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大型体育赛事报道的框架研究

2022-04-14叶宇杨星辰唐婉莹

新闻世界 2022年4期

叶宇 杨星辰 唐婉莹

【摘    要】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大型体育赛事报道的“窗口效应”日益突出。本文以京沪穗三家晚报关于2020东京奥运会的新闻报道为例,立足新闻报道框架理论,通过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2020东京奥运会报道的主题框架、结构框架和话语框架,以期为未来大型体育赛事报道的框架建构提供思路参考。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报道框架;东京奥运会

大型体育赛事具备独特的商业价值[1]、文化价值[2]、新闻价值[3]。体育新闻报道是观察体育事业发展的窗口,通过大型体育赛事报道可以影响受众对体育赛事的认知,帮助受众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升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的落实。[4]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实现全面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体育产业发展也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进入“主场效应阶段”,具体体现在我国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的赛事规模、密度、能级上实现全方位升级。[5]在新形势下,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型体育赛事能引起较大的社会关注,通过赛事报道可以有效发挥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力,不仅可以推动体育文化的普及、营造体育参与氛围、助力全民健身,还可以通过赛事报道吸引受众,助力纸媒发展升级。通过研究我国纸媒对2020东京奥运会的报道框架,可以从实践中总结特点、发现问题、获取经验。本研究选取京沪穗三地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对三家报纸关于2020东京奥运会新闻报道的框架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纸媒在新形势下开展体育赛事报道提供有益参考,为我国体育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一、报道规模分析

报道规模是媒体对某一事件的报道具体的展示形态,是媒体对某项事件进行价值评定的直观反映,主要通过报道的时空分布和数量反映出来。[6]通过梳理三家报纸关于2020东京奥运会的报道规模,可以感知到三家报纸对2020东京奥运会的重视及关注程度。如表1所示,三家报纸均派出了特派记者前往东京进行报道,并设置了专刊进行特别报道,报道数量总体都较多,这反映出三家报纸十分重视这一综合性体育盛会。在报道周期方面,三家报纸差异不大,在正式比赛周开始前就进行了前瞻性报道。三家报纸正式的专刊报道基本上开始于开幕式前一天,结束于闭幕式后一天。头版头条即报纸的门面,反映了新闻的重要程度。在2020东京奥运会期间,三家报纸关于奥运会的头版头条数量差异不大,报道轨迹与中国奥运代表团实时赛况基本保持一致。

二、宏观框架分析

宏观框架,即新闻框架的高级层次,反映出的是新闻的主题。通过归纳总结发现,三家报纸关于2020东京奥运会的报道主题分布呈现以下特点:

(一)金牌叙事,凸显人文关怀

三家報纸的新闻报道主要围绕赛事赛况和中国运动员获奖情况进行叙事。在赛前,三家报纸分别通过“点将台”、“前奏曲”、“瀛奥运·前奏”栏目对中国奥运代表团冲金摘银的项目进行了前瞻预测;在赛中,中国奥运代表团获得38金的实况,三家报纸都用了大量篇幅进行叙事报道。经过统计,在三家报纸的2020东京奥运会特别报道标题中,“金”、“金牌”、“冠军”等词语分别出现36次、64次、53次。

在赛后,三家报纸对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奖牌情况进行了总结。三家报纸虽然以金牌项目为重点报道内容,但是并不唯金牌至上,不约而同地在报道中凸显了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对非优势项目取得的成绩的关注上,例如三家报纸均对苏炳添闯入男子100米决赛进行了重笔墨的报道。在获得银牌铜牌的报道与评价方面,“银色岁月亦如歌”、“这枚铜牌等同金牌”等标题也直观反映出三家报纸的观点。

其次,这种关怀还体现在对失利运动员的正面评价之上。针对东京奥运会中中国队部分优势项目失利情况,三家报纸以中肯的评价及正确的导向进行了报道。针对中国女篮止步四强,北京晚报和羊城晚报分别刊发报道《许利民:对未来有信心》《许利民:我们没有遗憾》,对中国女篮的表现进行了鼓励性的评价和展望;新民晚报在《中国女篮无缘四强》一文中指出:“中国女篮,这支年轻队伍的前进之路才刚刚开始”。

此外三家报纸都通过评论谈论了“金牌的意义”。北京晚报认为:“比赛需要总结,但金牌不是竞技体育的唯一目标”;新民晚报在《无金日,无妨》一文中指出:“装点人生的或是金牌,定义人生的却是追求金牌这一路所历”;羊城晚报则在报道中指出应为夺金者欢呼,给失意者温暖。这些报道主题的转变反映出三家报纸对于金牌观念转变的引导。

(二)梦想旋律,展现运动员新风貌

三家报纸在2020东京奥运会上主要通过对运动员进行深度报道,展现体育健儿的追梦历程,从而奏响梦想主旋律。三家报纸在报道中坚持运动员主体地位,[7]对处于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进行了针对性的报道,通过运动员的奋斗故事传递梦想的价值。针对本届奥运会涌现出的年轻小将们,三家报纸都重点突出了“青春与梦想”的主旨,通过00后少年追梦的叙事引领青少年立志追梦。例如本届奥运会表现优异的中国跳水队3名小将,北京晚报在特别报道中指出张家齐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成为奥运会的冠军,现如今用行动完成了自己的梦想。新民晚报在报道中指出,陈芋汐用坚持与努力兑现了自己的梦想。羊城晚报则在报道中指出,小将们的成功是青春最好的装点。对于老将的不屈与坚持,三家报纸通过“坚持成就最好的自己”、“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四赴奥运,终得圆梦”等报道传达出“坚持与梦想”的主旨。通过呈现不同阶段运动员的逐梦故事,也向各个年龄阶段的受众传递出这样的信念:只要肯付出行动并且不懈坚持,终将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情同与共,突出奥运凝聚力

三家报纸在报道中,通过大量的笔墨突出了2020东京奥运会对于疫情背景下世界团结合作共谋发展的重要价值启迪。东京奥运会开幕前,国际奥委会更新了奥林匹克格言,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团结”。三家报纸对于奥林匹克格言的更新进行了报道与解释。新民晚报认为:“载入史册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激励和鼓舞着全世界更好地应对后疫情时代”。北京晚报在报道中指出,“更团结”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更是强心剂和黏合剂,是以体育的名义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战胜疫情、战胜苦难,共享奥运荣光,共创美好生活。羊城晚报也在报道中强调了“更团结”口号的提出彰显了本届奥运会在体育之外对全人类的意义。

三家报纸在对2020东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报道中总结升华了本届奥运会的价值及意义。2020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理念为“情同与共”,三家报纸在报道中着重介绍了本届奥运会出场仪式和点火仪式,“五环旗下世界大团结”、“简法不减体育魅力”、“情同与共,共赴五环之约”,通过这些标题可以感知到三家报纸对奥运会价值的认可和宣扬。2020东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口号为“向前”,三家报纸进行了解读,并通过评论和深度报道对本届奥运会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通过《奥林匹克精神激励世界向前》、《五环旗下,共享奥运荣光》等文章,可以感受到三家报纸都十分认同奥运会的重大意义,即本届奥运会运动员们用实际行动激励了全世界人民,团结一致,战胜困难,这也使得2020东京奥运会在特殊时期彰显了体育的魅力,展现出了独特的凝聚力。

(四)以小见大,彰显家国情怀

三家报纸关于2020东京奥运会的叙事报道很大篇幅都是围绕中国奥运代表团展开的,以小家见大家,通过“家”与“国”两个视阈构建的“家国同构模式”,塑造新时代中国运动员的形象。[8]三家报纸都重视以小家揭示人物成长,通过情感建立联系,让中国运动员更具有烟火气。新民晚报通过对男子1000米双人划艇银牌得主郑鹏飞的妻子进行采访,娓娓道来两人的爱情之路。北京晚报在对张家齐的报道中,一方面表达了“张家齐要以金牌为礼,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另一方面也吐露了其母亲的心声:“只要她开心快乐就好”。通过这样的呼应方式,将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孩子对父母的感恩呈现出来。羊城晚报在对苏炳添的相关报道中,通过采访其启蒙教练,展现出苏炳添阳光、勤奋、懂得感恩的优秀品质;通过采访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师生,展示出苏炳添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幽默睿智的独特品质。三家报纸通过不同的角度,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融入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元素,使得体育新闻报道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亲和力。三家报纸通过展示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上的风姿,也深刻地反映出祖国给予运动健儿的支撑。 “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骄傲”、“中国突破”等主题词不仅展现了新一代中国体育健儿的风貌,也通过体育报道实现了民族认同感的建构。

三、中观框架分析

台湾学者臧国仁等人基于范·迪克的理论,提出了新闻框架的中层次结构,主要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和评估等七个环节。[9]经过统计发现,关于2020东京奥运会的新闻报道中,新民晚报“主要事件”、“背景”、“反应反馈”三种图示结构的使用频率位于前三位;羊城晚报“主要事件”、“预测”、“背景”三种图示结构的使用频率位于前三位;北京晚报“主要事件”、“背景”、“评价”三种图示结构的使用频率位于前三位。三家报纸以每一个比赛日的主要事件叙述为主线,辅以幕后故事的挖掘,这其中包括运动员的成长经历、参赛经历,通过多种图示结构配合使用的方式展示出了更加立体的、多方位的人物形象。此外,三家报纸还关注东京奥运会期间赛场外的事件介绍。三家报纸分别通过“观察嘉”、“记者手记”、“扶桑掠影”三个栏目,以特派记者的视角与笔触记录赛事期间所见所闻,以更贴近群众的方式展现出立体多元的2020东京奥运会。

三家报纸的图示结构使用也各有特色,新民晚报比较重视“反应反馈”结构的使用,羊城晚报重视“预测”结构的使用,北京晚报重视“评价”结构的使用。新民晚报通过对不同主体的专访,表达出主要事件引起的各方反应。例如新民晚报对日本运动员伊藤美诚进行了独家报道,实地探访了伊藤美诚受训的东京羽佳乒乓球俱乐部,通过展示与主人翁相关主体的反馈,使得报道更加丰富独特、更具有吸引力。羊城晚报重视通过前瞻性报道对运动员表现、赛事发展做出预测与展望。在赛前对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冲金项目进行了预测;在赛中通过“锐眼识金”栏目对后一天的比赛项目进行预测;在赛后总结问题,并对下一个奥运周期进行展望。北京晚报更加重视观点输出,在每一期的特别报道中都设有“评论袁”栏目,对奥运热点事件进行评论,完成观点的表达和舆论的引导。

在本屆奥运会中,三家报纸在全国化框架的基础上突出了本地化框架。京沪穗三地都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因而在本届奥运会的新闻报道中,三家报纸都突出报道了所在省市运动员取得的成就。首先体现在赛中对该省市运动员获奖情况进行突出报道,如《一湾碧水跳出广东首金》《上海首金:姜冉馨搭档庞伟10米气手枪混团夺冠》《北京健儿首获东京奥运会金牌》。其次体现在赛前赛后的报道中进行展望和总结。如北京晚报在赛前推出报道《18名北京运动员出征东京奥运会》进行了预测,在赛后通过《北京体育健儿扬威东京奥运》进行了成绩总结。这反映出三家报纸在大型体育赛事报道中,重视通过本地化框架实现地域认同与共情,最终助力本地体育文化和体育事业的宣传。

四、微观框架分析

新闻报道的微观框架主要通过新闻文本的表达和细节呈现反映出来。新闻体裁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所采用的不同报道形式,主要包括消息、评论、通讯等体裁。通过整理发现,本届奥运会三家报纸都比较偏爱通讯这种报道形式。通讯相较于消息,内容更加详实丰富,通过对2020东京奥运会期间主要事件进行深度报道,更容易让读者了解到事件的前因后果及赛场内外的基本情况。三家报纸的报道体裁使用也具有差异性。北京晚报的报道篇数最多,体裁使用较为均衡,每一篇报道的篇幅都不长,使得报道更具有灵活性。新民晚报的报道篇数最少,其中通讯使用频率最高,除了常规的报道体裁外,还新增了记者手记,这类体裁没有严格的书写要求,在内容和表达上有更多的发挥空间。羊城晚报主要通过多种新闻体裁融合构建最优的报道矩阵。这也反映出,三家报纸对2020东京奥运会报道体裁的选择并不拘泥于特定的形式,而是根据报道的内容进行灵活选择。

体育新闻需要在保证新闻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实现生机与活力,生动地再现新闻事件,这就需要运用修辞等手法来满足读者的“悦读”需求。通过对比发现,三家报纸在修辞手法等运用上大同小异,主要通过大量诗句、成语的使用凸显人物特色,通过隐喻词汇的使用突出比赛的竞争、彰显体育精神。三家报纸在特别报道栏目的名称选择上反映出了不一样的态度。北京晚报的“聚焦奥运”,更为平和与中立;新民晚报的“瀛奥运”表达出赢在奥运的期许以及迎接奥运的心态;而羊城晚报的“东征”通过隐喻词汇表达出国家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破茧成蝶”、“吹尽狂沙始到金”、“天使涉过千山万水”、“凤凰于飞”、“三十而已的倔强”、“一战封神”、“绝境中逆转夺冠”等词汇的使用,不仅为报道增添了英雄主义色彩,同时也彰显了运动员们奋勇拼搏、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

结语

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作为京沪穗甚至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均对2020东京奥运会给予较高关注度,投入大量采编力量,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特别报道。通过金牌叙事融合人文关怀,使得报道更具温度;通过奏响梦想主旋律,展现了中国体育健儿风貌;通过理念解读,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通过以小见大,彰显了家国情怀;通过使用丰富多彩的图示结构、多样的体裁,使报道更具灵活性和贴近度;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报道的美感度与吸引力。三家报纸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与创新大型体育赛事报道框架和形式,这对我国纸媒未来在大型体育赛事报道框架选择与构建上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未来要继续提高报道深度,优化传播方式,增强全球化视野,讲好中国体育故事。

注释:

[1]段梦婷,宋昱.上海市体育赛事版权商业价值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2):97-102.

[2]李采丰,杨宗友.体育赛事文化价值初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05):26-29.

[3]蒋家珍,钟秉枢.体育赛事品牌传播价值评估系统原理与方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2):159-161+164.

[4]艾险峰,张德胜,刘威.开源分享理念下的中国体育赛事新闻报道——以2019亚洲羽毛球锦标赛中的新闻报道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9(11):91-94.

[5]黃海燕.新阶段、新形势: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前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01):20-31+51.

[6]傅小利.中美网络媒体里约奥运会新闻报道差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7]崔璎楠.2020年东京奥运会体育文化传播实践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21(09):35-40.

[8]刘思雨,季峰.共情传播与价值认同:主流媒体报道体育新闻的当下逻辑——基于《人民日报》微博东京奥运会报道的分析[J].传媒观察,2021(10):63-68.

[9]贺天慧.《体坛周报》和《东京体育报》对里约奥运会报道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8.

(作者:叶宇,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副教授;杨星辰、唐婉莹,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硕士研究生)

责编:项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