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言实词

2022-04-09马慧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2期
关键词:实词近义词财物

马慧

文言文翻译题,可以说是高三学生“最害怕”的一道题。在診断考试中,文言文翻译题的总分为4分,而我班学生的均分只有1.6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语境意识不够强,不能理解句中文言实词的含义。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强化学生的语境意识,让他们将难以理解的实词放到句子中去理解。接下来,笔者就通过举例分享几点解题的经验。

一、赇

【高考典例】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021年新高考1卷·13·(1)]

【解析】“赇”,贿赂。“受”后面的宾语为“赇”,而上下句构成对文。结合语境,可以确定“赇”的意思应为“贿赂”,在此应指“贿赂的钱财”。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授与“对文”有关的知识:“在训诂学中,对文是指意义相反或相关的词句相对成文的一种现象。对文对于辨析词义和考订文字有一定的作用。句中的词语往往是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或类义词,且词性相同。词与词之间能给互相注解,互相衬托,互相补充。”

例句展示:

1.原句: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贤俊:品德优良、才智出众;顽鲁:愚昧而蠢笨)(出自《颜氏家训·教子》)

译文:德才兼备的孩子固然值得赏识和喜欢,那些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当得到怜惜和爱护。

2.原句: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贼”与“福”是意义相反的词)(出自《荀子·大略》)

译文:能够除去祸患就有幸福,不能除去祸患就会受害。

有些学生会将对文与互文混淆在一起。其实,对文与互文是不同的。大致说来,有两点不同:第一是对文既用于对偶句,又用于排比句,还用于结构相同       的句中,而互文仅限于用在对偶句中;第二是对文中的词既可以是近义词,又可以是反义词,还可以是相关联的词,而互文中的词一般限于同义词或近义词。

针对上面那道高考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贿赂的同义词,如贿、赂、货、赇、赃(臧)。这些词语之间也有细微的差别。

1.贿:暗中按私意赠财物。

例句: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出自《国语·晋语九》)

2.赂:为求人或酬谢人而赠财物。

例句: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出自《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3.货:用财物买通别人,也指“贿赂的钱财”。

例句:诛税民受货者九人。(出自《后汉书·黄琼传》)

4.赇:为免罪而赠人财物。

例句:及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赇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命复有笞罪者,皆弃市。(出自《汉书 ·刑法志》)

5.赃:获取或接受不义的财物。

例句: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赃。(出自《史记·酷吏传》)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赇”的意思,教师可以引用《说文解字》中的句子:“贝,海介虫也。居陆名猋,在水曰蜬。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只行钱。凡贝之属皆从贝。”贝,是海中的软骨动物。在陆地上叫‘猋,在水中叫‘蜬。有贝壳之形。古时候,人们以贝壳为货币,以龟甲为珍宝。周朝(币制)有泉(而不废贝),到了秦朝,废除贝而通行钱。凡是和‘贝义有关的字往往都以‘贝为构件。“赇,以财物枉法相谢也”中的“赇”就是用财物来免除罪责的意思。《说文解字注》中提到:“枉法者,违法也。法当有罪而以财求免,是为赇;受之者亦曰赇。”

二、发

【高考典例】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2017年高考卷3·13·(2)]

【解析】“发”,打开,挖开,开掘。“发”后面的宾语为“司马光墓”。结合语境,可以确定其意思为“打开”,可意译为“开挖”。

孤立地看一个词语,学生往往难以说出它的意思。但是,将它放进具体的句子中,他们就能理解了。这主要是因为句中的词语同其他词语形成了种种关系,并会受到这些关系(包括语法关系)的制约。不同的词语有不同的意义,不同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也会充当不同的成分。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就能推断出词语的意思。所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分辨词语的词性,从而推断词义。

例句:

无衣无食可奈何?(衣:作宾语,意为衣服)

钟会,名公子,以才能贵幸,乘肥衣轻,宾从如云。(衣:作谓语,名词作动词,意为穿)

卿母年德并高;故会卿衣锦还乡;尽荣养之理。

(衣:作谓语,名词作动词,意为穿)

何不在此处用了些?博得个腰金衣紫,也是人生一世,草生一秋。(衣:作谓语,名词作动词,意为穿)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第一个“衣”:作宾语,意为衣服;第二个“衣”:作谓语,意为让人穿上)

……

有时候,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作同一种成分,但是却有不同的意义。

例句:

方今江西皆反秦,此亦天亡秦时也。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发:发动)

须以发策决科。(发:发出)

先生既居东二年,与其士大夫交游,稍稍习其文,读其书,发凡起例。(发:举出)

发号施令,天下莫不从风。(发:发布)

文琴便扯天扯地的大谈起来,一会儿大发议论,一会儿又竭力恭维。(发:表达)

此翰苑笔也,聊赠一枝,以报发潜阐幽之厚意。(发:阐发)

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发:揭开)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发:启发)

……

此外,有“打开”这一意义的词还有“发”“启”“开”“辟”。

例句:

启予足,启予手。(出自《论语·泰伯》)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出自《阿房宫赋》)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出自《左传·宣公二年》)

三、蔽

【高考典例】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2018年高考卷3· 13·(1)]

【解析】蔽:定,判定。①“蔽”后带宾语“罪”,这说明该词与量刑有关;②“以叛逆”是状语,表示凭借的依据,而“蔽”只能是动词;③从“恐辜好生之德”推断是“判罪”重了;④由“蔽”可以引申出“判定”这一义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蔽”的近义词,如:

1.论:定罪定刑。

例句:今犯法者已论。(出自《史记·孝文本纪》)

2.当:定罪定刑。

例句:吏当(定罪)广亡失多,为虏所生得,当(定刑)斩,赎为庶人。(出自《李将军列传》)

3.报:判后上报。

例句: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出自《韩非子·五蠹》)

4.判:判决。

例句:醒时判决,未尝有壅。(出自《南史·孔觊传》)

由此,学生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①动词后带宾语“罪”“死”“之”等,说明该词与量刑有关;②“以……”是状语,表示凭借的依据,或交代犯罪(犯法)原因;③要关注判决的性质,包括轻、重、缓、急等。

其实,文言实词,考哪个词是偶然的,可是考哪类词却是必然的。比如,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都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让他们了解并掌握这些实词的用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猜你喜欢

实词近义词财物
治安案件办理中涉案财物处置应注意的问题
找找近义词
奶酪之争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他人损坏多少财物可以报案立案?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要爱护俱乐部的财物