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022-04-11王建辉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小学科学培养

摘 要: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思维灵活,想象丰富,拥有较多的奇思妙想,而这些都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因此,培养小学阶段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促使素质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小学科学涵盖了很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为此,文章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在小学科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及认知特点,就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将创造性思维培养活动渗透到小学科学各教学环节中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7-0064-03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校应将培养工作纳入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个学科中。其中,科学是小学的重要科目之一,涵盖的知识内容较为宽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践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工作,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和内涵

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想活动,创新思维有助于人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不仅是创新思维的别称,还是一项具有创造意义的深层思维活动。在人类发展史上,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人类持续发展、一路向前的关键。从古至今,无论哪个年代都需要创造性人才[1]。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而创造性思维则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养。思维具有可塑性,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思维会逐渐固化。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小做起。许多人都主张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贯穿教学过程的始末。如今,这一点已经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认同。

二、在小学科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宝贵的社会财富。小学生是否敢质疑,是否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决定了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兴趣、创造性思维,为学生进行科学创造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根据小学科学教学目标可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结合教学内容来看,小学科学涉及诸多的知识点,虽然许多知识相对简单,但却是科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知世界、发现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对世界、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探索身边的事物,运用科学知识和原理解决现实问题。

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小学科学教学因为不属于必考内容,所以不被重视,科学课程课时有限,教学时间、质量都得不到保证。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深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习惯采用填鸭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与科学的学科属性相违背,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时期背景下,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学的主流。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科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发现问题、交流、质疑、合作、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创造、研究、实践,以发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向前发展。

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一)深化理解,夯实基础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升离不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培养之间的关系,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深化学生的理解,使其切实打牢基础,为创造性思维的提升做好铺垫。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牢记基础知识。小学科学中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牢记。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教师应注重应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或工具,向学生形象化地展示相关概念、知识点,帮助其更好地记忆、厘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积极互动,通过向学生提问设计好的问题,在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的同时更好地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给予学生理解上的启发。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应启发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的本质。教师在授課过程中既可以围绕学生学习的内容创设相关的生活化情境,又可以运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知识,厘清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及时纠正其理解上的偏差[3]。

例如,在讲解与植物相关的科学知识时,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为其创造性思维的提升做好铺垫,教师可以先结合教材,系统地讲解天气、植物的特征、土壤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例如,植物可以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一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营养繁殖植物和种子繁殖植物;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植物生长离不开一些必要条件(阳光、水、空气),几乎所有的开花植物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生命的。然后,询问学生:“你认为植物种植在怎样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植物的存在有何意义?你认为,阳光、土壤、氧气和水中,哪样是植物生长所不可或缺的?”这些问题都是从基础知识上延伸出来的,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由于知识不足,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有的学生说,植物成长离不开土壤。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展示关于无土栽培的图片,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就如何利用科学技术趋利避害、进行创新等提出不同的想法。如利用肥料增加土地的肥力,将植物种植在营养丰富的土壤中;冬季天寒地冻时,为了提高蔬菜产量,避免蔬菜受霜冻、寒潮影响,将蔬菜种植在大棚中,保温保墒;高层建筑上的居民为了吃到绿色蔬菜,将植物种植在营养液中等,这些措施都可以让植物更好地成长。这样的引导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其创造性思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做好引导

教师在小学科学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应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使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获得更多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应注重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为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教师应对小学科学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对相关的知识点加以整合,在课堂上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要求学生积极联系所学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够自圆其说,尤其不能出现常识及科学上的错误。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解决开放性问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仅需要灵活的思维,还要敢于大胆想象。为避免打击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应注重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尤其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应及时给予学生点拨,指引其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使其能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进一步增强思考问题的自信心[4]。

例如,在讲解与动物相关的知识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短视频,借助短视频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动物的知识和趣事,如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最危险的蛇是眼镜王蛇,最小的熊是马来熊,最长的鱼是狗鱼,鼻子最长的动物是亚洲象……这样借助视频营造教学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想象。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后,教师可要求学生积极回顾所学的科学知识,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你喜欢哪种小动物,请说出该动物与人类的异同点?有人说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有人则不喜欢任何动物,你认为,我们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动物?”以上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更容易激发学生思考与回答问题的热情。学生在课堂上纷纷举手示意,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认真分析了该动物与人类的异同点。这不仅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对动物的认识,锻炼了创造性思维。

(三)布置任务,加强训练

教师在小学科学授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应注重给学生提供锻炼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使学生亲身体会创造的过程,巩固所学的知识,在锻炼学以致用能力的同时,促使其创造性思维有所提升。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锻炼的活动,教师应注重为学生布置相关的训练任务。一方面,教师应做好实践任务的设计,既要注重联系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又要注重一定的趣味性,确保任务难度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尤其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教师要确定合理的任务完成形式。为了使学生能够成功地完成布置的任务,教师应注重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确定合理的任務组织形式。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其能依靠团队的力量克服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又能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使各小组成员开动脑筋,找到更好的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

例如,在讲解机械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如下实践任务:运用所学知识以及螺丝刀、钉锤、木头等相关工具和材料,搭建一个漂亮的小屋,并在搭建小屋时研究问题——使用工具搭建小屋时,用到了哪些机械原理?这项实践任务的好处在于它的完成需要应用到形状、结构、材料等方面的知识,而且任务并未明确规定、限定所搭建的小屋的形状。因此,学生有更多创新、发挥的空间。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认真准备,自己动手创作,直至能搭建出各式各样的小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合理评价,增强体验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更好地配合教学工作,更加积极地动脑、动手,更好地完成创造性思维培养目标。增强学生体验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注重给予学生合理评价以及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更容易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促使其创造意识及热情的提升[5]。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评价与表扬。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敢于表达与众不同的想法,而且运用所学知识能够自圆其说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开展创造性的比赛活动。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注重围绕学生所学的知识设计相关的创造性比赛主题,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创造性比赛活动,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带来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在比赛活动中应邀请相关教师作为评委,注重从创新性方面对学生的参赛作品进行评价。

例如,教师在讲解声音相关的知识后,要求学生结合所学思考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声音是悦耳动听的,哪些声音听起来让人烦躁?针对让人烦躁的声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加以预防?”在采取预防不良声音的方法时,教师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学生的想法比较合理,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同时对学生回答的不足之处予以补充。如有的学生说,在街上经常会听到吵闹的汽车喇叭声,不如给汽车喇叭音量设置等级,让司机根据情况(如距离行人的远近)按喇叭。这种想法虽然受环境影响不一定成真,但是有一定的道理。为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表扬,并结合学生的回答举例论述问题、补充知识,鼓励学生课下利用多种渠道收集资料,了解防范噪声、整治噪声的措施。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结  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为了高效地完成创造性思维培养目标,教师应在充分把握科学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大胆应用相关的教学策略,做好培养效果的评估,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在培养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积极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对相关的培养细节进行优化,不断提高培养质量与水平,争取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且效果好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毛益绒.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浅探[J].小学教学参考,2020(33):73-74.

李锦辉.关于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新课程,2020(40):209.

李莉.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9):12.

王平.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5):252.

国庆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

维[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04):83.

作者简介:王建辉(1976.10-),男,福建顺昌人,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大历中心小学,小学一级科学教师,本科学历,南平市科学学科骨干教师。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维小学科学培养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