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类纸媒如何将重大主题报道做出地方特色

2022-04-14李斐

新闻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人民警察警务

李斐

【摘    要】自2021年起,每年1月10日设为“中国人民警察节”。这是在国家层面专门为人民警察队伍设立的节日,是对人民警察队伍为党和人民利益英勇奋斗的充分肯定。本文以安徽法制报“致敬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系列报道为例,阐释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好重大主题报道,需吃透报道主题的背景、意义,找准地方特色,通过地方元素的“点”,反映全省乃至全国的“面”,使报道与众不同,具有竞争优势。

【关键词】中国人民警察节;法治类纸媒;重大主题报道;地方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信息生产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在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安徽法制报社顺势应时推出“在总书记训词指引下——致敬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系列报道,这正是一次新闻生产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尝试。

一、出新出彩,展现别具一格的警营故事

公安机关有太多生动的场景、感人的故事,怎么把这些符合时代精神、反映警察风貌、引起广泛共鸣的素材挖掘出来,从日常工作、平凡小事中提炼出蕴含的深刻道理和伟大精神,就需要贴近基层,贴近实战,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形式反映出来。

安徽警营故事如何说?如何吸引读者?仔细阅读本组系列报道,不难发现本组报道紧扣“平安+为民”关键词,所有文章不但沾泥土、带露珠,而且有高度、有厚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追求出新出彩。

一是内容求新。该组系列报道的文章均在2500字左右,在“速食化”阅读、“快餐化”浏览、“碎片化”学习的今天,千字文都考验着读者的阅读耐性,但这组系列报道胜在好看耐看。如本组系列报道第一篇稿件,即《智慧公安让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便民》一稿中,开篇从急着补办身份证的药材商陈家旺视角切入,跟随他的心情起伏,看现代公安如何一步步打通群众办事“堵点”、疏通群众办事“痛点”。

又如《“背包警务”背出大山深处警民情》一文中,记者在开篇设下了悬念、埋下了伏笔,“2020年12月10日,岳西县公安局白帽派出所民警韩敏从快递员手里接过包裹,将包装纸盒层层剥开,呈现在眼前的是两面鲜红锦旗、几张合影照片和两封感谢信。令在场所有人感到惊讶的是,从感谢信的落款及投递记录来看,这竟然是一件迟到10个月的包裹。”寄件人是谁?为何事表达感谢?包裹投递经历了哪些曲折?只有读完稿件,才能揭开谜底。

《扫毒路上,他们挡住黑暗留下阳光》一文,以一个盈满泪水的真实故事开头,让身居幕后的无名英雄——禁毒警察,出现在导语中,将他们平日里不得已而为之的隐藏告知于众。为增强故事性,记者记录下一起毒品案件的破案过程,将热血激情的追捕画面、侦办的精彩瞬间定格,突出了警察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展开的力量和智力的对抗,引人入胜。

二是标题求新。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新闻作品和读者之间的桥梁,是文章最简明、最有力、最好的体现。一篇好的新闻报道,配上一个鲜明、生动的标题,不仅能提升文章的精彩度,更可以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组稿件中标题拟定注重整体的“步调一致”:高度凝练、精准点题、清新隽永、余韵悠长。如《“平安工匠”雕琢110闪亮品牌》《平安添景致  美丽入画来》《扫黑除恶还一方清风正气》《扫毒路上他们挡住黑暗留下阳光》《一个警察科技团队的“供给侧改革”》《用足“繡花功夫”孕育城市交通文明》等。

在本组系列报道中,记者一改传统公安工作报道常用的“重拳打击”“利剑出鞘”“战果赫赫”“铁血丹心”等标题,推陈出新,大胆采用对偶、拟人等手法,令人眼前一亮过目难忘。

三是编排求新。新闻短评被称作新闻评论的“轻骑兵”。形式上是对新闻的一种依附,但其本质是对新闻进行提炼和升华。为归纳总结、引发思考、引导舆论,本组系列报道中10篇文章都配发了几百字的“短评”,从一个地方一类警种的工作亮点,延伸至全省公安工作的一个专项,成为文章的补充与升华。

如《平安添景致  美丽入画来》配发短评《“枫桥”是座连心桥》,用具体的数字,阐释了“枫桥经验”在安徽省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成为了实现基层治理良性循环的“金钥匙”;《“背包警务”背出大山深处警民情》配发短评《背出警民鱼水情》,阐述了小小的“警务背包”既提升了“服务效能”,又补齐了“治理短板”,“背”出了新时代警民鱼水情;《扫毒路上他们挡住黑暗留下阳光》配发短评《禁毒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从禁毒民警的故事说起,延伸至全民禁毒的重要性,让文章的立意变得深刻起来;《忠诚铸就监所战“疫”安全防线》则从一封封请战书说起,写明了人民警察的责任、担当与奉献,更写出监所民警在疫情面前的执着与坚守。

二、寻根溯源,深挖公安工作地域文化底蕴

所谓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域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而呈现出的有别于其他地区文化风貌的文化形态。从南到北,安徽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每座城市都拥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历史和风土人情,都有独特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一地的公安工作,往往也带有当地的文化烙印。为了将真实的警营故事,融入地方特色的“佐料”,镌刻上独特的徽式“色彩”,记者带着思考进行采访,每到一地都主动对话当地“土著”老民警,寻找与每地警营文化契合的地方特色。从地方文化这个独特的切口入手记录警营故事,正是本组系列报道的用心之处。

泾县是宣纸的故乡,平凡的树皮稻草历经日月光华,千锤百炼成宣纸,那背后的108道工序,正如110接警台前、情报指挥中心幕后那精准而流畅的应对“招式”。《“平安工匠”雕琢110闪亮品牌》一文揭开了“平安工匠”与“大国工匠”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张薄如蝉翼的宣纸,是“大国工匠”对技艺的坚守;而每一次110指令的发出与完成,是“平安工匠”守护百姓安宁的初心。

一千余年前,先人开凿隋唐大运河是对畅通的期待,但由于大运河水源主要来自泥沙较多的黄河,因此年长日久,宽阔的河道也渐渐被泥沙淤塞。在淮北柳孜运河遗址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宋朝的水利专家利用“木岸狭河”的原理,将宽阔的河道变窄,让水流变急,再用成排的木桩护岸,保护河堤。历史是根,文化是魂。《用足“绣花功夫”孕育城市交通文明》一文解释了先人智慧如何穿越千年,被淮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一中队民警活用,破解交通治理难题的生动实践,带读者领略了古代运河文明与现代交管工作碰撞出的别样“化学反应”。

早在清道光年间,西递人胡文照辞官归隐修建祖居时,为方便路人挑担推车,主动将正屋墙角削去三分、阁楼临街后退一步,并在门额上亲笔题下五个篆体字“作退一步想”,以此告诫子孙后代要遵循“自律、谦和、礼让、豁达、通融”的待人处事之道。《平安添景致  美丽入画来》一文介绍了黟县流传百年的“作退一步想”佳话,当地公安民警将“作退一步想”的谦和包容理念融入警民联调工作中,让大量矛盾纠纷消弭在萌芽状态,化解在诉讼之先,控制在激化之前。

巍峨秀丽,红色大别山。岳西县西部边陲白帽镇坐落在连绵的山脉腹地,只有6名民警、12名辅警的岳西县公安局白帽派出所,守护着347平方公里山地、4.2万常驻人口的安全。《“背包警务”背出大山深处警民情》一文挖掘出了“背包警务”的内核,正因为“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融入了当地派出所民警的血脉,他们才会不管山路崎岖、不管风霜雨雪,都坚定地把背包背在身上,将公安警务送至群众身边。

淮南是中国美食——豆腐的发源地,清清白白、方方正正是当地人立身处世的原则。《扫黑除恶还一方清风正气》一文在总结淮南警方扫黑除恶机制建设时,不忘点出豆腐制作过程中必经的一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与扫黑除恶工作形成辉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人口流动较少的古代,地域文化曾经对群体性格的形成发挥过重要作用,由此生发的“老乡”等观念,凸显了乡土中国伦理的温情一面。大力发掘文化资源,探索现代与传统碰撞下的地域文化新变,记者的每一次寻根溯源,都不突兀,读来没有生拉硬凑之感,而是与所要展现的公安工作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展现了记者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也写出了这片土地的内涵。

三、用心用情,牢记初心奏响时代强音

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话,也是他作为一位院士的成功之道。对科学家来说,人民就是大地,实践就是大地。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什么是大地?基层就是大地,生活就是大地。最美的风景在基层,最美的感悟在基层。基层是新闻工作的广阔天地,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深入一线“接地气”,走到基层“抓活鱼”,带着思考走深走实,才能挖掘、捕捉到鲜活且有新意的素材,写出具有启发性的稿件。

在本组系列报道的采访中,记者深知脚力是基础,需要走得深、沉得下、扎得实;眼力是前提,需要见得远、看得全、盯得准;脑力是关键,需要想得多、问得全、辨得真;笔力是落脚点,需要写得好、说得对、做得实。为此,在实际稿件写作中,该组系列报道选取了不同警种,为了掌握最真实、最好看、最精彩的素材,记者们从皖南到皖北再到皖中,行程千余公里,通过一个月的近距离观察体会,采撷了有温度的素材,写出了有情怀的作品。

《平安添景致  美丽入画来》一文,记者通过一天的跟随采访,记录下黟县公安局宏村派出所民警一天的工作。后期在整理素材时,并没有就工作寫工作,而是从写生学生的视角,以落笔、临摹、着色等多个创作时段,用别样的手法描绘出画里乡村中“藏青蓝”的色彩,每年300万的游客安全,由他们守护。

《“背包警务”背出大山深处警民情》文章中关注的岳西县公安局白帽派出所,坐落在连绵的大别山腹地,民警们每一次进村入户,都得向大山深处行进,将警务下沉至“最后一米”。12月的岳西,记者跟随民警背上“背包”,从开车绕弯路到徒步爬大山,走访散落在山岭中的村居,采访到了最接地气的爱民故事。

《智慧公安让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便民》一文,讲述了药材商人陈家旺补办身份证的故事。“不慌,这边坐下拍照。我按照你户口本上的信息登记好,回头来取或者直接邮寄到你家。”朴实的语言,让“便民红利”跃然纸上。口语化的讲述,来源于记者在现场的用心观察、细心记录,读来如同唠嗑拉家常,亲切自然。

《一个警察科技团队的“供给侧改革”》一稿中,介绍了来自基层公安一线的“周克武科技创新团队”,他们没有白大褂,而是身着藏青蓝警服,没有科研背景,出身草根,却为了科技兴警这一目标,与公安实战化需求精准对接,服务一线,在打击违法犯罪的道路上“加速”前进。

群众看公安,关键在破案。《主办侦查员制度让民警“动起来”》一文中,对接了公安主业,从司法责任制中“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写起,介绍了来安县公安局发扬首创精神,通过三年探索,让主办侦查员制度“生根发芽”,并顺利推广至各相关警种。

记者记录基层活力,心中有尺、眼里有光、手下有温度,摸准来自一线的“脉搏”,听见来自一线的声音,让新闻故事更有感染力、穿透力,让新闻作品具有“时代温度”,引发读者的共鸣,走进群众的心里。

结语

好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更是来源于作者的艺术深加工。这组系列报道历经2个多月的采编周期,选题布局采取了“从南到北”“分点透视”的方式,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各个故事情节迥异,却紧扣“中国人民警察节”的主题内核。记者采写的每一篇稿件都追求细节上的细腻,体现出真实的鱼水之情,跳出大而空的官话、套话,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叙述方式娓娓道来,让人阅读后豁然开朗。

法治类纸媒要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在众多同类报道中突围,既要吃透报道主题的背景、意义,同时又要结合本地实际。只有深耕地方元素,找准地方特色,才能与全国性的重大主题实现对接,通过地方元素的“点”,反映全省乃至全国的“面”,新闻表达上有创意、有新意,才能推出有影响力的新闻精品。

(作者:安徽法制报社新闻部记者)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人民警察警务
干了来自父母的这杯冷笑话
致敬 中国人民警察
“中国人民警察节”开始设立
“一带一路”背景下涉外警务人才英语口语提升研究
人民警察节定在哪天,大家怎么看?
央广推出“一带一路”五周年系列报道 精雕细琢正当时
浙江省嵊州市公安局甘霖派出所:推进警务管家+警务助理模式
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区分局:警务技能教官深入派出所培训实战技能
《张家口日报》:弘扬“工匠精神”,把“小亮点”变成“巨能量”
对央视“走基层”系列报道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