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初心使命

2022-04-22吴志良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粤港澳大湾区文学

吴志良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概念的提出,源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构想,是三地文学交汇、融通、重塑的结晶,其构建的重点在于有机地把三地的文学连接起来,打造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学体,自成一派。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内核,共同的改革开放经验是纽带,而共同的使命任务则是黏合剂。在这个进程中,澳门可以为弘揚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国际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湾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身份认同

顾名思义,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概念的提出,源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构想。中共十九大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为港澳特区拓宽发展格局和空间,促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同时,集结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力量,进一步推动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参与世界竞争,争夺制定国际规则的话语权,扩大政治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然而,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国家的湾区又有显著的区别:内地9个城市和实行“一国两制”的港澳两个特区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规则、不同的生活方式。港澳虽然回归祖国多年,但长期与祖国的分离并生活在殖民主义的统治下,与内地9个城市的差异还比较大,制度和规则的衔接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也正因为这样,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其中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搭建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同时也为广东以及内地其他省市的持续改革开放注入新的动力,成为新时代国家发展的一个新引擎。

一、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初心

一般来说,大湾区是一个经济概念,是指不同经济产业在湾区的规模集结和结构优化,从而形成发展优势,提高竞争力。但是,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两种制度和三个法域,文化也各具独特性,其内涵就不仅仅是经济的,还涉及规则的对接、文化的认同和生活方式的趋同。换言之,粤港澳大湾区的使命不仅仅是经济建设,还有文化建设。甚至可以说,经济湾区成功与否,与文化湾区建设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认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首先要打造9+2城市民心相通、价值相连的共同精神家园,建构共同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只有这样,粤港澳大湾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结合、有机统一的整体,成为一个同命运、共呼吸的共同体,在国家新时代发展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

必须承认,文化湾区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一个命运共同体,需要内核,需要纽带,需要黏合剂,需要价值的有效联结。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只是其中的一个路径选择。因为文学是共通性和独特性比较容易找到契合点,也是会结合得相对好的领域,是比较容易打动人心、沟通情感、引起共鸣的一个文化领域,所以,我们认为文学应该走在前面,成为其中的一条纽带或一种黏合剂,助推价值的接近和趋同。再者,无论选择哪一个切入点,都需要有人举起一面旗帜,提出一种理念,带领、引导和鼓励志同道合者朝着一个方向前进,闯出一条新路。正如鲁迅所说,地上本来没什么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就是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构想的初衷。

从这个意义上,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也是现实的需要。这不仅是人文湾区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对推动粤港澳三地本身的文学发展也有莫大的帮助。众所周知,粤港澳三地的文学之间既有共通性又有特殊性,文学理论界已有相当的研究,但有一点共同遗憾:其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相对于其他兄弟省市,甚至感到落后。如果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成功构建,作为平台,一方面可以促进港澳文学更好地回归中国文学主流,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壮大中国文学力量,另一方面,又可以发挥港澳对外开放的优势,推动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与其他国家的文学开展更多的对话、交流和合作,扩大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使中国文学在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粤港澳文学将互相激发内生的动力,更加发展繁荣,而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新标杆,在中国文学大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自然会大大提升。

二、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进展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是什么?如何建构?坦白说,我们心中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清晰的概念,更无法从学理上提出具说服力的解说。直到现在甚至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也很难从理论上给一个科学规范的定义。既然是一条新路,就只能靠大家不断地探索,最终将这条路走出来。只要我们心中有共同的理想、合作的意愿、坚定的信念,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共同的精神家园,其最终目标是打造一个命运共同体,而文学是建设人文湾区的其中一条可行路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一定会成型成长的,并且将成为中国文学百花园中一朵绽放的鲜花。

令人欣慰的是,自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构想提出之后,各方的反响出乎意料。2017年12月21日,深圳举办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9+2城市的文学团体负责人和部分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对大湾区文学的构想及其构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共同的愿景,对建设协调机制和工作平台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其后,又在深圳、广州、澳门和汕头一共举办了5届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2018年深圳第二届峰会上还发表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合作发展倡议书”;2019年广州峰会上,广东省作家协会更促成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的成立,并发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倡议书”。在某种意义上,这两份倡议书既代表了9+2城市对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共同意志和共同愿景,也将成为共建文学湾区的行动纲领。

更加令人高兴的是,首届深圳高峰会上提出的许多构想和建议已经逐步落实。除了前述的倡议书,2018年11月,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办,对大湾区文学进行了理论的探讨,并同时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工作坊。2021年1月,汕头大学举办的以“文化自信与文学建构”为题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峰会,也是一次理论研讨会。2018年8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丛书”,为三地文学互鉴、互动、互补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2019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笔会在北京启动,在中国作家协会的协助下,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作家到广州、深圳、珠海采风、创作、交流,为大湾区文学造势;同期,《花城》出版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特刊,开创先河;2020年10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问世,成为大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11月,《作品》出版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专号,为大湾区文学摇旗助威;2021年,《羊城晚报》和澳门基金会、澳门笔会等机构合作,举办了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奖,得到三地作家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这些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儿童文学、小小说、散文等组别也有征文比赛或文学奖,而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微信公众号也诞生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无论在平台的搭建、机制的完善、人员的培训和交流上,还是在文学的创作和理论的探索上,在短时间内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聚集了强大的力量,发展态势良好,形势喜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努力和成果,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写入了工作报告,正式进入国家層面的文学事业发展日程,令人鼓舞,令人信心倍增,前景也十分值得期待。当然,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界的责任也更加重大。

三、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可能性

的确,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横空出世,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空中楼阁。有人说,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是一种大胆的文学想象,是一种全新的经验;也有人相信,它将成为中国文学版图上的重要一极。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到底是未来主义的东西,还是一种“前存在”,相信在学术上有很大的探讨空间,也必将取得重要研究的成果。

任何学派的形成,都是历史沉淀的结果;任何学科的建构,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给人的第一感觉可能是人为的、人造的甚至是人设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并不是三地文学的物理拼凑组合,其真正意义在于化学的交汇融合。换言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并不是三地文学的加总,也不是三地文学的结盟,而是三地文学交汇、融通、重塑的结晶,要在三地文学中找到其内核,并通过某些纽带打通,然后建立其内在联系、内在逻辑和内在肌理,通过某种粘合剂将其有机联结起来,打造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学体,自成一派。同时,又必须承认,粤港澳三地文学在相当长时间内还要各自独立存在,保持每一个个体的特殊性,发挥每一个个体的功能,并使它们之间持续对话、交流、碰撞、会通,以恒久激发新文学体的生命力。

那么,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内核、纽带和黏合剂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内核,共同的改革开放经验是纽带,而共同的使命任务则是黏合剂。

香港和澳门本来无论从行政上还是文化上,历史上与广东都属同一个区域。虽然行政上的分离超过百年,但事实上,人民的往来从未间断,而且交往十分频密。更为重要的是,粤港澳三地从属岭南文化圈,一直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在殖民统治期间,部分港澳居民接受过西方的教育和文化,但中华文化传统的底色并没有改变;部分华人还接受了西方的法律认同,甚至归化了其他国籍,但没法改变血统,也不可能完全改变其文化认同。同宗同源、同声同气的中华历史文化背景,人相亲、习相近的岭南文化脉络和印记,无法隔断的社会和人际网络,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坚实的文化内核。唇齿相依的经济贸易关系和生存发展条件,令此一文化内核更加巩固、更加牢不可破。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密切了三地的经贸合作、文化教育交流和人员来往,出入境工作、定居的群体也越来越大,进一步强化了三地的依存度,增加了粤港澳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认识和情感关系。40多年改革开放拼搏奋斗的共同经验,构成了坚韧的文化纽带。随着粤港澳三地经济民生发展水平的接近和生活方式的趋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心圆越画越大,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很难分清你我,文化的纽带从显性走向隐性,从有意识走向无意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近年香港发生的政治风波和社会动乱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仅仅是暂时的现象,并不会改变这种长期趋势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迈进了不可逆转的进程。随着中央对港澳特区全面管制权和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的落实,港澳将加速融入国家发展,港澳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优势和潜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和释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地位也将日渐突显。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光荣使命,当然也是港澳特区及广大港澳居民的神圣任务,共担国家发展的重任、共享民族复兴的荣光。在这个过程中,全力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保持港澳地区的长期繁荣稳定,丰富“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充分展示“一国两制”制度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届、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还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心系民族复兴大业,紧跟时代步伐,坚守人民立场,以精品力作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相信,共同的使命任务,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建设的最好黏合剂。

粤港澳大湾区深受岭南文化的滋养,其特征既具备中原母体以农业为骨干的文化要素,又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海洋文化的有益养分,渐渐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体、深受海洋文化强烈影响、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并存的特色,塑造出包容并蓄、务实创新、敢为天下先的共同文化价值。此一共同价值,是我们构建人文湾区的基础,也是大湾区文学能够为中国文学做贡献的亮点所在。特别是在中国文学日益需要扩大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加在世界文学中的话语权的新时代,构建大湾区文学的意义尤其突出。而岭南文化的固有基因,又为大湾区文学的构建增加了可能性。

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中澳门的地位和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中,澳门是人口和面积最小的一个城市。澳门的文学队伍和文学创作,从数量上也不大。但是,澳门一向处于岭南文化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是岭南与西方文化交流旗手,既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中华文化传统的基因,又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和开放性;数百年来跟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交往,成就了她中西并举、古今同在的城市气质以及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又形成了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对话、沟通的特殊话语体系,奠定了她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展纲要》中,赋予了澳门一个特殊的任务: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不同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这是国家根据澳门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赋予澳门的光荣使命。充分挖掘澳门的文化历史底蕴,释放澳门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其传统功能,是澳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澳门很乐意也能够在建设人文湾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这个新的舞台上,扮演一个更加积极的角色。澳门从文化上,与广东更加接近;从生活方式上,又跟香港趋同。澳门具备坚实的社会政治基础和兼容并蓄的文化环境,可以在粤港两地担任精准联系人,作用灵活,关键时发挥巧妙功能。历史上,澳门是西学东渐、东学西传的重要桥梁;在新时代,澳门同样可以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国际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湾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粤港澳大湾区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文学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