道、茶艺、茶的文化内涵等顺序,充分讲述茶文化所包含的工匠精神、奋斗理念,帮助学生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能建立良好的思政意识,全面掌握茶文化的内涵。

4.1 课程导入

中国文化概况教材中有句民间俗语为: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用英语翻译即为Seven things in the morning,firewood,rice,oil,salt,soy sauce,vinegar and tea,此段话能够向学生准确阐述茶在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联合国也将5月21日正式确立为国际茶日,这也是首次以中国为主体的产茶国家设立的国际性节日,教师可以此作为插入点,围绕该话题进行探究,指出茶是寻常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从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常识共鸣,并带领学生对茶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思考。

4.2 课程讲解

首先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完成关于茶文化的课堂展示,要求学生自由发挥,不限形式,比如利用PPT演示茶的制作过程,或是在10分钟内进行茶道表演,亦或是完成有关茶文学电影的配音与改编。在此期间,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全面提高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加强彼此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之后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相互评价,以此使学生产生对茶文化的学习热情,初步明确茶文化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教师要围绕茶的制作工序、类型等内容进行深入讲解,比如在讲述茶的来源时需要将神农尝百草作为主要话题,阐述茶经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即我国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亦是茶叶的故乡,无论是在种茶、制茶,还是在饮茶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我国民族类型众多,地域辽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民族的人们形成了特有的饮茶文化与习俗。而在讲述制茶工序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相关工艺视频,例如制茶推广大使李子柒发布的宣传短片。之后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制茶过程中体现的工匠精神,认识到一杯好茶不仅是制作者制茶心得的具象化体现,也是其多年经验累积形成的工艺品,需要学生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发自内心的尊重匠人精神。而在茶的种类讲解时,教师则以文字阐述为主,准确承接之间的讨论内容,向学生讲解不同茶叶的制作特点以及制茶工艺存在的差异性。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思考茶与人生之间的关联,正所谓品茶如同品味人生一样,苦中带香,香里有甜。在讲解茶道与茶艺时,则需要教师利用图片与英语和学生进行茶具的探讨。当前大部分高校学生都能准确说出,茶壶(teapot)、茶杯(teacup)的英文词组,也能认出茶宠(Tea pet)、茶海(Tea sea)、茶夹(Tea clips),但很少有学生能讲述茶桶、茶则、茶夹等茶道句子。为此,教师可让学生完成英文版茶艺表演的观看,之后讨论此类表演与我国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便能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茶品即人品、茶道亦人道的内涵。茶本身与人性相近,学生能够将茶艺与哲学精神有机融合,从而更好地挖掘内在的思政元素。最后要实现茶与时代的结合,探究茶的文化内涵,茶作为我国待客之道的标志性符号,经常被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带到各种外交场合,而茶叙也逐渐成为我国的一种“外交风景”,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向学生展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待客所使用的“那杯茶”,引领学生深入了解茶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明确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

4.3 课后反馈

除了进行理论知识的传递,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完成茶文化掌握后进行实践反馈,采用多种形式促进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借助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法,使茶文化能够在高校内有效构建。在线下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申报创业计划,比如在茶馆中,学生可身着汉服或是定期在茶馆内开展主题交流活动,要求各社团成员在此展示茶道、书法等才艺。同时也可借助走访调查的方式,获取师生国画作品的捐赠,并将其作为试穿汉服的有效凭证。而在线上环节,需要充分运用公众号、微博等媒体平台,提高茶文化的宣传力度,学生也可举办穿着汉服的线上活动,使茶馆的客人可以将身着汉服的展品上传至互联网平台,完成日常积分打卡,从而获取茶馆优惠券。此外,社团成员还可以开设微店,完成茶馆的周边产品设计。学生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将收集的茶艺作品赠予来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留学生,将此作为纪念,同时也起到宣传茶文化的作用。在文化交流时,学生要完成以茶会友的实践活动,锻炼自身的精神道德,利用茶来有效协调人际关系。

在宣传与推广茶文化时,学生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及时性强、信息传递效率高的优势,加强与教师、同学间的文化交流与传递,保证茶文化以及其蕴藏的文化内涵得以充分呈现,确保以下内容被准确推送。一是茶文化背景以及相关礼仪知识,使茶文化理念内涵被全面介绍。二是定期讲述关于茶文化的小故事,如果像以往单纯的进行知识理论的普及,难以避免的会在漫长的宣传时间内使相关内容过于枯燥,无法有效吸引其他人员进行茶文化的了解,因此可以采取寓教于乐的方法,使茶文化知识充满乐趣。比如:古代有位茶农,平常非常喜欢种茶。茶农笃信佛教,日夜参拜观音,并以清茶供奉。某夜,茶农睡梦中梦见自己走到了一条河流旁边,在河流边有一株茶树,只见茶叶椭圆,青翠欲滴。后来,茶农就挖回家中种植在铁鼎中,这株茶树因观音托梦所得,故而取名为“铁观音”。三是定期推送一些茶道小技巧,以此加深茶与日常生活联系,帮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拉近茶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根据某地方大学的实践调查可知,在开始茶文化公众号运营过程中粉丝人数最高达到1200人,相较于以往茶社团只有几十人的关注度,得到了质的飞跃,证明该项推广计划切实可行。在融合茶文化与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注意,茶文化是我国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之一,加强对茶文化的学习,亦是促进跨文化的交流,能够帮助留学生加深对我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将留学期间感受到的中国情谊带回家乡,继续向他人进行宣传、推广,使茶文化流传到全世界。

此外还要构建传播载体,第一,为了更好地加强高校对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工作,实现茶文化的深入融合,高校可将当前应用范围较广的新媒体技术引入到课堂当中,在新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集中领导,对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进行分层负责,同时做好其监督工作。例如利用新媒体进行微课教学的时候需要以完善的模式为教学依托,避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放飞自我,脱离思想政治教学的实际教学目的。第二,要构建监督、监测体系,要求高校加强对教育内容的审核与管控。网络社会的飞速发展对高校的学生思想教育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网络中接触到正确的思想道德,需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管控。首先针对信息的发布者,在网络上进行言论发表时需要实名制注册,当互联网在进行信息筛查时能够将言论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避免其产生侥幸心理而随意发表不当言论。其次当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时,需要按照国家法律的严格规定合理使用互联网,加强对网络法制的大力宣传。最后还需要加强学生在运用互联网时的防沉迷监管,避免其过度沉迷于网络。第三,高校可在教育网站打造茶文化专栏,专门用于介绍茶文化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助推作用,并运用微博、抖音等电子软件提高茶文化的宣传效率,同时教师也可借此机会为学生布置相关学习任务,以此起到督促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目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茶文化的内在价值进行分析讨论,阐述中国茶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应用优势以及难点与挑战,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促进茶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从而帮助大学生培养文化自信,陶冶道德情操,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强化。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茶文化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中西文化对比下的英语茶文化教学研究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