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周青铜酒器类型及用途浅析

2022-04-13撰文关月本刊图片库

艺术品鉴 2022年1期
关键词:礼器器型酒器

撰文=关月 图=本刊图片库

中国人历来讲究美食美器,饮酒之时更是讲究酒器的精美与适宜。《笑傲江湖》中祖千秋与令狐冲论酒具一段开头说:“饮酒须得讲究酒具,喝什么酒,使用什么酒杯”。

夏商周三代,是酒与礼制结合最为紧密的时期,也是酒礼最为复杂的时期。正因为如此,酒器发展也最为迅速,青铜酒器也就成为中国青铜文明的一大亮点。

商周青铜酒器有二十四类,按用途分为煮酒器、盛贮酒器、饮酒器,其中以盛贮酒器和饮酒器类型繁多。盛贮酒器主要有尊、壶、卣、斛、觥、缶、罍、方彝等,饮酒器主要有觚、觯、角、爵、杯、卮等。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代久远,有不少酒器的名称和功能一直存有争议,本文所述器物名称及用途是否真正是当时的真实情况,还需要学界长期研究并有更多的史料去证实。

煮酒器

《礼记·月令》记载:“(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大奠监之,毋有差贷”。

“秫稻必齐……火齐必得”这六句,就是平常所说的酿酒六法,从现代酿酒方法看来就是:原料要讲究,曲蘖要合时宜,操作要洁净,水质要好,器具要精良以及火候和温度要适宜。“加温和蒸煮”是酿酒的最后阶段,即煮酒程序。

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的煮酒器种类和数量都不多,主要是斝和爵。

爵【jué】

年代:商至西周

器型:前有流(倒酒的流槽),后有尾,中有杯,一侧有鋬,下方有三足,杯口有二柱

用途:煮酒器、饮酒器、礼器

《说文》:“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chàng,黑黍)酒,又持之也,所以饮。”

在商代和的西周的考古发现中,爵是十分常见的。从出土的形制来看,前有流(倒酒的流槽),后有尾,中有杯,一侧有鋬,下方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二柱,制作技巧复杂,此为各时期爵的共同特点。爵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而且现存于世的殷商青铜器中“爵”占了很大一部分。

从使用人群来看,爵一般供高等级贵族使用。除了作为酒器,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礼器,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不同形制的爵,贵族的爵位便与礼器爵有关。

其实,关于“爵”到底是用来温酒的还是喝酒的,众说纷纭。但由于考古学家们曾发现这个东西底部有烟炱,也就是加热之后的积炭,所以猜测可能是用来煮酒或者温酒的。

本页上图:商 西元前16-前11 世纪 过父丁斝 高32.7cm

斝 【jiǎ】

年代:商周

器型:一鋬(耳),腹圆,两柱,喇叭形圆口,三足,上部像鼎,下部像鬲。

用途:煮酒器、礼器

下图:商代晚期 子父辛爵 高20cm

《说文·斗部》:“斝,玉爵也。夏曰醆(zhǎn),殷曰斝,周曰爵。”古书中也称为“散”,其形状像爵,但比爵大。

关于斝的用途,有种说法认为它是温酒用具,但在礼制方面,据《礼记》《左传》等书所载,斝主要是用来行祼礼(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的酒器。

商周的青铜斝,是祭祀、宴饮中的煮酒器,是一种礼器。形制如图,通常由青铜铸造,一鋬(耳),腹圆,两柱,圆口呈喇叭形,三条空袋形的足。上部像鼎,下部像鬲。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胸斝,体型大,器壁厚薄适宜。足中可容水,烧火于三足间,因此受热面积较大,易沸,是普遍使用的烹煮器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商代“过父丁斝”,此器立柱之上作伞状柱帽。颈、腹都饰弦纹,铸有铭文三字,第一字为族徽“过”,其下为“父丁”。此家族以“过”为族徽,其为宗庙祭祀“父丁”而作此盛酒礼器。

盛贮酒器

盛酒器顾名思义就是在饮之前酒所盛放的容器,以便于倒入小杯中,多以缶字为部首。盛酒器和贮酒器属于容酒器,但盛酒器是欲饮用时的暂时盛放,而贮酒器则是较长时间的存放和贮藏。

尊【zūn】

年代:商至西周

器型: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侈口,口径较大

用途:盛酒器

尊,今作樽,是商周时代汉族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尊的基本形制多为侈口,鼓腹圜底,圈足,形似觚,但中部又比觚肥硕,口部亦比觚大。用于祭祀或宴享宾客之礼,后泛指盛酒器皿。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作为酒器家族中的“大胖子”,尊形似觚但中部又比觚肥硕,高体,大型或中型容酒器。按其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身体上常饰有动物形象:比如有象尊、牛尊、羊尊等。

四羊方尊作为商朝晚期的祭祀用品,它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更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本页商中期 龙虎纹尊 1957 年安徽阜南朱砦润河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7 年安徽阜南朱砦润河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这件商代龙虎纹青铜尊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奇妙,距今已有3000 多年历史。器口侈大,直径过肩,颈部较高,下部收缩,呈大喇叭状。

除了方的,还有圆的,还有以鸟兽为形的。例如鸮【xiāo】尊。鸮就是猫头鹰,在古代猫头鹰是人们喜爱的神鸟。因此偏爱拿来做酒器的造型。

壶【hú】

年代:商代中期至西汉

器型:长颈、大腹、圆形或方形

用途:盛酒器

《诗经·大雅·韩奕》上说:“清酒百壶”,殳季良父壶有铭文曰:“用盛旨酒”;《仪礼·聘礼》:“八壶设于西序”。注:“酒尊也。”《周礼·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注:“盛水器也。”

这些记载都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壶在青铜礼器组合中的用途。

青铜壶的制作始见于商代中期,流行于西周至汉代,商代前期方壶较少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制也不断变化,大多为圆形。

对页左上:商 四羊方尊 上口最大径44.4cm,高58.6cm,重34.6 千克

左下:西周晚期 蔡公子壶高40.2cm,宽29.6cm,重9.22kg 故宫博物院藏

右上:商代前期 兽面纹觚,通高15.1cm,宽10.7cm,重0.37kg 故宫博物院藏

右下:商代后期 矢壶通高34.6cm,宽24.5cm,重6.49kg 故宫博物院藏

左图:商代后期 ㄐ毌父戊方卣通高38cm,宽21.5cm,重5.78kg

中图:西周早期 顶卣通高27.5cm,宽21.3cm,重3kg 故宫博物院藏

右图:王生女方彝通高29.5cm,宽18.6cm,重4.65kg 故宫博物院藏

从商周时期一直到现在,壶不仅为人们所使用,并且一直具备双重含义,商周时期的壶与现代的壶意义相似,指酒壶,也指水壶,既是用来盛酒,又是盛水器。“壶”从字型上来看是一种长颈大腹的器具,但大部分的壶会有长颈、大腹的重要特征,不同地方会酿造不同类型的酒,也就盛放于在不同的酒壶中。

卣【yǒu】

年代:盛行于殷商和西周

器型:一般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

用途:盛酒器

卣,古代的盛酒器。流行于商、周时期,流行的时间虽不长,但其形制很丰富,除圆体、椭圆体、方体等常见的器形外,还有筒形、鸟兽形等。

卣的形制为椭圆口,圈足,深腹,并且有盖和提梁;卣腹有圆有椭圆还有方形,有也作圆筒形,呈现鸱鸮形,或作虎吃人形的等。一般来说,商代多是椭圆形或方形的,西周则多是圆形的。西周卣继承了商代形制而又有一些发展变化,其中鸟兽形卣最有特色。

1979 年,河南信阳天湖村发掘出了商周古墓72 座,而这次出土的文物刷新了《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记录。在众多出土器物中,3 件青铜卣的发现更是轰动了世界。据闻当年在搬动这几件青铜卣时,专家听见其中一件里面有液体晃动的声音,经过检测,竟发现液体中含有甲酸乙酯(酒的芳香分子成分),实锤了3000多年前商代的酒。

方彝【fāng yí】

年代: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器型: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

用途:盛酒器

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方彝的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 条或8 条凸起的扉棱,全器满饰云雷纹,上凸雕出兽面、动物等纹样,给人以庄重华丽的感觉。

商代晚期的方彝一般多是直壁,上口大于底部。在河南安阳妇好墓曾出土一件长体有肩附耳式的方彝,器身横长两倍于纵长,有斜肩,犹如两个方彝之组合,故人称偶方彝,是商代晚期的代表作。

西周早期的方彝器腹鼓出,四边呈现弧线状,圈足上的缺口也不再出现。西周中期的方彝有直角方形的,即器具的上口与底部大小是一样的,这是方彝最后的流传形式。彝原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此类器物被宋人称为方彝。

觥【gōng】

年代: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

器型:方形或椭圆形的器身,四足或圈足

用途:盛酒器

古人常用觥筹交错来形容饮酒时的热闹场面。那么觥是什么呢?

觥是一种盛酒器,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一直延续至西周中期。西周后期慢慢消失。

原始的觥是从牛角演变而来的,因此做成牛角横着放的形状,后来逐渐演变成兽形。

觥的造型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以动物形象,特别是牛或羊的形象作为器物的造型;另一类是上半身仿造超自然动物形象,下半身则是器物的造型,如商父乙觥器足作圈足的式样。

觥常被用作罚酒。如《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觥的装饰纹样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也常被有人误认为兽形尊。然而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的盖子比较大,常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倒酒。

上图:商代后期 兽面纹兕觥 通高15cm,宽20cm,重0.72kg 故宫博物院藏

缶【fǒu】

年代:战国

器型:圆身,大腹,有盖,腹部有四个环

用途:盛酒器

缶是一种盛酒的器物。《礼记·仪礼》:“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说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近代考古发掘证明,缶不仅只为瓦器,亦多有铜铸者。圆身,大腹,有盖,腹部有四个环,可用于结绳提取。

下图:商代晚期 商父乙觥 长31.5cm,高29.5cm,底部纵长12cm,横长16.7cm 上海博物馆藏

《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把这一点讲得很清楚。缶流行于战国时期。早期的缶体形接近滚圆,圈足低矮,没有伸起的颈部,小口加盖,盖上有四个可以却置的环钮,腹壁前后有一对穿鼻,左右两侧各有提链一套。春秋末期,缶的形态与早期的基本相同,但代替提链的是兽首耳,出现了伸起的颈部,表现出“壶”形的趋势。战国晚期,多为“壶”形化的圆缶,盖均有钮,腹也都有鼻。穿鼻的有无很重要,要把缶、壶区别开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有无穿鼻。缶在南北地区均有出土,但楚、蔡、曾国墓中出土更为普遍。铸客缶就是出土于战国时期楚幽王之墓。

上图:战国后期,铸客缶通高46.9cm,宽46cm,口径18.4cm,重16.22kg

罍【léi】

年代:商晚期至春秋中期

器型: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方形或圆形

用途:贮酒器和礼器

罍是中国古代大型贮酒器和礼器,最早见于商代晚期,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

左下:西周 淊御史罍高33.3cm,宽36cm,重9.9kg 故宫博物院藏

右下:商代后期 亚酗方罍 通高60.8cm,宽37.6cm,重20.8kg 故宫博物院藏

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铜或陶制成。形制有两种:一种方形有盖,有两耳,方形罍一般为商代器;一种圆腹,两耳,器身下部有个鼻,类似大坛子,圆形罍在商和西周都有。邢昺注《尔雅·释器》云:“罍者,尊之大者也。”

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纹、龙纹与蕉叶纹等。

盉【hé】

年代:商早期至春秋战国

器型: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

用途:盛酒器和礼器

《说文》:“盉,调味也。”王国维《说盉》:“盉之为用,在受尊中之酒与玄酒和之而注之于爵。”玄酒即水。

盉是盛酒器,形制较多,大多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春秋战国时期的盉呈圈足式,很像后来的茶壶。

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以调和酒味的浓淡。从商代晚期开始,我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特点是敦厚凝重,装饰繁复,图纹威严神秘,西周也大多继承了商代旧制而又有发展。

当时举行大典礼时,喝酒必须卒爵,不能喝酒的人,就喝掺了白水的酒,叫做“玄酒”。

饮酒器

饮酒器指的是将酒之时所用的酒器,手上所举的酒器。主要包括:角、觚、卮、杯、觯等,是酒器类型较多的一种。

《礼记·札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不同的身份等级地位,所用的饮酒器也是不同的。

上图:商代后期 亚鸟宁盉通高31cm,口径12.5cm,重3.86kg 故宫博物院藏

下图:商代前期 弦纹盉通高21.2cm,宽14.7cm,重1.36kg 故宫博物院藏

角【jué】

年代: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器型:形似爵而无柱与流,口呈两尖角形,两尾对称,有盖,

用途:初为普通饮酒器,后作礼器

角,一种从爵演化出来的新型酒器,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便开始衰落。

那么我们如何区分爵和角?

角形似爵而无柱与流,两尾对称,有盖。与爵相比,角没有“柱”和“流”,取而代之的是两条尖尖的“尾”。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角部》:“疑古酒器之始,以角为之,故觚、觯、觞、觥等字多从角。”角由盛酒器发展为饮酒器。早期的角,细腰、平底、圆足有圆孔,宽把手。角的口部呈前后两只尖角形,前角略高,后角稍低,下有一个带附饰的筒形流,宜酌而不宜吸饮。其整体形状与爵相似,但无柱,也无便于吸饮的流。

角最初为普通饮酒,常与爵、觚等组合使用。《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觯【zhì】

年代:商周

器型:腰腹粗大,形似尊而小,或有盖

用途:饮酒器,礼器

觯为饮酒之杯。《礼记·礼器》:“尊者举觯。”青铜觯盛行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消失。

本页左图:商晚期 父已角,通高20.5cm,双尾间宽16.5cm,重1kg 故宫博物院藏

右图:西周早期~春秋早期 侈口圈足青铜觯 通高15.4cm、口径8.6cm出土于曲村——天马遗址邦墓区M6081 晋国博物馆藏

觯为青铜制品,腰腹粗大,形似尊而小,或有盖。商朝时,觯为小瓶形状,大多有盖子,圆腹,侈口,圈足。西周时,出现方柱形的觯。春秋时,觯演变成长身,形状像觚。

青铜器中习称的觯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此两类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且沿用至东周。扁体觯有一盖铭其器为“鑵”,这类形器形制有的较大;圆体觯有自铭为“壶”的,且没有较大形制的;方体觯全部为壶。

觚【gū】

年代:商早期至西周早期

器型:喇叭形,细腰,敞口,长身,高圈足,腹和圈足上有棱

用途:饮酒器

在考古发掘中,有一类青铜饮酒器往往与爵成对出土,名为觚。觚很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口与底均呈喇叭状,与现代的高脚杯有几分相像。

从目前已发掘的墓地来看,商朝时青铜爵与觚常常组合在一起,通常是一觚一爵,说明在当时铜爵和觚是配套使用的。觚形似喇叭,类似于现今的杯子,因此更适合饮酒。“铜觚”和“爵”这组CP 的成对而出,从侧面证明爵是用来温酒的而不是喝酒的。

对页左上:商代后期 山妇觯,通高17.5cm,口径8.6cm,重0.66kg 故宫博物院藏

右上:西周早期 蝉纹觯,西周早期,高14cm,口径7cm—10.5cm 故宫博物院藏

左下:商代前期 兽面纹觚,通高15.1cm,宽10.7cm,重0.37kg 故宫博物院藏

右下:商代后期 受觚通高26.4cm,宽14.8cm,重0.93kg 故宫博物院藏

西周晚期 垂鳞纹卮,西周晚期,高6cm,口径8.3cm,底径5cm 故宫博物院藏

觚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是饮酒器中相当普及的一种。陶制的多为随葬器物。

故宫博物院藏的这件兽面纹觚形体较小,纹饰简单,颈部较短,口沿向外伸张不大,这些都是商代前期青铜觚的特点。

商代后期的青铜觚比前期觚高,口部逐渐增大,器身变细,十字孔变小,腰部、足部常有凸棱。商、周时期,青铜觚的足部饰镂空透雕纹饰较为罕见。

卮【zhī】

年代: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

器型:方形或椭圆形的器身,四足或圈足

用途:饮酒器

卮本是周秦汉晋之际广泛使用的一种饮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圆筒形器身,直壁,深腹,有环形鋬耳或半环耳,有些有盖,有些无盖。

铜卮、漆卮在汉代较为常见,以玉为卮则属罕见。《汉书·高帝纪下》:“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表明玉卮为饮酒器,但不同于普通酒器,属于卮中的顶级奢侈品,一般用于隆重的场合或酒宴。

关于玉卮,战国法家经典《韩非子》中曾有这样的论述:“今有千金之玉卮,而无当,可以盛水乎?”意思是即便是珍贵的玉卮,如果没有底也盛不了水。其中的“千金之玉卮”也说明了玉卮在先秦时期的稀缺和贵重。

杯【bēi】

年代:商代中期到战国早期

器型:方形或椭圆形的器身,四足或圈足

用途:饮酒器

杯为饮酒器。有圆体执杯、无耳杯、椭体杯三类。执杯、无耳杯流行于商代中期至西周中期;椭体杯流行于春秋至战国早期。

按器型分为觚形杯与椭圆形杯。

觚形杯:大口,长筒状腹而束腰,圈足极低。器身外形似粗体觚(gū),但更粗矮,且没有觚(gū)那种高圈足。

上图:西汉 玉卮 西汉早中期 前206-8 年 径6.7cm,高7.8cm 座长6.1cm,宽6cm,高3.0cm

椭圆形杯:器腹与口部横截面皆作椭圆形,敞口,浅腹,平底,长边口沿接一对与口部平行的长弧形把手,通称为耳,故此类杯一般又称为耳杯。

左下:西汉 铜椭圆形单把铜套杯 口径7.3-11.8cm,高3.9cm 河北满城陵山一号汉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右下:西汉 朱雀衔铜杯 宽9.5cm,通高11.2cm 河北满城陵山二号汉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礼器器型酒器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浅谈玉器的祭祀性到装饰性的演变
查酒驾
先秦玉璜的发现与鉴赏
“礼器”对高校德育教学的启示浅析
浅谈紫砂壶的器型与功能
B4RM4N智能调酒器
小羊首圆炉
福州脱胎漆器器型创新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