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短视频的特征分析及发展趋势展望

2022-04-14薛唯侃

新闻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移动传播媒介

【摘    要】互聯网和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发展,对媒体环境、社交环境带来的影响不断扩大。随着视频制作播发的专业门槛降低,短视频生产成为时下最广泛的大众媒介实践之一,成为公众参与社会表达的重要途径。这其中,新闻短视频成为短视频生产传播和消费场景中的一大内容。客观认识目前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短视频的特征,思考展望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将有利于更好地运用这一媒体样式,发展这一媒体话语形式,使其在复杂的传播环境中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移动;媒介;传播;VR

当下,短视频成为媒体产品的重要组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年9月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达到9.44亿,占网民整体的93.4%。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到8.88亿,占网民整体的87.8%。[1]短视频正以迅雷之势成为媒介环境中高关注度、高传播量的产品样式。尤其是随着移动端摄录软硬件性能和使用便捷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参与生产的主体多元化、广泛化,使短视频形成了具有浓厚时代特征和圈层特征的社交话语体系。在各种短视频中,具有新闻传播价值或特征的纪实类视频产品在舆论环境中影响较大。本文将这一类纪实影像归为新闻短视频类型,[2]并对其当前呈现的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对新闻短视频定义的理解

新闻短视频,由两方面特征构成。一是新闻特征,二是短视频特征。需要强调的是,新闻短视频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电视新闻,两者虽然都有新闻产品的特征,但因为传播介质和理念的不同,不可归于一类。

对新闻短视频的判断衡量,主要在于其是否符合短视频制播的特征。首先,新闻短视频的传播主渠道应该是移动端,因此产品需要注重和依靠短视频平台提供的算法机制,实现在互联网的集中分发以及受众的圈层互动。平台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为主导,让不同的信息主动找到对应的用户和用户群。正是在这种播发逻辑之下,新闻短视频才能将所负载的新闻特征、亮点通过产品分发形成快速传递和发酵。短视频逻辑及平台的算法和推送机制,是新闻短视频区别于传统电视新闻生产播发的重要因素。其次,新闻短视频在视频时长上的界定具有相对性,不是一个有具体标准的量化概念。新闻短视频可以时长仅几秒钟,也可以是几分钟、十几分钟,甚至更长。关键是,产品应能更好适应移动状态及间歇环境下观看,且具有高频推送特征,将受众的互动和参与传播视作视频生产和播发的重要环节。[3]

因此,对于新闻短视频更简单直接的理解是:适应移动和互动传播的新闻视频产品。

二、新闻短视频的特征分析

新闻短视频是建立在短视频传播特质基础之上的,同时具有一定新闻性、新闻价值的新闻语态。作为移动传播和碎片化传播环境下催生的新闻产品新形态,新闻短视频也在继承和突破传统新闻的范式中,显示出了多个方面的特征。

(一)追求时效性

新闻短视频要在海量的信息环境中赢得关注,时效是重要的筹码。和传统新闻产品一样,内容的播发时间和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越短,内容新鲜度越高,受众的接受度越高,平台的推送机制倾向性越大。

(二)关注重大题材和热点

信息关注是新闻短视频生产的重要出发点。信息的重要程度直接影响产品的受关注度。重大题材往往涉及更广的受众面,涉及更多的可拆解内容和延伸内容,可以形成重大话题。从短视频的传播环境和平台播发机制来看,这类产品拥有更好的高频推送潜质,以及被话题化运作的潜质。新闻短视频对热点问题同样体现出了较高的敏锐度。对热点话题的追踪,对热点人物、事件相关信息的进一步挖掘,都将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追求接近性和共鸣

在传统新闻生产环境中,接近性是媒体需要时常思考并加以利用的重要元素。身边人、身边事往往是区域新闻生产和传播较为吸引受众的报道内容。[4]在新闻短视频的传播环境中,这种接近性同样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且需要进一步深化为对共鸣的追求。共鸣的产生大多源于符合或接近受众情感的经历、期待、需要。简单来说,更接近的位置更易于产生共鸣,更接近的思想、背景、经历、诉求更易于产生共鸣。短视频的推送机制注重服务于这种对共鸣的追求。平台对用户的视频关注习惯进行分析,较为准确地形成属于用户的画像。这一画像明确了用户对哪些方面易于产生共鸣,以便对用户进行精准推送,通过寻求共鸣实现“圈粉”。

(四)追求“新”和特殊性

传统新闻生产对“新”的追求包括事件、人物等的特殊性方面。这一点,在新闻短视频生产中,同样十分显著。甚至可以说,短视频的娱乐性特征进一步放大了新闻短视频对特殊性题材的追求,罕见、少见、反常、极致的事实往往更受关注。

(五)注重情绪营造

新闻作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本质上将客观性放在了毋庸置疑的重要位置上,要求尽可能地排除个人情感的主观干预。在这一点上,新闻短视频在时下的实际生产中,略显不同。对播发机制和受众的迎合决定了新闻短视频需要考虑对受众情绪的激发和营造。较为显著的表现是,在现下传统媒体以及专业视频平台制播的新闻短视频产品中,大量的音乐附加成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音乐铺垫成为新闻短视频普遍的表达构件之一。很多时候,新闻短视频在尚未展开或形成清晰的叙事之前,音乐已经为该短视频奠定了明确的情感基调,让受众在掌握客观的事实情况之前,就已经提前进入到了喜悦、忧伤、振奋等情绪之中。情绪营造成为新闻短视频产品提升表达效率、增强表达效果、获得传播流量的重要手段。而在传统新闻生产中,这样强势的情感营造手段是难以想象的,甚至是不被认可的。[5]但“非虚构”仍是新闻短视频生产的底线。

(六)追求信息“轻量化”的特征

传统新闻生产基于对事件呈现真实性、客观性的需要,要求报道尽可能掌握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和更细节的信息,基本的五要素不可或缺。除了呈现事件的关键信息外,还需要增加相关的信息拓展,以帮助受众相对完整地掌握新闻事件背景原因,获取事实的关联等。这也是媒体机构新闻生产专业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而新闻短视频产品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对信息及要素完整性的追求不高。即便是专业媒体机构生产的新闻短视频也在适应短视频播发机制的过程中,逐渐将对短视频传播特征的遵循放置到了新闻短视频生产的前端环节加以考虑,注重关键场景和内容的呈现。突出看点,信息拆分或减量,尽可能保持产品单体轻量化,这已成为新闻短视频制播的普遍性理念之一,这样可以尽可能帮助受众快速捕获亮点。新闻短视频追求信息“轻量化”,与传统新闻生产注重信息的广度、深度、完整,存在明显差异。

三、放大新闻短视频生产的积极效应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新闻短视频作为媒体产品中更易获得广泛关注、更易触发情感共鸣并形成社会舆论的类型,成为传统新闻媒体信息播发的渠道补充。准确把握新闻短视频的特征,着力研究制播策略、价值取舍、艺术呈现等,将有望更好实现传播效应。

(一)强化制播策略,注重信息“拆合”

新闻短视频的制播,需兼顾短视频产品的传播特征以及作为新闻产品的内容呈现。就媒体机构而言,筹划制作新闻短视频时,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和提炼,其次是对内容亮点的取舍,统筹考虑这些内容进行怎样的拆合才能获得广泛持续的播发关注。为了顺应短视频在目前大多平台中的播发机制,时下一些新闻短视频往往舍弃了附属信息甚至关键的背景信息。事实上,新闻短视频可以通过多层次的视频产品制作和有计划的播发推送,实现重新串联,呈现完整内容。这样既遵循了短视频产品在主要视频平台传播时对亮点呈现和短时长、完播率的需求,又实现了新闻产品相对的信息完整和价值附加。

上海市闵行区融媒体中心在2021年9月10日策划完成的教师节新闻短视频产品就不失为一个成功的案例。该中心通过制作多个新闻短视频以及配套图文产品,讲述了一个跨越23年的师恩传承故事。23年前,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举办了一场轰动沪上的教师节集体婚礼。12对年轻教师集体走上红毯。当天,这些教师悄悄地将2.4万元礼金捐往了当时正在直播的中央电视台98抗洪赈灾现场。不仅如此,这些教师还在婚礼上与学校的几位贫困初中学子结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闵行融媒体中心找到了当年完整的视频资料,并与视频中涉及的所有教师和受助学生取得联络。记者们发现,23年后,当年的新郎新娘有的依旧站在讲台前,有的已是名校校长。而受助的学生中,有一位回到了母校,成为了区级骨干教师,负责闻名上海的七宝中学新疆班的教学。而她也学着老师当年的样子,资助起了新疆班里贫困的学子。在她的资助下,历届新疆班里又走出了更多教师,并返回家乡从教。

面对这一选题,可以预见,老的视频资料的解封再现,其本身就可以形成比较不错的播发流量。而师恩传承、接力资助则更能引发受众的共鸣。但是,如果从一开始就直接附加所有信息,制作“大件”产品,那将对该新闻短视频的时长、完播率、推送率等造成不利影响。为此,闵行融媒体中心制定了分阶段传播的策略——先拆后合。首先是以23年前的集体婚礼制作“回忆杀”短视频。第二波短视频是聚焦当年的教师新人,看他们23年后的现状。第三波短视频是聚焦当年的受助学子,着重关注师恩传承。直到这三波短视频形成受众持续关注的局面后,记者们才综合制作播发了一条略长的新闻短视频,完整呈现了这一场尘封的婚礼带来的效应,讲述了一个师恩传承 、民族团结互助的动人故事。基于此前系列短视频营造的话题式关注效应,最后一条综合完整的新闻短视频尽管时长较长,但也获得了很好的关注。并且这一条短视频也是负载新闻价值最高的,将受众的关注点从原先单一的“回忆杀”和师恩传承,上升到了民族团结的高度。完整的故事体现出了教育界和全社会对新疆班学子的关注和深情,是对外部势力抹黑中国,捏造“少数民族歧视”等谎言和谣言的又一回击。该完整的新闻短视频被沪上众多媒体转载、转发或引用。

(二)倡导“视觉吸引”到“价值吸引”

鉴于新闻短视频在信息传播中巨大的影响力,主流媒体机构应当肩负起区别于一般短视频生产个人或机构的职责和使命,不断探索从遵循平台机制到更好利用新闻阵地实现舆论宣传引导功能的转变。比如,央视在短视频实践中就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不单纯地注重产品对受众的“视觉吸引”,而是在兼顾这方面需求的同时,更多思考“价值吸引”职能。[6]

“央视新闻”从播发第一条抖音短视频起就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今后制播新闻短视频的价值理念。主持人康辉在这条短视频中告诉抖音用户:“《新闻联播》值得您期待,这里有足够的理智与情感,有分明的事实和言论,这里有真正的中国。在这,你能看到真正追求进步与美好的中国人。关注联播的抖音号,我们一起抖起来,一起上热搜。”这条抖音一经播发,其本身就成为了热点关注。网友评论超过十万,点赞更是超过千万。至此,素以嚴肃著称的央视新闻联播,也开始征战抖音平台,打响新闻短视频的阵地攻坚战。尽管央视在抖音平台上的语言风格发生了改变,在题材选择上也尽可能地接地气、贴民生、生活化,但所有这一切的改变仍在“价值引领”这一关键理念下进行。其使命依旧是呈现更好的中国,发现更多积极向上的中国人和故事。延续的依旧是传统媒体的主流价值观念。

主流媒体机构还可以将新闻性短视频融入微博、微信等多平台播发矩阵中,让各端和各类型产品形成关联,在产品的播发过程中相互调用、佐证,放大积极价值,提高传播效果。

(三)探索新闻短视频表达的“艺术性”

新闻短视频相较于传统新闻而言,束缚少,表达的自由度相对较大。因此,在遵循非虚构的底线基础上,一些新闻短视频可以就艺术性表达做出更多探索。在肩负传递时新信息和承担服务功能的同时,兼具人文、艺术的赏析特征。这样,新闻短视频在受众端的分享和收藏可以突破其作为新闻类产品对时效性的绝对依赖,改变新闻类产品难以“保鲜”的特征。

在新闻短视频对艺术性追求的各种尝试中,上海电视台在“看看新闻”客户端主打推出的《摄界》产品,是一个不错的案例。这个栏目的新闻短视频大多紧跟热点话题、人物、事件或场景。其特殊的团队构成,造就了该栏目产品独特的魅力。《摄界》团队由一批极富创造性和表达个性的摄影记者组成。他们追求以极致的构图、光影、声音去服务于每一次的内容表达。此前,申城一位榫卯手工艺人在经历了5年10万道工序的创作后,完成了一座缩小81倍的祈年殿作品。该作品不使用一滴胶水和螺钉,全榫卯结构打造,传递着中国的古老智慧以及当代匠人的执着,因此成为诸多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在当时众多新闻短视频报道中,《摄界》的新闻短视频创作充分考虑了表达的艺术性。作品大量运用了微距镜头,并使用电影的影调,精心布局灯光,让静止的木雕祈年殿在变换的光影效果中,呈现出了超越镜头本身的时空感。不仅每一幅画面美轮美奂,整个短视频都充斥着浓烈的人文与艺术气息,极具观赏价值。同样,上海市闵行区融媒体中心也就新闻短视频表达的艺术性做出了探索。为了聚焦上海抗击新冠疫情,3月起,该中心推出了名为《战疫日记》的新闻短视频系列。几乎每一集都以微型纪录电影为制作标准,精细打磨编辑脚本、推敲故事的呈现方式。对人物和节奏的把握,配乐的情感,都力求细致精准。不仅如此,该系列中的大多作品,从片名就学习电影片名的呈现方式,产生了如《场面》《I’M 李大宝》《药神》《饭是钢》《核酸“秘境”》《无法“打赏”》等有意思的作品片名。该系列产品因纪实兼顾艺术性的气质,被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以及多家上海市级媒体等频频转载,收获了抢眼的播发效果。

四、新闻短视频的未来发展趋势

对新闻短视频特征的分析,不仅要着眼于当下,更要着眼未来。要从技术发展、受众需求等基本维度找寻这类产品样式在接下来的时间和空间中可能产生怎样的变化。对于内容生产方而言,这是需要把握的发展先机;对于监管部门而言,这将对未来监管提出新的要求。

(一)对自主视角和临场感的追求

就目前而言,短视频为顺应受众手机使用习惯,大量从横屏画面转向竖屏画面。但竖屏画面与人类视觉对横向空间的宽域需求有差距,在画面空间呈现的效果上存在明显劣势,受众感受到的视觉空间局限性强,临场感差,视角的自主性更是无从谈起。在未来,受众对新闻性产品的现场临场感和视角的自主性需求将提升到新的高度。值得关注的是,视频直播开始出现与VR技术的结合。[7]直播现场架设360度全景摄录系统,用户通过VR眼镜或手持手机,就可以同步360度观察直播的全景环境。这一技术的应用,很好地拓展了小屏的空间呈现。如果说过去的新闻报道是将事件和现场尽可能地还原到受众眼前,那VR技术融合下的新闻短视频,就相当于让受众“进入”事件和新闻现场之中。

(二)视频“阅读深度”可调节

未来随着用户信息需求量不断增大,信息获取的效率要求不断提升,各类新闻性产品将为受众提供更全面、更清晰快速的信息索引,更智能及精准的用户关注内容推送,以及更人性化地适应用户在不同环境、不同时段下随时变化的阅读需求。除了针对受众喜好进行精准推送外,随着平台处理能力和智能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可以预见视频阅读将呈现“阅读深度”的可调节特征。所谓“阅读深度”可调节,是指视频内容的展开程度可选择。打个比方,目前一条30秒的新闻短视频到达受众端,受众能看到的仅是标题和长度。而在“阅读深度”可调节机制下,到达受众的视频,可能分为三到五种播放深度,如:简要(5秒)、普通(15秒),详细(30秒)。受众可以按照实际阅读时的空间和时间便利化程度,或对该信息的关心程度,选择短耗时知晓或长耗时观看。这种“阅读深度”的可调节,可能附加在单个新闻短视频的提供上,也可能附加在平台的APP产品端的“设置”菜单中。“阅读深度”的可调节,将让新闻短视频产品在受众端的呈现更加多样和灵活。

结语

新闻短视频在当下信息传播环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信息的传播手段和方式不仅在今天,更将在未来持续产生衍变。这与社会表达以及解读视角日趋丰富的受众需求是相适应的。基于對这一发展规律的认知,监管部门以及专业化的媒体从业机构一方面要以充分包容的态度去看待新闻短视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清楚认识到,在目前和未来新闻短视频的发展中,哪些特征需要被加大关注、加强把控,以便积极引导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其传播新闻信息、实现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

注释:

[1]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09-15.

[2]孟婧.从表征到拟像:纪实影像中的“现场”建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 (11):125-128.

[3]短视频创作要守好边界[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11):136.

[4]胡正强.正确理解新闻接近性的内涵 [J].当代传播,2005(05):9-11.

[5]薛唯侃,符强.当下新闻生产的情感进阶[J].新闻知识,2019(08):22-25.

[6]许竹.移动短视频的传播结构、特征与价值[J].新闻爱好者,2019(12):30-32.

[7]王海荣,夏国燕.VR助阵,直播视频能否引领时代风骚?[J].新闻与写作,2016(10):112.

(作者:上海市闵行区融媒体中心新闻采访部负责人)

责编:项贤勇

猜你喜欢

移动传播媒介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如何有效发挥课间操的锻炼作用
移动版教学督导听课评价系统建设初探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