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凡纳滨对虾与鱼混养效益高

2022-04-13李恒勇郭立平

科学养鱼 2022年3期
关键词:溶氧对虾鱼虾

李恒勇,郭立平,陈 琳

(高青县畜牧渔业服务中心,山东 淄博 256300)

凡纳滨对虾又称南美白对虾,适应能力强,能在盐度0.5~35的水域中生长,最适生长水温为22~35℃,pH为7.0~8.5。近年来,由于品种老化和病毒变异,致使病害发生率显著提高,养成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养殖企业(户)的养殖效益。为了创新养殖模式和探索虾病防治的有效方法,降低养殖成本,笔者于2020年5月10日至10月24日分3个池塘分别进行了凡纳滨对虾与草鱼、鲢鱼,草鱼、鲤鱼及罗非鱼混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现将养殖情况介绍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水源

试验池塘水源充足,进排水畅通,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2)养殖池塘

靠近灌、排水渠,排灌方便,东西方向、长方形,长宽比3∶1,水深保持在2米以上。

(3)苗种与饲料

虾种采用正大P10苗,草鱼、鲢鱼苗规格150克/尾左右,罗非鱼规格50克/尾左右。饲料采用优质配合料。

2.方法

(1)前期准备

①池塘清理。对试验池塘的底泥进行彻底清除,对池坝、进排水闸门等进行整修。

②安装增氧机。每个池塘安装水车式增氧机和叶轮式增氧机各1台,功率分别为2.2千瓦和1.5千瓦。

③安装隔离网。放苗前,池塘两端各约1/4处设立隔离网,网高一般高出水面50厘米,网底纲埋入泥中,用竹竿每隔2~3米做一支撑,网目采用1厘米左右的网片,把鱼池隔成3段,待虾苗长到5厘米以上时,将隔离网撤除。

④消毒除害。苗种放养前需对池塘进行除害消毒处理,加水40~50厘米,施用有生石灰(用量100千克/亩)或漂白粉(有效氯25%~30%,用量30千克/亩)进行消毒。

⑤进水、施肥、培养饵料生物。提前10~15天灌水50~60厘米,施肥培养饵料生物。无机肥一般使用二铵、尿素或复合肥,施肥量30~50千克/亩。有机肥一般施用发酵好的鸡、猪、牛粪类,750~1 500千克/亩,肥水后池内水色呈黄绿色或黄褐色,使苗种一进入池塘就能摄食到适口、营养丰富的饵料。

(2)苗种放养

在放虾苗初期,首先将虾苗放入池塘中间段,留出两端放鱼苗,这样便于管理和喂养,防止前期鱼对虾的侵害和抢食,节省饲料、降低成本、提高虾苗成活率,待虾苗长到5厘米以上时可把隔网撤掉进入正常管理。苗种放养情况见表1。

表1 苗种放养情况

(3)养殖管理

①水质管理。水质应根据鱼虾生长情况和养殖季节的变化适当进行调整,养殖的水色以黄绿色或茶褐色为佳,一般养殖前期以添加新水为宜,中期即7、8月的高温期,可根据水质情况调节换水量,使池水保持在2米左右,保持池塘水质清新、稳定,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养殖后期,随着鱼虾生长水体鱼虾载量的增加,要使池塘水位保持最高,并加大换水量,有利于鱼虾生长。

②饵料投喂。凡纳滨对虾苗放入池塘后,前期主要靠水中浮游生物为食,随着虾苗生长,10天后逐步投喂商品虾料。

鱼的投喂应根据水质、天气、吃食情况而进行适当调整,一般投饵量为池塘存鱼量的3%~5%,每天投喂4次,一般上午6—7点1次、10—11点1次、下午2—3点1次、5—6点1次,投喂的饵料一定要保证质量和数量。

③坚持巡池。每天早、中、晚要进行巡池,观察鱼虾的动态及池水的变化情况等,以便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若发现死鱼、死虾,要及时捞出检查分析死因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④加强对养殖池水环境的检测及管理。坚持定期测量水温、pH、溶氧、透明度、生物组成及密度等,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及时排放老水、加注新水,有效地改善水质条件。

⑤定期测量鱼虾生长情况。每10~15天随机抽测10~20尾,测量鱼体长度、称其重量、分析生长情况,适当调整饲料投喂量。

二、试验结果

1.病害发生情况

当年邻近区域260余亩虾池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蔓延,主要是感染了虾类白斑病毒,造成了较大损失。而笔者的试验池塘,通过精心管理和合理调控,没有受到病毒侵害,防治效果明显。

2.主要指标变化情况

池塘水温25~32℃时水体主要指标变化情况(表2)。

表2 各池塘主要指标变化情况

3.收获及投入情况

见表3、表4、表5。

表3 收入情况

表4 投入成本

表5 收益情况

三、结论分析

1.病害防治效果

鱼虾混养能起到防止病原体传播和减少养殖生物主体病害的发生,降低风险系数,形成不同生物群落间新的生态平衡,有利于生长环境的改善,从而起到预防病害、提高产量的作用。与常规单养相比,病害发生率降低62%,效果显著。

2.水质调控

在虾池中混养一定比例的滤食性和杂食性鱼,能起到稳定水体藻类、清除残饵、净化底质、降低水质污染的作用。同时通过鱼类的活动和藻类的光合作用,能大大提高水体溶氧量,间接地促进虾的生长。

3.投入与产出比

除1号池略低外,其余两个池塘差别不大,但与凡纳滨对虾常规单养相比,节本增效35%以上。

四、讨论

1.浮游植物种群特征

鱼虾混养池塘中浮游植物组成更多元化,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相对稳定,浮游植物总量恒定。在混养鱼的池塘中,当浮游植物出现生物量高峰时,可分泌具有杀菌作用的物质,使水体中浮游细菌量减少。混养草鱼、鲢鱼的虾塘,可以通过草鱼、鲢鱼采食浮游动物和粒径大于25微米的浮游植物,抑制原甲藻等较大藻类的过度繁殖,促进较小型金藻、硅藻等有益藻类的繁殖,促使池塘中浮游植物小型化、改变浮游植物种群结构。

2.混养池塘中氮、磷的转化

通过鱼虾混养,池塘中物质循环更顺畅,加快了池塘有机物的转化,减少了养殖过程中氮、磷的沉积。在对虾—草鱼—鲢鱼混养池塘中,对氮的绝对利用率为20.12%,大于单养对虾时的11.52%;在对虾—草鱼—鲤鱼投饵混养池塘中,对磷的绝对利用率为12.63%,大于单养对虾的10.88%。对虾—罗非鱼混养相比于单养对虾,将输入的氮的利用率提高了85%,而将饲料消耗降低了26%。通过罗非鱼、对虾混养,可提高氮、磷的总绝对利用率,平均比单养对虾提高了77.2%和118.9%。

3.池塘pH情况

一般认为,pH在8~8.6时最适宜对虾的生长发育。从整个养殖过程来看,混养池塘中浮游植物的多样化、小型化、优势种群演替相对稳定,变动幅度也相对较小,这对于池塘pH的稳定和对虾的生长都极为有利。对于有机物的总量及转化情况,混养池塘中氮、磷的利用更充分、利用率更高、转化更加迅速,减小了养殖前期和养殖后期的pH变化。

4.池塘溶氧情况

南美白对虾在溶氧高于5毫克/升的水体中才能保持快速生长,水中溶氧的状况对对虾的生长影响较大。

混养池塘中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是配养的品种与对虾的呼吸耗氧和排泄污染发生矛盾,实际上,养殖生物的呼吸只占池塘氧支出的15%左右,而悬浮有机物的消耗却占65%以上,如果混养系统中的COD能有效控制(因为COD减少而增加的溶氧远大于因配养品种的呼吸而消耗的溶氧),鱼虾混养池塘中溶氧的管理会更简单有效。

5.鱼虾混养对产量的影响

虾塘COD在2毫克/升以下时,不利于饵料生物生长繁殖;COD在2~6毫克/升时,能有较适宜的溶氧和pH,对虾的生长较快、规格较大、成活率及产量较高;COD在6毫克/升以上时,其值越大,溶氧越低,氨氮增高,对对虾的毒性增强,造成对虾生长缓慢、成活率低、产量低。

在鱼虾混养池塘中对于水体COD的控制力比对虾单养更强。首先,养殖于同一池塘中的各品种能利用混养生态系统中的各种饵料资源;其次,在混养系统中投入及自身的营养物质在池塘中的转化、循环更顺畅,因而不仅能为不同营养层次的生物多次利用,而且能够在循环中反复利用,投入及自生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混养的不同养殖品种之间存在着互利关系,特别是有利于对虾的存活和生长。同时,鱼虾混养中的杂食性鱼可及时清除病虾、弱虾,对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虾病进一步蔓延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进而维护虾的健康生长,对提高虾的产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溶氧对虾鱼虾
对虾养殖弱势群体的管理
常见水草在鱼虾蟹养殖中的作用小结
对虾吃料慢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斗 虾
搂网不说泄气话
可爱的对虾
浅谈制药企业中的发酵工艺优化
溶氧对氨基酸发酵的影响分析
古代的“尿毒食品”
溶氧对氨基酸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