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中的雩礼微探

2022-04-16张高宇沈英英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诗经

张高宇,沈英英

《诗经》是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周人精神文化世界的聚集和呈现。在《诗经》保存的众多礼仪中,雩礼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礼仪。研究雩礼,具有了解周人的现实生活需求以及用祭祀来沟通天人的愿望等方面的意义。

一、“恭敬明神,宜无悔怒”的雩礼诗

在《诗经》中,描述与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祭祀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比如,记载籍田礼的《周颂·臣工》《周颂·载芟》,祭神祈求五谷丰登的《小雅·莆田》《小雅·大田》等,反映的是周人希望通过祭祀神灵来让农产品得到丰收的美好祝愿。在各种祭祀诗歌中,雩祭是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一种。《诗经》中的《大雅·云汉》就记载了先民为了改变天地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糟糕影响而举行的这种祭祀礼仪。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曾有多个学者论述过。《诗三家义集疏》中韩婴说:“宣王遭旱仰天也。”(1)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952.方玉润《诗经原始》说:“云汉,宣王为民禳旱也。”(2)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547.高亨《诗经今注》说:“周宣王时,连年发生严重的旱灾。周王作这首诗求神祈雨,抒写他为旱灾而愁苦的心情。”(3)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45.陈俊英、蒋见元的《诗经注析》说:“这是周宣王求神祈雨的诗。”(4)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2013:880.通过这些论述可知,学者们普遍认同这首诗的主题与天干祈雨的祭祀活动相关,是周宣王举行的求神祈雨活动,即“雩祭”。

在《诗经·大雅·云汉》中,描述周王求雨的过程可概括为三点。第一,祭祀的对象类型众多。诗中说,“靡神不举”“靡神不宗”(5)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881 -882.。在旱灾面前,古人要遍祀群神,他们认为降雨是群神共同参与的结果。毋庸置疑,周王也是祭祀了所有的神。“后稷不克,上帝不临。”(6)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882.在祭祀的神灵中,强调须有后稷和上帝等这种大神在场。不仅如此,诗中还提到“先祖于摧”与“群公先正”,甚至也提到“父母先祖”及“祈年孔夙,方社不莫”(7)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883 -886.。群公,指前代诸侯的神;先正,指前代贤达的神。这说明祭祀的神灵,不仅有先祖、群公、先正,还有四方之神和土神。概而言之,在祈雨祭祀中,周王祭祀的神灵谱系已然大致明晰,它首先是后稷和上帝等始祖以配天,其次是父母、先祖等重要的祖先神,最后是群公、先正等历代功臣。第二,诗中明确规定了参与祭祀的主要人员。“鞫哉庶正,疚哉冢宰。趣马师氏,膳夫左右。”(8)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887.庶正,指众官之长;冢宰,与后世的宰相相当;趣马,指养马的官;师氏,掌管教育的官;膳夫,是主管天子膳食的官。由此可以看出,祭祀有严格的陪祭制度,参与祭祀的人员,要么是地位尊贵者,要么是祭祀环节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者,他们确保祭祀活动的如期举行和顺利完成。第三,祭祀的目的是消灾解难,实现国泰民安。在诗的结尾部分,周王道出了他祭祀的愿望:“瞻卬昊天,曷惠其宁!”(9)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888.仰望着苍天的周王,他反复问的是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安宁。由此可知,祭祀祈雨并不是帝王的最终目的,帝王祭祀的最终目的是消除自然灾害,让天下百姓的生活富足,国家回归安宁。

现在,我们对这首诗作个总体的回顾和概括。周宣王时代遭遇了一场十分严重的旱灾,为解决这场自然灾害,周王恭敬诚心地遍祀群神祈雨并反思他自己的行为。诗中,周王诉说了他为祭祀所做的努力,如泣如诉地祈求群神降雨于大地,具有动人心魄的情感力量。据《竹书纪年译注》记载:“二十五年,大旱,王祷于郊庙,遂雨。”(10)张玉春.竹书纪年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11.上天最终被周宣王的诚挚所感动,遂降下雨来,消除了旱灾。这首诗涉及雩礼的只是些零星片段,而且偏重于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表现周王祭祀时的内心独白。若要更为细致地了解雩礼的具体仪式,还需要借助其他的文献才能完成和实现。

二、“上下奠瘗,靡神不宗”的雩礼

雩礼属于五礼中的吉礼。杜佑《通典》卷四十一礼记载:“神农播种,始诸饮食,致敬鬼神,蜡为田祭,可为吉礼。”(11)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233.《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祇。”(12)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79.由此可知,祭祀神鬼之事都属于吉礼,而雩礼就是祭祀上天神祇之礼。因此,面对雩礼仪式,我们可以从中了解雩礼的具体过程,进而探讨它的社会功能。

(一)“靡神不举,靡爱斯牲”的雩礼仪式

据《五礼通考》记载,雩礼有不同的类别,如鲁大雩、常雩、因旱而雩、大雩等。《五礼通考》22 卷说:“蕙田案:《月令》曰:‘大雩帝。’《左传》云:‘启蟄而郊,龙见而雩。’即《诗·颂》所谓‘春夏祈谷于上帝也。’其礼,天子诸侯皆有之,然天子所雩者上帝,故曰‘大’;诸侯特雩境内之山川,不名曰‘大’。《春秋》书鲁大雩,魯僭礼也。孟夏大雩,虽无水旱,亦行之,礼之常也。若国大旱,則无论夏秋皆得雩,至冬則无雩。故谷梁子曰:‘冬无为雩也。’”(13)秦蕙田.五礼通考·二·吉礼·二[M].方向东,王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20:899.可以看出,大雩祭祀的是上帝。众所周知,天子与诸侯都有雩礼,但只有天子的雩礼才被称为大雩,它祭祀的是上帝。如《诗·颂》中“春夏祈谷于上帝”指的就是大雩,而诸侯祭祀的对象是境内的山川,故不称大雩。《春秋》中虽提到“鲁大雩”,但这是作为诸侯国的鲁僭越了礼制,故它不能说是大雩。一般情况下,大雩礼都是定期在孟夏举行,被称为常雩。在特殊时期,如遇到夏秋大旱时都得举行雩礼,这被称为因旱而雩。冬天一般不会有大旱,也就不举行雩礼。总体而言,雩礼因祭祀者身份、祭祀时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但祭祀的仪式并无大差别,祭祀的目的都是为了求雨,以促进农业生产。

在《礼记·月令》中,记载了另一则发生在仲夏之月的雩礼仪式。“是月也,命乐师修鞀鞞鼓,均琴瑟管箫,执干戚戈羽,调竽笙竾簧,饬钟磬柷敔。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14)王梦欧.礼记今注今译[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142.据载,仲夏月要准备好各种乐器及舞蹈的道具。大雩之时,典礼官员替百姓祭祀山川,用隆重的音乐,跳娱神的舞蹈,而地方官员则祭祀古昔的有功德的贤士,其目的是期望得到好的收成。另外,在《春秋繁露·求雨篇》中专门记载了春天因旱而雩的情形,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因旱而雩的过程:“春旱求雨,令县邑以水日祷社稷山川,家人祀户……暴巫聚尫八日,于邑东门之外为四通之坛……祭之以生鱼八、玄酒,具清酒、膊脯。”(15)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2:583.这里提到祭祀的各项注意事宜:县里的官员要在水日祷告山川诸神,平民则祭祀户神;要暴晒女巫和患尫病的人八天;要在县邑东门外建立祭坛,供奉水神,陈列各种祭品等。接着,文中描述了祭祀者的选择要求:“择巫之洁清辩言利辞者以为祝。祝斋三日,服苍衣,先再拜,乃跪陈,陈已,复再拜,乃起。”(16)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583.选出符合要求的女巫做祝,并由祝在祭祀前斋戒三日,陈述祝辞并反复叩拜。文中还提到斋戒日期及其他要求:“以甲乙日为大苍龙一”,“为小龙七”,“小童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而舞之;田啬夫亦斋三日,服青衣而立之”(17)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583 -584.。这里强调在甲乙日制作大小青龙,八个童子斋戒三日,然后身穿青衣跳舞。田夫们也需要斋戒三日,穿着青衣站立。甚至,文中还提到祭祀成功后酬谢上天的要求,“幸而得雨,报以豚一、酒、盐、黍财足,以茅为席,毋断”(18)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584.。等到下雨后,礼仪要求人们用猪肉、酒和盐等丰厚的祭祀食品来犒劳和酬谢神灵的眷顾。至此,整个祭祀过程就结束了。《春秋繁露》中虽然也记载了夏天和秋天的雩祭,但祭祀的过程与春雩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在此就不再赘述。

(二)雩礼的社会功能

由前述分析可知,雩礼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礼仪,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它有着鲜明而独特的社会作用。概括地说,雩礼的社会功能大致有三方面。

第一,求神降雨。中国古代社会以农耕生活为主,农业在人们的生活里占据重要的地位。在靠天吃饭的远古时代,对庄稼生长异常重要的雨水如果到时不来,将会导致旱灾。当人类仅凭自身的力量无法解决它时,人们就顺理成章地把降雨的希望寄托在上天神祇身上。在《春秋繁露》中,祝辞说:“昊天生五谷以养人,今五谷病旱,恐不成实,敬进清酒、膊脯,再拜请雨,雨幸大澍,即奉牲祷。”(19)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583.祝辞说,是上天生长五谷来养育人民,若旱灾导致五谷枯死,人们会因没有收成而饿死。因此,人们就奉上各种各样的祭品向上天求雨,如若上天有幸降下雨来,先民们将会再次供奉祭品以感谢上天的馈赠。同样,在《后汉书·礼仪中》也有记载:“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若少,(府)郡县各扫除社稷;其旱也,公卿官长以次行雩礼求雨。”(20)范晔,后汉书[M].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3117.当干旱时,公卿长官就要举行雩礼来求雨。在《说文解字》中,对“雩”的解释是:“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2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2.夏季,祭祀赤帝就是为了求雨。所以,雩礼求神祈雨的作用自古就早已确定。

第二,乐神获福。在夏季专门固定时节举行的雩叫常雩,常雩是为了乐神并获取神所赐予的福报。如《礼记·月令》中说:“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22)王梦欧.礼记今注今译[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142.这说明,雩祭的目的主要是祈求能有好的收成。同样,在《周礼·春官·司巫》中提到,“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23)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赵伯雄,整理.王文锦,审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87.,《周礼·春官·女巫》中也提到,“干暵,则舞雩”(24)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234.,《周礼·地官·舞师》中还说,“教皇舞,帅而舞旱暵之事”(25)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127.,而《论语正义》中则记载“春雩之制,‘祝服苍衣,小童八人,服青衣而舞之’是也”(26)刘宝楠.论语正义[M].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479.。这些材料都谈到,举行雩祭时,配的乐舞主要是为了乐神。《论语正义》注解说:“雩坛在沂水上,郑自举目见言之……‘馈为馈酒食’者,《周官·大宗伯》:‘以馈食享先王’。郑注:‘言馈食者,著有黍稷。’……然以‘馈’训酒食观之,当以雩祭有酒食事矣。”(27)刘宝楠.论语正义:476.这里提到,雩祭的时候要给上天敬献黍稷,还要为之准备酒食。同时,人们在跳雩舞的过程中,把祭祀者虔诚的心意传达给上天神明。当神灵对美妙的雩舞以及丰厚的祭品感到满意时,就会降下福禄,使人们获得丰收。

第三,警示君王。在古人的观念里,每当发生重大灾难时,它都预示着君王的失德,是上天发怒并降下苦果以惩罚。基于此,君主就要通过祭祀的方式忏悔自己的罪责,以求得上天的宽恕。《大雅·云汉》中说:“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無悔怒。”(28)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886.这里提到周宣王在雩祭时,他就在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他觉得自己在认真对待每一个祭祀,并且对每位神灵都恭敬虔诚,神明应该对他是没有恨怒的,但上天却不帮助他,于是,他就在自省是否还有过错没有得到纠正。《毛诗注疏》中说:“宣王承厉王之烈,内有拨乱之志,遇灾而惧,侧身修行,欲销去之。”(29)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陆德明,音释.毛诗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741.这里表明宣王遇到灾害时,害怕灾害是因他自身的罪过才遭致的,于是他积极修身祈福并希望灾难尽早消除。而《墨子·兼爱下》中同样记载了商汤面临旱灾和祈求赎罪之事。“维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30)毕沅,校注.吴旭民,标点.墨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0.这里提到,商汤时也发生过严重的旱灾,商汤为此准备好祭祀物品,敬告上天,虔诚忏悔。商汤虽然并不知道他自己是因何得罪了上天,但他承诺他定会分清善恶并且惩恶扬善,还说若是黎民有罪,那么将由他来承担,若是他自己有罪,则希望罪由他自己承担并且祸不要殃及百姓。由此可知,旱灾确能引起君王的重视,雩礼的举行对君王来说是有警示作用的。通过举行隆重的雩祭活动,君王向上天祷告忏悔,希望得到上天的宽恕并消除灾难,使生活归于安宁和平静。

三、雩礼的文化内涵

作为与先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仪,雩礼的祭祀活动包含认识世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因此,探究它的文化内涵,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雩礼所具有的深层意义。

(一)巫术对雩礼的深刻影响

众所周知,远古时期因生产力低下和认识能力不高,人们普遍且根深蒂固地受制于巫术观念的影响。而雩礼的实行,就与巫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弗雷泽在《金枝》中提出一种基于相似率的“模拟巫术”理论,他认为巫术是通过模拟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周礼·春官·司巫》中就有这种“模拟巫术”的场景。“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释曰:‘舞雩旱祭也’者,经云国大旱而舞雩,明雩是旱祭,是以《春秋纬·考异邮》云:‘雩者,呼嗟求雨之祭’”(31)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687 -688.。这里提到雩祭是一种“呼嗟求雨之祭”,在雩祭时,人们发出一种“呼嗟”的声音,它模拟的是哭泣的声音。而哭泣时会流泪,滴落的泪水就是模拟雨水的降落。通过这种方式,人们期望雨水如泪水一般徐徐而落。另外在《大雅·云汉》中,也有“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的句子(32)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881.,王的“於乎”声与求雨的“呼嗟”声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它很可能就是周宣王在以哭泣声模拟雨落,以此祈求上天降雨。《周礼·春官·女巫》提到:“掌岁时祓除、衅浴。旱暵,则舞雩……凡邦之大灾,歌哭而请。”(33)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234 -235.这里指出,在干旱时,女巫在舞雩,即国家在大灾难发生时,请女巫歌哭。综合而言,雩祭时用歌哭的方式来模拟降雨的现象,说明雩祭与巫术关系密切,而且体现出巫术对上古祭祀的影响很大。

(二)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人与自然有着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着人认识自然的观念。在《大雅·云汉》中,前述周宣王在雩祭时就说到他自己对待祭祀的态度,“靡神不举,靡爱斯牲”,“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敬恭明神,宜無悔怒”(34)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881 -886.。这表明,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帝王对上天神祇都保持一种敬畏态度。尤其是在人间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他们在祭祀上天时保持着最虔诚的态度,并且在祭祀所有天神时都谨小慎微,生怕因过失而招致灾祸。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上古时期人们的力量显得渺小甚至微不足道。在这一强一弱的认知观念里,人类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改变现状,只能敬畏并尊崇自然,对天地、神灵等采取一种奉承和取悦的态度。这种情感态度在《诗经》中多有记载。如《小雅·楚茨》中说:“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35)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658.这里祭祀者的态度是庄严恭敬的,祭祀用的祭品也是精心准备的,甚至走路也保持一定的节奏。《小雅·宾之初筵》说:“烝衎烈祖,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36)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697.这里指出祭祀时不仅用音乐娱乐先祖,而且用各种礼节仪式来祭祀先祖。这些无非表明,人们在面对强大的自然、先祖和不可知的事物时是恐惧而惊怖的。而且,他们对之越是恐惧而惊怖,他们在祭祀神灵时就越是恭敬而虔诚。

(三)雩祭的影响

从文献记载来看,雩祭在商汤时就已经存在,商汤甚至为了求雨而愿意以身祭神。周代依然重视雩礼,保存有隆重的祭祀仪式。此后,历朝历代沿袭雩礼并使之成为国家的固定礼仪。如《汉书·董仲舒传》中说,“仲舒治國,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37)秦蕙田.五礼通考·二·吉礼·二:930.,《晋书·武帝本纪》中提到,“咸宁二年夏五月庚午,大雩”(38)秦蕙田.五礼通考·二·吉礼·二:938.,《通志》中谈到,“梁武帝天监元年,有事雩坛”(39)秦蕙田.五礼通考·二·吉礼·二:945.,《隋书·髙祖本纪》中有,“开皇三年四月,旱,甲申,上亲祈雨于国城之西南。癸巳,上亲雩”(40)秦蕙田.五礼通考·二·吉礼·二:949.,《唐六典》中记载,“凡京师孟夏以后旱,則先祈岳镇渎海及诸山川能兴云雨者,皆于北郊望祭。又祈社稷,又祈宗庙,每七日一祈,不雨,还从岳渎如初。旱甚,則修雩”(41)秦蕙田.五礼通考·二·吉礼·二:952.,宋太祖时,“开宝三年四月丁亥,幸寺观,祷雨。辛卯,雨”(42)秦蕙田.五礼通考·二·吉礼·二:968.,《景帝本纪》中提到“景泰六年五月,祷雨于南郊”(43)秦蕙田.五礼通考·二·吉礼·二:990.,等等。

综上所述,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都保留有雩祭的印记,它是中国古代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基于此,研究雩礼的仪式过程及其文化内涵,对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诗经
Black phosphorus junctions and their electrical and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
El oficio del lector
《诗经》里提到的食物总是很好吃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诗经说鸟
《诗经 凯风》
《花·诗经》:寸心容得许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