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乡村振兴与古村落乡村旅游发展的双向互动机制
——以恭城常家村为例

2022-04-18李金玉曹世武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家村旅游传统

李 艺,李金玉,曹世武

(南宁师范大学 旅游与文化学院,南宁 530100)

自十九大报告首次谈及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等接连发布多个文件指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三农”工作方向。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对乡村振兴进行战略部署。2021 年再次发布“三农”相关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国家一系列举措不仅强调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也为美丽乡村建设创造了巨大发展契机。当下,全国各地依靠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探寻乡村振兴有效途径。在众多农村产业发展中,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对于农村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已然成为乡村经济新的赋能点。乡村旅游不仅迎合人与自然共生的绿色理念,同时是提升农业价值、迎合消费者旅游需求、重塑城乡关系的重要平台[1]。

传统古村落具有独特乡土民俗、村落建筑和聚落形态,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忽略的重要资源和潜在力量。党中央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将传统村落保护列为新时期农村地区建设发展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现今,住房和城建部公布五批共6799 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这类型传统村落一方面拥有大量的古建民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较高旅游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其大多处于老少变穷地区,深陷“空心化”“老龄化”等危机。因此,如何让乡村旅游在传统古村有所作为,需要找出其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探索两者协同发展的互动路径。

一、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互动逻辑

互动是一种对象间相互作用发生积极改变的过程。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系统中,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双方存在双向驱动的发展关系。

(一)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选项

现阶段,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镇,“空心化”“劳动力老龄化”[2]等矛盾愈发突出;同时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出现科技含量低、易受外界影响、投入产出不符等问题。针对当前农村衰落现象,政府和市场根据乡村振兴“十八字”总要求积极采取措施,但不管是“财政输血”还是“外来资本下乡”[3]都无法有效地融入乡土社会。乡村旅游在农村传统生产方式基础上,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村民素质、产业构成等,构造民宿度假、观光采摘、民俗体验等全新商业生产方式,实现多形式扩充农业产业结构。一方面有效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土地、山林等资源;另一方面推动青壮年劳动力回流农村,一定程度上保证乡土习俗和农耕文明得以传承,实现经济振兴和文化振兴的双赢。当前,乡村旅游正朝着高质量、体验型转变,不仅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其最终目标指向是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二)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提供发展机遇

我国许多传统古村落地处偏僻,基础设施不完善、村落建筑残破、生活环境较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资金技术引进、生态环境治理、新型农民教育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保障机制向农村建设倾斜,对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惠农效应明显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长效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主要包括:生态效应方面,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强调提升乡村景观、完善基础设施、营造宜居氛围等。可以说乡村振兴中生态宜居的要求与乡村旅游发展相辅相成,是实现旅居环境一体化建设,提升游客体验度的关键步骤[4]。文化效应方面,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乡土味道,保留淳朴文化”是乡村建设的基准,而优秀农耕文化、地域民风民俗与传统文娱表演等这些传统乡土文化正是乡村旅游茁壮成长的物质载体。三是经济效应方面,乡村振兴强调产业兴旺,通过三产融合,提升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关键一环,可享受政府、企业乃至高校对打造完整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政策优待和专业支持。

二、案例地概况

(一)常家村乡村振兴概况

常家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内,临河而建,地处平原。全村1817 人,90%以上为常姓瑶族人。近年来,在乡镇党委的正确带领下,各方面都有显著提升。农业方面,全村依靠种植冬瓜、芋头、马蹄和红薯等大宗农产品保持了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乡村生态宜居方面,在县政府驻村帮扶和自身努力下,对古民居和相应基础设施进行保护性修缮和建设。2018 年,常家村顺利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评选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方面,2017 年恭城县委、县政府明确将常家村打造为“传统文化示范村屯”,建立常家村传统文化联合会。注重文体娱活动开展和设施建设,新建旅游接待中心综合楼、村级篮球场、村古戏台等,并组建村级秧歌队、龙舟队、狮子队等文化队伍。其中龙舟队多次参加全区少数民族运动会,并取得优异成绩。

(二)常家村乡村旅游现状

常家村历经六百年之久,在广西区内以生态环境良好、古建名居保存完整、民风民俗淳朴著称。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18 年起,村内以参评“中国传统村落”为契机,不断加强对优势旅游资源开发、特色瑶家风情挖掘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致力于把乡村旅游业打造成常家村又一支柱产业。

三、常家村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互动模型构建

笔者通过对常家村乡村振兴的推进和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考察后发现,常家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互动共生关系,两者形成双链螺旋交互共生的良性发展态势。

由图1 可知,常家村“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振兴”双螺旋结构由乡村旅游发展链和乡村振兴链组成。其中,乡村旅游发展链包括推动三产融合、重塑资源结构、活化乡土风情、培养新型农民等内容,这些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功能和发展载体。由于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乡村旅游的综合性,使得上述两链条经过人、精神、资源、产业四个要素的互动发展,最终实现双向互动、协同发展。

图1 常家村“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振兴”双螺旋互动模型

(一)人:互动主体

人是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常家村本土居民作为当地历史故事、奇闻异事、民间手艺等的传承载体,既是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关键保障,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所在。同时,随着一大批创业农民工的返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常家村当前乡村振兴中缺乏“见过世面”年轻人的缺口。这类“农村创业人才”“绿领新农民”的想法和经验都对常家村村庄发展和旅游发展有重要的参照意义。另一方面,当地乡村居民因其自身受教育程度、对新事物的接受运用程度、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缺陷,导致常家乡村旅游运作过程中会出现缺乏特色、发展步伐缓慢、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为了快速展现乡村旅游的力量,恭城有关部门邀请广西旅游规划公司,让专业人才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这才是最有效的人才注入举措。

(二)精神:互动价值

常家村作为传统古村落,其所承担的精神存续功能远超空间聚集功能。如何使当地传统乡村文化精神避免在现代化、城镇化浪潮下解构、衰败乃至消亡是乡村文化振兴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产业形式,并非单纯利用乡村自然环境吸引游客,而是将动态琐碎的乡村文化整合到静态的旅游项目中。一方面,有利于将传统文化融入产业发展中,对不合时宜的乡村文化进行必要的现实化改造,进而丰富农村文化市场和文化业态。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农村传统道德观念、价值信念和乡风民风等的再开发和再定义,不断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三)资源:互动要素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人们对乡村田园风光、乡土风貌、民族风情等格外关注。基于以上情况,发展常家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以民居古建、农耕文化、宗法礼制和以“恭城油茶”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乡村吸引物。但由于商业文化的冲击,传统古村落中部分资源正在逐渐失去本土性和在地性,如何使得乡村资源在商业化、城镇化双重冲击下还能实现社会化、服务化以及特色化,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

(四)产业:互动载体

产业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和有效途径。从乡村旅游资源到乡村旅游产品再到乡村旅游产业,需要将静态乡土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实现对乡村产业的现代性重构[5]。一方面,乡村旅游结合自身辐射作用强的天然优势,延伸乡村产业链,深度挖掘资源中的休闲观光、特色体验、逃避尘世等多重价值,并进一步流程化和组织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常家村本土居民依托劳动、土地、资产、资金等要素积极参与民宿、酿酒坊、沉浸式剧本杀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经营,或鼓励相关旅游企业与小型家庭农场、休闲农业基地合作,同时引进农村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业态进行整合,创新乡村旅游收益分配机制,让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真正受益。

四、常家村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互动路径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双螺旋互动是人、精神、资源、产业等要素共同演化的结果,两条链条的螺旋上升更助推了整体结构的纵向延伸。由常家村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可知,该村发展乡村振兴必须以乡村旅游为主要行动主体,形成乡村“人本化”、乡村“精神化”、乡村“资源化”和乡村“产业化”互动机制,走“旅游促振兴”“振兴强旅游”的发展之路。

(一)乡村“人本化”:内生力

一是提升农民的“智”。依托常家村文化站、农村成人教育、专家讲座、农家书屋等方式提高村民技能技术、经营能力、创新意识、文化素养等,培养一批真正“懂农业”“爱乡村”“有技术”的新型农民。二是唤醒农民的“志”。近年来,农民主体性缺失的现象引发广泛关注,主要表现为“要等靠”思想存在,缺乏为美好生活努力的勇气。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突出村民的主体地位,打破“靠天吃饭”“世代平庸”的传统生活,以利益唤醒其“创业在家乡”“扎根在农村”“投身在乡村”的理想信念。三是煅炼农民的“心”。传统古村落就像我们的“祖屋”,而乡村也并不是落后的代名词。常家村村民作为乡村旅游开发主体,要树立文化自信心、建设家乡的决心和奋斗之心,全心全意投入到建设美丽乡村的事业中去。

(二)乡村“精神化”:引导力

新时代乡村建设不仅关注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环境美化等外在转变,更加重视“人文美”,即重塑乡村精神、鲜明地方文化、构建精神家园等内在提升。乡村旅游更应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来助力乡村文化精神塑造。第一,塑造农民社会主义信念。常家传统文化联合会作为农村组织、举办知识讲座和服务培训的关键平台,在开展农民培训、技能下乡等服务过程中有意识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所具备的优越性。第二,塑造农民共同富裕信念。在农旅深度融合过程中,同村贫富差距以及城乡贫富差距都会给部分村民带来冲击。常家村村委及上级部门应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帮助农民建立差异化公平观念,结合村内“致富能人”和村外旅游企业对点帮扶的帮带作用,推动常家村实现旅游致富、共同致富。第三,塑造乡村农民生态文明信念。优美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关键,但大多数农民缺乏保护环境意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当承担起帮助树立生态文明信念,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三)乡村“资源化”:发展力

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通过生产、生活、文化、组织等乡村旅游资源相关联,根据常家村具体情况,主要可以依托以下几点:其一,乡村生产资源是常家村民赖以生存的基础,通过将传统农耕形式、乡村生活形态等生产资源可视化、体验化和特色化,推动农业、农民和农村真正“活”起来。其二,乡村生活资源主要包括餐饮、民宿和农产品等,通过乡村旅游满足游客的养老休闲、留住乡愁、体验乡村生活等需求,使乡村生活真正“火”起来。其三,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可以深入常家村的细枝末节,寻找、了解和保护散落在乡间的民间曲艺、手工艺以及农业生产技艺等乡村文化资源。通过登记造册、修建村志馆或档案馆、引进大师工作室等形式,将常家村现存的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并通过物化形式向村民、游客展示,传递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内涵。其四,乡村旅游通过分工协作、构建利益机制,建立常家村真正的合作经济组织,完善乡村组织资源。实现从过去由亲缘、地缘关系支撑的“邻里合作”到现代以契约、法律为支撑的“规范化经营”的关键转变[6]。

(四)乡村“产业化”:生产力

常家村乡村旅游应在原有农业基础上,推动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开发,保证当地产业链有效运行。其一,作为横跨一二三产业、融合工农城乡的新兴可持续产业模式,休闲农业应在常家村发挥其提升农业效益、提供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等的关键作用。其二,常家村可以凭借传统古村落这个独特场域,深入发掘当地传统建筑、生产工具、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要素的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并结合数字媒体、计算机等专业技术,积极开拓具有乡土特色的影视、实景演出、民俗表演等旅游演艺作品,使其成为触动旅游者内心的体验产品。其三,常家村可借助开展“研学体验”“主题团建”“亲子活动”“创意出游”“餐饮住宿”等手段,在充分考虑乡村资源、消费者需求以及市场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社交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为稳定客源、打造旅游品牌提供可能性。

本文以常家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践为案例,探讨乡村振兴与传统古村落乡村旅游之间的互动关系。最终发现,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旅游的实践支持,乡村旅游的高效发展也离不开乡村振兴的帮助扶持。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家村旅游传统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那片盛开的“金银花”——从闫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春颜看“带头人”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山区“扶贫公交”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