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敬业与乐业》的逻辑阐释

2022-04-18何榕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逻辑推理议论文

何榕

摘要议论文作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实用性文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文章基于逻辑学相关知识,以《敬业与乐业》为例,从推理的角度简析作者在谈论“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时的逻辑思路,以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提供可参考的思考维度。

关键词议论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逻辑推理

“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王荣生教授依据国外对实用文阅读方式的研究成果,提出实用文阅读主要有理解性阅读、操作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四大类。四种实用文阅读类型的核心词“理解性”“操作性”“批判性”“研究性”各有侧重,却无一例外指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足见实用文阅读在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1922年8月14日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面对一群做职业准备的大学生的演讲,历来被视为议论文典范之作而收录到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作者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之后从“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最后将“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乐趣”,呼应开头,强化中心论点。文章题旨鲜明,层次清晰,从当前许多课例和教学设计来看,不少教师在开展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将教学内容或侧重为对文中一些词语的解释,或侧重为论点、论据、论证等文体知识的讲解等,对文章体式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关系阐发不够,以致于学生不能形成较为有效的议论文学习经验。文章尝试简析《敬业与乐业》内在的逻辑论证过程,以期在思维层面触发更多的思考。

一、论证“有业之必要”

在《敬业与乐业》这篇演讲词中,作者在引述《礼记》《老子》的名言后,直接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这个清晰而明确的观点实际上隐含了一个不得不承认的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注:以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为假言前提所进行的假言推理。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是指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只有先有了业,才能继续谈敬业和乐业”。根据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注:假言命题中,表示条件的肢命题称为假言命题的前件,表示依赖该条件而成立的命题称为假言命题的后件。)的规则,所以作者在第二段很自然地说道:“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如: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

要敬业要乐业;首先要有业。

作为一篇演讲词,《敬业与乐业》的篇章功能既要体现在作者能够清楚地表达观点,也要体现在听众能够接受并且认同观点。为此,为了进一步论述有业的必要性,阐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停地劳作”的道理,作者引述了孔子的原话,讲述了百丈禅师的故事。这两个论据紧随分论点,在增强说理效果之外,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也需要认真来体会。如“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以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以哉”两句分别描述了两类人: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做点儿事的人;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的人。在孔子看来,这两种人“很难造就”“很难教导”。实际上,作者是在用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注:以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作为前提而构成的假言推理。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是指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来论述观点:“如果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那么他将无法被造就”。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的规则,自然推出结论“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

如:如果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那么他将无法被造就:

要被造就;

就得有正当职业。

百丈禅师的故事也是按照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的逻辑:

如: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要吃饭:

要做事。

由此可知,作者在讲“有业之必要”这个道理时,熟练、巧妙地运用了假言推理的逻辑,论据精当,论证思路严密。

二、论证“敬业之重要”

论述完有业的必要性后,作者回扣主题,谈論“敬业”的重要性。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推理的要素。明确的概念,涉及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问题,因此,在展开论述之前,作者首先引述朱熹的话定义“敬”的内涵——“主一无适便是敬”,即“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根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注:内涵越多,外延越少;内涵越少,外延越多。),敬业的外延很大,统筹一切符合“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这一条件的事业: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叫做敬业,实实在在把拉黄包车当作—件正经事来做也叫做敬业。

明确了敬业的概念,接着探讨敬业的缘由。作者分别从“人”和“事”两方面予以回答。从“人”的方面来看,是因为“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二者分别对应人类生存之需要与个体生活意义之需要。继续论述的过程中,作者又阐释道:“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从逻辑论证的角度看,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是不相容选言推理(注:以不相容的选言命题作为前提的选言推理。不相容选言命题是断定事物若干可能情况中有而且只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如果设“人类要么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为P,隐含的前提“人类要么认定—件事去做”为Q,根据不相容选言推理“否定一个选言肢以外的选言肢,就要肯定未被否定的那个选言肢”的规则,那么这个选言推理的形式为:P强析取Q;非P;所以Q。

如:人类要么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人类要么认定一件事去做(省略);

人类不是消化面包的机器;

人类要认定一件事去做。

从“事”的方面看,作者表达了三个观点。在阐述第一个观点“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时,作者运用的是直言三段论(注:由两个包含着共同项的性质命题作前提推出一个性质命题为结论的推理)的推理形式:

如: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

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是一件事;

所以,当大总统是可敬的,拉黄包车是可敬的。

在论述“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观点时,作者省去了一个大前提:“凡神圣的都是可敬的”,经复原后的完整的三段论式即为:

凡神圣的都是可敬的;(大前提)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小前提)

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由上可见,作者在论述“要敬业”时,既运用了大量的典型材料,如生活的事例,如典籍的记载等作为论据使说理具体生动,同时又综合运用了多种推理方式,使说理深刻有力。

三、论证“乐业之重要”

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是不够的,“乐业”才是人生更高的境界和追求。在论述“乐业”的重要性时,作者首先模拟敌方观点“做工好苦啊”,接着在列举“大热天听讲座”“赌钱吃酒”的例子后,又连用几个反问句——“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形成强烈的诘问语气,有效推进论证的进程。在这里,作者运用的是一个简单构成式的二难推理(注:由两个假言前提和一个具有二肢的选言前提联合作为前提而构成的推理):

如:做工,苦:不做工,也苦。

做工或者不做工,

总之,人都是苦的。

在这个推理中,两个假言前提有不同的前件,但有相同的后件,因此无论肯定其中哪一个前件(做工或者不做工),总可以推出相同的后件(人都是苦的)。基于这样的推断,作者继而说道:“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即“人要乐业”。话说至此,那么,业究竟有何乐?设问之后,为了让读者能够接受“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觀点,作者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个推理的过程可以表述为:

凡职业总有层累……亲切有味,

凡职业之成就……快乐的分量加增,

职业性质……因竞胜而得快乐,

专心做一职业时……省却无限闲烦恼,

(亲切有味,因竞胜而得快乐,省却无限闲烦恼等,都是职业的乐趣);

所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这一结论,浸透着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是从更高层面对“做工好苦”这一现实观点做出的有力驳斥。

议论文阅读经验的核心是形成理性思考、分析判断等能力。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能够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文本,发展思维,从而形成有效的议论文阅读经验。

猜你喜欢

逻辑推理议论文
利用思导图进行抽象逻辑推理
议论文阅读专练
逻辑推理初步思维导图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小议逻辑推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花生是谁的
再谈立体几何教学中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
超难度逻辑推理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