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头治理电信网络诈骗 加大打击惩处力度

2022-04-13

中国防伪报道 2022年2期
关键词:银行卡网络空间诈骗

守“断卡”堵“源头”

目前,“断卡”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得益于相关部门采取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措施。断开银行卡和电话卡的注册和贩卖,特别是对存量卡的清查,能够有效降低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案率。同时,让违法失信人员受到惩戒、体会到“切肤之痛”,是提高其违法犯罪成本的务实方式,有助于从源头上斩断“两卡”产业链,铲除滋生诈骗行为的土壤。

斩断不法分子资金链,离不开打破信息孤岛,发挥跨部门合力。一年来,央行会同工信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运行企业信息联网核查系统,强化企业银行账户风险防控,累计核验业务9430万笔,同比增长51%;组织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对公安机关认定的5.2万买卖账户单位和个人实施5年内不得新开户等金融惩戒措施,有力震慑买卖账户黑产;联合公安部、银保监会开展“反诈拒赌,安全支付”集中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反诈法律意识。

“断卡”行动正发挥大数据和技术作用,强化风险拦截。中国银联持续优化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交易风险事件管理平台,大幅提升公安机关资金查控和止付效率,基于云闪付开展跨行风险监测拦截,累计拦截涉诈交易1480万笔,挽回大量群众损失。

未来,商业银行要履行好风险防控主体责任,提高风险防控精准性,继续推动“断卡”行动向纵深开展。广大金融消费者也要妥善保管自己的银行卡及支付账户,切不可贪图小利而出售、出租、出借。各部门要严守“断卡”底线,堵住诈骗源头,树牢预防网络电信诈骗的第一道防线,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防范“帮信罪”陷阱

据报道,26岁的张某在短期内配合他人一口气开了10家公司,并担任这些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股东或监事,但所有公司的注册手续都由对方提供,他仅出示身份证并到场配合对方办理。张某把办理的所有公司的营业执照、对公账户都交给对方,结果数家公司的账户涉嫌收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钱款,张某最终因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并处罚金1.5万元。

近年来,一些人受利益诱惑,将电话卡、银行卡出售给他人帮助获利,这样的行为很可能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有人认为,自己只是暂时将身份证或“两卡”借给别人办理营业执照,并没直接参与犯罪,不会触犯法律,殊不知,这样的误区往往容易陷入“帮信罪”的泥潭。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也就是说,只要为网络犯罪提供支付结算等帮助,就有可能触犯“帮信罪”,必须予以警惕。

不少案例表明,不法分子往往通过发布“兼职刷单”信息等方式,达到诱骗他人帮助自己犯罪的目的。许多犯罪嫌疑人都是在不明确行为性质的情况下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除了受到刑事处罚,其个人信用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加大普法力度、帮助公众了解这一犯罪行为很有必要。执法司法机关应联合金融、第三方支付机构等,进一步加强预防和监管,引导公众增强法治意识,重视信息安全,保护好个人信息实名登记的电话卡、银行卡等,切莫因小失大,触碰法律底线。

严准狠打击网络乱象

2021年12月22日,中央网信办召开全国网信系统视频会议指出,当前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问题相互勾连、互为策应,损害网民合法权益,扰乱网络舆论环境,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对此,中央网信办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打击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专项行动。

网络空间既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也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等乱象扰乱了网络空间秩序与和谐环境。对此类违法违规行为必须持“零容忍”态度,在专项行动中予以严准狠打击。“严”就是要严格落实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准”就要找准病灶、对症下药、精准打击,做到网络空间延伸到哪里,法治就覆盖到哪里,不给唯利是图者以可乘之机;“狠”就是打击网络黑灰产业链要“狠”,确保专项行动不走过场、不放空炮。只有打好攻坚战、持久战,切实做到无漏洞、无死角、无盲区,才能更好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司法严惩“刷单”行为

众所周知,商品的好评信用指数是消费者购物意向的风向标,容不得半点虚假。通过“刷单”手段虚构好评信用指数,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还扰乱了市场秩序。近年来,伴随流量变现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刷单”不法行为甚嚣尘上,并呈现出利用人工刷量平台干扰搜索引擎算法的更高层次发展趋势。虽然监管部门对此一直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但由于违法成本过低,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刷单”不正当竞争行为,合规经营的商家和消费者深受其害。

遏制“刷单”不正当竞争行为,需要司法机关通过具体裁决和典型案例对其形成威慑效应。

“解除防沉迷”詐骗套路

一种专门针对未成年人进行“解除防沉迷”的诈骗方式悄然兴起,有人建立解除防沉迷网站,宣称可以解除玩网络游戏的时间限制,致使未成年人被骗近3000人次。

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旨在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问题,但一些不法人员在网络平台散布可以帮助未成年人解除防沉迷的信息,骗取未成年人添加好友,进而骗取其父母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然后将卡内的钱刷光、盗走,对这一诈骗方式必须高度警惕、予以重视。电信网络诈骗套路不断翻新,青少年辨别能力不高、防骗意识不强,社会、家长、学校等各方对有网络游戏爱好的学生,应该多加关注,加强管理教育,提高他们的防骗意识和能力。监管部门和网络平台也应负起主体责任,对在平台上散布相关信息的账号,要及时清除、下架内容、封禁账号,对搭建解除防沉迷网站、公开诈骗的行为,要冻结、封禁网站,保护好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银行卡网络空间诈骗
春节前夕小心“实名诈骗”
诈骗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谁划走了银行卡里的款
警惕电信诈骗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注意防范电信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