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饵料对中国明对虾工厂化养殖生长阶段影响研究

2022-04-13陈晓玲郭建军王君霞季本安于为民

科学养鱼 2022年3期
关键词:扇贝活体对虾

陈晓玲,郭建军,王君霞,季本安,于为民

(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山东 日照 276826)

中国明对虾又称东方对虾,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对虾养殖技术攻关,中国明对虾养殖业开始大规模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对虾养殖品种。中国明对虾喜食底栖小型甲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也摄食海藻,在育苗期主要投喂丰年虫以保证营养需求,池塘养殖过程中投喂冰鲜饵料、配合饲料、沙蚕等以提供生长所需营养(朱丽岩等,2000;张硕等,2001;边绍新等,2013)。然而,近几年的检测数据表明,沙蚕作为常用的对虾活体饵料,携带病原的情况比较普遍(柴宇,2015)。农业农村部实施的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中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方案是关乎渔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对于水产绿色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实验采用中国明对虾工厂化养殖方式,首次选用活体栉孔扇贝肉作为饵料代替常用但易携带病原的沙蚕,同配合饲料一起进行中国明对虾生长阶段对比实验,通过对存活率、相对增重率、相对增长率、交配率等进行对比,旨在探索配合饲料在中国明对虾生长所需饵料的添加比例,以推动配合饲料替代活体饵料的进程。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条件

实验在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对虾试验车间内开展,实验所用对虾育苗养殖池容积为1.6万米3,实际加水量约为1.28万米3,保证24小时充氧。实验用水为经沙滤的自然海水,海水盐度为31±1,实验期间水温维持在(25±0.5)℃。实验前,所有养殖设备均用次氯酸钠浸泡消毒后再清洗干净。

2.实验材料

实验所用健康中国明对虾野生亲虾群体来源于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自然海域(2021年3月捕捞),经检测不携带病原。用此批亲虾进行工厂化繁育苗种。后期实验使用培育好的仔虾。

幼体培育饵料由微藻类、轮虫、卤虫(经检测,不携带病原)和后期的虾片组成。每2小时投喂1次,投喂量和投喂比例根据对虾不同发育阶段进行调整。

3.实验分组

对育苗后的仔虾(体长1.75~1.95厘米、个体重0.047 2~0.048 1克)进行病原检测,确保不携带病原后于5月26日放苗,每个池塘1 000尾,3个池塘编号分别为1、2、3号池塘。3个池塘除投喂饵料不同外,其他养殖条件均一致。

4.饵料投喂

1号池塘全程投喂活体栉孔扇贝肉,2号池塘全程投喂配合饵料(对虾配合饲料),3号池塘投喂配合饲料至9月15日,之后改投活体扇贝肉至实验结束。活体栉孔扇贝投喂前需要进行病原检测,不携带病原后方可投喂。配合饵料日投喂率按虾苗总重的3%~5%计算,分早晚各投1次;活体栉孔扇贝肉于每天15:00-16:00投喂1次。每天检查1次饵料剩余情况,配合饵料于投喂2小时后检查,活体扇贝肉于每天8:00-9:00检查,根据饵料剩余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

5.水质调控

养成中后期,每10~15天使用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益生菌改善池塘水质和底质。

6.生长指标测定

实验过程中记录每个池塘的死亡数量,以确定存活率。交配结束后(11月25日),逐尾检查交配情况,确定交配率。每个池塘随机选取10尾虾测定体重,并测量每只虾的体长,计算各组虾的相对增重率和相对增长率。计算公式为:相对增重率(%)=(末平均体重-初平均体重)/初平均体重×100;相对增长率(%)=(末平均体长-初平均体长)/初平均体长×100。

二、实验结果

1.存活率及交配率情况

经过183天的养殖,1号池全程投喂活体栉孔扇贝,2号池全程投喂配合饲料,3号池在投喂111天配合饲料后,投喂72天活体栉孔扇贝,配合饲料投喂比率为60.7%。3组对虾的存活率都较高(表1),其中1号池塘存活率最高,达到95%;2号池塘存活率最低,为91.5%;3号池塘存活率为93.7%。3个池塘中雌虾占比在35.2%~37%。不同饵料对于中国明对虾交配影响差别较大,1号池塘交配率最高,存活对虾全部完成交配;2号池塘交配率最低,为27.8%;3号池塘交配率为70.2%。

表1 对虾存活率和交配率情况

2.相对增重率

不同饵料对于中国明对虾相对增重率的影响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饵料对于对虾相对增重率的影响差异性较大,而这也直接影响对虾的出肉率和品质。其中,1号池对虾的相对增重率最高,达到60 260%;而2号池对虾的相对增重率最低,为39 870%,增重缓慢;3号池对虾的相对增重率为52 680%。

表2 不同饵料对中国明对虾生长的影响

3.相对增长率

不同饵料对于中国明对虾相对增长率的影响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饵料对于对虾相对增长率的影响差异性较大,其中1号池对虾的相对增长率最高,达到1 062%;而2号池对虾的相对增长率最低,为691.9%,生长缓慢;3号池对虾的相对增长率为830.8%。

三、讨论

1.不同饵料对中国明对虾存活率及交配率的影响

本实验首次选用栉孔扇贝肉作为中国明对虾生长所需鲜活饵料,并开展不同饵料对中国明对虾生长阶段影响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3个池塘的对虾在生长周期过程中虽投喂不同的饵料,但不同饵料对对虾的存活率不存在明显差异,均达到90%以上,这与现有研究结果一致(曹显生,2018)。然而,养殖后期对虾交配率呈现较大差异。1号池全程投喂鲜活栉孔扇贝,雌虾全部完成交配,性腺生长未受到影响。2号池交配率仅为27.8%,大部分对虾性腺发育不完全,这也表明相同的养殖周期内,单靠投喂配合饲料,不能满足对虾性腺发育所需营养物质。3号池配合饲料投喂比率为60.7%,在养殖后期对虾性腺发育时投喂活体栉孔扇贝肉,对虾交配率达到70.2%,表明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性腺发育所需营养。

2.不同饵料对中国明对虾生长情况的影响

本实验中,不同饵料对于中国明对虾的生长情况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对虾体长及体重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全程投喂活体栉孔扇贝肉的1号池,无论是相对增重率还是相对增长率都是最高的,说明投喂活体栉孔扇贝肉满足对虾生长各阶段所需营养。2号池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对于对虾的生长影响较大,对虾不仅生长缓慢,且相对增重率和相对增长率数值较低,说明在对虾的生长阶段如果只投喂配合饲料,则难以满足对虾生长所需营养物质。而采用活体栉孔扇贝肉和配合饲料搭配的3号池,各项参数均与1号池相差不大。由于配合饲料使用比率达到60.7%,极大地节约了饵料成本,是值得采纳的一种饵料投喂模式,可为进一步探索饵料配比提供依据。

3.对虾鲜活饵料需求

在自然条件和粗放养殖条件下,对虾的食物选择非常广泛,包含水域中各种可利用的饵料生物,因此,一般认为对虾是杂食性的动物。但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营养来源、胃含物的比例和消化酶的活性来看,对虾的食性都偏向于肉食性(Schwamborn等,2000)。黄国强等(2006)研究发现,中国明对虾对天然动物性饵料的表观消化率(ADR)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FD),说明天然动物性饵料更容易被中国对虾消化吸收。本地区在中国明对虾养殖过程中最常选用的天然动物活体饵料是沙蚕,沙蚕体内含有丰富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亲虾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最佳来源,对其性腺成熟和繁殖起到重要作用(曹启猛等,2016)。然而,近年来的沙蚕病原检测数据显示,沙蚕有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情况出现,而中国明对虾对该病原有敏感性,且暴发后易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因此,探索可替代沙蚕的鲜活饵料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本实验首次采用本地区较为普遍的栉孔扇贝作为中国明对虾鲜活饵料,其不携带对虾易感病原,避免了对虾因投喂饵料而感染疫病的风险,且可提供对虾生长阶段所需营养物质,搭配60.7%的配合饲料投喂,不仅保障对虾各生长阶段营养需求,还可以有效提高配合饲料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的使用比率。

猜你喜欢

扇贝活体对虾
对虾养殖弱势群体的管理
对虾吃料慢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活体盲盒
斗 虾
让活体肝移植研究走上世界前沿
扇贝的眼睛在哪里
扇贝的眼睛“排排站”
烤扇贝:贝壳反复利用,壳比肉还贵
始祖鸟是鸟类的祖先吗
可爱的对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