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证融通”的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探索

2022-04-14肖九龄

西部皮革 2022年7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艺术设计

肖九龄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1 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的现实背景

1.1 “四新经济”赋能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移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数字创意产业的快速增长,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内涵的“四新经济”已成为新的经济形态。在“四新经济”驱动的背景下,数字创意产业走向了一个更加开放、系统、智能的商业环境中,培养满足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需要的大批高素质人才是未来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也是职业教育肩负的使命。传统学科、传统专业的教学显然无法满足综合性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校企合作、共享共建的实践教学项目是新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艺术设计课程需要不断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改革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将职业教育所具有的教育需求与产业需求结合、学校育人与企业育人协同、个体个性化发展与职业化发展统一,课程内容要和企业紧密对接,将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融入课程教学,提升学生新技术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校企共建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求。

1.2 新业态知识更迭与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滞后矛盾的凸显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知识更迭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培养的人才除了能够满足动漫公司、数字多媒体公司、广告制作公司、出版社、网页制作公司、室内设计公司、电商平台等企业单位的需求,也要考虑国家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制造的深度融合方面,推出的以工业互联网为中心的重要创新平台,信息设计、服务设计、交互设计、创新设计等专业知识技能的新兴领域对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用人需求(如图1)。在传统的艺术设计人才无法满足未来的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推动艺术设计教学革命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也为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怎样才能跟上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合理的优化与调整,是艺术设计教育领域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方向必须要与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结合多方面需求打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企业行业需求及社会实践需求的课程设置,并且能够有针对性的结合企业行业情况、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对课程体系进行实时有效的调整。

2 “1+X”证书制度视阈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

随着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多个的领域不断开展与深入,试点院校、试点专业都深入积极探索书证赛融通方案,将1+X 证书试点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技能提高密切结合起来。要让1+X 证书制度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需要职业院校基于“三教改革”,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探索学历教育中课程、师资、资源与职业技能培训中课程、师资、资源的有效融通,积极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1]。

笔者所在的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以科技赋能主动适应设计产业中高端人才新常态,大力推进“课证融通”课程教学改革,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全面推进“科技时尚、四阶递进”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积极对接大湾区发展战略。自2020 年起,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开始开展“1+X”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工作中要做到发挥证书的作用,巩固学生多方面的就业技能基础,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就业创业技能,以此来缓解就业压力口[2]。自2020 年4月起,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功申请成为第三批数字媒体交互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院校,并于2020 年7 月进一步申请成为数字媒体交互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发起单位,并于2020 年11 月,成功组织了相关考试,通过率为100%。

艺术设计的这种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改革,实现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专业证书、课程模块与专业竞赛的完美融合,对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3],在师资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教学内容的重构方面做了积极的调整。

2.1 重构教学内容,健全课程与职业技能考点联动机制

职业技能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育人的核心载体,顺理成章成为了改革的主体。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本着培养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构建,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首先,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开发都要以实际的工作过程、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方向为出发点,将学习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学习化,从而使学习领域的确定与职业工作达到无缝对接(如表2)。其次,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无论是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它们都是专业课程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造型能力、艺术修养等专业素养,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在于专业核心课程是根据工作岗位转换的、能够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课程。因此,专业基础课程與专业核心课程的分配要具有合理性,在学生掌握了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能够达到学生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的同时又具备和相应的岗位技术能力。

表2 艺术设计“课证融通”对应表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需要重构教学内容,首先将教学主体由原来单一的院校主体独立承担转变为多元的企业、院校共同培养和制定行业相关的技术标准。将教学内容中包含的工作过程、工作方式融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考点;保证与企业开发的课程质量。例如,我校作为联合发起单位参与凤凰教育集团主办的数字媒体交互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起草和制定,在标准的起草过程中,我院整合部门优质资源,派驻教师深入企业采集设计的相关从业要求,确保该标准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得到行业认同。

2.2 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方法多元化探索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主要运用以讲授知识、布置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扮演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不利于学生成长为一个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人[4]。首先,教师应提供给学生真实的项目环境,将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进行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有更高的参与感和交流感,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变得可感可知可见,比如,各专业将数字媒体交互设计证书标准融入课程教学设计,开发工作手册是活页教材及资源包等。其二,关注学生学习的需求。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弱,对困难的认识不足,碰到困难很容易情绪低落,在学习中也极易产生抵触和厌烦的情绪,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合理组合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一名学生的优点在合作中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5]。其三,借力信息化手段,持续进行教学知识的更新。在“机不离手”的时代,老师要善于将学生从游戏引导到游戏化的开放的学习平台上,在网络平台为他们提供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技能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如图3)。

2.3 落实项目教学,协同育人机制跨界发展

将知识逻辑与项目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学院打破以往以知识逻辑为主线的课程编排方式,依托“学校课堂+企业车间+国际市场”采用“理论教学+技能操作+产品制作”三位一体的项目工作坊实施项目教学。教学设计基于产品创新项目流程,对应工作任务设置每一个项目任务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完成任务,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课后接受客户或企业的反馈、验证和考核。将工作坊、实训室、设备器材转化为硬件条件,将创意设计转化为软件条件,将专家、教师、学生转化为人力,将教学内容、实训项目转化为企业的产品研发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条件,更有效实现校企双方的教学—研发—生产—市场成果转化。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术能力、职业能力和素养提供更真实的工作情境和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同时,学院推动专业教师深入产业,探索技术反哺教学的操作方案,通过师生创新成果转化、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等方式要推动企业产品升级,形成了“看中学”“学中做”“做中创”“创中领”的师生共创的格局。

2.4 学科交叉融合,学生思维融会贯通

我校借助“1+X”证书制度试点,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6]。首先,我校积极构建了以“艺术+科技”思维为导向的多学科融合贯通的技能证书考核体系,如学生在考取自身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同时,也可以参加其他技能证书的认证考试[7],如动画师、插画师、室内设计工程师、广告设计师、三维动画工程师、Maya 动画工程师等,这既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其次,运用大数据思维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实现多学科融合贯通,新增了专业群的平台课程,如大数据、VR 设计、以及传播学、市场运营等。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了满足满足新业态下岗位人才能力需求,增加了全媒体电商运营、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运营、网络直播与营销等方向的课程,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补充。

3 “1+X”证书制度践行中遇到的挑战和注意的问题

“1+X”证书的颁布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在其践行过程中,必将提出新的挑战。第一,对于评价机制的灵活性和全面性。随着产业结构和科学技术的迭代升级,同一岗位职位的岗位能力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这要求我们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时候要考虑到不同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考核的侧重点仍需进一步分类和细化,例如,设置实验班级,将此班级的学习数据记录在案,进行全员全过程的分析和评价,甚至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再根据教学效果,实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二,是实施主体和实施对象在每个地方存在差异性。每个实施单位和实施主体的基础教育水平、经济水平、实施条件不一样[8],同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地方呈现出不同的效果,需要改革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新的模式。最后,还要避免学生为了通过考试通过率而集中刷题的操作,这样就违背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初衷,也违背了学习规律。所以,职业院校对人才培育的创新与改革,可谓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艺术设计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收录证书
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