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中考复习策略 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22-04-10邱琴凤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复习策略核心素养

摘 要: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家国情怀的重要学科。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要想做好中考历史的复习,教师需要注意方法引导和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文章将从学习方法、互动课堂、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整理相关历史知识、运用时间轴把握阶段历史、纵横联系拓展延伸六个方面,探讨如何优化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考历史复习策略,以便让学生进行高效复习。

关键词:中考历史复习;核心素养;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6-0013-03

引  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教师可以通过这五个核心素养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及个人思想上的认知和判断。而将中考历史复习教学和核心素养有效融合,能在保证学生提高复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实现知与育的有效整合。

一、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知识覆盖性极强,如中国史有许多重大事件需要记忆准确的时间、事件、人物,这对学生记忆力有较高的要求,加之世界历史也需要记忆,这又是一大难点。为有效缓减学生的记忆压力,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梳理各重大事件的时空联系,让知识点有效串联,在学生大脑中形成链条记忆。

例如,复习“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时,教师可以利用线性思维导图,以西晋的短暂统一联系到八王之乱,继而引入内迁匈奴灭亡西晋,最后引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族建立政权,通过大事件来串联,让学生大致了解时间顺序和事件间的联系(如图1)。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而高效的思维模式,能让学生在少量文字和框架中了解逻辑顺序,进而直接触发学生的记忆点,使他们在大量的记忆中及时找到有效的知识。在中考知识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历史解释素养,使学生对史时、史事有清晰的记忆。

二、采用有趣课堂抢答复习模式

历史复习是单调而沉闷的,教师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使复习课极为枯燥乏味,难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为有效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应采用新的复习策略让课堂活跃起来,增强复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积累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例如,复习“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有趣的课堂抢答环节。首先,教师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做好抢答的心理和知识准备,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补充。其次,准备活动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营造抢答氛围。再次,在抢答环节,如果某位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或不全面,教师可让同组成员补充,这样能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后,教师要对勇于发言的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更有激情和动力参与课堂互动,体会到复习的快乐,提高学习效率。

有趣的抢答活动能使复习课更有活力和创造性,能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师生间的情感,让学生在互动中及时查漏补缺,进而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三、拓展历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中考历史试题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有所考查。比如,客观题着重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对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有一定要求;史料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历史复习不能只停留于表面,教师要深入研究每个题型的设计目的,积极拓展学生历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做出思考,进而提高其判断能力。

例如,在组织学生复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意图是什么?”“销毁鸦片对当时腐败的清王朝有何影响?”“他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在倾听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注意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第一问要注意学生是否从清政府日益腐败,人们意志消沉的角度出发思考;第二问要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到当时清王朝的政治環境、国民思想。第三问需要学生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虎门销烟对当时人们的实际影响,二是虎门销烟的精神对当今有何影响,古今的影响是正确的思考角度。设置这些问题是让学生在历史背景下,结合当时人们的思想、社会大环境影响做出全面而有层次的思考。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当时人们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的普遍状况和以林则徐为代表的进步、爱国思想,让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如何做才能助力国家繁荣发展。教师在复习教学中通过拓展知识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培养家国情怀,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拓展历史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是知与育的有效结合,能让学生在复习中思考、分析同一事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思考和判断能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归纳总结

历史知识庞杂而细碎,虽然年代、事件不同,但在本质上有许多相似点。学生若没有进行整理和归纳,则无法应用所学知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效整合,做好不同知识的归纳总结,以便于学生在考试时高效地提取相关知识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归纳总结,一是找相同,二是找不同。找相同即让学生归纳同类事件;找不同是在同类事件中找寻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复习“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首先,比较二者在时间、阶级、目的上的区别。洋务运动是处于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忧外患之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戊戌变法则是处于甲午战争战败的民族危亡之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制度改革,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其次,教师应让学生寻找二者的联系。它们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内容都有关经济、培养人才、增强军事等。要得出以上结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并加以分析和概括,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素养。

历史知识点的整理归纳是烦琐而细致的,让学生各自整理,会不完善,而教师整理,会使学生缺少参与感,对知识点印象不深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理,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有效复习,又能提升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的能力。

五、运用时间轴把握阶段历史知识网

历史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记录,而历史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再一次回顾过去发生的事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从中学历史知识结构来看,历史学科中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主要构成要素是空间和时间。也就是说,没有时间和空间元素,历史事件、现象是不存在的。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对时间和空间教育的重视,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时空意识,有利于学生把握完整的历史知识网,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因此,在中考复习中,教师一定要利用时间轴,让学生熟悉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历史事件之间的纵向联系,增强学生感知历史事件的能力。

例如,在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时,教师可以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传说中的炎黄时期”这些历史知识的顺序打乱后展示出来,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书本内容,将它们重新排序,并填写到时间轴上,同时把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再写到时间轴上,这样就完成了“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的时间轴的绘制(如图2)。

以这样的方式来复习,不仅使学生以时间元素为导向,明白本单元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明晰每个知识点在时间轴这个知识网中的位置,培养了学生的时间思维能力,还构建了“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这一阶段历史的纵向发展时间轴。这样展示出历史发展的脉络,便于学生明晰历史线索、前后联系,深入分析、探究历史事件,进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六、通过纵横联系拓展延伸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经常对学生说:“历史知识是发生过的事情,所以称它是‘死’的,但试题命题人可以在设计题目的条件、问题的设问方式上推陈出新,随意变化题意、角度,让应试者防不胜防。”所以教师在进行中考历史复习教学时应从“点”出发,把“线”和“面”带出来呈现给学生,尽可能地构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同时,教师在进行复习教学时必须通过纵横联系,用多样化的比较视角,将涉及的知识讲深、讲透,并将没有反映出来的知识加以延伸、拓展,使学生的历史能力得到培养,这样的复习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复习“哥伦布的远洋航行(发现美洲大陆)”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补充其他几位航海家的航行情况: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第一个到达东方)、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还可以联系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等历史知识,从目的、时间、规模、影响等方面对“哥伦布的远洋航行”和“郑和下西洋”进行列表比较。

又如,在复习“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教师可以“中国近代化探索”为主题,将新文化运动与“19世纪60~90年代中期的洋务运动”“1898年的戊戌变法”和“1911年的辛亥革命”这三个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与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这四个历史事件采用了改革和革命的方式,分别从器物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向西方学习,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进而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而从“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入手,围绕“思想解放”这一主题,可以横向联系世界历史中“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法国启蒙运动”,它们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社会进步奠定了思想基础,从而得出结论“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再从新文化运动中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到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拓展延伸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和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主义”,这些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社会进步具有指导作用,由此可以总结出“先进的思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中考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必须围绕知识的点、线、面来展开,使学生整体、系统、全面地把握历史知识。教师要从单个知识点(历史基本知识点)出发,找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把零碎的知识点整合起来,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这样纵横联系、拓展延伸的复习与归纳,既能使历史知识连在一起,使教材内容的关联性得到强化,又能启发学生拓展联想思维与比较思维,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结  语

总之,中考历史复习是对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总结和提高,是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全面系统的整合和提升,复习效率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历史教师应优化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并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实现历史教学的知、育结合,进而助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祥乐,刘静.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历史复习:以部编教材《中国历史》八下第二单元为例[J].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19(03):41-48.

[2]王月姬.重组·建构·同化:刍议中考历史复习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11):87-89.

[3]彭廷學.明确方向聚焦素养提升技能: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策略[J].课堂内外:教师版(中等教育),2019(05):101-102.

[4]栾云.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备考探索和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454(04):57-58.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中考历史复习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SZJ20128)的研究成果(福建教育学院资助)。

作者简介:邱琴凤(1975.11-),女,福建宁化人,任教于福建省大田县太华初级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大田县“十三五”第三批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

猜你喜欢

复习策略核心素养
浅谈2016年6月之后的四级听力复习策略
浅析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策略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中职高三语文复习对口单招策略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2017届高考政治学科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