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重要的是要当一个音乐家,一个有实力的音乐家”
——访刘孟捷教授(上)

2022-04-19访谈者

钢琴艺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钢琴家肖邦音乐家

访谈者/郭 煦

刘孟捷教授是享誉国际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他不仅活跃于世界各地频繁演出、讲学,更是培养出了一大批蜚声中外的青年钢琴演奏家。在不久前举办的“第十八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以下简称“肖赛”)中,他的很多学生入围这项重大赛事,成为学生入选肖赛最多的老师之一。他们独具特色的演奏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小林爱实更是跻身决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刘孟捷先生现在同时在柯蒂斯和新英格兰两所世界著名音乐学院任教,也是我学士及硕士学习期间的老师,恰逢近期他在波士顿短暂停留,我抓住这个机会采访了他。

Q:在波兰刚刚结束的肖赛中,您的学生小林爱实取得了非常令人骄傲的成绩,同时,我也注意到您还有很多其他学生都入选了此次肖赛,包括我自己,您应该是学生入选肖赛最多的老师之一,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非常令人骄傲的成绩。

A:是的,我也很庆幸有那么多优秀的选手,而在这些选手中还有我的学生们,大概有八到十位吧,都参与了这个比赛,我觉得他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当然在这一方面也符合现在很多年轻钢琴家的想法——他们希望有一个可以展现才华的舞台,而这个比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所以我也很鼓励我的学生或者这些年轻的钢琴家去参与。

Q:这一定与老师的培养密不可分,所以,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您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

A:事实上我没有特别去关注怎么准备一场比赛,而是注重学生平常的进度和质量。尤其是处在一个有规定性的、前进的情况下,不管是比赛也好,音乐会也好,他们都会有比较好的状态。所以,我比较注重的是他们平常就应该要做到的一些东西。比如累积曲目,因为比赛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有些学生可能遇到比赛突然需要准备大量曲目的时候,是很难准备好的,我会比较注重学生本来就应该有的这些基本训练。当然每一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个性,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特别想要去参加肖赛。但是我们在日常上课的时候,如果已经可以关注到他们本身的特质,他们自己能够寻找到想要的东西时,那么当机会来临,他们就可以准备得比较从容,而且能够拿出真正的实力,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所以,以我的理念来讲,只要一位年轻的钢琴家自己实力好,不管是遇到哪一种状况,哪一场比赛,一定还是会有人看得到他的光芒的。而对一位老师来讲,最主要是培养他们如何在对的时间去展现这个光芒。

Q:没错,我也注意到,除了肖赛以外,您的学生在其他比赛当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比如2019年的“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以下简称“柴赛”)中,安天旭的表现也令人赞叹!

A:天旭的经历和过程是非常惊人的,所以这其实就是一种平时能力训练的体现,如果没有经过训练的话,在比赛遇到突发状况时,就没有办法很好地应付。所以,所谓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不只是上“钢琴课”,其实还有很多方面都要注意,甚至包括学习如何去跟管弦乐团合作弹奏协奏曲等——因为这个项目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当很多选手在跟乐团合作稍微缺乏了一点儿经验时,可能在比赛中就会没有那么大的优势。所以我一直建议学生要多方面地看,作品上面也是多角度地学,有些人可能只会学古典作品,或者只会学肖邦的作品,当然如果他本来就已经累积了大量肖邦作品的话,参加肖赛是很适合的,但是肖赛也是每五年才一次,所以,只弹肖邦这种想法其实不是很实际。而且,现在我们知道有很多弹肖邦的人,但是不见得观众一定都想去听肖邦吧?一个好的钢琴家,还是要什么都可以练得出来。最重要的是要当一个音乐家,一个有实力的音乐家。

Q:是的,说起您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积累,我想到上一次您在我们的公开课上面讲到,要弹好肖邦的作品,其实我们不应该只是单纯地凭直觉去演绎,更多的应该是去了解肖邦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创作背景。您以《叙事曲》来举例,讲到当时肖邦在写《叙事曲》的时候,是根据一位波兰诗人的诗进行创作的。那能否请您就这一方面谈谈,学习一首乐曲的时候,除了作品本身以外,还应该去涉猎哪些方面来帮助演奏者理解作曲家?

A:其实我觉得音乐和艺术本来就是文化和时代的产物,当我们真的想要把它的精髓发挥出来时,就非常需要去理解它的背景。因为,对于大部分琴童来讲,我们大致上都是学习琴技,就是一些技术上的东西。但是要谈到譬如比赛——不管是柴赛,还是肖赛,现在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你会发现,我们真的要把一位钢琴家培养到他能够每弹一部作品都很到位的时候,需要的是一个人在内涵上的修养,艺术上的成就和对艺术、文化的理解……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我多年的经验发现,尤其是网络非常发达的当今,其实很多人都可以找到许多演奏录音来参考,但是其实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我觉得现在的学生都很忽视——譬如说肖邦的背景、肖邦读一些什么书……就像我刚才讲的,音乐是文化的产物,肖邦所处的时代没有电视和网络,他们只能读书,能够影响他们的,其实就是一些书籍或者新闻……而这些新闻也不是像我们现在的新闻一样。所以我们应该首先去理解他们那时候的心理状态,才能够理解他们当时的感情。如果我们能够用这样一个角度去研读和理解,才可以去发挥作品最大的能量,尤其是一些情感上的能量。在我观看比赛的时候,发现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一些钢琴家可能觉得反正肖邦就是有感情,所以他就用很多不一样的感情去表现肖邦,实际上这可以说是所谓“滥情”吧,就是有一点儿乱用感情的感觉,因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感情和价值观可能跟那时候都不一样。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是因为我教了那么多年琴发现,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肖邦会这么痛苦,他们觉得痛苦可能只是爱情的痛苦,当然大家都会听到他跟乔治·桑的这些故事,但是事实上他自己本身有一些,或许是基因上或者文化上带来的痛苦,我们可能很少真的从这方面去研究这个问题。现在,尤其这几年来,世界上有很多的政治变化,这个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应该要做的功课,如何看待当时的波兰是什么样的状况?是什么促使他产生那种心情,产生那种激动?为什么人家会说他非常爱国?什么叫爱国?他的爱国可能跟我们想象中的爱国不一样,要想理解那种情怀,只有当你真的去学那个时候的历史,去读那个时候他们读的那些文章时,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肖邦那时到底在想什么。所以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去寻找有关于这些作曲家和这些作品的背景,当然,并不是说诠释就只有特定的一种或几种方法,但是从这里面我们可以得到很多讯息。

Q: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宝贵的学习经验——从多方面深入去了解这个作曲家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这也让我想到了很多观众在观看比赛时的一个自然反应,就是他们会觉得“这个选手很有个性,他没有尊重谱面;那个选手可能离肖邦更近一些……”,不知道您对于类似这样的评论有什么样的看法?因为这个让我联想到,就像您说的,真正的艺术个性是在我们真正了解这个作曲家本身之后,通过自己的经验阅历和文化积淀,从而产生的艺术个性,它与所谓刻意去“标新立异”的演奏应该还是有区别的。

A:是的。我觉得一个比赛非常难说它的标准在哪里,因为有那么多评委,每位评委也有不一样的标准。但是大致上来讲,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技术上或是谱面上的,在肖赛,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在了解作曲家背景或情感之外,演奏者还可以发挥出,或者加入他自己独特的艺术气质。这个状态其实很难讲,因为就像你讲的,有些人说不定会有那种肖邦的情怀,有些人可能会特别有个性,哪一个比较好呢?这个很难说,因为有些时候比赛说不定就是在选一个非常有个性,可以影响或者是吸引大家来听音乐会的人。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肖赛难道真的是在选肖邦作品弹得最好的人吗?还是我们只是在选一个最好的钢琴家或者音乐家?关于这件事每个人说不定观点都不一样。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我们是用肖邦来展现我们的技能的话,我觉得还是稍微需要尊重肖邦的一些想法,因为有些音乐家的情感其实强烈到作品本身就可以影响到很多观众,这种时候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借用作品本身的能量去影响其他人,因为这个能量是很大的。当然有些人可能会比较“自大”一点儿,觉得“我的艺术能量特别好”,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人本身的艺术能量和肖邦比起来就没有那么大了。

当然,在诠释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可以选择想要表现的是“我”,还是想要表现“肖邦”,这个时候就要看弹的作品——我们其实没有办法说肖邦写的所有作品都是非常好的,当然晚期的作品每一首都有非常多的故事性,但是可能一些早期的作品你会发现——哎,其实肖邦当时说不定也像学生似的在写一首曲子。面对这样的作品,我们是不是就要加入更多我们自己的个性或者想法?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一些真正有思想的艺术家,他们会把你平常觉得没有意思的音乐作品突然变得非常吸引人。所以我觉得这应该说是一个平衡点,要去平衡现在弹的这首作品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现,用它本来就有的力量,还是用我自己?我们通常都觉得,尤其是越年轻的人,会觉得可能我们在心智上比较不成熟或是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都没有那么多,我们难道能够和贝多芬或是肖邦比较吗?这个很难讲。所以,尊重乐谱是一种形式,但是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人他自己的个性真的也很有说服力,所以并不是说哪种一定是对或者错。我觉得,艺术本来就很难去评断,所以这两者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只是在合适的情况下,非常有艺术个性的或者是艺术修养非常高的音乐家,他们会在尊重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做出更多自己的东西。(待续)

猜你喜欢

钢琴家肖邦音乐家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弹琴与补鞋
肖邦的魔法
钢琴家风范
小狗圆舞曲
一夜肖邦
小小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