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直播栏目《徽派》对于地方文化的表达分析

2022-04-14蒋楠楠

新闻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徽派安徽栏目

蒋楠楠

【摘    要】新安晚报大皖客户端的网络直播栏目《徽派》,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为栏目核心,以邀请本土文化人士参与“论道”为形式,以网络直播的方式为安徽文化的网络传播打开了一扇窗。当网络传播与本土文化产生碰撞,传播方式的选择、特色内容的呈现、宣发的方式就成为了栏目走得更远、传得更广的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栏目资源、直播特色、平台宣发、资源挖掘四个方面来阐释让《徽派》栏目在传播领域产生更深远文化传播价值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直播;地方文化;徽派;文化传播

随着网络直播时代的开启,直播活动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已经从多维度渗透到了传播的各个领域。网络直播带货、直播课程、重大活动直播等,已经成为了当下网络直播的主流,各类型的网络直播栏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呈现。然而,在众多的网络直播栏目中,能够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却并不多。究其原因,这与网络直播商业特色显著、娱乐性强于文化性的主流取向大有关系。在这一大环境之下,新安晚报大皖客户端的网络直播栏目《徽派》,却如一股清流,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为栏目核心,以邀请本土文化人士参与“论道”为形式,以网络直播的方式为安徽文化的网络传播打开了一扇窗。

一、《徽派》栏目介绍

“徽派”是由新安晚报、安徽网和大皖客户端重点打造的文化融合传播平台,其中包含《徽派》直播栏目,“大家访谈”“名人讲座”“徽派人物”“凤鸣锐谈”“政屏说书”和“徽派味道”等文化活動类专栏,以及“徽派美文”“大咖随笔”和“人生百味”等文章类栏目。其中《徽派》直播栏目是“徽派”平台的核心。

2017年5月19日,《徽派》第一期在新安晚报大皖客户端上线,到2022年2月,共直播和录播150期,并在视频网站同步推送,每一期节目播放量均破万。该视频栏目获评“未来传播”2017潜力项目、荣获中国报业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奖等奖项。

二、《徽派》栏目彰显地方文化的策略

《徽派》栏目以视频直播的形式,每一期邀请一个文化名人与主持人形成话语互动,过程中或对于名家的个人文化生涯进行呈现,或对于一些文化现象进行品评,或进行一些地方文化代表作品的展示,或直接进入文化场景进行解读。名家讲述、现场展示、进入场景,成为了《徽派》构建安徽地方文化“宇宙”的关键。

(一)名家讲述

2020年7月,《徽派》栏目走进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杨国新的画室,以视频直播访谈的形式与其交流。这是一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以名家讲述为主要形式的《徽派》节目。在直播访谈过程中,杨国新从自身的日常工作、艺术生涯情况入手,阐述了自己在艺术领域探索的点滴,并且对于信息化背景下艺术创作的环境、创作思路与灵感的来源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整个直播过程中,虽然并没有对于安徽本土某一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然而杨国新本身作为安徽省美术领域的代表人物,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安徽一代绘画人的心路历程,也清晰呈现了地方美术人创作、发展的历程。

(二)现场展示

《徽派》栏目曾经迎来多位善于表演的文化名家。2021年7月,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汪育殊做客《徽派》,分享了自己在徽剧艺术道路上的奋斗与追求,并对徽剧的艺术魅力进行了阐述。汪育殊表示,徽剧创新理念先进,博采众长、海纳百川是非常好的精神,也是徽剧人的精神,可以把好的艺术样式吸收进来。同时,他也很直接地指出了目前徽剧发展脱离时代的问题,希望徽剧能够很好地与年轻人的审美结合。在直播过程中,汪育殊利用扇子等道具,进行了徽剧形体展示,在直播的最后还现场进行了徽剧的演唱,将直播活动推向高潮。对于很多重在表演的文化形式来说,现场展示的方式无疑是最为“吸睛”的。

(三)进入场景

2021年9月,在安徽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胡敏的带领下,《徽派》走进了安徽博物院。嘉宾带领观众进入安徽文明史展厅、徽州古建筑展厅等,介绍了安徽博物院的明星文物、安徽文明史、安徽建筑的特色等文化性极强的内容。同时,嘉宾也表达了“让博物馆展现时代活力”的博物馆管理理念,发出了安徽文化界的声音。在这种进入相应场景的直播模式中,借由场景与人的和谐配合,不仅将安徽文化直观地呈现在受众的面前,更是传递出了安徽省的文化声音和文化态度,对于地方文化的彰显是充分、多维度、让人印象深刻的。

三、网络直播环境下《徽派》栏目传播地方文化的突破口

(一)以安徽为策源地,寻觅更多文化名家参与

《徽派》栏目的核心,在于文化名家的参与。因而,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关键,还是在于对文化名家的搜寻。纵观此前的栏目嘉宾构成,以本土文学、书画名家为主,包含地方戏剧、演艺名家等。安徽文化广博,在此前基础上,还应当邀请更多行业的文化名家作为嘉宾:

一是邀请非遗传承人、地方特色手艺人参与。手工操作、作品展示本身就是互联网短视频的一个品类,而在安徽省,各类散落在民间的独特手艺也值得探寻并保护。宣纸、徽墨、歙砚,徽州砖雕、石雕、木雕、竹雕,芜湖铁画,万安罗盘……以上传统工艺无不是安徽的文化名片,邀请这些工艺的传承人走进《徽派》栏目是极有意义的。

二是邀请安徽饮食文化代表人物、传承人参与。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散落在安徽各地的各种小吃更是数不胜数,对于安徽本地人来说,徽菜、美食是一种家乡滋味,对于外地人来说,则是一种诱惑与向往。在各类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中,美食都是视频创作绕不开的话题,也是“自带流量”的话题。因而,未来《徽派》也可以从安徽省美食文化入手,寻觅更多的专业人士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安徽美食文化,做好文化传播。

三是邀请安徽旅游文化代表人物参与。安徽美景众多,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资源更是丰富。作为“自带流量”的话题,地方美景、旅游文化以及对于地方景观的解读,完全可以与《徽派》擅长的文学创作话题、书法绘画专题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旅游界人士与文化界人士的积极互动对话,碰撞出火花。

(二)彰显直播特色,融入更多网络呈现方式

《徽派》栏目在大皖客户端进行直播的过程中,由于直播平台有一定的功能局限性,栏目的特点和优势并没有充分呈现出来。在未来的节目制作过程中,要想让栏目内容能够随直播活动更好地传播出去,一方面,要完善现有直播平台的功能,增添花样更多的互动。比如可结合地方文化,在“送礼物”环节增添一些地方特色,如送“黄山烧饼”“万佛湖鱼”等小礼物,代替传统的“送花”“刷跑车”等环节,增添趣味性和互动性。在直播过程中,主持人也需要设计一些直接与网友互动的环节,例如加入一些徽文化小问答,赠送一些富有安徽特色的地方礼品、特产等,这些都能够增强直播的互动性,也便于将更多的本土文化符号植入栏目当中。

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新的直播平台及其多元化的互动功能。在抖音等直播平台上,具备很多有趣的互动功能,如主播连线、现场连麦等,这使得直播活动打破了一个场景、一组人员的限制,引入更多人员参与到直播中来。以《徽派》直播为例,可以请多位安徽省文学方面的名家,在直播中进行连麦互动,激发名家们的连珠妙语;还可以以“场景+名家”的方式,同屏呈现文化场景和名家阐释,使文化传播打破时空限制。

(三)实现多平台宣发,以平台覆盖打造关注度

作为一个在本土新闻APP上生存、成长的栏目,《徽派》拥有APP上的忠實受众以及线下的独立社群,然而要想发挥好彰显地方文化、传播地方声音的功能,就要打破互联网直播平台传播过程中定向传播难、传播“突围”难等现实问题。作为一个地方文化栏目,《徽派》还需要进一步实现多平台的宣发。具体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首先,“化长为短”,将栏目长视频的精华部分剪辑成为短视频,形成区别于长视频的独特视频内容,覆盖各短视频平台进行内容传播。还可以“借势”相关短视频平台,形成对《徽派》栏目的多平台同步直播,扩大影响力。

其次,可利用报社现有的互联网短视频平台、新闻平台进行宣发活动,同时引导嘉宾通过个人的社交平台展开传播。通过剪辑宣传视频,制作宣传片、先导片、宣传海报等,在各个平台上进行前期的引流、宣传,引发粉丝的订阅以及定时收看。同时,还要借助参与活动嘉宾本身的互联网影响力,寻求其在自己的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上发布栏目的先导片、宣传片、后续精彩剪辑,增强《徽派》栏目影响力。

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头部短视频平台、新闻平台、社交平台进行合作,实现同步宣发,拓展《徽派》在各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力,增强相应传播内容的传播力度。

(四)多元挖掘新资源,形成多维度的文化狂欢

文艺和文化终究是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唯有更贴近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文化栏目才会拥有持续发展的土壤和动力。随着互联网平台的不断建立、兴起,越来越多的地方文化热点也在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徽派》勇立潮头,追随热点,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既要关注文艺圈、文化圈的行业发展,也要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互联网本地文化热点,让《徽派》成为全安徽文艺界以及人民群众的“文化狂欢”。具体策略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落实:

一是结合互联网热点,拓展节目维度,更加贴近群众。比如在《徽派》全新栏目《徽派三人谈》当中,已经将《徽派》栏目的视角与形式进行了创新,转变为三位主持人、嘉宾以谈话的形式来关注最新的文化热点、文化现象。在直播过程中,主持人从最新热点出发,对安徽新的文化现象进行观察和品评,使得节目的时效性、贴近性更上一个台阶。《徽派》应当多从文化现象解读的角度来筹划栏目制作,拓展内容范畴。

二是敏锐地关注安徽文化界新动向、新发展,融入更多群众性本土文化元素。 “文化”不仅仅是文艺界、文化圈的事情,还以生活文化的方式融入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徽派》曾将本土园艺博主“二木先生”和他的星球花园纳入到栏目当中来,以诗意生活之名义塑造本土的生活文化。从本土文化长期发展的生命力,以及主流文化的发展来看,这种关注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味的“小确幸”类的本土文化,非常值得纳入栏目。

结语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直播活动的不断规范与转型,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在直播平台上占有优势传播地位的,或将不再是直播带货,而是更加注重地方文化特色表达与传播的文化类栏目。作为《徽派》栏目的策划、设计者,不仅需要联合省内文化圈层的精英人士、专家学者进行选题策划,更要培养一批精通地方文化与直播互动技巧的主持人,才能够在内容的把控和形式的融合上,实现地方文化与互联网传播方式的紧密融合。而随着安徽省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媒体直播能力的不断提升,必定会有更多优质资源涌向文化领域,涌现出更好的文化产品,以飨受众。

参考文献:

[1]陈伟玲,黄毅.议程设置视域下全媒体直播对非遗传播的影响研究——以贵港日报社“贵港记忆,遇见非遗”栏目为例[J].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1(04).

[2]徐毅成.公共文化服务类网络直播的内容研发——以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长桌派”为例[J].中国文化馆,2021(01).

[3]李瑛,王恩豪.网络直播对区域文化的创新表达——以《虎牙·湖南》品类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9(12).

[4]张萌.在线移动视频嵌入农村文化建设的优化与实现——以网络直播与特色小镇建设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2017(08).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责编:项贤勇

猜你喜欢

徽派安徽栏目
声音栏目 与您同行 食安天下 掷地有声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徽派山水画传统的名实和承继问题
徽派建筑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探析
栏目设置一览表
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
岭南篆刻艺术的徽派传承探析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